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3 13:05: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1、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2、能书写完整的食物网。

  教学过程

  一、动画故事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开启我们的发现之旅。仔细看,下面的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师播放视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学生观看视频)

  师问:大家能看出来是个什么故事吗?

  (学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在这个成语故事里,谁在吃谁?谁又被谁吃?

  (学生回答)

  师:为了表述的方便和统一,我们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表示一下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谁再来说一说?

  (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再来表述,师进行板书:树→蝉→螳螂→黄雀)

  二、谁被谁吃(认识食物链)

  师: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它们一样,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这样的例子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师课件出示蔷薇花丛里的几种生物图片: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让学生认一认)

  师:老师这儿有四张表示它们的卡片,请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每个同学手持一张卡片,代表这种生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如果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来排列,怎样站才合理?

  (找学生来排排队,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的关系。师板书:蔷薇花→蚜虫→瓢虫→小鸟)

  师:生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像什么?(生:链条)

  师:所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食物链的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很容易的找到了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我们再增加一下难度。(课件出示课本12页花丛中的生物: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师提问:在这些生物之间谁被谁吃?有哪几条食物链呢?请你找一找。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一作出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食物链,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食物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讨论,找出食物链的特点,汇报交流)

  师小结: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师:哪些是绿色植物呢?(生说:花、草、树木等)

  师: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生物学上就把它们叫做——生产者。(板书)

  动物自己都不能制造食物,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呢?——消费者;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都是消费者。

  (课件出示: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师: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指名回答)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师:在田野里有许多生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师:在这张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呢?

  (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这张图片,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剪头了。画完以后,数一数自己画出的食物链有多少条。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了多少种食物。

  (学生找食物链,画箭头,展示并汇报交流)

  师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四、分角色表演(体验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师:老师这里有田野里13种生物的头饰,我们找13个同学来分角色表演几个情境:

  (1)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蛇肉,有一天蛇群遭到人类攻击,被大量捕杀。请扮演蛇的学生使劲拉扯,请其他生物们体验你有什么感觉?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2)因为蝗虫会使稻谷减产,人们痛恨蝗虫,把大量的化学药品撒到蝗虫身上,不幸,蝗虫全部被消灭了。请蝗虫退场退出游戏,则你饰演的这种生物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表演、交流体会)

  师总结: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五、课外拓展

  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防治庄稼地里的虫害和鼠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小学科学课中的运动的快慢如何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牛顿的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掉下来,种子发芽后能否成长得好?

  2.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3.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讨论。

  回忆。

  以熟悉的故事引发思考。

  二、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三、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指导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2.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图片(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观察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阅读教材

  四、总结。

  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四(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生命世界和物质科学两方面.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和科学家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科学家.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也是科学课真正的精神和内涵.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为以后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本学期的科学探究首次涉及对比实验,教师要细心引导,要具体指导操作的方法,带领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收集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理解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结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反思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的合作探究态度,使学生知道科学也需要共享.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与三年级的种植相联系),在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收益,在养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一场养蚕活动交流会,让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展示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研究成果.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简单的定量观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本单元出现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探究影响小车的运动的快慢的因素和摆的快慢因素,这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跨越,教师要对学生探究方法作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要保证实验的公平,实验结果的公正和客观,实验中有些条件不能改变,有些条件需要改变,但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周密计划,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要做好原始记录,要用数据说话,教师的角色由初始的“帮”到“扶”,渐渐到“放”.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应采用调查,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作出科学猜测,预测要有依据.

  二、教学建议:

  1、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材编写组提供的教学素材,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是编写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可否认,教材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四(下)将《骨骼与肌肉》安排在二月份,在气候还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学生穿着厚重的棉衣,难以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内.《养蚕》受气温影响也很大,建议将这两个单元推迟,先进行

  三、四单元教学,待气温升高时,再进行

  一、二单元教学.教学《养蚕》单元时还需注意,养蚕活动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养蚕计划,认真记好养蚕日记.教学时穿插在其他单元中进行,采用大小课的方式,定期交流观察日记,适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最后举行养蚕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养蚕的收获.

