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教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1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到春天到来的脚步了吗?我们的校园里是否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春天的气息了呢?
生(齐):是的,校园的花开了。
生(齐):树叶抽出了很多绿叶。
师: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有没有喜欢其他季节的?
生1:我喜欢夏天,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裙子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生机勃勃。
生3: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堆雪人。
师:我也喜欢冬天呢,那洁白的雪花啊,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下来,感觉世界都安静极了,雪停以后,可以堆雪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雪》。看看鲁迅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师:我们曾学过鲁迅先生不少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请一位同学介绍鲁迅,谁愿意来?
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
生: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我们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
师:同学们的了解非常详细全面。我相信,这堂课同学们肯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作者的感情。能有自己的收获。
二、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理解主旨。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同学们预习情况,请大家看银幕:
(投影显示下列生字生词,抽学生读生字词,解释词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弥漫
明确: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因为我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不会去预习课文。如果老师课堂不加强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就很差)
师:我们先来听《雪》这篇课文的朗诵录音,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一,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二,雪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说明。
生:写的是南方的雪。
生:也有北方的雪。
师:你们能说说这两个地方的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吗?我们先说南方的雪,
生:滋润美艳。
师:哦,很好,找到了书上的一个词,那你能说说滋润美艳体现在哪些地方吗?(师肯定学生通过书上的词来回答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定不要脱离文本)
生: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陷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还有冷绿的杂草。写出下雪天的时候各种花很美。
师:那作者是怎么写出花的美艳的呢?
生:从颜色上来写,有血红。白中陷青,深黄,冷绿。
师:很好,很会分析,除了滋润美艳外还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有些迟疑,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要适当的.作些提醒了。因为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同时也缺少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
师:我们把第一段来读一读吧,好吗?看有没有同学能发现点什么。(通过阅读,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生:我觉得还很有生机,从蝴蝶和蜜蜂可以看出来。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
你们觉得还有其它特点吗?
(学生很困惑,他们觉得已经概括的很全面了)
生:很有趣,大家都来堆雪人。
师:哦,雪让人们觉得很有趣。你们觉得堆的雪人好看吗?
(教师的追问,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作者写这个片断的原因。)
生:好看,从。可以看出来的。
师:是不是大家每天都来看呢?
生:不是。第二天就很少有人看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融化了,不美了。
师:那你们知道南方的雪还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南方的雪很美,但是不能保持长久。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对南方雪的特点分析了太全面了。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北方雪的特点。
生:北方的雪如粉,如沙,不粘连的。
生:北方的雪不像南方的雪那样怕阳光。我从这句看出来的。
生:作者说北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死掉的雨。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如果我们把北方的雪看成是一个人,你会怎么样评价这个人呢?
生:很孤独。很坚强。
生:宁死不屈,因为他是雨死后的精魂。
师:同学们都说了南方的和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认为作者喜欢哪里的雪?
(这个问题一抛开,同学们就蠢蠢欲动,很想发言的样子。其实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深刻,我认为会出现不同的答案的。)
生:我觉得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他把北方的雪写的很美。而且很有生机。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北方的雪很坚强。
生:我认为他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写南方的雪用的篇幅多。
生:我认为他喜欢北方的雪,因为鲁迅也是一个不妥协的人,和北方的雪相似。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从他们的争论判断出,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并不了解。我考虑要补充介绍一些当时的写作背景了。)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好。这样吧,我们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吧。
师: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师:同学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有什么启示吗?
(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认为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学生明显多了。)
师:其实,书上有一个词给我们有一个提示,可是我们的同学都忽略了。
生:是“但是”这个词,说明作者喜欢更喜欢北方的雪。
师:大家认为是吗?“但是”这个词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转折。
生:作者从南方雪转到北方的雪,作者是更喜欢北方雪独立不妥协的特点的。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写北方雪的这部分内容吧。体会北方雪的特点。你们觉得要用什么语气读?
