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锦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时间:2024-09-08 11:15:49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锦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锦15篇】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项脊轩志》

  一、多义词

  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2、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

  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

  比去,以手阖门(离开)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二、词类活用

  1、雨泽下注(向下,名作状)

  2、使不上漏(从上面,名作状)

  3、东犬西吠(向西,名作状)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6、前辟四窗(从前面,名作状)

  7、垣墙周庭(砌上垣墙,名作动)

  8、执此以朝(上朝,名作动)

  三、古今异义词

  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

  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

  四、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仅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以为轮。 (?:通“?”,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慑。)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赢粮而景从。 (景:古“影”,像影子一样。)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1、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

  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义:徒,空。 今义:作动词。)

  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往日,过去。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古义:树叶。 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了。 今义: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 今义:朝着前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义:凶恶,厉害。)

  弃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义:行,走路。)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 今义:没有罪过。)

  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检查。 今义:参加、参见等。)

  用心一也。 (古:用,使用;心,心力。 今义: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 (古:足,脚。 今义:两膝弯曲,单膝或双膝着地。)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义:指划船的.工具。)

  以为桂林、象郡。 高中英语 (古:把……作为。 今义:认为。)

  赢粮而景从。 (古:背负,担负。 今义:获得,获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义:没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 今义:道路,道德。)

  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一、一词多义

  如:

  (1)如或知尔(连词,如果)

  (2)如五六十、如会同(连词,或者)

  (3)如其礼乐(连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4)沛公起如厕(动词,到……去,往)

  (5)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通“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5)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6)为国以礼(介词,用)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二、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三、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动,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四、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

  (1)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

  (2)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4)尔何如(即,尔如何)

  2、状语后置句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为国以礼

  五、注释:

  能:动词,能做到,胜任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会盟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六、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七、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2、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之”作动词,“到”。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3、“之”作结构助词,“的”。

  例句: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例句:欲知其轻重。

  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

  也,语气词“呀”。

  2、谬矣。

  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仔细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通读全文,做阅读理解的题一定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相信一定有这样的同学,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看见长篇文章就觉得头疼,就失去了读文章的兴趣,往往这样都是不会帮助你做好阅读理解的。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最少要读两遍以上,第一遍在读文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文章写的内容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文章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当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就会清楚文章总所包含的含义了。

  审题要有一定的技巧

  在初三生进行语文的答题的时候是要一定的技巧的,无论是你在答说明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的时候,审题是非常之关键的,因为如果你连题目都读不好那再怎么答题都是思路对不上的。任何一个初三学生在做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要自己仔细审题的,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才能做好文章的后续工作,答题的时候才会做到总结好每一个问题都清楚问题的思路。

  做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6

  《劝 学》

  一、 通假字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 古今异义

  1.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 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 词类活用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 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 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

  8.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而且)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⑤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修饰;后,转折)

  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前:修饰;后,转折)

  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但)

  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折,但)

  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就,于是)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断绝)

  ③以为妙绝(极)

  ④佛印绝类弥勒(十分)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

  4、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5、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6、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听见)

  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名誉)

  七、翻译句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不再直了,这是因为人使它弯曲变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所学的东西收获大。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具备了。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聚半步,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不积集小的流水,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中途停止雕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放弃地雕刻,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7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二、古今异义

  1、放浪形骸之外放浪:古,放纵、无拘束。今:放荡

  2、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3、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4、或取诸怀抱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

  5、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6、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今: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俯仰一世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古: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6、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四、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语文必修二学习方法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语文必修二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8

  (一) 通假字

  (1)被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下流多谤议?(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古,说话。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7)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

  (8)衣赫衣,关三木。(名作动,穿)

  (9)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

  (10)退而论书策(名作动,写成书)

  (11)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形作名,富贵的人)

  (13)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

  (16)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

  (16)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死)

  (四)一词多义

  以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

  及以至是已经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因而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表结果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仆以口语遇此祸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与所合用,表的原因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 ,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代词)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

  屈原放逐,乃教赋《离骚》(于是)

  之

  况仆之不得已乎???(取独)

  无兄弟之亲(定语后置标志)

  而用流俗人之言(助词,的)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它)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助词,不译)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9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0

  《孔雀东南飞》

  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字音字形

  公姥(mǔ)忿(fèn)伶俜(pīng)

  葳(wēi)蕤(ruí)蒲苇

  实词

  解释下列加线实词

  大人故嫌迟(故:仍旧)

  妾不堪驱使(不堪:不能忍受)

  徒留无所施(徒:白白的;施:用)

  便可白公姥(白:告诉;公姥:偏义副词,指婆婆)

  共事二三年(共事:一起生活)

  何意致不厚(厚:满意)

  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

  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会不相从许(会:一定)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副词,工作;伶俜:孤单的样子)

  留待作遗施(遗施:赠送、施与)

  却与小姑别(却:退出来)

  好自相扶将(扶将:扶持)

  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真挚)

  君既若见录(见:我;录:记)

  自可断来信(自:马上;断:回绝;信:使者,这里指媒人)

  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否泰如天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

  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约定;渠:他)

  赍钱三百万(赍:赠送)

  适得府君书(适:刚才)

  恨恨那可论(恨恨:愤恨到极点)

  一词多义

  相

  相见常日稀(相互)及时相遣归(我)

  儿已薄禄相(相貌)会不相从许(你)

  还必相迎取(你)久久莫相忘(我)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1

  1、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biàn)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误:这样,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误:繁盛,正:繁殖。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ù )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97、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2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一、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欲:喜爱 2.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辟:同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 非独:不单,不仅。 12. 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 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5. 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6. 蹴cù:用脚踢。 17.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这里指高位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9. 何加:有什么益处。 20.奉:侍奉。

  2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读鱼

  22.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从前。

  23. 已:放弃,停止。 24. 本心:天性,天良。 25.是故:所以

  26.能:保持 27.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内容简析:

  《孟子语录》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见了高位俸禄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3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4

  《荆轲刺秦王》

  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来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2、鉴赏作者交织描写场面的笔法。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3、准确评价荆轲和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太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鸿门宴》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首先阅读全文、把握主旨

  阅读理解是必须要经过阅读的,初中阅读理解一般是以叙事、叙人类的文章,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先通读一下全文,先阅读懂大概的意思是什么,然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学会归纳每一句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事实一定要注意,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阅读理解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阅读者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思,理解上去了才能做出答案。

  2学会概括某段中的大意

  阅读理解解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概括出一段话中的一个意思,同时能找出文章中某段话与某段话的意思有没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找出所谓的中心意思。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找出中心语句,并且同时要在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抓住文章中心的主题,才是做阅读理解的关键。

  常见谚语、名言、对联

  1、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 ——《古今贤文劝学篇》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5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7-23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6-12

【经典】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9-03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09-06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7-13

(必备)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9-02

[集合]语文文言文知识点09-06

语文文言文劝学知识点03-08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荐)07-13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集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