  2、加强学科沟通.养蚕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肯定会受到来自语、数、英教师及家长的阻力,科学教师要与班主任多沟通联系,将养蚕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平时请班主任指导孩子们写养蚕日记;蚕吐丝结茧时,还可集中在作文课上观察,然后写篇作文.在培养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班主任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可将各方面对养蚕活动的阻力降至最低.

  3、教师要先于学生“下水探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学期的教材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控制变量”,因此教师要做科学探究的先行者,先于学生去经历、体验和发现.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用孩子们的心去体验科学理解他们的惊奇与幼稚地思考,理解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述,真正做到“蹲下来教科学”.教师的“下水探究”可以摆脱以往“坐而论道”的弊端,在一个可预设的情境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路之难易,教师可根据下水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方面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发展性评价.

  4、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之一,严谨表现为科学的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在研究“小车的运动”“摆”等过程中,学生开始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原始记录,注意保留且不能随便涂改数据,每次实验需做三次以上,求得中间值或平均值,全班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毅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教师要告诉学生,养蚕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鼓励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教师要给予阶段性表扬,鼓励他们坚持就是胜利.通过活动锻炼能力、培养意志.

  5、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公正.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是科学素养的提高,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重知识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试卷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科学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学成果展示都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实践证明,在科学探究中表现最好的往往是语文、数学成绩中下等生,科学教师评价他们时不能受其干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本学期,学期已经过去近半,我们科学小组开始了教研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对新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自己。

  第一,研讨了一节课,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科学小组进行了三轮磨课:盲备、共备、上课。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见解,通过自己备课再共同整合每个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诸于实践。索然过程比较漫长而繁琐,但是从课堂的反响来说还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科学课,有的时候需要反反复复的.备课,试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自己去探究发下科学的奥秘。

  第二,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刚开始教科学,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从这学期刚开始我就亦步亦趋的跟着师傅学习教科学。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董老师指导的那样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我们学校两个科学老师开了两个第二课堂,科学实验课堂和探究试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见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作为年轻的老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继续努力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在进入人体后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人体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器官。

  3.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教学难点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懂得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资料。

  2.每个小组:1把剪刀、一张人体轮廓图、用卫生纸做的大肠、小肠、用挂历纸做的食道和胃、透明胶、记录单。

  3.教师:消化器官模型图、画好人体轮廓的画纸(每组一张)。

  4.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认识消化器官

  1.我们每个同学有一块面包,把面包放入嘴里咀嚼,慢慢咽下,说说这块面包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

  3.这些器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课件出示人体的消化器官模型)

  4.请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

  5.请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说明,其余同学评价。

  6.制作消化道模型。

  (1)(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和人体的简单轮廓图)请你们把这些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的轮廓图中,再将各个消化器官按一定的顺序用箭头连接起来。

  说一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同学怎样分工比较好?

  (2)小组同学在人体轮廓图上贴消化器官模型,再将各个消化器官用箭头连接起来。

  7.小组交流评价。

  二、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消化的过程

  1.原来面包先进入我们的口腔,再经过我们的食道,然后经过胃,最后小肠、大肠。那么,各个消化器官又是怎样把面包消化掉,各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并做好记录。

  2.汇报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看课件或资料。

  (口腔:初步消化。食物在胃中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营养,大肠残渣移动。)

  4.听了这个过程,大家有什么话想说。一边出示:人体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大约24小时。

  5.说说我们的消化道为什么要9米那么长?为什么会在体内停留24小时?

  三、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我们在生长发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那就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消化器官,一个也不能出现问题,大家有没有遇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是什么原因?

