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材料组合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掌握一些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的方法,并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想更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2、经历对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愿意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说出噪音的危害,体验噪声带来的烦恼,愿意养成成控制噪声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准备
易拉罐、塑料瓶其他瓶子或罐子、玻璃珠、铃铛、毛巾、黄豆、硬币、废报纸、各种减少噪声的标志和图片、学生实验用品一套。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制作发声罐
1、(出示发声罐摇几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 像这样由一个罐和一个发声物组成的装置,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把它叫做发声罐。
2、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发声罐呢?要求:在发声罐内只准放一样物品。
3、听了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材料所展示的发声,你发现什么?
4、小结:不同的材料发出声音不同。
猜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自选材料、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制作情况。
把做的发声罐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让学生尝试小实验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
二、控制发声罐,认识噪音
1、现在老师不限定材料,要设计一个比刚才更响的发声罐,你打算怎么做?
2、心动不如手动,让我们来试试吧!
3、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声罐给大家介绍一下?
4、通过制作这个发声罐,你知道影响发声罐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5、刚才同学们都制做了发声罐,你们觉得发声罐的声音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晃动发声罐,你有什么感觉?
6、像这样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噪音呢?
7、你知道这些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8、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吗?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资料“噪音污染的危害”。
体会制作发声罐、分析发生罐的声音、体会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循序渐进,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打基础。
三、控制发声罐,减小噪音
1、 刚才大家制作的发声音罐发出的声音对于别人来说也是一种噪音,同样也影响了别人的工作和学习,那么你们能不能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吗?
2、你是怎么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的呢?(控制了哪个因素?)
3、小结:你们做得都很成功,而且用了填塞、包裹等多种办法,通过你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已经安静了下来。
4、我们知道了物体的声音是可以控制,那么我们说话的声音需不需要控制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声音更响亮,什么情况下使声音变小呢?
5、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小声说话?我们做哪些事情要小点声呢?
6、人的声音可以控制,那我们周围的那些噪音又如何控制呢,比如交通工具的噪音,机器的轰鸣等,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噪音的危害,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你知道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吗?
7、介绍:汽车消音器、隔间墙、禁止鸣笛标志等。
四、拓展
1、其实,说到控制声音,并不单纯是指把声音变大或变小,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对声音的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你知道吗?
2、介绍:在歌剧院,就要控制声音的回响,让每一个座位上的听众都能很清晰地听到声音。坐在前排的听到的声音不能太刺耳,坐在后排的也不能听不清。那么,还有哪些特殊的环境对声音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去控制声音呢?如果你感兴趣,你们课下也去查一查,好吗?
倾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资料
课后活动。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附: 资料: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人就懂得了噪声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们还知道了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死亡。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 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 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 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 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 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够提问题并自己设计方案。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让学生认识和学会使用量筒。
培养学生注重真实的观察和质疑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教师:四个不同规格的瓶子、量筒、小勺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一个瓶子、2个相同的一次性杯子、若干小杯、弹簧秤、尺子、彩色笔、量筒、小桶、记录单、有刻度的茶壶。联系实际生活情境,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不同饮料的容量。
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实验工具来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饮料的容量。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两种要对比的饮料,例如果汁和汽水。然后,将瓶子放在水平的台面上,并用彩色笔在瓶子的侧面标出几个等距的刻度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尺子测量瓶子的高度。接下来,使用量筒将一定量的果汁倒入一个一次性杯子中,然后将另一个相同的一次性杯子放在弹簧秤上。注意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然后,将果汁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以保证它们的容量是相等的。重复上述步骤,但这次使用汽水代替果汁。确保每次都记录下弹簧秤的读数。最后,将记录单上的数据整理出来,计算出果汁和汽水的平均重量和容量。通过对比两种饮料的平均重量和容量,我们就可以得出它们的相对多少。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使用工具进行科学测量,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饮料的容量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比较其他不同类型或品牌的饮料,并探索他们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增加对生活中科学原理的`理解。
揭示课题。探究“比较液体的多少”出示4个容器(容器1和容器2相同,但容器2的液面较高,容器2和容器3的液位相同,但容器3更宽,容器4的液位比容器3低,但容器4比容器3更宽)质疑:哪个容器中的液体最多?哪个容器中的液体最少呢?