生:我认为应该是激昂的语气。因为北方的雪是独立的,不妥协的。就像是在战争时代不怕牺牲的战士一样。
(学生理解了内容以后的朗读指导。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师: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很多很多,你们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课外还可以去读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去收集有关写雪的文章及古诗文。
《雪》评课
从学情分析可知,该教学班整体的阅读能力薄弱,学习习惯存在诸多问题,这对这样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王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的分成了“用文中的词语(中等生和优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说北方雪和南方雪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具体说明。领会文章主旨”等三个层次。立足学生学情,确立教学目标,说明教师眼里不只有了教材,也有了学生。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联系生活,激趣导入;第二环节是走进文本,品词析句,理解主旨;第三环节是走出课文,拓展延伸。三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课堂实录中的学生发言来看,学生基本明白了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而且也通过背景及课文的研读基本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说这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了。
但是,都说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无论多么完美的课堂,当结束后回首思考整理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下看法仅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与王老师商量:
1、第一环节激趣,从学生对四季的情感入手,引出本文,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很想知道鲁迅先生对冬天的态度如何,对雪的态度如何,结果老师转而又让学生回忆鲁迅的地位及作品,刚激起的趣转瞬就消失了。其实从小学到中学,这些知识学生已经耳熟能背了,不提也罢。
2、教师在课堂上强化字词教学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对词语的解释还是放在后面对课文的串讲中来点明,效果会更好。
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指向一定要清楚明了,在师生分析完第一节的特点后。
教师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结果学生比较困惑,这和教师的问题指向不清有关系,此时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仍然局限在第一节,若教师说除了第一节,别的段落中还有其他的特点吗,学生自然就不会有困惑了。
4、教师有对字词品读的意识,但是操作上略显不够,尤其是对北方的雪的分析和讨论,基本是脱离了文本的关键词句做一种感受的概括,也正因为此,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用具体句子加以说明,体会作者情感倾向”的完成就略显不够了。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2
一、课堂实录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同学们,提到冬天,你们会想到什么?是温暖的炉火,厚厚的棉衣,还是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呢?今天,我们要走进鲁迅笔下的雪的世界,去感受他笔下雪的独特魅力。”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课题“雪”。
教师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雪的直观感受,并提问学生对雪的印象,几个学生回答了诸如“洁白”“寒冷”“美丽”等。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如“磬口(qìng)”“奁(lián)”等,解释其含义并让学生跟读几遍。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两种雪?学生默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出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3. 文本研读(20分钟)
江南的雪(10分钟)
教师请学生找出描写江南雪的段落,然后朗读出来。
教师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江南雪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有“滋润美艳”“充满生机”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语句,如“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体会这种描写所传达出的雪的生命力和柔美。
教师又问:“作者在描写江南雪的时候,还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与雪有什么关系?”学生找出文中的“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冷绿的杂草”等,教师总结这些事物衬托出江南雪的色彩丰富和充满生机。
朔方的雪(10分钟)
教师同样请学生朗读描写朔方雪的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朔方雪的特点,学生回答“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等。教师强调朔方雪的这种独立、刚劲的特点。
教师提问:“作者对朔方雪的情感与对江南雪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认为,对江南雪更多的是怀念和喜爱,而对朔方雪则有一种敬佩和赞美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语句来分析这种情感差异,如描写江南雪时的细腻、柔美的笔触,描写朔方雪时的雄浑、壮阔的表达。
4. 主题探究(10分钟)
教师提问:“鲁迅描写这两种雪仅仅是为了写景吗?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们陷入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认为江南雪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这种美好比较脆弱;朔方雪象征着一种坚强、独立的力量。教师总结并补充,指出江南雪可能代表着鲁迅对美好童年、故乡的怀念,而朔方雪则体现了他那种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需要像朔方雪一样独立、坚强地去抗争。
5. 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以及它们背后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朔方雪的精神,在生活中面对困难也要坚强不屈。然后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雪。
二、评课
1. 优点
教学目标明确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紧扣鲁迅《雪》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掌握文中两种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从初读课文的生字词学习到最后的主题探究,都是围绕这些目标进行的。
注重阅读与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让学生进行阅读,包括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通过听读让学生熟悉课文,默读让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美感。并且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从雪的特点到背后的象征意义,逐步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问题引导得当
