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优秀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朗读;能复述故事;概括探究课文主旨;培养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列举有爱心的人和事,激发他们对待生活要充满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利用想象的翅膀,带给我们另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他重新阐释了大熊星座的来历。一起去感受吧。
2、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提醒吗?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分散朗读,四人一组,每人一节,一生读,其余三人听。再推选代表朗读。
(投影加点字,在书上注好音;思考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读准字音:
干涸(he) 水罐(guan) 绊(ban)倒 舔(tian)净
一瞬(shun)间 咽(yan)了一口唾(tuo)沫(mo)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教师相机板书。空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
三、课文探究:
(一)以带促读,总结学法。
1、课文以找水为线索,谁能告诉老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去找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从哪些词里你感到旱灾的严重?指名回答。
比较“干涸”和“干枯”,指导朗读。
出示西南干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旱灾的严酷。
2、、是什么让这个罐变得如此神奇?为什么?
带学生学习水罐的第一次变化。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标注。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女孩对母亲的爱?她可能去过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难?
把水罐的变化及原因填入表册。
总结学法
(二)合作学习,感受爱心。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四人一小组,学习水罐的其他变化,一起完成表册。
2、集体交流,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女孩→母亲(孝心)母亲→女孩(母爱)女孩→小狗(善心)女孩→陌生人(爱心)
3、.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朗读并说说理由。
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发生这神奇的变化呢?板书:爱
四、拓展延伸:
1、这个罐子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2、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庐山地震,到处演绎着爱。播放视频。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你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充满神奇的力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正文: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时:(1911—1942)
地:黑龙江呼兰人
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一)整理文章思路的方法:
1、本文段数较多,以自然空行为标志,分段落。
2、根据中心句的方法,对内容进行概括。
(1)段首
(2)断尾
(二)段落划分的方法
1、鲁迅的笑
2、鲁迅走路轻捷
3、我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4、鲁迅先生开玩笑
5、受鲁迅先生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人
7、鲁迅先生对纸张随意使用,不在意
8、写鲁迅先生的忙碌
9、通过看电影,表现出鲁迅先生体恤关心他人的品质
10、写鲁迅先生休息
11、写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通过写吃鱼丸的故事,反映出了鲁迅先生遇事而不盲从和身体力行的精神
13、通过写鲁迅先生包书的细节,表现出了他的细心严谨的做事态度
14、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四、通过文章段落,分析鲁迅先生的人物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表现人物的品质,可以通过两个角度去表现:
1、是通过事情去表现
2、是通过语言去表现
段落主要事件人物性格
1、鲁迅的笑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轻捷做事敏捷果断,性格坚毅
3、我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1)嘱咐许先生给我付车钱
(2)饮食情况,介绍一起吃饭的事情
写出鲁迅对小辈的关心
4、鲁迅先生开玩笑幽默开朗
5、受鲁迅先生影响,我也乐观起来写出我受鲁迅的影响很大
6、鲁迅先生看信关心帮助青年人
7、鲁迅先生对纸张随意使用,不在意淡泊名利
8、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辛苦
9、通过看电影,表现出鲁迅先生体恤关心他人的品质
10、写鲁迅先生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11、写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
(1)花时间陪客人
(2)鲁迅和作息和大家不同
(3)家人都很小心
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通过写吃鱼丸的故事,反映出了鲁迅先生遇事而不盲从和身体力行的精神
13、通过写鲁迅先生包书的细节表现出了他的细心严谨的做事态度
14、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争分夺秒的工作态度
五、对关键位置的句子进行分析。
(一)学法指导:什么是重点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关键性影响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5、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二)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内容:
(1)描写:细节描写
(2)概括:鲁迅先生笑的神态。
(3)关键词:明朗+咳嗽+烟卷都拿不住
(4)中心:写出了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分析:
(1)描写:动作描写
(2)概括:走路的状态
(3)关键词:轻捷+不顾一切
(4)中心: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做事敏捷果断,以及他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坚毅性格。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分析:
(1)概括:鲁迅嘱咐许先生帮我打车
(2)关键词:两个嘱咐+两个一定
(3)中心:流露出了鲁迅先生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分析:
(1)概括:鲁迅先生一边对写这草率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然认真的阅读
(2)关键词:还是+戴眼镜+很深的时光
(3)中心:说明了鲁迅不但严格要求青年人也严格约束自己,体现了他的宽容和蔼,严格律己的性格和品质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1)写法:间接描写
(2)概括:写出了许先生对鲁迅工作状态的一种介绍。
(3)关键词:还是+还是
(4)中心:体现了鲁迅工作时间长。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分析:
(1)写法:语言描写
(2)概括:鲁迅品尝海鲜,做出评价
(3)关键词:道理+不对
(4)中心:体现了鲁迅的务实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
分析:
(1)概括:写出了鲁迅的工作状态
(2)关键词:多做+赶快做
(3)中心:写出了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工作时间不久了,表现了他不去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的工作态度
六、文章总结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关心他人、带病工作等生活细节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气质和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读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2.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读句子
3.引入课文:为什么说莫高窟是一颗明珠,是一座艺术宝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
二、(出示)齐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地理位置
2.环境
3.概貌。“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从这句话中感受洞窟多,感受劳动人民创造莫高窟的艰辛。
三、(2~4)彩塑、壁画、藏经洞
1.过渡: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更要去领略洞窟内的神奇了。打开课本,轻声读读课文第二部分。
2.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
3.其中你最喜欢什么,请你把相关内容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它会如此吸引你。
(一)彩塑
(1)指名喜欢彩塑的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带领大家前往参观。(出示,指名读)
(2)在这里看到了什么?(菩萨、天王、力士、卧佛)
(3)指导理解并读好短语:①怎么样的菩萨?