学生猜想。
提出要求:哪一瓶水装得最多?我们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提出几种方法来进行证明吗?请各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比较一下哪个组提出了更多的方法。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
汇报设计方案。
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或几种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时要注意分工合作。
各小组动手实验,教师参与其中。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课堂上使用的3号水比4号水多。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确定两者之间的数量差异呢?下面是一个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使用量筒和毫升的概念来测量水的多少。首先,我们可以用量筒来盛放一定量的3号水,然后记录下所盛放水的刻度值。接着,我们重复这个过程,但这次换成4号水,并记录下刻度值。最后,我们比较两组记录的刻度值,就能得出3号水与4号水的数量差异。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3号水到底比4号水多多少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测量水的多少,去解决这个问题。
验证5毫升水大约是一汤匙。
猜3号瓶、4号瓶大约是几毫升。
让学生用量筒验证。
①先介绍使用量筒要注意的事项。
②学生动手测量。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师生共同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反思总结学了“比较水的多少”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的变化特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知识的了解。
2、意识到青春期的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要从科学的角度看青春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正确看待青春期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其他资料。
2、课前把男女学生分开坐。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大家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你自己身体都有哪些变化,你能不能时时觉察出来?
2、小结:对,有些变化是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些变化。
3、板书课题:悄悄发生的变化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谈话:大家是六年级的学生了,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度。这一期间,我们把它叫做青春期。青春期,大家在身心发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你愿意对朋友、父母、老师说说你近来身心各方面的`变化吗?
2、同学自由交流,把交流结果作简单记录。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男生比女生发育要晚些。这个时期大家心身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5、观看青春期的录像。
(三)、讨论如何对态青春期的变化
1、谈话:青春期大家该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青春期应该注意: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讨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认为当孩子好还是当成人好?
3、教师小结。
4、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出一张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2、悄悄发生的变化
在青春期我们应该注意:
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睡眠注意卫生
积极锻炼穿戴合适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 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多植物变化,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白天开花容易看见,但晚上开花是不容易见的。你有没有晚上起来看过昙花.丝瓜等植物开花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白天开花的植物,很少见过夜里开花的植物,这们能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和从小养成仔细观察。]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4.多媒体展示:猫.蛾.狗.公鸡.蜜蜂.蝙蝠.刺猬.猫头鹰等,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知识: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学生: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建筑物结构的图片。
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
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仿生建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习,我发现了背面人物头部所具有的美感,并进一步研究了描绘写生和线条造型的技巧。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线条塑造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掌握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特征,并通过线条勾勒出来的技巧。难点在于如何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发和华丽的头饰,能否猜出他是谁呢?没错,就是孙悟空!这次我们来提高一下难度,从背面猜猜看我是谁吧!(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主题探索
活动一: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生:头发是(卷)的……
师:我们通过五官特征、发型、穿着和风格来辨识这个人的身份。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型,他们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生:男生是平头,女生有长发,也有短发……
师:发型是人们在头发的造型和设计上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线条。短发通常简洁利落,线条明确,适合展现干练、俏皮的形象。短发的线条短而精细,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长发则能展现柔美、优雅的.特点。长发线条流畅、柔和,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长发的线条可以搭配不同的发型,如盘发、披肩发等,进一步凸显个人魅力。卷发则给人一种动感、活泼的感觉。卷发线条曲线多变,有时呈现出充满动力的弧线,有时又呈现出柔和的波浪线,让人感到生气勃勃。而丸子头的发型线条则简约而圆润,给人一种可爱、甜美的感觉。丸子头的线条圆润、饱满,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活泼。对于选定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发型线条来了解其特点。例如,如果同学选择了短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显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学选择了长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特点。这样的线条能够向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风格。
生:(每组选一位同学,分析他的发型,观察线条的组织和线条的变化。)
师生:交流,总结几种发型的特点,演示演示线的组织。
活动二:欣赏画家的作品。
师:同学们除了有不同的发型,还有各种个性化的发饰,请大家欣赏明朝著名画家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看画中人物所佩戴的发饰是怎样的。
生:发饰很漂亮,画得很精美。
师:他在画中精心绘制了人物头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妇女头部的装饰。不同的发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观察画家如何通过人物背影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请来看王晓明的《未来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画。
师:马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吗?
