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①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②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柘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文帝,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秦穆公、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谥号。
C.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邑万户”指食邑万户。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击,贵每奋击,辄破之。(5分)
(2)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 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④。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此诗是年近花甲的诗人赶赴惠州贬所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赣州至万安三百里间有十八处滩头,惶恐滩水流最为湍急。②二毛:头白有二色。③喜欢,苏轼自注:蜀道中有错喜欢铺。④帆腹:帆被风吹起,像大肚子鼓起来一样。石鳞,鱼鳞似的石头。⑤知津,知道渡口,意为识途。
8.请分析诗歌首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5分)
9.有人评价此诗说:“前为凄苦语,后作旷达观。”请简要分析指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1分)
⑴.《氓》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比”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容貌衰减,揭示出她被抛弃的直接原因。
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 《离骚》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表明屈原希望以古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⑷.《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⑸.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山势高危,行人步履维艰、神情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⑹.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他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是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当时很多国文教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见了就厌烦,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极其缺乏。叶圣陶决心改变这种现状。此外,当时的教材偏重于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这与叶圣陶“为人生”的理念背道而驰。他将儿童文学编入国文课本,使儿童乐于阅读,以此唤起其自我意识的觉醒。此后,叶圣陶又陆续与夏丐尊、吕叔湘、朱自清等人共同编写出版了多套国文教材,对我国国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拟就了新中国中小学生所学语文课本的总纲目。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至今的语文教学体系,便由叶圣陶主持设计。
建国后,叶圣陶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重任,同时领导着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编写教材之余,叶圣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1978年《教育研究》杂志连载了叶圣陶给语文教师的36封书信,总题为《语文教育书简》,凝聚了其语文教育经验,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尽管事务繁多,但叶圣陶始终没有停止对“教育为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丰子恺画过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叶圣陶对此极为赞赏,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失败是肯定无疑的。”在他看来,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
关于教育,叶圣陶思考最多的,就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他看来,现代教育要培养出一个个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经贤传为教,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即“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外乎教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应试教育刺痛了叶圣陶。1979年,高考刚恢复,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知道逼学生做功课。叶圣陶又听到文理分科消息,他对此很不赞同。
不久之后,重点学校也在全国流行起来。对于许多文件和通讯报道都在鼓吹“必须把重点学校办好”,叶圣陶说,这似乎含有这样一层意思——对非重点学校可以要求从宽,办好办不好都无所谓。对此,叶圣陶指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让叶圣陶遗憾的是,他于青年时期提出的“教育为人生”的理想,在他步入老年后,仍然如此遥远。 (摘编自俞水《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相关链接:
①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等,以及他对怎样做教师的论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紧贴教育教学实践,平实而深刻,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自《对话:他提醒我们回到原点》)
②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摘自彦火《与读者交心的叶圣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草桥中学开设的各种课程,极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甪直镇的工作经历也为他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基础。
B.叶圣陶的一生都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他在从事出版行业时,编辑出版了很多国文教材;任职于教育部时,推动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C.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对待出版的各种书籍都不允许出现错别字,以免“误人子弟”,他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D.叶圣陶十分重视教材编写工作。他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并且倾尽全力打造了今天仍被人热捧的《开明国语课本》。