  2.由此,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消化器官?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猜猜我是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美术课。生活即美,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力。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环境和事物,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发现和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线描写生和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并提升画面的组织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引导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门,并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便让他们终身受益。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致力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通过参与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利用游戏设计学习情境,自然的将学生由生活引入课堂。

  2、强化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陶冶欣赏:欣赏图片和资料,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4、发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呢?(课件展示)在这里我有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们是谁,请大声告诉老师。你们是如何猜出来的呢?(课件展示)大家都猜对了吗?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答案!(视频展示)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物的特点,比如发型、发饰和服装等特征。

  (二)、新课讲授

  刚刚的游戏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猜出了同学的背影。今天我们就从人物的背面着手来学习猜猜我是谁。(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物画很多都是从正面描绘的,但也有一些画,跟老师刚才拍的背影一样是从背面来描绘。

  人物背面头像的绘画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已经有很多精彩的描绘。其中,唐寅的《孟蜀宫伎图》是一幅著名的作品,他以极其细致的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头饰,让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妇女们的头部装饰。

  背影中也蕴含着不同的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一位自信的克里斯蒂娜,尽管风吹乱了她的头发,但她依然坚定地迎向远方,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力。

  “同学们,在我们的美术书中还有一幅描绘儿童的背面的作品,请翻到美术书的第12页。”《未来世界》是由王晓明创作的,作品中的小孩们正沉浸在墙上的画作中,他们专注的样子通过背面也能感受得到,即使画家没有从正面描绘。

  大家看完画家的作品后,是否有兴趣看一下我们同学的背影作品呢?(课件展示)请大家分享一下,哪个背影最吸引你?我听到有些同学喜欢第二个女孩的发型,她的头发线条画得很精致;还有些同学喜欢第三个男孩子的服装,画得很细致。他们确实画得很出色,但是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画得更好!让我们继续观察一下,图中的男生和女生的发型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男生的发型线条比较简洁,而女生的头发线条则比较曲线优美。女生们还喜欢扎漂亮的辫子,搭配美丽的发饰。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三)、教师范画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合作绘制一幅画呢?让我们一起来创作吧!(课件展示)在我们开始画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观察一些方面的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发饰、发型和服装。接下来,我们要勾画出人物头部和身体的`轮廓线,尽量将人物画得大一些,并合理利用手中的纸张。然后,我们需要添加一些小的细节,对整幅图进行精细描绘。对于头上的发饰,我们可以简单地勾勒出轮廓。那么,如何画好头发呢?我们会发现头发的线条是朝着一个方向汇聚在一起的,所以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头发线条的走向,需要耐心观察。同时,还要注意头发线条的密度关系。当我们画辫子时,同样要注意这几点,可以使用弯曲的线条来描绘。这样,我们的头发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通过线条勾勒出耳朵的轮廓,并在衣服上进行简单点缀,一幅美丽的背影作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你对我们的作品满意吗?请大家畅所欲言,谢谢!

  (四)、艺术实践

  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吧!今天的任务是观察一位前排同学的头部背影特征,并用线条描绘出来。同学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声,我们一起创作吧!如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们开始专心地进行绘画练习)。

  作业要求:

  1、紧盯着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仔细观察他的发型特征,研究其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将其描绘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测一下你所画的是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情景:在一个闪耀着夕阳余晖的海滩上,五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共同创作一幅壮美的沙画。他们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互相借鉴、协作,展现出多元的创造力。

  第一个人擅长绘画,他运用精湛的色彩技巧,在沙滩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夕阳图景。

  第二个人是摄影师,他利用镜头捕捉下了壮美的海滩风景,并将其投影到画布上。

  第三个人是诗人,他以流畅的文字和抒情的笔触,写下了一首关于大海和夕阳的诗歌。

  第四个人是音乐家,他与其他人合奏出一曲动听的音乐,为这个创作过程增添了神秘而悠扬的氛围。

  第五个人是舞蹈演员,他在沙滩上翩翩起舞,将自己通过优美的舞姿融入到整个场景中去。他们相互激发灵感,相互借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个壮美的海滩情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

  最终,在彼此的合作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沙画作品。同时,大家也可以试着画一张全身的人物背影线描。让其他人猜猜这是谁的背影,从线条的走势、姿态和特征中推测出画作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彼此的艺术风格,并促进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教师辅导要点:

  1、画面中人物的大小,头部与肩部的比例。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五)、绘画展评

  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最好?快点把你们小组认为最像的背影贴在我们的展示墙上吧。展示墙上有许多出色的作品,你能猜出它们是由谁所绘制吗?在这些作品中,有些同学的构图非常出色,有些同学精细地描绘了头发线条,还有些同学绘制了独特的服装。

  (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展现出用线条勾勒出的美丽。除了今天我们学习到的背影线描之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美的敏感,老师特地给大家展示了一些社团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希望大家能一起欣赏。(课件展示)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与美一同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材理解:

  根据科学课教师用书的《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估计、讨论、合作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来深入了解水的一些基本特性”。前面学生已经了解到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特性。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应用这一特性,自己想办法来比较水的量,并丰富对这一特性的体验。比较水的量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性。

  材料准备:

  有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例如两个球或两个正立方体。同时还有两个大小相近但形状迥异的物体,比如形状差别很大的石块。此外还有若干套塑料瓶,每套包含三个,它们的大小和形状都有明显的差别。另外还有若干个塑料杯和塑料瓶,它们分别组成了若干套,每套中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相同的。其中的塑料瓶可以将小瓶口割去,使其成为直柱形容器。最后还有直尺、量杯和量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比较固态物体大小的体验:

  1、出示两个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的地方时,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两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们哪个大些、哪个小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出示3个装水的塑料瓶(水量相近,但水面高低不同):

  请你们研究一下,哪个瓶里的水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比较水的多少,需要对长、宽、高三个维度同时考虑,显然仅仅靠目测是不可能的,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使其中两个维度转化成相同的状况,这样,只要考虑一个维度就可以比较了。这就需要用上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了。)

  (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研究整理汇报内容)

  三、讨论:要确切知道各瓶水的多少,你们想用什么办法,需要哪些材料。

  四、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五、汇报实验结果,着重说明:

  1、操作过程和方法;

  2、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把原来装水的三个瓶子和实验中用的瓶子比较,讨论:

  1、两组瓶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为什么后一组材料能确切地比较出水的多少;

  3、如果是两块大石头,能用这个办法比较吗?为什么?

  (这个对比是关键。首先,观察瓶子的形状来判断装在里面的水的形状;其次,了解如何改变水的形状,通过调整两个维度,使其变成底面积相等的形状,以便进行比较;最后,与没有这种特性的固态物体进行对比,加深对这种特性应用的理解。学生叙述时,不必要求太严格的表达,只需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七、介绍量筒,测量出各瓶里水多少的准确数据,考虑:为什么它能起这样的作用。

  八、想办法用量筒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固态物体的大小。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不能直接将固体放入容器中进行比较,而必须借助水来将固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进行比较,这也是水这一性质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尝试方法。)

  九、小结:从具体的依据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以下是原创内容:昆虫界中,有一种名为蝗虫的动物。它们通常具有长而薄的身体,以及强大的后腿用于跳跃。与蝗虫外形相似的还有一类动物,它们也有类似的体型和特征。另一方面,我们有一类动物叫做蜗牛,它们具有硬壳保护体内柔软部位,并以缓慢的速度爬行著称。除了蜗牛之外,还有一些长得类似的动物,它们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此外,存在一些既不属于蝗虫家族,也不属于蜗牛家族的动物。这类动物与蝗虫和蜗牛在外形上都有差异,可能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特征。最后,我们想要展示的是另外几种动物的图片,它们分别是大象、长颈鹿和蜂鸟。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让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感到惊叹。以上就是对原文的修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蜗牛的身体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态不固定,所以准确测量其长度十分困难。即使我们成功获取了测量数据,但这些数据也很难应用在实际中。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尺寸特征,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请看这张图,这是一只蜂鸟。这种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它大约有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和蜜蜂差不多一样大小。学生们将会对这只小小的蜂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2.讨论:狮子、长颈鹿、企鹅、豹子、斑马、鳄鱼、蜜蜂,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声音、动作、局部特征来辨别猜测动物。