②“慈眉善目”的菩萨看上去给人什么感觉?
③找准感觉,读好“慈眉善目的菩萨”(看图)用相同方法学习天王、力士
(4)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谁能读好这句话?
(5)还看到了一尊卧佛(看图),谁来介绍一下。(指名读句)
(6)我们看到了、 、 、,你觉得这些彩塑怎么样?(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精妙绝伦)
(7)从回答中抓住“精妙绝伦”。“精妙绝伦”是说这些彩塑怎么样?板书
(8)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我们去看一看。(看图)
(9)我听到有同学也在发出啧啧赞叹,我要请他来说一说。(把你的赞叹大声说出来)(出示,读句)
(10)出示主线,引读: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壁画
(1)过渡: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彩塑和壁画相互点缀。彩塑是精妙绝伦,壁画是。(出示,读过渡句)
(2)师解释“宏伟”“瑰丽”
(3)自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可以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
交流:①“宏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内容丰富多彩(读词、读句,读出宏伟)
②“瑰丽”:飞天
(4)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一边听,一边能感受到什么?(范读飞天的句子,谈观赏飞天壁画后的感受)
(5)我们来看一看(看图),看着画面,自己再来读一读。(自读、齐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6)还有其它不同的'动作,不同的姿态吗?从哪看出来的?(……)
试补充(可讨论)
(7)出示,引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所以说:(出示主线)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8)让我们拿起课本,再来读一读“宏伟瑰丽的壁画”。(齐读)
(三)藏经洞
(1)过渡:还有一处你不能不去——藏经洞。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请你用笔圈出最能吸引你,最能让你心灵为之震动的词语。
(2)老师很想知道你圈了什么,更想知道你的感受。(交流)(出示本段内容)
“面积不大”,“曾”,“六万多件”,“大量珍贵的文物”,“掠走”,“仅存”
(3)齐读。
四、结合板书总结: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壁画宏伟瑰丽,藏经洞里又珍藏着珍贵的文物。参观了神奇瑰丽的莫高窟,我们怎能不赞叹:(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所以,(出示主线)齐读。
五、拓展练习
优秀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 理解重点词句。
(3) 朗读课文,(4) 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理解课文,(6) 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7) 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8) 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 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 以课内外联系,(3) 校内外沟通,(4) 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5) 以自主学习,(6) 探究学习,(7) 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8) 以读为本,(9) 感悟朗读,(10) 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11) 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1) 多媒体课件,(2) 交互式络教室。
(3) 课前布置同(4) 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5)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好吗?
