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10:06: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某种物质能否溶解于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每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装水,1把小药匙,1片玻璃片。

  2、食盐、高锰酸钾、干净的沙、糖、面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别写好名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自来水)提问:

  (1)这杯子里面有什么?

  (2)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取一药匙食盐)把食盐放入水中,轻微摇晃,请同学们观察,食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食盐已经均匀地“化”在了水中,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溶解。(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概念。

  (1)谈话:到底怎样算是溶解,怎样是不溶解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用高锰酸钾和粉笔灰分别放在水中做对比实验。

  条件:相同数量的高锰酸钾和粉笔灰;

  在两个杯子里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温,放入的.物质不同。

  (3)实验观察后汇报: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它们的条件都相同,但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小结: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5)学生讨论:看课文插图,食盐哪里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请你根据插图,说一说食盐的溶解现象。

  (6)小结:食盐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7)提问:粉笔灰在水中有没有溶解?为什么?(没有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淀在杯底)

  2、指导学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质。

  (1)谈话: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质有许许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们只要实验一下就知道。同学们的桌上还有6种物质,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鉴别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

  (3)汇报结果。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里,而面粉、土壤、沙在水里不能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物质不灭,食盐可以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1)提问:食盐溶解在水中,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是不是食盐就没有了呢?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取出来?

  (2)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

  (3)小结:从食盐水中将食盐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将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阳下去晒。如果是阴雨天,可用酒精灯烤或电吹风机吹,把食盐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猜猜我是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美术课。生活即美,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力。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的环境和事物,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发现和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线描写生和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并提升画面的组织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引导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

  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之门,并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便让他们终身受益。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致力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通过参与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利用游戏设计学习情境,自然的将学生由生活引入课堂。

  2、强化主体: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陶冶欣赏:欣赏图片和资料,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4、发扬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兴趣和老师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呢?(课件展示)在这里我有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们是谁,请大声告诉老师。你们是如何猜出来的呢?(课件展示)大家都猜对了吗?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答案!(视频展示)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物的特点,比如发型、发饰和服装等特征。

  (二)、新课讲授

  刚刚的游戏我们通过仔细观察猜出了同学的背影。今天我们就从人物的背面着手来学习猜猜我是谁。(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物画很多都是从正面描绘的,但也有一些画,跟老师刚才拍的背影一样是从背面来描绘。

  人物背面头像的绘画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已经有很多精彩的描绘。其中,唐寅的《孟蜀宫伎图》是一幅著名的作品,他以极其细致的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头饰,让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妇女们的头部装饰。

  背影中也蕴含着不同的美。《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一位自信的克里斯蒂娜,尽管风吹乱了她的头发,但她依然坚定地迎向远方,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力。

  “同学们,在我们的美术书中还有一幅描绘儿童的背面的'作品,请翻到美术书的第12页。”《未来世界》是由王晓明创作的,作品中的小孩们正沉浸在墙上的画作中,他们专注的样子通过背面也能感受得到,即使画家没有从正面描绘。

  大家看完画家的作品后,是否有兴趣看一下我们同学的背影作品呢?(课件展示)请大家分享一下,哪个背影最吸引你?我听到有些同学喜欢第二个女孩的发型,她的头发线条画得很精致;还有些同学喜欢第三个男孩子的服装,画得很细致。他们确实画得很出色,但是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画得更好!让我们继续观察一下,图中的男生和女生的发型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发现男生的发型线条比较简洁,而女生的头发线条则比较曲线优美。女生们还喜欢扎漂亮的辫子,搭配美丽的发饰。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三)、教师范画

  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合作绘制一幅画呢?让我们一起来创作吧!(课件展示)在我们开始画之前,我们需要认真观察一些方面的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发饰、发型和服装。接下来,我们要勾画出人物头部和身体的轮廓线,尽量将人物画得大一些,并合理利用手中的纸张。然后,我们需要添加一些小的细节,对整幅图进行精细描绘。对于头上的发饰,我们可以简单地勾勒出轮廓。那么,如何画好头发呢?我们会发现头发的线条是朝着一个方向汇聚在一起的,所以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头发线条的走向,需要耐心观察。同时,还要注意头发线条的密度关系。当我们画辫子时,同样要注意这几点,可以使用弯曲的线条来描绘。这样,我们的头发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通过线条勾勒出耳朵的轮廓,并在衣服上进行简单点缀,一幅美丽的背影作品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你对我们的作品满意吗?请大家畅所欲言,谢谢!

