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点评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点评

时间:2021-03-31 10:03:31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点评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点评

  1、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

  2、了解作者其人,揣摩作者面对苦难的态度之由。

  3、辩证地看待逆境对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共同探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所写的哲理散文《直面苦难》。它既有散文之灵动跳跃,又闪耀着诗性的光辉。原文共有五个部分:面对苦难、苦难的价值、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决不美化苦难、人得救靠本能。(投影1)本文节选自三、四部分。

  课题是《直面苦难》,关于苦难,其他名人有什么观点呢?我们首先来整体读一下投影里的名言。(投影2)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巴尔扎克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

  ——海伦·凯勒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苏格拉底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歌德

  有了勇气便能粉碎厄运 。 ——塞万提斯

  (生读)

  师:这些名人对苦难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谈到了苦难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对人生的积极价值,苦难是可以战胜的。)

  师:我们看看周国平对苦难有哪些感悟呢?

  二、研习课文

  (一)把握作者对自然苦难的态度。

  请学生阅读1-3节。思考:作者将悲剧和苦难分成了几种?在几种悲剧面前我们相应的态度是怎样的?

  社会悲剧:苦难来源于社会

  自然悲剧:苦难来源于自然 (对比手法)

  请学生举自然悲剧和社会悲剧的例子。(如刘和珍、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社会悲剧,正义支撑着他们含笑赴死;而汶川大地震、非典、海啸等是自然悲剧,人类无精神的优越感。)

  师:作者着重论述的是哪一种苦难?

  生:自然苦难,作者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在自然苦难下的人们的脆弱和无奈以及失败。

  (师读第二节末尾几句,总结。)

  最后几句情绪显得低沉,在苦难面前人的反抗如此无力,注定失败,令人悲哀。这与前面的名人对苦难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名人:都是积极的、昂扬的姿态,似乎人都是钢筋铁骨一般,以高大的形象面对苦难的。

  周国平:此处却降低了人的姿态,显出了人的卑微和脆弱,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万能的神的形象来面对苦难,感觉更加的真实,也更符合人性。

  那么面对自然苦难,反抗也苍白无力,注定失败,我们就放弃吗?弯下我们的脊梁?

  生:不。(读第三节第一句,赏析第一句)

  师:“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我们要“直面”。这句话和前面的低沉的情绪大逆转,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简洁干净,令人胸中凛然升腾起一股热血,和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我们要“咬牙挺住”,凸显苦难之沉重,挺立之艰难。

  如何“直面”?即是精神上维护尊严,保持站立的姿态,傲立成风骨,成为精神上的巨人。

  (二)探讨:周国平对苦难的态度之缘由。

  师:不知大家心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疑惑:何以对苦难周国平与其他名人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留出片刻学生思考)

  师:(补充周国平经历)周国平是这样一个父亲,他的女儿妞妞出生后不久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眼底肿瘤的绝症,他守着注定会夭折的孩子,守着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女儿,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和心碎!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周国平选择了勇敢的面对,百倍地宠爱着女儿妞妞,并用含泪的微笑记录下了女儿在世的562天的成长,写下了一本真正属于女儿的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他与妻子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抚育着女儿,疼爱和哀痛的心境交错,这使他对苦难也有了更切骨的体验,他在女儿在世的日日夜夜里,都在苦难中挣扎和煎熬,他感受到了自身的无助无奈,又怎能为苦难而说赞美之词?

  (学生读第四节,抓住“浮华”“做作”体会作者的情感)

  补充:周国平对苦难的理解语段(投影3)

  生齐声读:【纵然苦难真有净化作用,我也宁要幸福。常识和本能都告诉我,欢乐比忧愁更有益于身体的保养,幸福比苦难更有益于精神的健康。】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对苦难有最真实的感受。

  因此作者愤激地说: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这就是他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啊。

  (三)理解“直面”的含义。

  1、齐读6-7节,理解“直面”的含义。

  师:品味第六节语句,思考富有哲理语句的内涵。请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生:“人天生是软弱的”,作者先承认了人性的弱点,尊重软弱,不鄙夷软弱,但接下去他用了“惟其……而犹能….才….”的句式强调了承担起苦难的可贵。

  教师总结:人的坚强是战胜了软弱而挺立起的坚强,伟人并非没有软弱畏惧之情,但他能够战胜这种情感,因而成为人们仰慕的精神上的巨人。

  (请学生举例)如面对地震、非典等灾难,不恐惧是不可能的,但很多的白衣战士、军人却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背起苦难,不让苦难压垮自己的身躯,更不让厄运把自己的心灵摧毁,他们勇敢地奋斗在第一战场上。他们是可敬的!