你找到风了吗?在哪里找到的?(生答)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
老师这里有一幅咱们班小朋友画的画,你来看看画上有风吗?(生答)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也不会画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风,好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 是读的更熟练了。(生读课文)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很完整。)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2) 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
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你来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观察。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七、版书设计:
画风
小艺 李卫 丹丹
小艺画 李卫的画 丹丹的画
课后反思和自我评价
1、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的兴趣。课中画风一环节,唤起已有经验,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使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2、 用谜语激趣,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网络是学生间交互的工具,及时反馈,个案分析,互相帮助,共享学习成果及时修改,提高作品质量。
4、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充分自学为主,发挥网络和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看、读、想、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5、 课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优秀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在小学学习、生活中,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朗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
课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思想含蓄深邃,而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所以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将作者简介分成两个阶段出示,旨在通过杏林子的具体事例来感动学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上呈现一定的梯度。例如,通过第一次的作者简介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作者对“生命坚强”的诠释,通过第二次的作者简介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从而让生命之歌植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在朗读指导上,我引导学生用“强调法”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化朗读,用“想象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力求将有形的朗读技巧指导渗透到无形的朗读训练中,将技巧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设计策略】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内涵,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2、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
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2、教师:
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1、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想法。
2、播放一组关于生命话题的画面。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看有关生命话题的画面,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认读部分生字。
3、引导学生谈谈课文大意,归纳课文中的三个事例:
(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提示:细细地读读课文,把这三个事例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相互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学习,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美好的享受。
四、研读课文,品悟内涵
1、理解生命的含义:
⑴ 飞蛾求生: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 读读本段文字,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② 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它带给“我”的震惊和感动。最好换种表达方法。
③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④ 引读课题,体会课题的含义。
2、总结学法:
⑴ 读。(朗读本段文字)
⑵ 说。(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
⑶ 找。(找重点句,体会作者的用意)
⑷ 想。(引读课题,进一步领悟课题的含义)
3、按归纳的学法学习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充分读书,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4、感悟生命的价值:
⑴ 介绍作者。
⑵ 谈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⑶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朗读。
⑷ 将段落变成诗行,深情诵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再次让把课文推向更宽的视野,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
五、深化认识,自由交流
1、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⑴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⑵ “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⑶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谈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着他们自己“说”的欲望,这是他们相互倾听、交谈而引发的结果。
【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 生命 香瓜子: 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有限的生命 限的价值
【知识袋】
杏林子:
我国台湾省著名女作家,于20xx年去世。她因为从小身患重病,腿不能行,手不能抬,头不能转,12岁时,就结束了学校生活。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坐在轮椅上,凭着非凡的意志,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充满爱心,感人肺腑的文章。她还曾帮助了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奋斗,尽力为社会服务。
优秀的教学设计6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
四、说设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二)、学用天平,了解原理
1、有3个用于比赛的乒乓球,其中一个比较轻是次品,这样的球会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你们能想出办法找出这个球吗?
预设:生:任意拿两个放在天平的两边,如果一样重(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个是次品。如果不一样重(天平不平衡),那么轻的那个(往上翘的那个)就是次品。
T:听明白他们的意思了吗?如果把你的两只手当成天平的托盘,你能来演示一下称的过程吗?
教师学生演示。教师问能一边放1个,另一边放2个吗?
教师课件演示讲解。
老师把我们刚才找次品的过程记录下来。板书:3
1 1 1(×)
有3个零件,先拿出左边1个,右边1个称一次,还有1个在旁边等。如果不平衡,次品就是轻的这个,如果平衡,次品就是旁边这个。
T:所以在这3个里面找出1个次品,我们只要称几次就能找出来?生:1次。称1次能保证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学生容易接受。有的学生对于在天平上称,轻的那个是往上翘的那个还缺乏认识,因此让学生先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同时让学生了解只要称2个,就能推理得到第三个是否次品,也让学生明白称的时候天平两边要放的个数一样多。】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1、一箱糖果有8袋,其中7袋质量相同,另有1袋质量不足,轻一些,给你一架天平,称几次能找出这袋糖果来?
T:请你在自己本上记录下称的过程,看一下你称了几次找出这袋糖果?
预设:
A:把8个分成2份,每份4个,放在天平2边称一次,次品在往上翘的那份里面,再把这4个分成2份天平两边各2个称一次,在确定次品在哪一份中,再称一次。
B:分成三份,3 3
2 C:分成三份,1 1 6
D:分成三份2 2
4 ??
板书: 8 8
4√ 4 × 3√ 3(×)2√
T:他这种称法能保证找出这袋糖果吗?
T:听了这几种称法你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分成3 3 2只要称2次?而分成4 4要三次呢?首先我们都是在8个里面找次品,接下来是在几个里面找?你觉得在4个里找这样的1个次品方便还是在3个里找方便?
T:你有什么想说的?
也就是我们最好将找次品的范围缩的越小,找起来越方便。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找的范围小一点呢?
T:他这种称法能保证找出这袋糖果吗?
所以在8个中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1个已知轻一点的次品?(2次)
2、装飞机用的243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你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1)学生大胆的猜,你觉得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T:请你在本子上记录一下,你第一次打算怎么称?
预设:
A:把8个分成2份,每份4个,放在天平2边称一次,次品在往上翘的那份里面,再把这4个分成2份天平两边各2个称一次,在确定次品在哪一份中,再称一次。
B:分成三份,3 3
2 C:分成三份,1 1 6
D:分成三份2 2 4 ??
(2)交流称法,教师记录
(3)感受优劣:听了这几种称法你想到了什么?
体会最好将找次品的范围缩的越小,找起来越方便。初步感受分成三份,尽量平均。
2、装飞机用的243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为了乘客的生命安全,你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1)学生大胆的猜,你觉得最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2)请你在本子上记录一下,你第一次打算怎么称?