  (四)、艺术实践

  让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吧!今天的任务是观察一位前排同学的头部背影特征,并用线条描绘出来。同学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声,我们一起创作吧!如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举手向老师寻求帮助。(学生们开始专心地进行绘画练习)。

  作业要求:

  1、紧盯着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仔细观察他的发型特征,研究其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将其描绘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测一下你所画的是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情景:在一个闪耀着夕阳余晖的海滩上,五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在共同创作一幅壮美的沙画。他们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互相借鉴、协作,展现出多元的创造力。

  第一个人擅长绘画,他运用精湛的色彩技巧,在沙滩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夕阳图景。

  第二个人是摄影师,他利用镜头捕捉下了壮美的海滩风景,并将其投影到画布上。

  第三个人是诗人,他以流畅的文字和抒情的笔触,写下了一首关于大海和夕阳的诗歌。

  第四个人是音乐家,他与其他人合奏出一曲动听的音乐,为这个创作过程增添了神秘而悠扬的氛围。

  第五个人是舞蹈演员,他在沙滩上翩翩起舞,将自己通过优美的舞姿融入到整个场景中去。他们相互激发灵感,相互借力,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个壮美的海滩情景描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

  最终,在彼此的合作下,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沙画作品。同时,大家也可以试着画一张全身的人物背影线描。让其他人猜猜这是谁的背影,从线条的走势、姿态和特征中推测出画作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彼此的艺术风格,并促进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教师辅导要点:

  1、画面中人物的大小,头部与肩部的比例。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五)、绘画展评

  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最好?快点把你们小组认为最像的背影贴在我们的展示墙上吧。展示墙上有许多出色的作品,你能猜出它们是由谁所绘制吗?在这些作品中,有些同学的构图非常出色,有些同学精细地描绘了头发线条,还有些同学绘制了独特的服装。

  (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展现出用线条勾勒出的美丽。除了今天我们学习到的背影线描之外,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美的敏感,老师特地给大家展示了一些社团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希望大家能一起欣赏。(课件展示)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也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与美一同前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探究: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 时: 2课时

  课时1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

  三、作出预测

  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

  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

  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

  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课时2教学过程:

  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捏土壤 手是湿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空气)

  搅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几层,上层黏土,下层砂

  烧土壤 有烧头发的味道(腐殖质)

  2、根据学生对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进行评价。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这些成分外,还有别的物质吗?

  目的:

(1)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兴起。

  (2)引导学生谈谈土壤中污染物的问题。

  2、土壤中的这些垃圾袋、废电池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呢?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适当介绍“保护土壤小知识”。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始提出的其他问题,留作学生课外研究作业。

  三、课后练习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气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案例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本四年级教材第七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一、创意情境启智激趣

  出示动画情景:

  1、小红妈妈把:一小包食盐、一个烧杯、一盆冷水、一把小勺、一根玻棒、放在矮小的桌子上,把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电风扇等实验材料放置在小红够不到的高桌子上,然后走进了房间。

  2、活动动画:小女孩小红看到桌子上摆着各种不同物品十分好奇,于是她便操纵起这些材料来:她将冷水倒进烧杯,又将食盐放进有冷水的烧杯里,再用玻棒搅拌,不一会她发现食盐不见了,她好奇的问妈妈:食盐到哪里去了?妈妈告诉她食盐已经溶解到水里去了。小女孩说:是真的吗?妈妈告诉她:不相信你用舌头舔舔看,小女孩添后便哭着说:不,妈妈,我不要这杯有水的食盐,我就要原来那种颗粒的食盐,妈妈!赶快把我放进水里的食盐给我捞回来!妈妈说食盐是你自己放进去的,还是你自己想办法把它找回来吧!

  3、学生仔细观察

  二、自主观察发现提问.明确探究目标

  (一)出示温馨启示一:通过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你有那些疑问想要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二)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侧耳倾心听

  我发现:小女孩好可爱……

  我发现:小女孩很调皮,她有点无理取闹……

  我发现:小女孩很有动手操作能力……

  我发现:有很多实验材料可以让我们选择……

  (三)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侧耳倾心听

  :小女孩提出的问题真的可以解决吗?

  :我们可以使用所观察到的那些实验仪器来解决问题吗?

  :老师你能为我们提供那些实验仪器吗?