  2、在猜测的过程中观察、比较、猜想等能力得到发展。

  3、体验猜测活动的乐趣。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常见动物的声音、外形、饮食等已有初步的认识。

  2、物质准备:教学PPT《猜猜我是谁》、猜谜设计表。

  活动过程:

  一、说说演演动物,引发对动物的兴趣。

  1、说说喜欢的动物

  师: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

  2、演演看过的动物

  师:谁能用表情和动作来演一演你喜欢的动物,让大家猜猜看。

  小结:小朋友知道的动物可真多。刚才我们用表演来猜小动物,用声音你行吗?

  二、根据声音猜动物,初步感受猜测的乐趣

  1、利用声音猜动物

  (1)师(逐一播放小猫、小羊):听,是谁?

  (中班幼儿都能简单猜出来的两个动物,教师出示对应的图片进行验证,并夸奖幼儿的聪明才智。)在下面这段情境中,请将内容进行修改:孩子们,我们一起玩一个猜动物的游戏吧!我会描述两个动物,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动物呢?第一个动物有四条腿,喜欢啃树叶,身上长着斑点,它是什么动物呢?好,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快看看我的手里是什么动物?是长颈鹿!太棒了!大家猜得真准!现在来猜第二个动物吧,它是一种小动物,有四只脚,喜欢跳跃,它是什么动物呢?对了!就是青蛙!你们真聪明,能猜对这两个动物!大家做得非常好!夸夸你们,好样的!

  小结:每个小动物发出的声音可能都不一样,通过声音可以猜出是谁。

  (2)师:(同时播放狗、公鸡的叫声):还有谁呢?

  (此环节幼儿听到一个动物叫声后要能够说出正确的动物名称,并进行对比判断。教师可以让幼儿稍作等待或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是否正确。不只有一个动物叫声,之后通过播放图片来验证他们的回答。)

  小结:看来耐心点、仔细听很重要哦。

  2、借助声音和特征猜动物

  师(播放兔子叫声):再听一个。

  (幼儿凭借声音难以分辨出正确答案,教师拿出兔子耳朵作为提示,幼儿猜测正确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有时不光需要听,也借助于眼睛去看哦。

  三、根据局部特征猜动物,体验猜测的乐趣

  1、根据简单局部特征猜测

  (1)师(出示大象鼻子、长颈鹿脖子):看,可能是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知道的?

  (特征明显,较简单,幼儿都能猜得出,教师要追问猜测的过程。)

  小结:根据每个动物特别的地方可以猜出来是谁。

  (2)师(出示蝴蝶花纹、斑马纹和老虎纹):再来一个,是谁?

  幼儿在进行猜测时,常常容易因为特征相似而出现混淆或错误的情况。然而,通过与其他同伴进行互动和资源共享,他们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从其他人那里吸取有用的信息。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并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2、根据局部相似特征猜测

  师:这是谁呢?(出示小鸡绒毛)

  (教师统计幼儿答案,询问幼儿猜测的理由。然后出示爪子和头部进行提示,最后用歌曲来验证:口中长喙摇摆摆,葫芦娃娃鸭子来。验证幼儿猜测结果,过程中积极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

  小结:有时候靠一个特点是猜不出来的,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动物。

  四、尝试设计动物谜,进一步体验猜测的乐趣

  1、了解设计表,明晰操作要求

  老师(展示猜谜活动设计表):刚刚我们通过表演、听声音和观察图片的方式来玩猜动物的游戏,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尝试用绘画的方式来玩猜谜的游戏吗?