预设:A:分成121 121 1 B:分成120 120 3 C:分成81 81 81 ??
(3)比较这几种方法。我们先都是在243个中找,接下来他们是在几个里面找?你觉得谁的称法占优势?为什么?怎么调整才能把次品的范围缩的更小呢?
(4)重新调整,接下来打算怎么称?
所以,在243个里面找已知轻的这个次品,最少称几次一定找到?(5次)
(5)要保证6次能测出这样的1个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243*3=729)要保证7次能测出呢?可能是多少个?(729*3=2187)
3、如果有24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你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1)学生自己记录称的过程。
预设:第一次称A:分成121 121 ,B分成81 81 80
(2)交流:你觉得哪种称法更占优势?为什么?是怎么做到的?
接下来还要往下称吗?
【设计意图:从在8个中找一个次品,以分成4 4和分成3 3 2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将找次品的范围缩的越小,找起来越方便。初步感悟分2份与分3份的区别。再从243个中找一个次品,让学生层层深入,进一步感受次品找得范围缩的越小,找起来越方便,让学生体会发现平均分成三份时范围最小。从243到81到27到9到3,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联系,从而体会要保证6次能测出这样的1个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243*3=729个。由于对于奇数,特别是能平均分成3份的奇数学生易接受,所以后面又让学生从242个中找一个次品。学生对于偶数往往容易先想到平均分成2份。所以还是在引导学生找次品的范围缩的越小找起来越方便来体会到分成三份,尽可能平均分才能缩小范围。让学生感悟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同时在将242分成81 81 80后引导学生不需要再称,因为前面已经探究出81个最少只要4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四)、巩固策略,深化规律
1、如果是82个零件呢?83??241呢?
28个呢?谁能很快的告诉大家,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以82个零件中找1个次品来巩固最优策略,同时让学生体会到82到243个中找1个次品最少都只需要5次保证能找到。后面深化感悟28到81个只需要4次,10到27需3次,4到9需2次。】
(五)、全课总结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优秀的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拟人的形象》是本学期比较重要的一节造型表现课,在全书的内容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抓住孩子们热爱这些拟人形象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欣赏拟人化的动画形象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过的动画造型,运用拟人的手法设计一个动画形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拟人化的形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以此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
学生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形象,也画过拟人方面的画,但是没有把这样的画定义为拟人的画。有可能会出现设计的形象不生动、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我的思考
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设计的卡通形象单调,设计思路有局限。
2、学生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不巧妙,于现实生活中的用品形象缺乏联系。可以采取的办法:
1、教师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供学生借鉴,通过学生相互借鉴,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其创作能力。
2、借助多媒体展示形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外形特征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预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简单了解拟人化的绘画表现方法。
(2)、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拟人形象的创作,并能创作出一个有创意且美观的拟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欣赏经典动画片中的拟人形象,感受与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
(2)、范例分析和学生作品欣赏,知道拟人化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3)、通过观察与尝试,学会创作出生动有趣的拟人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拟人形象的绘画创作,激起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爱。
(2)、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并能创作出一个拟人的形象。教学难点:拟人化的形象创作得是不是生动、巧妙、有创意。
五、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范画。
2、学具:绘画工具、剪贴工具和材料。
六、过程预设
(一)、引导阶段
1、欣赏短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短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
生:(认真观看)
2、提问:动画片中的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有什么不同?师:这段动画片有意思吗?你在动画片中都看到了什么?这些形象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我在短片当中看到了喜羊羊、美羊羊。
生:我在短片当中还看到线卷、剪刀,他们都有眼睛、有嘴巴、还会说话。……
3、老师小结并出示拟人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从而引出课题,师:对了,在这个短片中,小羊、线卷、剪刀、洗衣板等等,它们虽然不是人类但都像人一样有表情、有动作还有语言,像这样把生活中的形象加入人的形象特征就是拟人的手法。(课件)拟人化:将本不具有人类特征的事物加入人的形象特征,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形式,使其人格化。我们看生活中的大象,在使用了拟人手法后,是不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人情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拟人的形象》(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拟人的形象图片,感受拟人形象的.美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拟人的形象无处不在,我们在动画片中见到过,在儿童玩具中见到过,在广告宣传中也常常见到,这些生动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形象吧!(课件)