教师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文本研读环节,针对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作者情感等问题,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且问题的难度逐渐递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媒体运用合理
在导入环节,教师展示雪景图片,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为进入课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朗读环节使用音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不足之处
学生主体地位可进一步强化
在课堂上,虽然有小组讨论等环节,但整体上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占据了较多时间。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究,例如在主题探究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挖掘文章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很快进行补充总结。
拓展延伸不足
鲁迅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在这堂课中,对于《雪》的创作背景以及鲁迅当时的思想状态等方面的拓展较少。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
作业设计缺乏创新性
作业布置是写一篇描述自己心中雪的小短文,虽然能够考察学生对雪的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但略显常规。可以设计一些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对比鲁迅笔下的雪与其他作家笔下雪的异同,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创作一幅画并配以文字说明等。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3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3 分钟)
教师走进教室,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当冬天来临,你们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 “下雪”。教师接着说:“雪,是冬天的精灵,不同的人眼中雪有着不同的样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学大家鲁迅笔下的雪是怎样的。” 然后板书课题 “雪”。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教师投影鲁迅的照片,开始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雪》写于 1925 年 1 月 18 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在黑暗中挣扎,鲁迅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和挣扎。这篇文章看似写雪,实际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教师发放印有课文的纸张给学生,说:“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问 “奁(lián)” 这个字怎么读和是什么意思。教师解释:“奁,读 lián,是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大家再看这个词‘磬口(qìng)’,它形容的是一种形状。” 教师领读生字词两遍。
(四)文本分析(20 分钟)
整体感知雪的类型(3 分钟)
教师提问:“快速浏览课文,告诉我鲁迅描写了几种雪?” 学生回答:“两种,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写下 “江南的雪” 和 “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8 分钟)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江南雪的段落并朗读。学生朗读后,教师问:“江南的雪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很柔美,像个美女。” 教师笑着说:“很形象的比喻。那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呢?”
学生找出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教师引导分析:“这里用‘滋润美艳’直接描写雪的外形,又用‘青春的消息’‘处子的皮肤’来比喻雪,写出了江南雪的生机和柔美。”
教师再问:“在描写江南雪的时候,作者还写了很多植物,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植物让雪看起来更有色彩,更有生机。” 教师总结:“非常正确,这些植物是对江南雪的衬托,让江南雪的画面更加丰富。”
朔方的雪(9 分钟)
教师请另一名学生朗读描写朔方雪的部分,然后问:“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教师追问:“这种特点与江南雪的区别很大,那作者对朔方雪的描写还体现出了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朔方雪很有力量,很刚强。” 教师引导学生看文中的语句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并分析:“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朔方雪的磅礴力量和那种奋飞向上的精神。”
(五)主题探讨(10 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鲁迅描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雪,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都很热烈地讨论着。
小组代表发言,第一组代表说:“江南雪可能代表美好的回忆,朔方雪代表着新的希望。” 第二组代表说:“江南雪象征着柔弱的美好,朔方雪象征着坚强的力量。”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江南雪可以看作是鲁迅对故乡美好事物的怀念,比如他的童年等。而朔方雪更多的是他对一种坚强、独立、抗争精神的向往,就像他在当时黑暗社会中想要去战斗一样。”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的《雪》,了解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以及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学到不同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自己喜欢的描写雪的段落。”
二、评课
(一)优点
教学环节完整流畅
从导入到作者介绍、初读课文、文本分析、主题探讨,最后到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过渡自然。这样完整的教学流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文知识。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在初读课文环节,能够关注到学生的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进行解答。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
问题引导启发思维
在文本分析和主题探讨环节,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从对雪的直观感受,到雪的特点,再到背后的象征意义,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不足
朗读指导较少
虽然有朗读课文的环节,但是教师没有对朗读技巧进行过多的指导,如重音、语调等。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深入理解。
学生互动深度不够
在主题探讨环节,虽然有小组讨论,但是讨论的时间略显仓促,而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只是简单总结,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的想法,没有让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
课堂容量有限