  :老师你知道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吗?

  (四)教师有鼓励性赞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三、大胆猜想假设.寻求最佳方法

  (一)出示:温馨启示二:

  小女孩提出的要求真的是无理取闹?谁能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生发言、教师倾听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这个要求应该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

  我认为: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她解决。

  (三)出示温馨启示三 对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认为能解决,你将会采用那些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食盐从水中捞(分离)出来?你能找到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吗?

  (四)学生小组讨论方法

  (五)教师倾听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讨论见解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完全蒸发掉,剩下的就是盐巴颗粒了。

  2、 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让水分蒸发掉,剩下的就应该是盐巴颗粒了。

  3、 把盐水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很快就可以得到盐巴颗粒了,这样小女孩的食盐就可以从盐水中捞出来了。

  (六)温馨提示:

  1、溶解到水中的食盐真的还能从水中捞(分离)出来吗?水能蒸发掉,食盐也会和水一起被蒸发掉吗?

  2、如果能把溶解到水中的食盐从水中捞(分离)出来,你将怎样分离它?你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什么?

  (七)教师倾听学生分离食盐的具体方法步骤后给以学生支持与鼓励。

  四、引导实践探究.动手脑眼验证假设

  1、出示: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及正确操作酒精灯方法

  2、出示:安全使用酒精灯等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动手脑口眼操作实验:分离水中食盐

  4、指导记录实验结果、整理资料。

  五、相互交流结论共享

  (一)各小组代表发言,介绍本小组实验探究结论

  (二)各小组之间展开相互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三)我们的共同结论:

  从水中分离食盐的方法有三种:

  1、把盐水放到太阳光下晒,让水分蒸发掉

  2、把盐水拿到有风的地方去吹干,让水分蒸发掉

  3、把盐水倒入蒸发皿后用酒精灯加热,让水分快速蒸发掉

  4、齐读探究科学结论

  六、练习反馈释疑止错

  (一)出示目标练习:口答题

  1、当食盐溶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完后_______就会晰出来。

  2、我们用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把食盐溶液中的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3、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______的过程。

  4、食盐不会和水分一起被______掉,在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就是_______。

  (二)学生做同步练习

  (三)练习结果展示、全班共同定正

  (四)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解惑、止错

  七、师生评价总结进步

  1、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小组生间相互评价。

  2、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科学态度、方法及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师自我评价、反思。

  八、课后思考延伸承上启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活动内容:

  水表面的张力引起的现象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表面张力可以托住一些轻微的物体。而洗洁精会降低水的表面张力。

  2、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水没有流下来,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和实验的巨大差别中认识到做实验进行探究的重要性。

  4、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充满悬念的、有趣的,并尝试给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活动时间:

  1课时

  知识链接:

  针之所以能在水面上漂浮,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作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后面的活动中,洗洁精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在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入一定数量的回形针,出现明显高于杯口的水凸面,出现这一神奇的现象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它有如一层薄膜铺在水面上,禁锢了水的流动。当水凸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产生的重力超出表面张力的承受限度,水就流下来了。

  这个实验中还有一大看点是,看起来在杯中的回形针接近半杯,实际上它们总体积是比较小的,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至于能放多少个回形针,这次实验主要跟杯口的大小和原有水面的高度有关。

  材料准备:一杯水、针、一小条面巾纸、洗洁精,回形针一盒

  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一:

  一、提问,揭示课题: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然后出示针,问:把针放在水面上,是沉还是浮?

  2、学生猜测,然后实践操作。不管学生多么仔细,针总是会沉到杯底。

  3、设置问题:有没有办法让针漂浮在水面上呢?看来水很有魔力。

  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1、教师把针放在小条面巾纸中间,再把纸巾的两头提起,再小心地放到水面上。纸巾湿润后慢慢沉到水底,针会浮在水面上。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漂浮的.针”的原因分析。

  3、教师在此基础上解释科学原理。是水表面的张力在起作用。

  三、让漂浮的针沉下去:

  1、现在我们想要让针沉下去,但是不能用手去直接碰针,也不能故意把水震动,有什么办法?

  2、让一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3、集体讨论原因。

  活动二:

  一、倒水活动,预设情境:

  1、引入:请一个同学来装一杯水,尽可能装满。

  2、把小的杯子放讲台上,学生倒水。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判断能否再向杯中加水,直至确定杯中不能再加水为止。

  3、拿出一个回形针,问:这样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入回形针后水会不会满出来流下来?

