《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精选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时间:2024-09-12 23:04:55 晓璇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精选5篇)

  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实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精选5篇)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1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

  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

  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

  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英语张老师,有人叫他薛老师。

  师:为什么叫薛老师?

  生:因为他当时教两门学科,为了区分。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称谓,是吧?还有其他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以前教我们的语文张老师,我都叫他徐荣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个称呼让我们有亲切的感觉。

  师:所以不同的称谓中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循着刚才同学给我们的'思路,也就是不同的称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分别走进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关于醉翁,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很喜欢喝酒,在大路上走啊走,特别奇怪。

  师:跌跌撞撞,很好,想象很丰富。

  生:我觉得醉翁,和他说的一样,可能是那种鼻子喝的通红的,走啊走,不知道睡在哪里。

  师:糊里糊涂的。

  生:醉翁就是喝完了醉醺醺的

  师:年纪应该是怎样的?

  生:三十几岁的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三十几岁的呢?

  生:因为三十几岁的都喜欢喝酒。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象,你觉得他的年纪多大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四十几岁的,四十几岁的才会称为翁,古人对年纪大的人称为翁。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翁”和同学们的想象一样吗?看一下课文。

  生:一样。

  师:怎么说?哪里一样了?

  生:喝酒之后喜欢看风景。

  师:请坐下,和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他当年应该是四十岁,年龄吻合。

  师:有不一样的吗?他酒量很大?文章当中的句子?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师:太守的酒量大吗?哪里看出大?

  生:大,“饮少辄醉”,不大,他的酒量不大。

  师:他爱喝酒吗?

  生:爱喝。

  师:怎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仅爱喝酒,还爱风景,

  师:他爱喝酒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好像不爱,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意不在喝酒上。

  师:他的情趣并不在酒上,一个自号醉翁的人酒量不好,并且不爱喝酒,年纪只有四十岁,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无厘头啊?没有道理啊,我们刚才讲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不妨从醉翁所钟情的山水之中去探个究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山水的文字,去想一想,醉翁这个称谓,究竟有怎样的用意的?声音放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

  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

  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

  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

  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

  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太守醉的理解,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屏显】

  当看到 时,太守醉了。

  生思考。

  生:当看到宴会中那些宾客十分快乐的时候,太守醉了。

  师:众宾快乐,为什么太守会醉?

  生:因为大家都很快乐,太守看到了很快乐,他就很快乐。

  生:我觉得太守山肴野蔌(师正音:蔌),很开心,也许是被灌醉的。

  师笑:也许是被灌醉的。好,还有吗?(启发)他还可能因为看到什么而醉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到宾客在那里玩游戏,他输了就醉了。

  师:(惊诧)他输了就醉了?

  生:输了就要罚酒。

  师笑:你觉得这酒他喝下去会很痛苦吗?(生摇头)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很开心。

  师:好,请坐。我们都看到了,看到众宾很快乐他也很快乐。那么在这个宴席当中,这个宾和主感觉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说。

  生:创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师:这个宾和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主是--太守。

  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职位啊?--官。

  而且不是一般的小官哦!相当于什么?--市长。(破折号后为学生回答。)

  师:对的。市长在这个宴席当中众宾可以非常热闹地在自顾自地在吃在喝在玩,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的平等的氛围。好的。还有同学说说你对太守醉的理解吗?

  生:装醉。太守和大家玩游戏,他就装醉,不想喝太多。

  师笑:不想喝太多。他跟大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

  生:和睦的。

  师:他和大家关系是和睦的。好,这位男生。

  生:当看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太守醉了。因为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说明大家的生活和谐美满。而太守对此感到十分满足自豪。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里是风调雨顺,物产富足呢?

  生:溪深而

  师:非常好。因为在当时更多的百姓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同学们看一下。

  【屏显: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师:你看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我们看ppt,我们能够理解的。

  师读屏幕上文字。

  生思考。

  师:当时百姓不仅仅是贫苦,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非常悲惨,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自己看,看得懂的。所以这里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至于……起”

  生齐读。

  师:这里醉翁和太守既然是同一个人,能不能用醉翁代替太守呢?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情境不同。前面醉翁他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这里要强调他身为太守醉。

  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

  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

  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

  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

  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

  生:还有一个含义。是“清醒”。

  师:非常好,这个醒不仅仅是指酒醒,还是清醒。并且他为自己这样一份清醒而感到自得。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三人称为我们呈现了醉翁乐、太守醉、欧阳修这样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手指黑板)

  同学们,老师推荐你们课后去读两本书,一本是《欧阳修传》一个是《醉翁》,今天我也带过来了,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吧。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2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极有意思。见下文。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珮璇、王垚……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课堂实录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这是表层原因。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众笑)

  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人的年龄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的一生的变化的——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对世事理解很深,能够做到与世无争了,无功利之心了。所以,欧阳修自称为“翁”,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实吧。这王老师很能理解。一般来说,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比如说王老师,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会很激动。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还是很幸福,但不会太激动了。(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沧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战乱繁多,人的生命本来就短暂得多。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欧阳修39了,在当时看来,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像现在,男人四十岁,还是半成品,五十岁以前,都还是青年呢。(众笑)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在当时看来,也算长寿了。活到40岁了,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够随心所欲。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师:从这个“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人尊重的欧阳修,一个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欧阳修,一个充满智慧和悟性的欧阳修,一个爱国爱民无功利心的欧阳修,一个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3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两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簸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老师要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现在我们开始上新课——《醉翁亭记》,大家想听老师朗读课文还是背诵课文呢?