对于鲁迅这样内涵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解读还可以更深入,如可以更多地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或者当时的社会思潮来解读《雪》的意义,课堂容量还有提升的空间。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4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4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雪花图案,然后说:“同学们,看到这个雪花,你们能想到什么?是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还是雪中漫步的浪漫?今天我们要跟随鲁迅的笔触,走进他笔下的雪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8 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课文上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和不理解的地方。
音频播放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生字词。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指出你觉得难读或者难理解的字词?” 有学生提出 “粘连(zhān lián)” 这个词的读音和意思不太确定。教师解释:“‘粘连’在这里读 zhān lián,表示黏附在一起的意思。” 然后教师又强调了几个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 “凛冽(lǐn liè)”。
(三)精读课文(22 分钟)
江南雪的研读(10 分钟)
教师让学生默读描写江南雪的部分,思考江南雪有哪些独特之处。
学生默读后回答:“江南雪很滋润,颜色也很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江南雪颜色的语句,如 “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教师分析:“通过这些色彩的描写,让江南雪的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再是单调的白色。”
教师再问:“除了颜色,江南雪在形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很柔软,像皮肤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比喻句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并讲解:“这个比喻把江南雪比作处子的皮肤,生动地写出了江南雪的细腻、柔软和充满生机。”
朔方雪的研读(12 分钟)
教师请学生朗读描写朔方雪的段落,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有学生指出朗读的同学在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这里语调太平。教师趁机进行朗读指导:“这里应该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因为朔方雪是很有力量的。”
教师问:“朔方雪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而且还能蓬勃地奋飞。” 教师补充:“朔方雪不仅有形态上的刚劲,从‘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句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动态美和那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四)对比分析与主题探究(10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雪呢?”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有的小组认为:“江南雪是美好的回忆,朔方雪是对未来的希望。” 有的小组认为:“江南雪象征着柔美的东西,朔方雪象征着坚强的力量,鲁迅是想表达在当时社会需要坚强的力量。”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理解都很有深度。江南雪可以看作是鲁迅对过去美好事物的一种怀念,比如他的故乡、童年等。朔方雪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一种抗争、奋斗精神的追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6 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对《雪》的学习,领略了鲁迅笔下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刚劲,也探究了这两种雪背后的象征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朔方雪的精神,在生活中勇往直前。”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雪》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方法。”
二、评课
(一)优点
朗读教学有所加强
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朗读,还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进行了指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对比分析直观有效
在对比分析与主题探究环节,教师通过在黑板上列出表格的.形式,让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雪的差异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
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雪》为题写短文,并运用学到的描写方法,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描写方法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表达自己对雪的独特理解。
(二)不足
多媒体运用不足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初读课文时使用了朗读音频外,几乎没有其他多媒体的运用。如果能在导入环节展示更多精美的雪景图片或者鲁迅的相关影像资料,可能会使课堂更加生动。
学生个体关注不够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对于个别学生的关注较少。有些学生可能在小组讨论中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机会。
背景知识渗透有限
虽然在主题探究环节提到了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但对于鲁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潮等背景知识的渗透还不够深入,如果能在课堂中更详细地介绍,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5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下雪的视频,视频中雪花飞舞,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是不是也很想走进雪的世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笔下的《雪》,看看他笔下的雪和我们看到的雪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3 分钟)
教师快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雪》写于 1925 年,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黑暗压抑的时期。鲁迅的内心充满着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黑暗势力的抗争,这种情感也会体现在他对雪的描写中。”
(三)初读感知(7 分钟)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概括的内容。有学生概括第一段为 “描写暖国的雨,引出江南的雪”,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很好,这是一种引出下文的写法。”
(四)文本解读(20 分钟)
江南雪的解读(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江南雪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江南雪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第一小组代表说:“江南雪很滋润美艳,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像‘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把雪比作处子的皮肤,写出了雪的柔美。”
教师补充:“还有那些植物的描写,也衬托出江南雪的色彩丰富和生机盎然。”
朔方雪的解读(10 分钟)
教师请学生朗读描写朔方雪的部分,然后问学生:“朔方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朔方雪?”
