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时间:2021-03-30 08:02:53 九年级下册 我要投稿

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关键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学生的独特的感受要珍视,不应以模式化的分析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指导、引领和点拨。关于古诗文的阅读教学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对古诗文教学的定位是: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种子。

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曹刿论战》是义务教育课标核定的基本篇目之一,属于精读篇目,编排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旨是“历史智慧”。纵观全文,除几处古今异义词难理解外,其余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基本上就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意,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在教学时,我结合以前的教学得失进行大胆的尝试,从课改理念的角度对全文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一改过去的“庖丁解牛”式的教读,尝试从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入手,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注意了重点实词义的积累,而且在赏析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

  我的教学流程是: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字词义。

  2、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1、 围绕中心,体会详略得当的安排。

  2、赏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关于写作特点指导:详略得当。

  1、让学生先概括各段段意。

  2、结合题目,体会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特点。

  (提示:能直接体现中心的材料详写,与中心联系不大的材料略写)

  第二步:点拨人物形象:映衬对比。

  1、 结合文中曹刿的言行,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2、 结合鲁庄公的言行,你对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把握课堂的节奏,语调的轻重缓急,学生的课堂反应,或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或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或依靠语调,引人入胜。记得对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赏析时,学生坚持的观点是:鲁庄公没有远见“鄙”,除此之外没有另类说法。我耐心的启发引导:鲁庄公身上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连问几次,学生依然说“没有”。此时,我没有急躁,也没有因为学生的回答让我失望感到恼火,更没把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强行“推销”给学生,而是另辟蹊径,巧妙的用一组历史人物让学生进行比较:比干和商纣王、屈原和楚成王、魏征和李世民、曹刿和鲁庄公相比,比较点是:比干,屈原,魏征,曹刿都在给国君提建议,但结局相同吗?目的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这一比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手发言,表明看法,最终体悟到鲁庄公身上作为政治家欠缺远见,作为君王又不失贤明的一面,这是鲁庄公的智慧体现。学生终于完成了对鲁庄公的形象全方位的赏析和认识。

  第三步:关于难点突破:先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

  1、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2、 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有哪几层因素?

  再提供助读资料:

  1、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

  2、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

  附:教学板书

  有志之士佐明君

  无为之君也成事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我执教过五六次,通常教法:一段一段的教读,一句一句的翻译讲解,不把每一个字义说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上,总觉得心放不下。结果课时花费的多,检测反馈效果也不大理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就是“长工给地主做工一样的架式”,被“地主的教师”摆弄,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回想曾经的教学过程,教师累,学生苦,收效微,气都不打一处来。

  这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有几个相对的亮点,总结如下:

  一、学生“朗读”充分,是本节课轻松自如的前提。在导入新课后,我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其余不作任何的要求,即让学生不带任何框架和束缚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的速度很快;为了检测自学效果,我安排学习小组齐读,“小组赛读”环节,既促进了合作、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团结竞争意识,还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因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熟读成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师摆正位置,是贯彻新课改的根本。在疏通文意教学环节中,我注意到本课字词除了四处古今异义词外,其余相对比较浅显,因而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增强了学生的主人意识;集中解决疑难,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很好的起到了一个引领的作用。

  三、用多媒体适当辅助教学,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战车、服饰的反复再现,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感,有效地促进了对课文背景知识理解。

  基于以上的学习方式的铺垫,整个教学流程显得轻松自然,又流畅,也是我感觉这节课的相对成功之处。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很完美,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只注意了让学生学习曹刿的身上的亮点,没有适时点出鲁庄公“贤明”的一面,是曹刿指挥长勺之战,展示军事才华的前提;另外,在课外迁移上未展开,没有进行同类文章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从课内逐步过渡到课外,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文言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例03-30

《曹刿论战》优秀教学案例04-04

曹刿论战06-03

文言文《曹刿论战》鉴赏10-20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11-03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11-23

曹刿论战文言文赏析12-03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12-01

文言文曹刿论战翻译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