  生(齐):背诵!

  师(微笑):那老师开始背诵了,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看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好吗?

  (背诵略)

  (掌声)

  师:同学们发现老师背错的地方了吗?

  生:老师,您漏掉了“觥筹交错”这个词。

  师:发现的好,可能老师喝酒的时候没有“觥筹交错”,所以漏掉了,大家要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今天老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朗读与背诵,能解意与领情,能比较与运用。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怎样。

  (生读课文略)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文中有两个虚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知道吗?

  生:“也”和“而”。

  师:是的,“也”字出现了21次,“而”字出现了25次, “也”字是一个语气词,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课文中大致可以读出三种语气,用于描述景物时应读出陈述的语气,用于介绍人名时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用于直抒胸臆时应读出感叹语气,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分类试着揣摩一下。

  生:“环滁皆山也”应读出陈述语气。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应读出肯定语气。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该读出感叹语气。

  师:不错的 ,聪明的你们!“而”字在句中作连词用,一般表示并列、修饰、承接和转折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留心,文章用了“而”字主要是将诗一样的句子断开,使之带有散文的韵味,真正是“骈散相间”。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要读出味道来。

  (生朗读略)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其中有几个成语和词语沿用至今,知道吗?

  生:“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师:大家可以造句吗?

  生: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峰回路转,想出来了。

  生:他说要到网上查资料,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游戏也!

  生:这个棘手的案件经过警方的努力终于水落石出了。

  生:等到我们考上一中的时候,大家一起来觥筹交错!

  师:怎一个好字了得!注意有些词语经过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段,老师读同学们翻译。

  (翻译及指导略)

  师:有一些重点字词老师要强调一下,“山行六七里”的“山”应译成“沿着山路行走”,后文中“杂然而前陈者”的“前”同理应译成“在前面”,“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中的“名”要译成“取名”,“饮少辄醉”的“辄”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的“造饮辄尽”中的“辄”意思一样,相当于“就”,还有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太守自谓也。”中的“谓”意思是“命名”,第四段中的“太守谓谁?”中的“谓”意思是“为、是”,“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中的“于”意思是“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于”意思是“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中的“于”意思是“到”。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课文用“环滁皆山也”开篇,这种写法称做“总写一笔”,是全景。“琅琊也”这一句我们称为远景,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呢?

  生:“望”!

  师:“酿泉也”这是近景,又可以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呢?

  生:“渐闻”!

  师:“醉翁亭也”这是特写,看来,欧阳修不愧是一个摄影大师,本段采用从远到近的顺序层层推进。到这里主要介绍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下面的层次主要介绍了醉翁亭的由来,在句式上首尾接应前后接龙,类似于我们说的“顶真”,大家读读看,然否?

  (生读略)

  师:课文第二段描述了滁洲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我们首先分组读分组译,注意重要的字词。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意思是“散开”,我们之前学过《岳阳楼记》“连月不开”的“开”是“放晴”的意思,其中的“若夫”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中也有“若夫淫雨霏霏”用法相同,后文的“至于”和“已而”也有相同的作用。“云归而岩穴暝”中的“暝”与《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的“冥”虽然字形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昏暗”的意思。

  同学们看看本段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天之景和四季之景,高度概括。

  师:这种艺术效果老师给其取名叫做“剪接”,象摄影师剪辑出“特色”画面,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以点带面”。每一时每一季可写之景很多,欧阳修却技高一筹的浓缩景色的精华,可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分析背诵一下。

  (生背略)

  师: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滁洲的风情,男生读女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伛偻提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中的“鳞”用法一样,还有《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用法也是这样的。“临溪而渔”中的“渔”意思是“钓鱼”。

  大家读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生:四幅,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一部电影的话,“滁人游”就是演员,“太守宴”就是舞台,“众宾欢”则是节目,“太守醉”无疑就是主角了。这一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

  师:是的,老师称为“从外到里”。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吟诵略)

  师: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日暮醉归”,女生读男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与《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贬职”。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字是“以……为乐”,后一个“乐”字是“乐趣”

  同学们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种乐趣,看出来了吗?