学生回答:“朔方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很有力量。作者这样描写是想表现朔方雪的刚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句话中,我们还能看出朔方雪具有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
(五)主题挖掘(10 分钟)
教师提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家思考一下,江南雪和朔方雪分别象征着什么?”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有小组认为:“江南雪象征着被压抑的美好事物,朔方雪象征着打破黑暗的力量。”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江南雪可以看作是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但这种美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脆弱的。朔方雪则代表着一种抗争、独立的精神,是鲁迅所倡导的在黑暗社会中要奋起反抗的力量。”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的《雪》,从江南雪和朔方雪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不同的美和背后的象征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课文,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描写雪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二、评课
(一)优点
视频导入吸引眼球
利用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雪的情境。
小组讨论充分利用
在文本解读和主题挖掘环节,多次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合背景挖掘主题
在主题挖掘环节,明确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思考象征意义,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二)不足
初读要求稍显复杂
在初读感知环节,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刚接触课文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对课文整体的初步感受。
朗读环节薄弱
虽然在朔方雪的解读中有朗读环节,但整体上朗读的次数较少,而且缺乏对朗读情感的深入引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作业缺乏拓展性
作业是收集描写雪的古诗,比较单一,缺乏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拓展延伸的考量,如可以让学生对收集的古诗和鲁迅的《雪》进行对比分析等。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 6
一、情景导入
师:又是一年冬来到我最喜欢雪花下雪了,窗外是一片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那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我家的老槐树也应该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儿,仿佛就能嗅到那浓浓的槐花香——这是我的雪当那飞扬的雪花飘到鲁迅先生笔下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诗——《雪》
(师板书:雪 鲁迅)
二、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文章,在听读过程中标注生僻词语,感知文章
(师配乐朗读文章,配乐《雪之梦》)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听读的启发,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生自读文章)
师:读完的同学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生1:我能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几个穿着棉袄的孩子,很小的样子,大约五六岁,他们围在一起,堆着一个雪人他们围着那个雪人,小手已经冻得发肿通红,但他们还是手拉着手,在那儿高兴地唱着歌
师:说得真好,我想是鲁迅的文字引发了你无限的遐想
生2:我描绘的第一幅画面也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他们欢乐着,唱着歌,跳着舞,围着一个不成形的但他们看来很完美的雪人他们认为这个小小的雪人是无比圣洁的
师: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3:我想描绘的也是雪人的一幅画面冬天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就在这么一片雪地上,有一群孩子们围着一个洁白的雪人北风呼呼地吹着孩子们的脸庞,孩子们的脸已被冻得通红了,但是孩子们的心却是热腾腾的,是雪人带给了他们温暖
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
生4:我想描绘的是两幅画,第一幅是南国的雪,南国的雪是细腻的在开满花的雪野中,孤立起一个雪人和一群爱热闹的孩子而第二幅画是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粗犷的,在旋风中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
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文章中展现给我们的不同的两个画面
(师板书: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
师:我们从鲁迅的笔下看到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两幅画面,谁想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呢?
