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之第5课。
二、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前方》一文思想内容丰厚,蕴味深刻,写法独特。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地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却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把这种微妙又非常真实的矛盾的心理表达得极其细腻,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体验的人,读到这篇文章,极易产生共鸣,作者对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写法上,作者从常规思维中跳脱出来,而有了全新的诠释。“家”,是人精神的归宿和精神的栖身之所。全文既继承了古典文学淡淡的忧愁的美学意蕴,又具有当代人生创新思维的哲理思考。语言优美,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2、学情分析。学生以往学习了不少关于思念家乡的诗文,对这种情感并不陌生,高中的学生又大多喜欢冒险,渴望独立,对远方对流浪充满了一种理想的梦幻般的期待;他们大多是寄宿生,为了求学现在终于离开家,由当初的幻想和兴奋到后来的失望以及对家的越来越浓的思念和依恋,这种从离家到思家想归家的情感转变很容易体会和把握。
而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人的悲剧性实质上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困难,对于摄影散文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立意上的别具匠心尚需教师点拨。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而独立的思考,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根据语境描摹语句含义,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前方》一文在思想内涵和写作手法上有着许多独到之处,是一篇充满现代文人气息、充满悲悯之情和深刻人文主义关怀的美文。美文应有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应重视以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以美的感悟引导学生,美的情操熏陶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①、首先重点把握文中几个关键句的含义,由此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进而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②、其次文中“路”、“前方”、“家”等词都有多重含义,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理解的难度相当大,则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生哲理思考的话;
③、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和学生一起分析本文“回故乡”的特殊内涵,从一个不同角度了解人的回归还有另一个层面,即人更需求的是精神的回归,作者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
④、有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跨过去相当难,要反复阐述,把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如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实质的问题,可设计成“是不是暗示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把问题难度降低,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自然深入到文本中,同时思想上也得到了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
②、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探究与活动,加强交流能力。
③、思维与训练,培养评点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②、树立不管如何困难都执着向前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中几个核心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对文本进行评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人的悲剧性实质的理解。
2、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3、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与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创设情景。)
1、学生交流讨论这首歌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2、幻灯投影照片《前方》,学生交流讨论:在这幅照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与刚才的歌曲又有什么联系?
(上述问题仅供学生讨论,可不回答,意在激发学生兴趣。)
3、师导入:同学们,前方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有梦幻般的色彩召唤我们,它有绚丽多姿的世界等候我们;它引领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它鼓舞我们实践人生,寻找精神的家园。而一旦离开家乡,牵扯不断的却是那愈积愈重的乡愁。就象刚才歌中所唱的,只有故乡的云才能抚慰游子心中的创伤。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像这样既有照片,又有围绕着图片内容而写的散文,我们称之为摄影散文。照片可以给我们以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还有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而散文的充满联想和想像的描绘对象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照片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
(二)、结构梳理与整体感知
4、速读课文并思考:全文共12段,直接写照片上有关内容的是哪几段?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由此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多媒体展示)
(首先从形式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感性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明确:文章直接写照片是第1、12两段,其余10段是由照片引发的联想。由此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多媒体展示)
直接写照片的1,12两段 由照片切入
这样看来文章分为几部分? 展开联想,写感想、感触
其余10段是由照片引发的联想 ( 三部分 ) 回到照片
5、第三专题的主题叫“月是故乡明”,选入的文章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思乡也就是渴望回家;而这篇文章却写的是“离家”,归在“月是故乡明”专题合适吗?(多媒体展示)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时,体会作者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特点。)
提示:紧扣文本,抓课文的关键句、关键段。(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小组意见。)
明确: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九节中关键句“即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人在流浪中念家;人无法还家;即使回了家也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据此,文章的结构思路为:(多媒体展示)
第1部分,第1段: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引起下文。
第1层,第2-9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2部分
第2层,第10-11段:人生是一场苦旅。
第3部分,第12段:引导进一步思考,人生的实质性悲剧。
解析:这里的“家”,有的指实实在在可遮蔽风雨的家,有的指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有的又兼而有之。“家”的概念一直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第九段中的“无家可归”指精神上的流浪。所以,文章反弹琵琶,从反面落笔,表面是说人“离家”流浪,实质还是在写人的精神在流浪而渴盼“归家”,寻找一块精神的栖息地。“月是故乡明”,为什么身在异乡的人总是魂牵梦绕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有养育我们成长的养料,有滋养我们灵魂和精神的甘霖。第二板块“乡关何处”,就是寻找精神的栖息地。所以这篇课文归在这里是合适的。
(三)、文本研读与品味赏析
师:从前面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中,对于文章的基本观点,我们不难归纳出这样三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那么作者为什么会生发这些思考呢?下面我们一起研讨这三个问题。
(下面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设计对这三个问题的研讨过程。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A、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6、由一名学生读课文2—7段,其余同学思考:为什么作者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请根据课文概括。
学生找到后回答:
①、人有离家的习性与欲望。(习性)
②、外面世界的诱惑,人可以在外面的世界获得满足。(诱惑)
③、出自无奈。(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前方)
7、为了表达出这种离家欲望的强烈,作者使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
例1:第三段中以人们在电视上看见的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祖先的迁徙,“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写出了场面的宏大。
例2:第五段中“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为什么会离家的内心世界。
例3:第七段“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雾中花,产生一种朦胧美,诱惑人去探求。
小结:作者意在告诉人们: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有一首歌唱得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外面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他们凭着想象描绘外部世界的精彩色块,心中总有“出去”的念头,而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前方的不确定性,又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这种离家就像一首朦胧诗一样染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播放歌曲《外面的世界》)
B、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因为前方的召唤,于是人们便纷纷离家——行在路上,可登上征程,迎接他的是一场苦旅。
8、既然是一场苦旅,从文中找找,路途上的苦体现在什么地方?