  师:还比如必修二教材中的《一个人的遭遇》,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笔下的老退伍军人安德烈·索科洛夫,战争摧毁了他的家庭,他失去了妻子,两个女儿,还有做大尉的军官儿子,战争使他的心变得麻木,泪也干枯了,战争的阴影在他的心灵中镌刻得太深了,苦难实在可以把人的心击碎。痛苦使人深刻,然而生活中如果没有欢乐,就易于使人冷酷。然而他依旧用破碎的心用爱抚育着养子,带着希望走向远方,能说他不是坚强的吗?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4-8节,揣摩作者的语气,读自己有感悟的句子。(3分钟后请同学读句子,谈感悟)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悲痛和愤激,他对美化苦难带有强烈的不满。如“不要对我说”,“何必用”“我厌恶”,“蔑视”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绪,作者认为过于夸大苦难的积极作用是错误的,显得做作,苦难带有难以回避的消极作用,比如“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生: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辩证的,既客观辩证,又真是自然。比较带有人性化,他承认人性的弱点,对人性充满关怀,深入人的内心。苦难就是苦难,谁都不愿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它是痛苦的。

  教师:那么什么是直面苦难呢?请同学来总结。

  (投影4)学生齐声朗读。

  直面苦难 就是苦难来临时,咬牙挺住,忍耐痛苦,不让苦难摧毁自己的心灵,站立出人格的尊严。

  直面苦难就是克服软弱,勇于承担,自我救赎,即使不成功,也要展现出昂扬的姿态,傲立的风骨。

  直面苦难就是苦难来临时,勇于担当,救助他人,奔赴在抗击苦难的第一线。

  直面苦难就是从容坦然面对苦难,给予同伴最温暖的笑容,投以最温暖的目光。

  师:生活中的苦难是平常的,经受住苦难的人也是平常的。自读最后一节。可以探讨。

  三、小结及课后思考

  小结:面对苦难,畏惧、犹豫不决、软弱并不可怕也并不可耻,可贵的是我们要敢于去面对它,战胜它,我们才有人的尊严,才能有战胜之后的坚强。

  思考:如果说逆境是对人的考验,那么顺境同样是考验,培根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在俗境中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阅读必修五读本王蒙《人生三境》)

  《直面苦难》教学点评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直面苦难》是一篇哲理散文,充满了人生智慧,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趣味,它和前一篇培根的《论厄运》,谈的都是面对逆境的态度。顺境逆境对学生来说,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引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得以深化,却有难度。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文本内容,以此为支撑,选取了小而精当的切入口导入,并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周国平的苦难观的缘由,新颖而独到,激活了课堂,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反映了教者对文本较深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的智慧。

  本课的设计切入点很巧妙,先请学生阅读其他名人对苦难的看法,找出相同点,再导入周国平的苦难观,这样导入话题自然而集中,将焦点凝聚在了对苦难的看法上,易于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便于逐步提升难度。在苦难的分类等理解上,教者处理也很灵活,不作为重点讲解,请学生抓关键句,并举例来帮助理解,使抽象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教者再加以点拨,既节省了时间,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

  而当学生明确周国平的苦难观不同于众人后,教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何以对苦难周国平与其他名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问题出乎学生意料,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此时教者对周国平的人生经历加以选择适时介绍,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情和付出,不禁为周国平先生遭遇的不幸而哽咽,与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并使学生对文本4-8节的内容,周国平对美化苦难的愤激与不满情绪的流露更容易理解,一改学生原有的对苦难的理解:将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或英雄来看待,对苦难战无不胜;此时学生逐步理解了周国平的“逆境观”,人是肉身的人,天性中就有软弱、恐惧等情感,顺境更能带给人欢乐,逆境对人有消极磨损作用。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的软弱恐惧等心理,承担起苦难才犹为可贵,更富有人性,与学生的距离才不至于过于遥远,易为学生接受。这里教者由于处理得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所以学生易于理解。

  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请学生朗读和品味4-8节自己所喜欢的有感悟的句子,并请他们谈感受,就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参与面广,发言积极而热烈,思考深入而有意义,对探讨人生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良好的帮助。教师还鼓励学生谈生活实例,不空谈理论,使学生从课本延伸到课外,思维更为活跃,视角也更为广阔。这些处理都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敢于放手,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空。最后教师总结全文,以仿句的形式总结全篇,朗读要点,使课堂结构完整,节奏张弛有度,达到高潮。

  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者运用智慧,精心设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才能以小力达大功效。

 

【《直面苦难》教学设计+教学点评】相关文章:

《直面苦难》教学反思03-15

《论厄运》《直面苦难》教学实录03-15

高中语文《直面苦难》ppt05-24

《咏华山》教学设计「附点评」03-26

直面苦难读后感三篇03-29

《望月》教学实录(附点评)03-07

《花的勇气》教学实录及点评05-17

苏教版语文《水》教学实录及点评04-06

《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及点评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