生1:北方的雪就像一个粗犷的大汉,它非常坚强,非常粗犷而南方的雪就像是一个少女一样,它非常柔和,非常细腻
师:你那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让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
生2:鲁迅笔下朔方的雪粗犷、豪迈,他们似乎在同冬天抗争,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火一样,在这个冬天里燃烧,使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师:是的,你说得非常好我们仿佛感到了冬天里飞雪那种勃勃的生命力,那种一心抗争的坚强好,请坐!
生3:我想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描述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是纷飞的、蓬勃的、奋飞的、飞扬的、奔放的、粗犷的
师:你的词汇量太丰富了,接着说下去
生3:江南的雪跟北方的雪就不同,它带有江南特有的秀丽和清爽
师:秀丽和清爽这两个词语非常好地表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我认为那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1:我认为是“滋润美艳”
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个六字短语和你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
生2:“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
师:理解十分到位
三、品读妙笔
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江南雪的那份秀美而心动,为北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好,三分钟时间,开始!
(生自读文章)
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生1:我喜欢“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绝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
师:好,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
生1: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朔方的雪是苍劲的,而“飘”字却是柔和的,像少女一般,比较柔弱,和朔方的雪的苍劲正好相反,所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师:好,请坐
生2:我认为不可以的,“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撒”字体现了朔方的雪如北方的人那样的粗犷、那样的豪迈,而“飘”字体现的是如南方人一样的轻柔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就在想,她是一位女生,在读前边的写北方雪的文字时读得那么刚劲不过,老师认为她最后一段还没有读出文章应该有的韵味,读得有些快了哪位同学能起来读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啊,有味道,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1:因为文中写的“那是孤独的雪”,只有这么读才能体现出雪的孤独,“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能体现出雪的那份豪迈;
师:我听得出你在读最后一句时有意识地拖长了声音,听起来是那么深沉,那么意味深长你这样读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请说一下
生1:作者是用雨来衬托雪的豪迈和粗犷,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那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深沉的、厚重的
师:好,请坐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2朗读课文)
师: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最后一句能不能再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呢?试一试
(生2再朗读)
师:好多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的这三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坐好
(师领读,生齐读课文)
师:最后一句再放慢速度,饱含深情,“是的”,读!
(生朗读)
师:最后一句“是雨的精魂”(师示范)再读一遍,“是的”,读!
(生朗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请同学们接着谈自己喜欢的雪景
生1:我也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是雨的精魂”,我认为这句话是借写朔方的雪来写出当时非常复杂的世态,作者又借雨的精魂表达了对世态的抗争
师:好,你读得很投入,说得也很到位
生2:我也很喜欢朔方的雪,首先第1段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如粉如沙”,一个是“磅礴”,从这两个词中我看出了北方雪的豪迈与粗犷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
生3:“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
师:好,我觉得你的声音去读这一段文字简直是珠联璧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一位依依少女披着薄薄的外衣走在雪地上,很美好,请坐
男生也喜欢江南的雪?
生4:“山茶……也听它们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两句的原因是因为鲁迅写出了南方的雪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5:我不但喜欢朔方的雪,我也喜欢江南的雪,我感到江南的雪不但温柔美丽,更透露出春天的消息美丽的雪景中透露着春天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6:我也喜欢江南的雪,因为读了这一段之后让人有一份遐想,想象一下在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在江南呢,在雪野上有梅花点缀,那种红色跟黄色使冬天不再那么单调
师:听听他的句子:洁白的冬天,一切都是洁白的多么有创意的表达!那些腊梅花、山茶花映在白雪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那么鲁迅喜欢江南的雪还是喜欢北方的雪?
生1:我认为鲁迅先生应该是喜欢北方的雪,“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当中,这一段他写了雪的豪迈与粗犷,同时也说出了对当时残酷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生2: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南方的雪,因为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把北方的雪写得那么孤独、那么悲伤而他把南方的雪写得那么美好,他这样写就是表明他是追求美好的,向往南方温暖、美好的气象,而正对应了朔方的雪的孤独
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具有各自的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而北方的雪豪迈、粗犷
师:好,这位同学发展提升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答案,他说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那么他更喜欢哪里的雪呢?