  4、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心翼翼地把回形针放入,水没有流下来。

  二、自由猜想,实践探究:

  1、猜想:不让水流下来,这个杯子能放进多少个回形针?

  2、学生自由发表,教师按一定的顺序记录在黑板上。

  3、请一个学生上台放回形针,提示竖立轻放。

  4、在放入较多回形针后(比如50个以上),给学生第二次机会,重新猜测。

  5、继续实践,直到水溢出为止,记录放回形针的数量。

  三、畅谈感受,尝试解释:

  1、请学生说说感受,并小结:做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而且尽可能多做几次。

  2、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3、可进一步引导观察回形针在杯中的占领空间,虽然看起来有许多,实际上是一个错觉,它的总体积其实还是比较小的。

  四、有意拓展,课外延伸:

  1、换另一个大杯子,猜想:装满水后能放多少回形针。

  2、学生实验。

  3、分析影响放回形针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杯口的大小、原有水面的高度、液体的不同,放的人的手法等)

  4、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个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动物朋友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让学生辨别、模仿和表演动物的声音、形象和动作,帮助他们感知艺术基本要素,如声音的音量、时长和音色变化,以及动作的形态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动物的关注度,并且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1、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狗脚印图。

  2、VCD《森林里真热闹》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导交流

  1、老师:同学们快来看,有个特别的客人到了!(播放课件):这是一个可爱的小仙女送来消息:我是居住在大森林里的小仙女,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成了好朋友。今天,我的动物朋友们正准备举办一场有趣的森林聚会。他们派我前来邀请大家一起参加..

  师:现在小仙女想要展示她的魔法,将你们变成可爱的小动物。这样你们就能参加她们举办的盛大舞会了。请问你们愿意吗?请

  师:现在,我们将小动物手套戴到我们的手上,瞬间变身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大家都戴上了手套)。

  师:请大家看看自己,说说你变成了什么?

  师:看!这里有一只凶猛的大老虎,一只忠诚的小狗,还有一群可爱的小鸡呢!可以说我们这个动物世界的小动物们都非常热情呢!

  师:小动物们已经开始联欢拉,大家快听!(播放音乐)

  师:刚才你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啊?

  生:……

  师:那这些小动物在做什么呀?

  生:……

  师:那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声音)吗?

  生:……

  师:是啊!他们玩的可开心了,我们赶快加入吧!

  师: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不过在出发之前,我们需要老师先组织一下,让小动物们看到我们有多么有条不紊。

  师:我们大家拍三下手后,就一起挥动我们的双手高呼:“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们来拉!”

  二、声音展示、体验合作

  1、师:师:咦?快看!这是谁来迎接我们啦?(出示老虎的图片)

  生:老虎

  师:哇~看看,我们真是受宠若惊的贵宾啊!连“森林之王”都亲自迎接我们。

  师:这时候,狮子开口了,小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森林。在这里,你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和探索。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很想知道人类朋友对我了解多少呢?你们知道我的吼叫声是什么样的吗?

  师:你们知道老虎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谁能学学老虎的叫声?(指名一两名学生)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声音怎么样?

  生:预设(凶猛)……

  师:那你们想听听真正的“森林之王”,它的声音吗?

  师:你们觉得这个声音来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看看老虎的语言是怎么样的吗?

  师:老虎的'语言,板书:“ao(嗷)—”这就是师: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只老虎的声音!

  师:老师这也有一种节奏和老虎的叫声一样,也是那么长,我们一起来看看。板书:X(da)—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边读边指节奏)X(da)—??

  2、师:然而,这只老虎晚上回到巢穴时,想要与自己的宝贝团聚并一同享用晚餐,却惊讶地发现小宝贝不见了。这一刻,你认为这只老虎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伤心……

  师:那你觉得这只老虎会说什么?

  生:……

  师:那你能用老虎的语言来说吗?

  师:现在有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被涂得满满的,它代表着声音很强、很凶猛的老虎;另一张图片上也有一个圆圈,但是它是空的,就像这只老虎肚子很饿回到家里又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伤心,所以它的声音变得很小、很弱。请提供您的中文原创内容。

  师:现在大家就一起来学学很凶猛的叫声;很伤心的叫声。

  3、拓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森林景象,除了老虎发出的长而凶猛的声音外,还能听到哪种动物也发出相似的声音呢?请将你们的答案回复在评论区。

  生:狮子

  师:那你能学学这只狮子的叫声吗?

