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时间:2021-04-02 15:07:25 高一下册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篇一: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也有我自己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篇二: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今天学习《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极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一个乐字了得。可是第二自然段感情陡转急下,由乐而痛,让人猝不及防。仔细想来古人的这种情感急转不是没有道理的。“女伤春,士悲秋”,其实人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异,所以应该是"女伤春也悲秋,士悲秋亦伤春“。为什么人会伤春悲秋呢?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一切生命都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春天繁花盛开,色彩斑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亦始于春天。所以有人把人生也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象征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人们总是希望人生能永远停留在最美好的时期。可是花开就有花落,人生的韶华也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不能永远驻留枝头。但是人们又特别迷恋春天,特别迷恋人生中的韶华,所以才有”春且住”想要把春留住的痴心妄想。四季终究会轮回,春天不是永恒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也会逝去,衰老死亡追究都会到来的。所以人们会伤春,其实借伤春感伤自己易逝的年华而已。因为迷恋沉醉美好的事物,然而这些美好的事物却不能永恒,所以才伤感。秋天落叶飘零,一枚树叶完成了此生的旅程归于自然。人的生命,也终究会像树叶一样飘零。所以人们看到落叶就容易想起自己的生命也会有落叶的结局。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黛玉会葬花。花儿绽放,悠然枝头,突然就来了那么一阵风一场雨,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摧残得满地落英,空留一缕香魂。落花飘落枝头,无依无靠,凄然委地,这落花的遭遇不就是黛玉的遭遇吗?在最美的年华里,寄人篱下,无依无靠。人生如花一样,充满了变数和无常,这一刻无法预知下一刻的事。就像人们本来是坐着火车欢欢喜喜的去旅游呢,结果遭遇车祸了;本来周六想睡到自然醒呢,结果遭遇地震了。王羲之知道人生有聚就有散,“胜景不常,盛筵难再”,懂得人生的无常和变数,所以由乐而悲。当然是否由乐而悲也和一个人的人生观有关系,有的人就是活在当下,快乐的过好每一天。有的人就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把未知的烦恼提前拉到今天。所以,有些人活得快乐有些人活得忧伤!

  篇三: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跨越时空阻隔,品味作者的情感志趣,却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1、疏通字句,知人论世。

  跨越时空阻隔首先就要跨越语言障碍。《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韵律和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若按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先“言”后“文”,将原本优美的文辞简单翻译为生硬乏味的现代汉语,必然会消解此文的.美感,实为本末倒置。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三到五遍,读出原文的韵律和节奏;根据手头教辅资料疏通文言字句,并完成“基础预练”部分的习题。

  跨越时空阻隔还需要做到知人论世。课前我给学生印发了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一文。借助这篇当代散文帮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恐怖、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了解这个时期个人意识的觉醒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理解王羲之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状况。

  2、品味语言,学会审美。

  跨越时空阻隔要连通古今审美情趣。王羲之笔下的兰亭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再辅以清朗的天气、和畅的暖风,仿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知交好友处清幽之地,行率真之事,歌高雅之章,叙真挚之情,实为人生一大乐事。通过品味文章前两段简洁生动的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理解这一文人盛会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

  3、读思结合,理解情感。

  跨越时空阻隔还需抓住“人之常情”,理解古今一致的情感。本文将画面之美、活动之雅、理趣之丰融为一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理解变化背后的心理动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情感志趣。乐极生悲、兴尽悲来乃人之常情。虽然人生态度不同,但是生命体验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痛惜快乐短暂生命有尽。昔人兴感、今人嗟悼、后人有感,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无论社会如何进步,这种对生命体验都是一致的,正所谓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4、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跨越时空阻隔当然要做到古为今用。文中所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时极有教益的。所以抓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一句,引导启发学生作为后之览者畅谈人生,提升人生境界是非常必要的。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言文教学承担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我以为语文课应该上成语文课的样子,应该回归文本,回归语言艺术本身,所以我的教学设计重在品读文意。至于教化三观应该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滋养。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兰亭集序》?】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4-01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03-16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02-18

高一的语文教学反思04-16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08-20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例03-16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03-16

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简案03-16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教学实录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