体现1:“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受着皮肉之苦”。
体现2:“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
体现3:以钱钟书《围城》与丰子恺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写出来。
9、从上面的描述看,人在路途确实是很苦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为什么作者说“人生实质是一场苦旅”?“实质”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这一问,意在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把握旅途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在具体理解上,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章第10、11两段中的关键句,并注意“实质”二字的作用)
明确:作者试图描绘的其实是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悲剧命运。作者把人生旅途中的苦难具象化为现实中坐车的困难,最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实质”一词不能去掉。从生活现象上说,有艰难的旅行,也有轻松的旅行。作者把人生旅途中的苦难具象化为现实中坐车的困难,不管是坐在拥挤不堪的车里艰难的旅行,还是坐在豪华的、舒适的游艇或火车上舒服的旅行,在实质上都是苦旅:都是想达到目的地而没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还没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
C、人的悲剧性实质
10、再读第11段,思考:究竟如何理解文章前面强调的“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和这里所谈到的人“时时刻刻惦念着家园”之间的矛盾?
参考作答:①、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②、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③、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11、《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不过,作者所说的故园之恋与一般意义上的回家乡有什么不同?
参考作答:人对家园的眷恋与寻求,实质是对自身心灵的关怀,是追寻精神家园!
12、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可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文章读到这,我们是不是忽然发现作品由开始的轰轰烈烈,转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悯之中,那么,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设计此问,意在让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人生旅途中人的精神在流浪,而真正的人生苦旅经历者,总有一种道义的力量在支撑他们,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是永恒的这一观点,从而教会学生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照亮学生的精神。)
参考作答: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13、师小结:有位名人说过:“美丽的心灵是不断痛苦而充满追求的。”人生有痛苦并不可怕,痛苦有时不可避免,是人向上必然的伴随品!这使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罚他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弗斯在这日复一日的悲壮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成就感,同样,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的人生就与众不同!所以,作者揭示的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不是悲壮,而是崇高!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是幸福的,尽管四野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要痛苦着你的痛苦,就会幸福着你的幸福,为了精神的故乡,让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
(四)、扩展延伸与自主探究
“月是故乡明”专题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不相同。比如在内容上“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文章谈的主要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以及爱国之情等,第二板块进行了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精神的家园,心灵的皈依和栖息地。在写法上也不尽相同,比如《想北平》极力写故乡的美,家乡的好。而《我心归去》却写了许多故乡的贫瘠、落后甚至脏乱,二者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方》却从离家落笔,展开联想,层层深入,对人生进行探讨。你注意到了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后思考)
课外拓展阅读推荐:
①、《家是地球的中心》 谭延桐
②、《害怕回乡》 刘志坚
③、《乡梦不曾休》 黄永玉
八、板书设计
前方
曹文轩
前方召唤 ————行在路上————人生之路 ————精神苦旅
追寻精神的家园
离家—————————————归家
遥遥无及的悲剧
九、教学反思
1、在教学内容方面,本文虽是探究离家归家的,但题目《前方》在文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教学上对题目进行的深思还不够。另外,对于追求精神家园这一主题,是高中生应该深思的问题。但此文比较深刻,对于现在追求形象和浪漫的高中生来说,可能还显得有些枯燥,这样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教学方法方面,以下方法的运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①、自主学习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探讨感知意蕴丰富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③、思维与训练,培养评点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思考才是人类得以进步的不竭动力。
【《前方》优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前方》教学设计06-19
高一语文《前方》教学设计精选04-06
《白鹅》优质课教学设计01-15
优质课《散步》教学设计04-06
优质课《青松》教学设计06-22
优质课《燕子》教学设计01-17
《鸟语》优质课教学设计04-03
《尊严》优质课教学设计06-16
《景阳冈》优质课教学设计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