①《山海经》中的拟人形象(《山海经》中的神话资源为我国古代典籍之最。从这些半人半兽的神仙形象上,可以看出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很喜欢拟人的形象)
②动画片中的拟人形象③玩具中的拟人形象④广告中的拟人形象⑤学习用品中的拟人形象⑥生活用品中的拟人形象
2、小组探讨拟人形象的表现方法师: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我们怎样把生活中的形象拟人化呢?可以添加些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学生汇报:
生1:可以添加眼睛、鼻子、嘴巴
生2:可以添加四肢和动作
生3:还可以添加衣服和鞋帽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要想把生活中的物象拟人化,我们可以(课件出示)
①、添加五官、表情,将物象头部拟人化。
②、添加动作、服饰,将物象身体拟人化。
3、欣赏范作解决本课难点师:那么如果想让你的拟人形象更加的生动,有什么好办法呢?请同学们看老师课前画的两幅作品(出示范作)你觉得这两个太阳哪个更生动?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个太阳更生动,因为它的动作很夸张,它在弹吉它,而且还很酷地戴着一幅眼镜。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第二个太阳更生动,它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可见夸张的手法真是一件法宝,我们可以把表情画得很夸张,也可以把动作画得很夸张。
师:同学们想,如果要画太阳在演奏,首先要有这个想法能对不对?所以想法也很重要,同学们在创作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谁的想法奇特,谁的作品才能与众不同,独具一格。
(三)、创作阶段
1、作业要求师:我们除了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拟人的形象,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
生:剪贴、泥塑……
师:对,像我们学过的剪贴、泥塑、绘画剪贴相结合等各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表现拟人的形象,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不过今天老师不想以个人为单位,老师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张大的作品作为今天的比赛,大家愿意吗?(课件)
作业要求:以本组喜欢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等为基础,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拟人形象作品。
①主题突出、构图合理。
②突出拟人形象生动、有趣的一面。
③色彩搭配要巧妙。
2、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阶段
1、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组长介绍本组作品的主题及创意,师生评价并提出合理情建议。
3、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
4、老师小结:从整体上看同学们创作的作品主题都很突出,造型也很生动,颜色搭配的也很巧妙,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但会创作,也很会合作。
(五)、总结全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认为大家完成的非常好,同学们设计的作品都很精彩,同学们很具有设计的才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一定会出现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优秀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在生活中有随手摘录的习惯,有意思,有道理的,都记下来。首先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么一段:(齐读)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弹落到了我的身上,不知从哪儿飞来,击中我的心灵,于是给我留下了许多弹伤。当我的生命已近暮年,这些数不尽的伤口开始愈合了,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苏联】普里什文《思想的诞生》 偶然看到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这段话,我觉得很有哲理。尤其是“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这一句,委屈烦闷忧伤寂寥的时候,人会痛苦会思索,于是就诞生了思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作家在曾经受伤的时候写的一篇散文《林中小溪》。
板书:散文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指名认读生词 教师强调:“涟漪”是连绵词,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潺潺”、“簌簌”是拟声词。 “和煦”的“煦”四点底在下面,上下结构,“分道扬镳”的“镳”四点底在右下方,左右结构。齐读两遍
2、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刚开春的时候,我从那条可爱的小溪边走过。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3、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作者的所见所闻(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所见所闻:
遇到障碍(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遇到大的障碍(
(第一次冲击) (第二次冲击)
静的漩涡——溪水的会聚——一片宽阔的洼地——两岸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从高崖落下——冲倒百年云杉
(坦途) (第三次冲击)
——林中景色——分流汇合。
板书:小溪入洋
4、林中小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例:§3 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再现了小溪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
指名赏析,朗读训练
§6 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达到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19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 20 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地响个不停。……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24 真惬意啊:我坐在树根上,……听它们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
§32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终于明白: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信念坚定,勇往直前。
出示:信念坚定,勇往直前
自信乐观,坚韧不屈
渴望战斗,享受搏斗
5、小溪奔流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它一样的积极乐观执著和坚定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的呢?