E.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更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他认为,既要教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叶圣陶为什么要编写《开明国语课本》?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
(3)叶圣陶对中国教育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4)叶圣陶所倡导的“教育为人生”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理解。(8分)
第∏卷(共80分)
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
B.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对记者说,扬州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存在浪费食物情况,与文明南辕北辙,其挑战纪录无效。
C.按照公共资源配置中困难救济优先的原则,对生活困难的运动员进行锦上添花才能更好地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公共效用。
D.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5月22日晚,一年轻男子在西安城南永松路一网吧玩“三国杀”,导致突然猝死,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B.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C.自从“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D.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原来是贵州省人民政府驳回了一村民的行政复议申请,对此表示不服而起诉省政府。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中医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 ; , 。 , 。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①针灸具有鲜明的汉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
②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③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
④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
⑤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
⑥是基于汉族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A.①⑥⑤④③② B.⑤③④②①⑥
C.④③⑤②①⑥ D.①⑥④③⑤②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每年愚人节, ① ,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好友。但开玩笑总得有个度,一些不怀好意的用户可能会借此传播谣言。或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 ② 。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社会恐慌,所以愚人节最好不要随意转发谣言信息。其实网络谣言存在由来已久, 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播者随意转发,二是造谣者纯粹为了利益。
16.下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标志的主色调为蓝色,圆形是紫、绿、黄、橙、红等色彩叠加),请写出该会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5分)
云南临沧一中、河北衡水中学2015-2016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型船只的船舱底部有一舱室,空船状态时专门用来装水或石头,装上水就叫“压舱水”,装上石就叫“压舱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风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摇晃和翻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I卷
一、现代文
1. 1.C(“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表述错误,原文是“冬天供应太学馒头”,不包括国子监)
2.D(内容杂糅。依据原文,应该是从《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A(忽视条件,曲解原文。原文说“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可见祭祖活动不能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的神圣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 C
5. B 某祖某宗为庙号。
6. D “未曾遭遇过败绩”错误。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时就曾兵败逃奔邺城。
7.(1)后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到处聚合,出兵半路阻击(宇文贵等人),宇文贵每次奋力反击,总是击败贼军。(5分,补充省略的主语、“屯”“邀击”“辄”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宇文贵的部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敌兵争胜。宇文贵说:兵势变化,本来就不可以按照常理来讨论。(5分,“以”“争锋”“固”“可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兵机倚伏”的翻译可灵活处理,“以”译为“用”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宇文贵字永贵,他的祖先是昌黎大棘人。他的母亲在刚怀孕时,梦见有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说:“赐给你这个孩子,会使你长寿和富贵。”等到生下来之后,样子和梦中的孩子长得很像,所以就用永贵作他的字。
他小时候跟着老师读书,曾放下书本感叹说:“男儿应当提着宝剑、骑着骏马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的封爵,怎么能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文学博士啊!”魏正光末年,贼军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据城坚守,命宇文贵为统军。宇文贵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后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到处聚合,出兵半路阻击,宇文贵每次奋战,总是击败贼军。宇文贵后来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逃奔邺城,遭到葛荣包围。贼军多次前来进攻,宇文贵总是从城上缒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但是贼军实在众多,包围久久不能解除。于是,宇文贵就从地道悄悄出来,北上面见尔朱荣,陈述贼军兵势,尔朱荣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宇文贵跟随尔朱荣在滏口活捉葛荣。