生:认真地看,聚精会神的看。
师:线描作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态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发型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背影,我们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从而判断其态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线描来描绘一个人的背影和发型呢?以下是几个不同发型的线描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线条的变化。(作品欣赏)
活动三:学生作品欣赏
师:大家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它有什么优点?生:这一幅作品的线条非常流畅,它展现了线条的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这幅一幅画的很精细
师:对大家有什么启示吗?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请通过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注意他们的发型特征和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猜你所描绘的是哪位同学。教师辅导要点:1、头部与肩部的比例应保持适当。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四、作品展评
1、猜猜这是谁。
2、互评:作品有什么优点、缺点,改进意见。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课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情景,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同时,我们还尝试着画了一张人物背影的线描图,让大家猜猜这是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
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五课,前面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蒸发或被植物吸收,剩下的雨水在地面流动成为径流。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径流在地面流动带走了这些微粒。由于重力作用,径流和它携带的物质向低处运动,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径流汇合,力量增大,带走更多的土壤,在土壤中形成切沟,切沟相互汇集又形成大的冲沟。水流通过冲沟时力量已经很大,能带走土壤和岩石,因而拓宽了冲沟……流水就是这样不断地侵蚀着地表的。
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本课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本课教学设计环节如下
首先通过降雨对地表影响的视频,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想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壤?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流过土地的雨水变成什么样了?”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引发学生的前概念,启发学生联系平常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想到雨水会冲走土壤,使土壤流失,混有泥沙的水在蒸发后,里面的泥沙会留下来。接着指导学生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侵蚀改变了地表形态,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探究技能: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科学态度: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情绪出示视频: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
提问:视频中出现的现象,你见过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可能的回答:带走泥沙;冲走土壤;雨量大小不同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不同;同样的雨量对不同的土地影响不同……
雨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雨水对土地的影响(板书)
【设计意图】:用实例导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前概念。有效整理生活经验,自然地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出来,聚焦形成本课的研究内容。
那么雨水对土地有没有影响呢?土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同学们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合作,以便于更好的收集资料并得出最后结论。
(二)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1.制作实验装置
首先我们要制作土地模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实物展台出示:跟随教师完成以下步骤:
用报纸盖在桌子上,桌子下的地面也要铺好。 把装有土的透明塑料盒子放在桌面上。 用橡皮塞塞紧排水孔。 用塑料铲子在盒子里搅拌土。
排水孔对面,把土平整成一个约20厘米长的土块,用塑料铲子拍平土
的表面。
现在用塑料铲子,按照盒子上的标记,做出一个斜坡,以便水能顺利流
动。
用塑料铲子在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
【设计意图】:这里的土地模型,之所以没有由教师准备好,而是在课堂上由学生完成,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去观察土壤成分的不同,进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有机会用土壤成分作为证据说明自己的'推理。另外也是对建模能力的培养。
谁能试着说说,为什么老师要在盒子上画出一样的标记?我们尽力使哪些条件保持了一致?
【设计意图】: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公平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在后续实验中,努力贯穿“统一标准”
2、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教师演示“下雨”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使用降雨器。并试用几次。使用小瓶子“降雨”,轮流使用,对土地预湿。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兴趣点过度集中于“降水”容器,先通过对土地模型的预湿,满足学生“玩”的欲望,这样也是试图用实验材料的结构性使用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小瓶子,是对实验操作时间的控制。
操作要求:
要求摇动瓶子使水流出,而不能挤压瓶子。
瓶子的高度不能低于标尺。均匀喷洒。
请同学描述降水过程中的现象。
提问: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出示大水瓶,请同学们预测:
我们继续用这个大瓶水模拟降雨,对土地模型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出示提示:
从模型中找出支持你的答案的证据
下雨时土地怎样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雨落到土地上时,雨水怎么样了?水到哪里去了?
比较接水桶里的水与雨水,它们有什么不同?你能说明为什么吗?大雨,小雨对土地的影响怎样不同呢?请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巡视并指导实验有困难的小组.
