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时间:2017-06-17 14:24:36 三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古诗《枫桥夜泊》优质教学实录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受到大家的欢迎。它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 “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不眠。

  师:难以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读? (生读)

  师:注意,这是古诗。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答“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答“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百年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写钟声?

  生: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张继是谁?

  生: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渎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涛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凄凉呢? (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对吧? (生答“对” )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l:愁眠。

  生2: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 (板书“愁眠” )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师:来,我们一起读“愁眠”这个问语。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再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还有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叫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同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