  生: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师:是的,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乐”字,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复叠”。那么同学们看看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从禽鸟到人

  师:是的,换句话说就是:从物到人。作者在塑造了一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之后,来了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时此刻才见“庐山真面目”,可谓是总结一笔,画龙点睛!那么前文也多次提到了“乐”,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生:第二段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乐。”

  师:同学们找的很完整,老师不禁要问:醉其醉,乐其乐,谁解其中味呢?我要说:真的只有“乐乎”?!我看不尽然,娱情山水并不消磨政治理想,醉乐之中难免派遣抑郁之情。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虽然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淡淡的苦愁和丝丝的忧郁。

  我们再来重读课文,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苦乐。

  (吟诵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到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比较黄庭坚的《瑞鹤仙》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你更喜欢哪一篇?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更喜欢黄庭坚的《瑞鹤仙》,因为该词浓缩了原文的精华。

  师:老师概括一下,就是:有提炼。

  生:我更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为原文内容丰富,更有意境。

  师:有意境,说的好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文中的结尾才告诉我们“太守”是谁,可谓是:有悬念。

  师:是的,有悬念。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虽然黄庭坚的词基本用原句连缀,但只沿用了“也”,没有“而”文章少了“骈散相间”的韵味。

  师:有韵味。我已经喜欢上你们了,看来同学们的认识很有价值,下去之后可以写成文章,象老师这样,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一篇绝妙的广告词》。

  (分发资料)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读书卡片。第一,常识一点,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

  第二,词汇一组,1、写景的词: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翼然,晦明变化,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树林阴翳,鸣声上下。2、写人的词: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起坐喧哗,苍颜白发,颓然其间,3、写物的词:溪深鱼肥,泉香酒洌,杂然前陈,山肴野蔌。4、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5、发语词:若夫,至于,已而。

  希望同学们记住老师上课之前给同学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一起大声说一遍吧!

  生: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师:谢谢大家

  (掌声)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4

  一、课堂导入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播放一段古典乐曲,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这段优美的乐曲,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我们有幸和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交个手,聆听醉翁的心声。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欣赏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播放图片)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日出而林霏开

  生:云归而岩穴暝

  生:野芳发而幽香

  生:佳木秀而繁阴

  生:风霜高洁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

  生:山水之乐。

  师:本文像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比比皆是,如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让大家欣赏一部分,其余部分请大家课后尝试着把它画出来。一幅幅画面看似零散,但仔细一看,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能说说体现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吗?

  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

  生: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

  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过渡,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生:虽然在宴会上没有丝竹音乐的助兴,但是流水的声音,风吹竹叶动的声音,却汇成了美丽的旋律,使宴会不但没有因为缺少丝竹而失趣,反而增添了几分色彩,衬托出了宴会的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不同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 5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一起走进一篇经典的古文,它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又似一首动人的田园诗歌。这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指名分段朗读,正音纠错,如 “琅琊”“伛偻” 等词的读音)

  师:读完课文,大家能不能说说,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山水之美。

  生:我觉得欧阳修在这个地方很快乐。

  三、研读文本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描写的山水之美。请大家找出描写醉翁亭周围景色的段落,仔细品读。(学生默读第二段)

  师:谁来说说这一段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生:它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山,再写了水,然后写了亭子。

  师:非常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山是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说明山很秀丽;水是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写出了水的灵动。

  师:分析得很到位。那除了山水,还有哪些景物呢?

  生:还有花草树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师: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造出了一种非常优美的环境。

  师:对,为后文写人的活动做了铺垫。那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描写人们游乐场景的部分。(学生默读第三、四段)

  师:大家说说,人们在这里都做了些什么?

  生:有老人小孩,有的在溪边钓鱼,有的在游玩,很欢乐的样子。

  师:那太守呢?他在干什么?

  生:太守在喝酒,还和大家一起玩乐。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太守是个怎样的'人?

  生:太守很随和,很享受这种与民同乐的生活。

  四、深入探究

  师:那为什么太守能在这样的山水之间获得快乐呢?我们来思考一下。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美。

  生:因为他能和百姓们一起游乐。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其实,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被贬的境遇中,那他为什么还能有这样的心境呢?

  生:他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自己的忧愁。

  师:对,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体现了他豁达的胸怀。

  五、总结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醉翁亭记》中优美的景色、欢乐的场景,以及欧阳修豁达的心境。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背诵这篇经典的古文,并且学习欧阳修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

  这堂课堂实录展示了对《醉翁亭记》从初读感知到深入理解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分析人物、探究主题等方面的学习。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获奖课」】相关文章: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11-02

优质课《蒹葭》课堂实录(通用10篇)04-17

《醉翁亭记》赏析06-16

醉翁亭记说课稿01-11

《卖炭翁》课堂实录与评析02-06

《出师表》课堂实录05-25

《论语:仁者爱人》课堂实录04-16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07-04

《醉翁亭记》的原文及翻译07-12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