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表格式)
教学目标 |
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 |
2、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 ||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 ||
教学重点 | 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 | |
教学难点 | 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 |
教学媒体 | 投影 | |
复 备 栏 | ||
一、背景简介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一)、实词 1 气可以养而致:修养 得到2 称其气之小大:相称 3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疏放跌宕4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里 5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埋没沉沦6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览7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二)、虚词 1以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借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因而 闻一言以自壮:来 2 为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写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句末语气词 (四)、句式 1 而辙也未之见焉。 宾语前置 |
|
|
(四)、翻译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3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4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5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6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三、再读课文,思考与探究 1、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2、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 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
|
|
教后反思 |
【《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表格式】相关文章:
选修语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导学案06-22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表格式)03-26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精选04-30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题目及译文04-29
《上枢密韩太尉书》读后感02-14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03-26
《上枢密韩太尉书》高中读后感05-20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翻译02-09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赏析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