  师:那如果这只狮子他伤心了呢?会是怎么叫的呢?

  4、师:那你们再找找图画上谁的声音很短,很小的?

  生:……

  师:那你能发发小动物的声音吗?

  师:你们想看看这只小动物的语言吗?

  师:板书?

  5、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然而,在刘老师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我有感觉后面好像有一个小动物一直跟着我们。于是,我回头看了一下,但发现并不知道是谁。不过,我在地上发现了一串脚印!大家快来看看,到底是谁留下了这些脚印呢?(出示小狗脚印的图片)。

  生:小狗!

  师:小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你们喜欢小狗吗?

  师: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只小狗非常渴望和我们建立友谊,但又不好意思主动示意。然而,当他意识到我们都对他充满喜爱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并且渴望能和大家交流几句。假如你是那只小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

  师:那你能用小狗的叫声来表达吗?

  生:……

  师:板书:X(wang)X(wang)。

  师:刘老师手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迷失了自己的声音。现在唯一的线索是根据它们声音的长短以及音量来寻找。谁能扮演小侦探,帮助它们找回声音呢?刘老师将为那位成功找回声音的小朋友颁发“小小侦探奖”。

  (把小动物的图片贴到相应的节奏上)

  三、发挥想象、大胆表演

  师:你们真不错!……咦?狐狸大哥怎么来拉?

  客串:正在场上的狐狸大哥露面了,不屑地说道:“哈!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只是学会了模仿我们的叫声,可我们的外貌风采他们可比不上!”

  师:你们能学得会吗?

  生:能!

  师:你们充满信心地回答了!好的,现在小动物们要为表演最优秀的小朋友颁发一项特殊奖项,它是来自动物森林的"表演之星奖"。请刘老师代表小动物们进行颁奖。接下来,让我们欢迎戴着头饰的小朋友上台,为大家呈现精彩的表演!

  生:表演……

  师:请问你们对于表演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决定先颁发第一个表演出色奖!现在要进入高难度环节,一位小朋友将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模样,并模仿它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将表演的是哪种动物吧!

  师: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让我们以无声的方式来表演某个角色的特征,让下面的同学们来猜猜看!

  四、总结

  师: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那回去之后,小朋友们可以尝试将大森林里热闹的场景画下来,并珍藏到我们美丽的艺术档案夹中,让它永远保存,不让它逃离我们视线,好吗?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三、材料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讨论。

  二、观察发霉的面包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 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三、面包发霉的条件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全班交流:霉菌长在面包上,而离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没有霉菌生长,这可能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面包提供养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温暖的地方发的`霉,这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发霉的面包还是软软的,有一些水分,这说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

  四、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刚才的讨论只是我们的一种猜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各组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还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五、后续观察活动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六课,与第五课《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课《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起组成本单元的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本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制造污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洗抹布、洗拖把、倒课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动,感受到清洁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水的,污水的产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二是“认识污水的危害”,旨在通过看图片、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活动,啥时候学生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净化处理”,通过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和观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意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处理后的水能无害地回归环境,但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

  学生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类的话题也常会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让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因污染而导致有河有湖但仍无水可喝的尴尬处境。不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大人们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观察与研究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本节课中将引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产生污水、处理污水等活动中增强学习动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和过滤;污水处理的过程很复杂;处理后的水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难点: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

  (1)导入环节用:清水1大箱、脏抹布1个、脏拖把2个;

  (2)分组活动用:放有少量干净水的水槽1个,500ml烧杯5只、250ml烧杯每组1只、50ml烧杯每组3只、抹布1块、过滤装置每组1套、记录单1张;明矾及使用说明书1份(后续发)

  (3)中途呈现用:软磁黑板贴12张、拓展阅读资料每人1份、污水处理厂水样2瓶。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课前活动

  看动画片《水的故事》,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产生污水

  1.今天的课与水有关。实验桌上和水箱里装的.都是。(教师舀一杯出示)观察一下:这杯水是怎样的?板书:清洁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场景熟悉吧!(课件: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的照片)这里的哪个活动要用到水?像这样抹布脏了怎么办?(学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么留下水中了?

  3.拖把脏了怎么呢?(学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么杂质?卫生搞好了,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这桶水也变得怎样了?