  教师示范设计,请幼儿来猜。

  2、动手操作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动物的特征记在这张纸上的'空白处。

  幼儿通过画动物的特征进行设计。

  3、玩猜谜游戏

  师:孩子们,带着你们设计的动物谜语,我们一起出去玩猜谜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猜猜我是谁》是一项受到中班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从幼儿熟悉且喜欢的动物入手,以猜猜的形式展开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在猜猜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来辨认动物,并在追问猜测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幼儿的观察、比较和猜想等能力都会因此得到提升。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语言,例如使用诸如“有点难的,还敢挑战吗?”等口头表达。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中的一类独特存在。它们通常通过摄取有机物作为食物,具备感知能力,并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动物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也包括了人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根据声音、着装等局部特征猜测同班的名字。

  2、让幼儿在活动中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感情,感受愉快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不透光的放块布一块。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鼓励每位幼儿参与表达。

  (1)请幼儿告诉大家你的名字叫什么?

  (2)告诉大家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3)你还知道身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吗?

  2、游戏时间,请你猜猜我是谁?

  (1)游戏规则:所有小朋友面对着教师,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老师悄悄地指定一位小朋友,用一块细布遮住该小朋友的头或者上半身,其他小朋友放下手,并转身通过被遮挡的小朋友,喊出他们的名字来猜。如果没有猜出来,那被遮挡的小朋友可以发出声音来提示其他人。

  (2)可以变化玩法(如集体猜、分组猜)

  3、游戏升级,增加趣味性。

  幼儿们玩起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发出叫声。有的小朋友学着小鸭呱呱地叫,有的像小狗汪汪叫,还有的学着小猪的'哼哼声,小青蛙的呱呱声,小猫的喵喵声等等。其他小朋友或者集体要猜出这些幼儿模仿的动物名称。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呢!

  四、活动延伸

  教师遮住班内其他物品的一半,请幼儿来猜一猜。

  五、活动总结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幼儿需要通过听同伴的声音来辨认他们的姓名,也要通过听声音来识别动物。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增进。整个活动充满了欢笑和快乐的氛围!

  当老师准备方布时,需要确保方布的大小足够适合使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幼儿的游戏秩序,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些生活场景。(PPT出示图片)并思考打开水龙头,水冲在手上,你有什么感觉。小雨滴滴在水面上的瞬间,为什么能砸出一个水坑。

  为什么人们可以利用水流冲走地上的污物。这些场景说明了什么。

  生:水流有力量。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是太好了,水流有力量(PPT切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水流有力量)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PPT切换,拿起小水轮。)你能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PPT切换)看咱们能想出几种方法来。

  生:用嘴吹,用手拨,用水冲。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啊。

  (PPT切换)现在请同学想一想,为什么水轮会转动。

  请你来用嘴轻轻的吹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产生了风,风是有力量的。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使劲儿吹。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风的力量怎么样。

  生:风的力量大。

  师:请你用手轻轻的拨一下,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

  生:因为手给它了力量。

  师:你能不能让它转的更快。

  生:能,用力拨。

  师:小水轮确实转的更快了,说明手的力量……

  生:大。

  师:水流是不是也能让小水轮转起来呢。

  生:是。

  师:那就说明水流能够产生力量。(板书:水流? 产生? 力量)(PPT切换),这一个问题,谁回答。

  看谁答的最响亮,让大家都听到。

  生:水轮转动的越慢,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小;水轮转动的越快,说明水流的力量越大。

  师:他说的对不对。(对)非常好。(PPT切换)水轮转动有快有慢,是不是也说明了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啊。请同学们猜一猜,水流力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水位的高低、水量的多少、水流的快慢。(板书)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需要怎么验证。

  生:做实验。

  师:(PPT切换)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有水槽、小水轮、矿泉水瓶。有了实验器材,咱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吧。那么,(PPT切换)咱们先从验证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留给同学们半分钟的时间,自己思考或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这两个问题,怎么才能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

  2、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好,开始。

  师:好,停。看哪位同学最先坐好。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谁来给大家说说,怎么看出水流力量的大小啊。

  生:看水轮转动的快慢,水流转动的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动的慢,说明水流力量小。

  师:你打算怎么做实验。

  生:先在高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再在低的位置把水倒在小水轮上。观察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师: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啊。