生4: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
师:是的,江南的雪是美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越读越有味道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词句
(生小组讨论)
四、研读解疑
师:刚才老师参与到小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能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哪位同学能先谈谈你的理解?
生1:我认为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作者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就是雨在某一种情况下变成雪,就表现出在当时那种恶劣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人如果能承受的话,就能够获得新生,变成一种更蓬勃的力量
师:能够从雨雪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理解有深度
生2: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师:好,刚才这位同学所读的段落在文章教材后面的一段附录里面,这位同学善于借鉴手中的资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充分利用好你手中的材料当我们遇到难以理解的疑难句子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同学们反复去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其中有几个特别关键的词语
下面大家一起读这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希望能让所有的同学和老师感受到那几个关键词“是的,读——”
(生齐读“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师:同学们生动地展示了刚才的自读效果理解了“孤独”、“死掉”、“精魂”这三个词语,就能更好地把握这句话的内涵了
生1:“孤独”写出了当时北方雪的单调,突出了当时一种时局的黑暗,作者好像是在孤军奋战
生2:雨死掉了,变成孤独坚硬的雪,揭示了这种黑暗的现实就要破灭了,而崭新的生活将在这破灭中得到升华
师:很有见地,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文章的写作背景正如刚才同学所说,那冰冷的、坚硬的北方的雨变成了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北方的雪读完这段文字,你想鲁迅仅仅是想写北方的雪吗?
生1:我认为他还想去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悲凉、孤独的状况,然后鲁迅先生当时想去打破这种黑暗与沉寂,去勇敢地争取
师:鲁迅要做一个时代的歌者,去引领所有的人去抗争、去奋斗
生2:从当时的写作背景来看,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
生3:我认为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人民没有自由,看不到光明,只有一片黑暗,而鲁迅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如果想成功,就必须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屈不挠
师:连续用了三个词语,进行了准确而高度的概括著名作家黄蓓心在读到这篇文章时,她是这样说的: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智、他的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如果哪天我们站在北方的大地上看到了从天洒落的大雪,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啊,这是鲁迅的雪下面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文章,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哪位同学想读?
(生配乐朗读课文)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朗读文章的后三自然段,跟着鲁迅去感受北方雪的那种粗犷端好书,抬起头,读出那份磅礴、那份力量“但是”,读——
(生齐声朗读)
师:是的,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们身边也洒落了片片雪花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也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热情的笔记下那激动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下课!
鲁迅作品《雪》评课
(一)优点
背景介绍助力理解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对创作背景进行了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在文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将雪的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文本分析细致入微
在分析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象征意义时,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语句的理解到情感的把握,再到象征意义的挖掘,整个过程逻辑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的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例如在探讨江南雪和朔方雪象征意义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不足
朗读环节稍显薄弱
虽然有朗读的要求,但朗读形式较为单一,且没有对朗读技巧进行指导,如重音、语调等,不利于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
课堂互动不够均衡
在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较少发言。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那些不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
缺乏课外拓展
除了背景介绍,课堂没有更多地引入课外资料,如鲁迅的其他作品中对雪的描写或其他作家对雪的描写进行对比,使课堂内容略显局限。
【鲁迅作品《雪》课堂实录及评课】相关文章:
鲁迅作品《故乡》评课稿?01-22
鲁迅的作品02-20
鲁迅作品的经典句子07-24
鲁迅小说《祝福》课堂实录03-18
鲁迅代表作品大全10-21
鲁迅的《雪》的教学设计08-16
古诗评课06-29
鲁迅作品《社戏》教学案例(通用12篇)10-22
陆蠡作品《囚绿记》课堂实录(通用9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