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鸟啼》教学反思
《鸟啼》教学反思之一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扮演着主角身份。其实,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创设情境地,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每节课都有高潮。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已经试过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刚接触课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比如以前,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由于《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并且《念奴骄赤壁怀古》中在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厚人物的仰慕之情。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英名永存,流芳千古,因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已经死了,可人们依然记得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而这次,在准备劳伦斯的《鸟啼》的授课时,我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对于背景的接受能力,学生在一个对作者和背景完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探究课文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生与死,这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学生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因此这就需要给他们创造足够的情景,使其有感性的认识后才能把握理解主题。因此,在抓住主旨前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本次课堂较为遗憾的一点。
其次,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也要做充分的'引导。
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总是急于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一个问题扔下去,有些同学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思考,我已经开始提问,这样的话,当然很难引起广大同学认识上的共鸣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做到让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再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呢么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教学就是成功的。
《鸟啼》教学反思之二
这篇课文一个课时很难完成。讲了第一部分的描写,讲了第二部分的第12~15段,而第9~11段其实是对第一部分描写的进一步阐发,用了象征手法,语意比较隐晦,也比较难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自己讲讲对感悟较深的句子的理解,或自己提问,而这一环节是放到最后的,时间完全不够,而这一部分又很重要,既能进一步理解鸟啼的含义,又能更好地解释下文“生与死”这个问题。所以在课堂设计上是否能把这一环节提前,由这一环节的体悟引申出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合12~15段,再呈现劳伦斯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结果。
【高一语文《鸟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上册《鸟啼》教学设计02-21
苏教版高一语文《鸟啼》教学实录06-13
《鸟啼》高一语文教学设计04-20
苏教版高一语文《鸟啼》教学设计04-18
《鸟啼》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05-31
高一语文《鸟啼》课堂教学设计06-21
高一语文《鸟啼》练习及答案04-09
高一语文《鸟啼》公开课教学设计06-21
《鸟啼》教学设计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