  生:两次。

  师:为什么要做两次实验。

  生:因为这样可以对比看出水轮转动的快慢,得出结论。

  师: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就是我们学过的对比试验。既然是对比试验,这里面就有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哪里不同。(指着黑板上的高低)(PPT切换)哪里相同。

  生:水量的多少,水量的快慢。

  师:只有这些相同吗。

  如果我倒水的时候,一次倒在中间,一次倒在边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所以倒水的位置是一样的,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切换)。好(PPT切换),谁来再来说一遍(学生举手回答)不同条件是(PPT),相同条件是(PPT)。

  接下来还有两个对比试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期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好,开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停。

  哪个小组愿意为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实验二,验证水量多少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量的多少不同(PPT)。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流的快慢相同,都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量的多少呢。

  生:一次不用瓶盖,水量多;一次用瓶盖,水量少。

  师:非常好,你主要我们矿泉水瓶子上特殊的地方了。老师明白你的意思,(PPT切换)是不是这样啊。

  其他同学明白怎么做了吗。谁来说一说实验三。

  生:实验三,验证水流快慢与水流力量大小的关系。不同条件是水流的快慢不同(PPT)。

  相同条件是水位的高低相同,水量的多少相同,倒在小水轮的叶片上(PPT)。

  师:你怎么控制水流的快慢呢。

  生:一次用力捏瓶子,水流快;一次轻轻的捏瓶子,水流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大脑》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功能来理解大脑是名副其实的“指挥中心”。

  大脑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熟悉,但又陌生。这一教学内容需要用“解暗箱”式课型来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记忆力游戏——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通过观察图片、对模拟实物的探究了解大脑的形态;通过病理分析、体验活动体会大脑的功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对大脑的保护。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解暗箱”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模拟、图片、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等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脑有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大脑的重量约占脑重的80%左右;大脑的体积约是自己两只拳头握起来的大小;大脑的表面有沟回;大脑的软硬程度类似豆腐的软硬程度。

  ◆ 大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情绪、记忆、分析和推理等功能;大脑对人体是一种交叉管理。

  ◆ 大脑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保护;

  探究能力:

  观察:通过对图片和实物的观察认识大脑的形态;

  推理:通过对病理案例、体验活动的分析推理大脑的'功能;

  解释:能够对本研究中搜集到的相关证据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态度:

  主动增强保护大脑的意识,掌握一些保护大脑的具体措施。

  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脑的形态;体验大脑的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有关大脑的话题

  1、全班玩记忆力游戏。

  2、引出问题:你是靠什么记住它们的?

  3、大脑在什么位置?(用双手去比划)

  关于大脑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图片和所提供的模拟实物----认识大脑的形态

  1、教师出示图片:认识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其中大脑位于脑的顶部,占脑重的80%。

  2、大脑有多大呢?(双手比划成拳)双手握成拳,人脑比这个要大一些。

  3、还有很多的信息,仅通过看图片是没办法知道的。

  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动物大脑来观察?

  为每组同学提供一个与人脑比较相似的猪脑(切除了小脑和脑干的)。

  可以观察到什么?

  认真观察猪脑,完成实验记录。并思考脑表面为什么要这样“凹凸不平”?

  小组观察并记录。

  汇报、交流。

  颜色、左右两半球、软硬、沟回

  三、体验活动和分析病理案例-------认识大脑的功能、感受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1、全班活动:四次画“6”游戏。

  2、思考:这些活动都是大脑在指挥我们,可为什么前3个比较简单,第4个比较困难?

  3、分析病理案例,总结大脑对人体的交叉管理。

  4、教师提出:“大脑具有哪些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出示大猩猩的研究视频,分析大脑的功能

  出示切丝的病理,分析大脑的功能

  总结大脑的功能

  四、结合生活实际谈保护大脑得措施

  1、大脑掌管我们的运动、语言、听力……,这么重要,我们要怎样注意保护呢?

  2、为了保护重要而又柔弱的大脑外,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头盖骨,而且你发现颅骨是什么形状的了嘛?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嘛?

  3、我们在日常生活运动中,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02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热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