大统初年,他与独孤信进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献出颍川投降,东魏派遣将领尧雄、赵育率领两万士兵来攻打颍川。宇文贵从洛阳率二千人马前去救援,大军驻扎在阳翟。宇文贵的部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敌兵争胜。宇文贵说:“兵势变化,本来就不可以按照常理来讨论。尧雄等人必定认为颍川孤立危急,力量不能与他们匹敌,而且认为我们兵少力弱,孤军冒进,如果全力进攻颍川,一定会很容易就能攻破。如果颍川沦陷,我们在这里还能干什么?如果前进据守颍川,有城池可以据守。尧雄见我们入城,出乎他的预料,(那么他们)进攻就会犹豫不决,退兵又没有可能。然后(我们)与各军全力进击,即可所向披靡。希望各位不要迟疑。”于是便进入颍川。尧雄等人率领军队逐渐向前推进,宇文贵率领上千士兵背靠城池,摆下阵势,与尧雄交战,他的马被流矢射中,便持短兵器步行着与敌人战斗。士兵都非常遵奉命令,尧雄大败,迅疾逃跑,赵育于是投降。军队回师。魏文帝正在天游园,他命人把一只金制的酒器放在箭靶上,命令在座的公卿们射箭,谁射中了就把金酒器赐给谁。宇文贵一箭射中,魏文帝笑着说:“养由基的箭法精妙,正和你相当。”朝廷晋封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统十六年,他又升任为中外府左长史,晋位为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朝廷下诏命宇文贵代替尉迟镇守蜀地。当时,隆州人李光赐在盐亭举兵反叛朝廷,跟他的同党一起进攻包围隆州;隆州人李柘也聚众造反,张遁起兵响应。宇文贵便命叱奴兴救援隆州,又命成亚进攻李柘和张遁,情势紧迫,李、张二人投降,宇文贵将他们拘捕送往京师。宇文贵(因功)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官衔。原先,蜀地劫犯盗贼很多,宇文贵便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命他们督责搜捕,蜀地因此平静。
武成初年,他与贺兰祥一起进讨吐谷浑。大军返回后,他又被晋封爵位,食邑万户。
宇文贵喜欢音乐,沉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当时的人因此十分称赞他。天和二年去世,朝廷赠封他为太傅,谥号为穆。
(二)古代诗歌阅读。
8.示例1:(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或:比喻,衬托;对偶,也可以)的手法。(2分,答出两种即可)①夸张 夸张地说自己被贬到七千里外,途中在十八滩颠簸飘零,自己就像一片树叶在波涛中翻滚,(1分)②对比 又用“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1分,结合诗句分析两种修辞即可,与前边对应)
③极言自己处境之艰难无助(或: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凄苦)。(1分)
示例2:(手法2分,内容2分,情感1分,情感不求全)
①夸张,“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突出诗人迟暮之年仍被贬谪的苦闷;
②比喻,“一叶身”将自己比喻为天地间一飘零的落叶,形象的写出的诗人被贬的无助、无奈,内心的凄苦;
或:“十八滩”与“一叶身”(或者:“七千里”和“十八滩”)进行对比,衬托出自己被贬途中的凄苦。
9.(6分)①前两联交代了自己被贬路途的艰辛,以及思乡情切和对国事的忧愤。这正是作者遭遇的凄苦情境。(或: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3分)
②而后两联所写到的是途中赶上顺风顺水,船只快速行进反而让作者远离了此前的痛苦,而且作者认为自己经历的人生风浪多的是,眼前这点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后两联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或:坚强的意志)。(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4)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5)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6)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1)BE(A项不合原文,他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在草桥中学读书时就已树立。C项扩大范围,“各种书籍”不合原文。D项时间倒置,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是在开明出版社。)
(2)①他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②他决心改变没有适合儿童特点的读物的现状。③他想用国文课本唤起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
(3)①编写了多部国文教材,对我国的国文教育有深远影响。②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的语文教学体系,沿用至今。③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论述,推动了新时期的教学改革。④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①从教育标准看,应该承认受教育者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②从教育目标看,应该使受教育者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而不是追求功利。③从教育内容看,应该着眼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应付考试。④从教育对象看,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只针对少数人。(每点2 分)
第∏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答案A A.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14.2自助B.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应为“背道而驰” C项,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句中应改为“雪中送炭”。D项,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句中应改为“积重难返”或“不堪重负”。八、写作13.C (13.6学案5题A项改编)(A成分赘余。猝死就是突然死亡,不能与突然连用。12.3自助改编B.不合逻辑。将“不日”改为“日前”。“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12.4学案; D偷换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不服的村民”)
14.参考答案:B
根据横线前面的文字,后面应先说针法,后说灸法。在解释完之后,再进行总结评价。⑤③说针法,④②说灸法,①⑥是总结评价。语言表达连贯是课标卷必考考点,客观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主要呈现的题型是语句复位和排序,本语段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5.【答案示例】①很多人会和朋友开玩笑(很多人会蛊惑身边的朋友) ②不过传播网络谣言的危害很大 ③它们为何屡禁不止
写出一处给2分,写出三处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参考答案:会标是中文“亘”字的变形,中间是圆形的色彩叠加。 (2分) “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圆形的色彩叠加,描绘出互联网中信息的缤纷色彩。 (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次要寓意:叠加所形成的品格,同于水乡乌镇中楼阁的窗纹,蕴含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的地域特点。“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赋予标志以空间上的视觉张力感。标志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会议中见识的拓展。会标的主色调为蓝色,一种互联网惯用的专属颜色。紫、绿、黄、橙、红的加入突显标志的灵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注意观察会标的构成要素,“互”字和圆形是非常明显的。“互”的寓意好理解,难点是说明圆形和“互”字之间的联系.揭示互联网中信息色彩缤纷的寓意。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相关文章:
4.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