(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等等。)
(凝滞的、安于平淡的、丧失激情的)
作者是蔑视这种平庸生活的,这与激荡奔腾的.小溪形成美与丑的对比,反衬出小溪的形象。
板书:对比反衬 其他事物
三、研读课文
1、画出文中作者的所想(抒情议论句),想想,他在溪水奔流中感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溪流历程: 情感历程:
遇到障碍 表示不满,深信必然会到达自由水域
(第一次冲击)
遇到大的障碍 就让阻塞出现吧,有障碍才有生活
(第二次冲击)
冲倒百年云杉 明白搏斗的意义
(第三次冲击)
林中景色
分流汇合 展望前景,早晚到达大洋
指名说说,朗读训练
2、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阻碍奋然前行,这个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溪和人生
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 人生历程中遇到种种困难
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积 人们战胜困难要有毅力,
聚力量,要坚持到底 要不懈地斗争
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 人生奋斗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
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 人生若没有困难,就没有真正了时间和生活 意义上的时间和生活
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 战斗的人生同样是美丽的
板书:小溪入洋 借景抒情 人生感悟 (抒情哲理散文)
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
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如何理解画线句的含义?出示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作家、农艺师。他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代表作有《大地的眼睛》、 《大自然的日历》等。
普里什文在巴黎求学时遇到了一个俄罗斯女大学生,后来分手,他痛苦了很久,却又不得不瞒着别人。恋人虽然失去了,她的美丽的形象却反映在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上。作为林学家,长期在森林里生活是非常孤独的,“最后一名的我”是指被生活所抛弃,现在他在愉悦的情境中找回了自己,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了温暖和幸福。
作者在失恋的打击下,孤独的苦闷中,认为自己是大地上的最后一名,他从那条可爱的小溪边走过,目睹了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阻碍奋然前行最后汇入大洋的过程,他认识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搏斗的道路,经过这一番感悟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他的心灵与小溪已经融为一体,所以他说“我的小溪”。
出示开头:
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刚开春的时候,我从那条可爱的小溪边走过。下面就是我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读第一段。齐读。林中的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以生命的活力,如果森林中没有小溪,就会变得毫无生气。
四、总结课文
这篇哲理抒情散文,作者用描写和拟人手法表现了小溪和森林之美,在文中,作者已经化身为小溪,与小溪融为一体,去体会小溪在奋然前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由景生情,由情而悟,表面上在写小溪入海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书写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
韩愈说过:“文以载道。”(文章要承载思想)普里什文说过:“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思想性呢?
出示:
1.广读书,吸收他人的思想;
2.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3.勤摘录,选择欣赏的思想;
4.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
5.多练笔,注入独特的思想。
只有有了思想,作文才能是每个人人生的史记,才会富有生命的质感。
板书设计:林中小溪【苏联】普里什文 (抒情哲理散文)
借景抒情
小溪入洋 ————人生感悟
对比反衬 其他景物
优秀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
3、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夜莺的歌声》讲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板书课题,并齐读,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速读全文,通过预习,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观察文章在篇幅上有什么特点?(有空行)文章有几处自然空行就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各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以读促悟,合作深究
默读全文,划出课文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并读一读,再说一说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那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着重引导以下句子的理解。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岔开问题,装糊涂,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答非所问,故意岔开,暗含着对鬼子的斥责。)
……
四、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你读懂了什么?(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现在谁来说说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1)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
(2)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3)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联系实际,说说你从小夜莺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 你还知道哪些英雄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14 夜莺的歌声
吸引敌人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优秀的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这篇散文首先写对犹太人的基本印象,引出所要介绍的人物戴维;其次写戴维的语言才能以及探寻其才能形成的原因;最后继续叙述对戴维的了解,抒发自己的感受,《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1。文章从一个人写到一个家庭,再从一个家庭看一个民族,运用把人物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中展示的方法,以小见大,层层深入,逐步深华。从而介绍了犹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熏陶的传统和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精神,突出了他们珍惜生命,祈祷和平,奋发图强的民族愿望。教学目标
①能快速阅读文本,捕捉有价值信息,用适当形式表示课文写作思路;
②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作出简要评价并说出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
③能用简要语言说出文中所体现的犹太人民族精神。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铁凝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历程;搜集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作出简要评价并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用简要语言说出犹太民族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内容
速读全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民族精神。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你们了解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简要评价。)是啊,这些人在不同领域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犹太民族。当然,犹太民族中杰出的人物远远不止这几位。那么,犹太民族为什么会如此优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散文《生命与和平相爱》,跟随作家铁凝一起通过一个在语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犹太青年去揭示这个答案吧。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明确: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万字。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娴熟精髓溺爱韧性深谙浮躁锲而不舍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快速阅读,捕捉信息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知道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的是哪一个人物,哪一个家庭,属于哪一个民族?
2、边读边在文中划出能清晰表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关键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3、理清课文思路,并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出课文的写作思路。
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速读课文,巡回并作适当指导;
2、全班交流前两个问题,并实物投影第三个问题,作集体交流评价。
明确:关键语句如:"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兴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气概与能力?"以设问承上启下,转入对戴维的才能形成根源的探究。其他如表明访问行程的关键语句。
精读品析--细心研读,分析形象
教师指导语:既然本文主要塑造了戴维这一人物形象,那么,戴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
要求:
1、请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谈谈你所理解的戴维;
2、你认为戴维具备优秀才能的根源是什么?