教师实物投影演示:请同学们把透明塑料盖在土地模型盒子上,画出下雨后,土地模型的样子,标注出发生变化的地方。完成后贴到白板上。
学生轮换观察其他组的模型(每组顺时针轮流到另一组观察,拍手为信号),补充整理自己的记录单。
实验交流
我们先来看雨水,雨水从空中落下接下来发生什么了?再来看土地模型,从开始雨水落下,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先请一组同学汇报,请其他组补充或提建议。教师补充:
1.土地表面雨前较平整,现在变坑洼了。 2.小小沟变深了,或加宽了,出现水沟。
3.雨水降落到地面后,随着流动水变混浊了。提问:为什么土地表面发生了变化?
小结: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引发了地表的变化,这就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成试验之后,收集到一些零散的证据,总是要通过讨论等方式进行梳理,教师在此就要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流水对地表会有侵蚀作用”的概念。亦即为引导学生完成由证据到结论的转换过程。(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试着用刚才得出的实验结论,解释视频中的现象。
【设计意图】:真正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形成概念的完整发展。并在讨论中意识到,影响雨水对地表发生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为后续课程研究河流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降水:强度时间方向位置
土地:土壤构成土壤湿度
小组记录:
画出下雨后,土地模型的样子,标注出发生变化的地方。
个人记录单:的变化雨水发生土地表面发生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三、材料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简介
本活动的主题是学生观察我们的身体。让学生通过看、听、摸、测量等手段重点对自己的身体外型结构进行研究,激发它们观察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
二、学习者分析
1、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 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身体,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
2、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知道身体表面各部分的名称,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3、学习者在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知道在观察前应先制定计划。
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能联想人的身体如果左右不对称,生活中将会怎样,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体外形的特点和人许多功能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有顺序、有目的、有计划、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
运用看、听、摸、测量、比较、体验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用文字、图画、表格等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相互评价观察结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引起对自己身体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和发现人身体特点的欲望。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有机地整合单元的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他们自觉地建构关于人身体特点的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者和发现者,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1、 录像
教学活动的引入利用录像的直观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谈话,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2、实物投影仪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每个小组的观察记录,便于学生分组汇报。由于每个小组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记录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进小组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 演示材料:人体外形结构图、录像。
2、 观察工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带褶皱的饮料管。
(二) 教学活动过程
“观察我们的身体”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探究有关人体知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本次活动计划2课时。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个小组应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便于交流,动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补。
第一课时
1、 教学导入
录像演示(或投影):各种肤色不同的人
教师提问: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这些人有什么明显不同?
学生议论、交流。
教师谈话:这些人肤色、眼睛的颜色……不同,从外型看,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来观察观察我们自己吧。(板书课题)
2、观察身体外形的特点
① 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从人体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点,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相互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对于人体外形结构的组成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有的分为头、颈、躯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强求一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② 观察身体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
制定观察计划。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观察观察人体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点,每组选择身体的一个部分进行观察。观察前先商量商量你们小组打算观察哪些方面,怎样进行观察。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为了避免课上探究时学生只是简单的重复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师要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形状、位置、构造、比例、和身体怎样连接的、能够怎样运动等方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谈话:小组观察时既要观察自己,又要相互观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点。有了发现就要及时做好记录,记录可采用你们自己擅长的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记录最清楚。
学生分组观察。
给学生提供观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镜、软尺等。
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了解研究情况,把握研究时间,及时调整进程,不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先来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组如果有不同的发现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样也可以进行补充。
大组汇报、交流。
归纳研讨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3、巩固、拓展
教师小结:今天的观察活动,同学们非常认真,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新的收获,还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许多部位非常灵活。
课下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1、了解人体外形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① 初步了褶皱的作用。
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观察上肢的同学还发现手上有许多褶皱,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人为什么要长这些褶皱呀,它有什么作用呀?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做出猜测。
教师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活动时褶皱的变化。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引导学生预测出褶皱可能和手的运动有关。
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提问: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这些褶皱,手就不容易活动了呢?分组研究研究。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给每组发放胶带和带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07-07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1-16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8篇)05-24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设计06-06
小学教学设计05-26
从小就要爱科学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