  这个过程,对于水来说,是被污染的过程。

  4.平时,还有许多行为会造成污水。我们来开个小组交流会把!说说带来的污水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呢?里面有些什么杂质?(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学生陆续板书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来看这些造成污水的行为吧,有什么发现?(引导:水污染主要是由谁造成的?可以分哪几类?)(生:工业、农业、生活)

  二、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

  2.如果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河水变化后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每组的水槽中有一些干净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后把每人带来的污水都倒入里面,边观察边讨论这个问题。(课件: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学生回答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养猪场、洗煤厂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胶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粪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场和饭店垃圾造成。(课件:被污染的河水)

  4.严重的污染会危及水中的生物,连鱼儿也“死不瞑目”;也会危及人类,人们的身体更是深受其害;农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质让人难以察觉,长期积累的毒素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成了“生病之源”!(课件:水污染致病的图片与资料)

  5.怎么样?我们造成的污水,能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吗?(生:不能)

  6.那么,我们桌上的污水还是快点来倒入这边的收集箱中吧,千万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组把收集的污水汇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处理

  1.课堂上的净化处理

  师: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更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过,所有的污水,都只是这样装箱存放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谈想法)

  师:的确不行啊!据了解,我们镇上的居民和工厂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就有3万吨之多,如果装在这样的箱子里的话,大概要200万箱!(课件)

  这么多的污水,有什么办法处理吗?(预设学生回答:建造污水处理厂)

  师: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地方。你认为,污水处理厂可能会用什么办法使水变干净?(预设学生回答:过滤、沉淀)

  (教师适时指导)什么是过滤?(出示实验器材)做的时候,污水倒哪里?过滤后的水会在哪里?(课件)什么是沉淀?沉淀最主要的是要能静静地等待,观察有无杂质沉降下来。(课件)

  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们自己来开个“污水处理厂”吧!

  活动:

  比一比:哪个污水处理厂能净化成功。请负责材料的“工人”来领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过滤装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淀实验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写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对比用。这个写有“过滤后的水”杯子是等会儿收集过滤后的水用的,别忘了记录。(课件)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工人”们!现在,你们的哪个方法已经成功了?(过滤,擦去问号。)沉淀实验需要很长时间,老师这里有一种能加快沉淀的物质,要不要?(课件:明矾)(给发一小包明矾,同时提供使用说明纸条,继续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先请一个小组展示记录单和净化了的水,让其中的两名学生用大杯去收集净化后的水,评价其他的组)

  师:看来,我们的9个污水处理厂都很成功,不过,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生:速度太慢、时间太长、没有彻底净化)经过我们大家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生:没有)你认为,我们设计的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回答:净化不彻底、太慢了)

  2.工厂里的污水处理

  师:看来,开个工厂没这么简单,净化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改进。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处理厂是怎么处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兴趣班同学一起出发吧!

  (播放录像)

  思考:他们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当然,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来看看流程图:厂内操作需要二十多项,厂外还需要铺设输送污水的管道。怎么样?对这些有什么感受吗?

  说一说: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了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污水和污水处理》,我们先用一两分钟时间把清洁的水把污染了,后来又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处理干净了些,无害地回归到了水环境中。整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吗?

  对于我们,应该为保护水环境做点儿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在这里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家里每天要用到水并产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把你们家的计划写下来,试试能否坚持一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困难就写在上面,请我们的家长来当这项活动的评委。记录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节水小窍门”,可以参考。为了水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板书设计】

  【作业辅导】

  填空:

  1.本地的自来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节水措施有

  3.连线

  沉淀

  物理方法

  过滤

  化学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细菌分解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溶液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注重事实,勇于提出独特见解,乐于合作和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准备课前所需材料:

  4个饮料瓶、弹簧秤、带提环的杯子、相同大小的塑料瓶、漏斗、一次性杯子、天平、铁钉等。

  重点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量。难点在于设计各种比较方法。

  导入部分:

  请大家将桌上的4个瓶子取出来,仔细观察1号瓶和2号瓶。(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为什么?

  观察猜测:

  瓶子一样大的水位高就多。

  再加点难度,现在请你们比较一下,3号瓶和4号瓶,这两个瓶中的水谁多?谁少?

  瓶子不同,水位不同,哪一杯水更多?学生想办法:倒入相同容量的瓶子中;画出刻度;测量重量;用相同杯子比较杯数;喝下去,比较肚子的容量大小;打孔,比较哪个先流完。

  讨论实验方案:

  (1)准备选用哪种方法?