过程:
1、学生精读课文,并作勾画,思考;
2、班级交流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
1、精干、灵活、天真、快乐、冷静、成熟…
2、可从家庭环境、社会教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考虑。
(这一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和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拓展探究--激情朗诵,体味精神
教师指导语:划出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诵,要求思考: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后来一切都好"的作用;
2、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最能概括犹太民族精神的句子,并据此谈谈犹太人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教案《《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设计1》。
过程: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精彩语段;
2、学生结合文本作独立思考,理解"后来一切都好"的作用,并就有关句子,谈谈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
明确:
1、教师对学生的朗诵给予适当指导。
2、"后来一切都好"是戴维童年时的话,表现了他天性的善良,体现了一个孩子"简单的好心",同时,也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人类所有的生命真的能与和平相爱,就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话,既赞扬的戴维的'这种美好情感,也表现出作者的向往。
3、"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热爱生命,祈祷和平。
(这一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语句,在朗诵中增强情感体验,品味语句内涵。)
课后学习
1、学了本文以后,你一定深受启发,请以"生命"为话题,巧妙运用下列名言(至少2句)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写一段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300字左右)。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达尔文)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语)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2、观看电影《索菲的选择》、《辛德勒名单》,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感悟。
(设计/孔建已发表于《新课标教案》)
点评
本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运用朗读、感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明确的问题情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透视人物形象,探究才能形成的根源,从而挖掘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内涵;教学设计分"快速阅读,捕捉信息"、"细心研读,分析形象"、"激情朗诵,体味精神"三部分,板块清晰,层次分明,既注重紧扣文本内容,又注意适当利用课外资料辅助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该教学设计也有意识的根据单元目标的需要,注重运用速读法,引导学生捕捉有价值信息,理解文本。
(评点/曹介梁)
附录:犹太人为何多出伟人
犹太人不论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近代和现代史上就出现了诸如海涅、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柴门霍夫、弗洛伊德、卓别林、爱伦堡、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一批伟人和名人。据资料统计,从1901-1970年的70年间,每百万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犹太人为0.64,非犹太人为0.023。
犹太何以多伟人和才人?并非他们有特别的脑袋瓜。爱因斯坦的头颅经科学家检验,脑容量比一般人还少。世界专家们一致认为:犹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出伟人和才人的根本原因。犹太人每个家庭的父母,为了子女的求学,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也有严格的规定和优惠政策。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规定5-16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本人愿意,到18岁仍可享受免费教育。重视教育,成了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
犹太人好读书,爱看报。以色列全国500万人口,平均每5人有一份耶路撒冷邮报。该报每日48版,年定价180美元,发行100万份。每个村镇都有优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人均占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居全球首位。
犹太人的家教很重视读书。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意识到书本是"甜"的,从小爱书。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大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大人就会告诉他:"孩子,它比金子、宝石更值钱,只要你活着,它就永远跟着你,它---就是智慧。"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使教师和学者得到极高的声望。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了。可见犹太多伟人不是偶然的。
人的智力和精神财富,来源于接受教育。我们国家把教育也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提倡尊师重教,提倡为"希望工程"作贡献。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少人对文化意识淡薄了,为饱满"钱袋"而空了"脑袋",新一代文盲在扩大。贫困人家则又因缺钱上学而让孩子"失学"。国民文化素质的下降,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当从犹太人重视教育中得到启示和鞭策。如果都能像犹太人"倾家荡产"为孩子读书,"希望工程"就大有希望了。
优秀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
27千克:750克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1、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你知道这瓶液体是怎样配制成的吗?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三、新授新知教学
(1)给出课件出示课本例2: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那么,现在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优秀的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是以快乐的夏天的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写夏天美景的,又有写夏天情趣的,还有写夏天的气象常识的。《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设计思路:
依据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中。
2、创设情境,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拿出生字卡片,看谁做的漂亮?老师也做了生字卡片漂亮吗?我们一起做游戏:看字卡,嘴巴张得大大的,不出声,让老师猜一猜,你们读的对不对?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有一个小青蛙它把大荷叶当什么了吗?(歌台)这节课我们小朋友把大荷叶当展示台,展示我们的朗读课文的水平和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小朋友,先来展示我们的朗读水平吧!
出示:“我会读”。什么叫我会读?我们先把课文读懂好不好?用不用老师帮忙?分小组读:先读后讨论。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
(板书:水珠
蜻蜓
青蛙
小鱼儿)
2、这几个小伙伴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
停机坪
歌台
凉伞)
师:小朋友,刚才读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我这有个“立”字把它贴在这。(贴在小蜻蜓的后边)
我这还有“蹲、躺、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师:小朋友,我说上一句,你能说出下一句来吗?不会说的看看书。
师:展示咱们的朗读水平,这回用不用老师帮忙?(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读的都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师: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师: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读完后你们也可以唱两句。
师: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找同学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读出来。谁来试一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授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三、学写生字。
师:展示我们的写字水平。
出示“我会写”。写字时注意什么?
观察“朵、机”写时注意什么?书空,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出示:你会连吗?
