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内涵;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鉴赏,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3.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体会对生命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语: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又有人说“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在你们看来,生命是样子的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齐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怎样做是热爱生命?他对待死亡是什么态度?
明确:热爱生活,使生活丰盈饱满,就不会为死亡感到苦恼。
(三)再次朗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要求勾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
(1)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2)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3)生之本质在于死。
(4)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5)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小组合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从作者和别人对“度日”的不同态度中分析作者本意,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主旨:通过对比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的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四)拓展延伸
1.“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拓展: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吗?我们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
2.说一说:学了本文,请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小结:作者用亲切、自然的行文风格,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深刻感悟和自得其乐的处理方式,告诉我们现实的生命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抓住现实才是热爱生命的最好状态,这是先哲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晓喻后辈去实践热爱生命这一人生主。
作业:1.小练笔:谈谈你对生命认识与感悟。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3
认识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目标:
1、 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 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 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 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7)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10)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字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内容和要求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能对课文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
4、能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5、指导学生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能根据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多写和多改的习惯。
6、能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文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7、每节课量、度、序、位安排得当,能体现单元教学要求。
8、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要严肃认真、生动活泼,授课要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45分钟分配要合理:复习提问5一l0分钟,授课30一35分钟,5分钟供学生提问或思考。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客,体现不同文体和讲谈课、自读课、选修课的特点。
3、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恰当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评估
1、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目的。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要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原则。
3、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通过检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外辅导等手段,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4、评价教师一节课上得怎么样,要看是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语言知识是否到位、语文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学的是否主动,思维是否活跃。
五、教学常规
1、教态亲切、自然、成熟。讲话声音要洪亮、语言表达没有语病,增加趣味性语言。
2、授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疏密得当,有起有伏,融有现代气息。
3、板书工整、清楚、规范,设计合理。
4、要留适当作业(书面练习或口头表达),及时认真批改和检查。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3-01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1-25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12-29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5-17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4篇)03-02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3篇03-02
优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热)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