  (2)需要什么材料?

  (3)小组内怎样分工?

  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哪一瓶水含量更多?我们团队有哪些成功经验和教训可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我们认为哪种方案最科学、最简便?能否详细说明理由?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一、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你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何看法?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 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2、阐述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分析

  本课继续让学生探究有关电路的知识。从能力方面来看,本课仍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后总结经验,使之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检测方法和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上。科学的检测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暗箱(4个接线头、6个接线头)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暗箱里电线的连接方法。

  2.知识与技能:尝试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

  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有序工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中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

  〔2〕重证据和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暗箱和推测活动。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推测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四、教学准备:

  三根电线、每组一个外露四个连线头的电路暗箱、每组一个电路检测器、每组一个外露六个连线头的电路暗箱、记录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讲述:一个电路工人在墙里埋下了三根导线,但他忘记了左边红色的导线和右边哪个导线是连在一起的了,请同学们帮忙来解决问题。

  1.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同时渗透实验之前要先检测使用的电路检测器是否有用,这样才是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方法。为下面如何检测4个连线头的盒子做好了铺垫。

  探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出示一个4个接线头的暗箱:能在不打开盖子的情况下推测出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讨论:检测的接线头对数有几对?按照什么顺序检测比较科学?

  ⒈学生小组分析交流汇报。

  2.根据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里面的连接情况,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方案,交流方案。

  3. 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推测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并记录下来,同时进行分析。

  4.小组探究并记录: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会亮的请用“√”表示,不亮的用“×”表示

  5.学生有了检测结果后推测出盒子里面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画出简易的连接方法。

  6.小组进行分析汇报,把各小组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盒子里是哪一种连接方式。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二:探究6接头接线盒的连接

  1.出示6点接线盒: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检测才不会漏掉一个,把你们的检测方法写在科学记录单上。

  2. 现在请同学们汇报6接线头盒子,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开展实验。

  2.填写实验记录表。

  3.必要时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探究6接头线盒了的连接方式。

  拓展: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 出示自制的“电路游戏板”演示教具,并介绍教具:同学们想看老师表演电路板游戏吗?

  2. 表演完了,同学们能推测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吗?

  3. 你想做一块这样的电路游戏板吗?请同学们回家做,看谁做的最好、最漂亮。下节课我们来评比。

  ⒈倾听

  2.交流。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猜猜我是谁

  课题《观察身体》(1课时)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标是能够仔细观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特征。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和方法,培养自己观察、分辨特征的能力,并且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特点。除了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们乐于助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以及培养一种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体验。

  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自己身体形状和五官特征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用具有关集体照片。学生用具白纸、小镜子和记录卡片。

  教学过程如下:

  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形状和五官特征的注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己外貌的认识和感受。

  2、游戏规则说明: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将会更加细致地观察自己的身体特征。学生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个小镜子,并且每个学生还需要一张记录卡片。

  3、游戏开始: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张集体照片,学生需要认真观察自己在照片中的身体形状和五官特征。然后,学生用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并将观察到的不同之处记录在记录卡片上。

  4、分享与讨论:学生完成观察和记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鼓励他们接受和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之处。

  5、总结: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的身体形状和五官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多样性是值得欣赏和尊重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外貌特征,并且学会欣赏和接受不同的美。

  出示一张集体照片,观察照片中的人长得有什么不同?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独特之处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它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是谁”。只需要花费2—3分钟,我们就可以开始这个游戏了。现在,让我们做好准备吧!

  集体讨论:

  这个活动要做得成功,要让大家容易猜到是谁,要注意什么?

  身体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特征?

  交待游戏的`程序:

  (1)观察自己的体形和外貌特征,写在纸片上;

  (2)请大家听我描述一个人,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是谁。希望大家能给予一些修改意见来完善我的描述。

  (3)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推选几名游戏的主持人,轮流主持游戏;

  (5)主持人、念卡片,大家猜猜卡片上说的是谁。

  学生按游戏程序做准备。8—10分钟3。

  做游戏:

  猜猜我是谁。

  主持人轮流担任。

  分组做游戏。

  全班做游戏。15—18分钟4。拓展。

  集体讨论:描述一个人的特征可以做游戏,还能帮助人们做什么?5—8分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实用】07-07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荐)09-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必备】09-02

小学语文《科学家的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1-16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8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