小水珠的
停机坪。
荷叶是
小蜻蜓的
摇篮。
小鱼儿的
歌台。
小青蛙的
凉伞。
优秀的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 整体感知:
1、 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2、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二、局部研读(3—11)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3、 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⑴秋雨话凉图(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③ “话凉”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⑵、小院清晨图: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联想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讨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结尾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优秀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
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坚韧,有力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山中云深处药仙)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优秀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读文等,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
教学难点: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黄山奇石的奇特、有趣。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知道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课文第九课《黄山奇石》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下课题。(板书课题黄山奇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
预设1、奇怪、神奇。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课题吗?
预设2、(新奇)你能读读吗?
看来一个课题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在学课文之前呀,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词语,这些词语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风景区、尤其、著名、站立、每当、天都峯、胳膊、脖子、奇形怪状)
谁当小老师?小老师读一遍,如果读正确了,其他同学就跟着读一遍。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会读得很棒。有没有信心完成好?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出示课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
将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用_____划出奇石的名字
在重点描写的奇石旁边画上五角星。
展示交流:
1、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里写了哪几块石头?(将卡纸贴上)你们找的和他找的一样吗?
2、那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是哪几块石头呀?真会读课文。
3、那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石头的名字取得怎么样?(指名说)很有趣很有意思还有谁想说?感觉这些名字起的这些石头都活了一样。那我们既然喜欢这么有趣的石头,我们就把这些石头的.名字再美美地读一读吧。从你们的声音中老师听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些石头。来让我们过去欣赏欣赏吧!(出示课件猴子观海图)
(一)重点感悟学习“猴子观海”
1.课件出示“猴子观海”图:看看这块奇石
这是什么?猴子观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这块石头的?你们找到了吗?请同学们快速从文章当中找到,并用横线画出来,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猴子观海的文字)
2.你觉得猴子有趣吗?哪儿有趣?(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那你能读出他的有趣吗?抱着、蹲在、望着这是什么词?(动词)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石猴的动作,再加上想象,寥寥几句,就把本无生命的石头写活了。读好这三个动词,这个句子就一定能读好,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
3.相机补充:黄山有四绝
云海也是其中之一。看小猴子跟你们一样也被这云海吸引了全班一起来跟小猴子欣赏这云海吧。(课件出示云海画面师做动作加以描述:在陡峭的山峯上白云就像大海的浪花一样一起一伏让人感觉像来到了仙境一般这就是奇特的云海景观。)
4.激发学生想象:猴子看见这翻滚的云海会说些什么?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名说再次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通过观察
抓住了石头的样子
发挥想象
将石头想成一只猴子
把动作写出来
这样一块生硬的石头就写活了。来我们带着动作一起读读“猴子观海”的奇特、有趣吧!真是一只有趣可爱的小猴子。
6、刚才我们学习了“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我们回忆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学习“猴子观海”时首先找出课文中描写这块石头的句子,再想想这块奇石哪里有趣。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然后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石头的神奇有趣。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三种奇石。(出示课件)
任务二:学习“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感悟黄山奇石的有趣神奇。
学习提示:
1、用_____画出描写这些奇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石头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块石头,在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段话,也可以演一演这块石头的样子。
一会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听明白了吗?好的孩子们开始吧。
都完成了是吗?看到大家学习得这么认真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哪个组先来交流?
第一组展示:(仙桃石)
他们组展示得怎么样?我们给他一点鼓励吧?其他组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展示?哪个组来?
第二组展示:(仙人指路)
1、教师: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仙人说的吗?(真是一位热情有趣的仙人哪。)我想请男生和我一起读。
第三组展示:(金鸡叫天都)
教师接:他想说什么?请同学们来说?(谁来说一说)你可真会想象。(哦,这只金鸡可真有趣)
这一个自然段有一个标红的字,这是本课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生字。写每字时要注意笔顺。
1.这节课我们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的方式细细地观赏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让我们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板书:神奇、有趣)这样的奇石在黄山还有很多很多
课文还怎么说的呢?(引读第6自然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如......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无数奇妙的岩石,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有名字的奇石外,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石等着大家起名字呢!这里就有几块奇石,请看屏幕,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几块奇石像什么?发挥自己的想象
检测导结:
1、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块或两块奇石,给它起个名字。想一想为什么给它起这样的名字。
2、课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把它说具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3.看来
黄山的奇石各个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这是谁的功劳?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啊,大自然真的太伟大太神奇了。也感谢大家给这些叫不出名字的石头取了有意思的名字。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黄山看看!到时候别忘了拍些美美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仙女弹琴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神奇有趣
仙人指路 天狗望月
金鸡叫天都
【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4-13
优秀的教学设计07-06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22
jqx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4-28
养花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1-20
绝招优秀教学设计06-25
《船长》教学设计优秀09-28
《假如》教学设计优秀09-2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04-26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