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李传代的事迹

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李传代的事迹

发布时间:2017-10-21  编辑:pinda 手机版

   在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煤矿井下,在人们的印象中,职工李传代经常是头戴安全帽,身穿作业服,背着一个褪了色的军绿色工具包,每天等工友下班后默默捡拾散落在地上的零件……他这一捡就是三十多年,从未间断。

  1981年,李传代进入杨庄矿综采二区工作。一次,李传代在井下拆除综采转载机时,将一颗有问题的螺丝随手扔掉,碰巧被当时担任该区党支部书记的马典周看见。马典周捡起螺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李,矿上的大型机组主要靠外国进口,每个零部件都十分昂贵,这一个不起眼的零件,几乎就是你一个月的工资啊。”

  马书记的这句话让李传代感到震撼。“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十几块钱,那个螺丝也将近五十多块钱,我切实感受到了浪费的可怕。”他说。

  从那以后,李传代用来装饭盒、水杯的背包便成了他的“零件包”。每次下井完成工作之余,李传代总会留意路上有没有散落的零件,将它们小心回收起来,带回井上上交,或留着备用。

  刚开始,工友们对于李传代这种“斤斤计较”的行为并不理解,甚至有人议论他捡拾旧零件用来卖钱。后来,有一次井下开关出了故障,偏偏缺少两个关键零部件,李传代从他的工具箱里找出这两个零部件,及时修复了开关,为矿上挽回4万多元的损失。从此,李传代的工具包成了全矿有名的“百宝箱”。

  “当时看到职工干完活遗留的螺丝、弹簧垫圈、胶皮圈、卡爪等零件随处可见,很多零件都可以再利用,感到十分心痛。”为此李传代决定用事实说话。

  在一次班前会上,李传代“哗”地一声将一段时间捡拾的小零件倒在桌子上。经过材料员现场估计,这些零件价值在300元左右,在当时,这相当于4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在李师傅的带动下,很多工友都慢慢养成了捡零件的习惯。”杨庄矿供电队队长胡争虎告诉记者。大伙儿用废旧皮带的中间层自制加工成工具包,人手一个,将干完活没用完以及上下班途中捡拾的小零件装进包里带上井,交给库管员归类复用。

  工作34年间,李传代每天在井下捡零件,总要比工友晚回家近一个小时,因为担心井下安全,李传代的妻子总是提心吊胆,因为这事不知跟他吵过多少次架。可固执的李传代总说,这事必须得有人做。

  1983年起,李传代担任机电科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每年带领团员青年向矿里上缴回收材料和零件四五十吨,这其中许多材料可以用来修复矿用设备和复用。1988年,李传代担任保运区机械化队副队长时,他组织职工回收旧皮带并加工成电缆吊钩,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矿上节约材料费多达20余万元。

  李传代的一丝不苟不仅体现在回收零件方面,在业务上他也是一把能手。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李传代练就了精湛的电气设备维修技术,哪里有故障、如何处理,他都能手到擒来。这些年来,李传代带着工友为企业修复了大量损坏的电气设备,节省购买新设备的开支多达200余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34年来,李传代捡拾的设备上的小零件有3000多公斤,1000多台井下开关更换的螺丝、垫圈都是李传代和工友们捡拾上来的。为了向李传代学习,矿上还专门设立了“李传代废旧物品回收室”,全矿上下厉行节约,仅2014年一年设备材料单项就节约了资金2000多万元。

  “眼下煤炭行业比较困难,只要大家浪费少一点,矿上的效益就会好一点。”李传代说。

  2014年12月,李传代退休了,在简短的退休仪式上,他给工友们每人送了一只工具包。李传代说,希望这些工具包能将勤俭节约的精神世代传递下去。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