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文言文15篇(合集)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草纲目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草纲目文言文1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花)咸、寒、无毒。(子)甘、冷、无毒。
主治
小便淋痛。和蜀葵根洗净、锉细,加水煎开几次,服之极效。
小便尿血用蜀葵茎研累,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肠胃生痈(即内痈。败血腥秽,脐腹冷痛)。用单叶红蜀葵根、白芷各一两,白枯矾、白芍药各五钱,共研为末,加溶化了的黄蜡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怀忠丹”。脓血排尽后,宜服“十宣散”补养身体。
诸疮肿痛。用蜀葵根去黑皮,捣烂,加水调稠贴患处。
二便不通。用蜀葵花一两,捣烂,加麝香半钱,水一大碗煎服。用根代花亦可。
妇女带下(脐腹冷痛,面色萎黄)。用蜀葵花一两,阴干为末,每服一小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治赤事宜和红花,治白带用白花。
酒 赤鼻。用蜀葵花研末,加猪油调匀,晚上敷涂,白天洗去。
痈肿不穿头。用蜀葵子为末,水调敷患处,即穿。
附方
黄蜀葵瑟蜀葵不同种,但气味与功用则与蜀葵相同。治淋疾,催生,医恶 疮,消痈肿,涂汤火伤。
本草纲目文言文2
释名
解离、石解。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皮肤水肿(水气在皮肤中,按之下陷,但不怕风)。用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混合后,每取一两,加水一升,煎成半升服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防己茯苓汤”。
关节风湿微肿。用防己一两、黄芪二两二钱半、白术七钱半、炙甘草半两,共锉为末。每取五钱,加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过一段时候再服。此方名“防己黄芪汤”。
小便淋涩。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捣碎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此方名“三物木防己汤”。
喘满(心不痞坚,面黑,脉沉紧)。用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二两、石膏如鸡蛋大者二枚,加水六升煮成二分,分次服。如无效,可去石膏,加硭菹三钱。
伤寒喘急。用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桑白汤送下。
肺痿喘嗽。用汉防己二钱,加浆水一碗,煎至七成,细细饮服。
咯血多痰。用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糯米汤送下。
堆乱吐利。用防己、白芷,等分为末,水冲服二钱。
本草纲目文言文3
《本草纲目·石部·石燕》
作者:李时珍
释名
石燕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李明珍指出:石燕有二:一种是这里所录的石燕,乃是石类;另一种是乳铜中的石燕,乃是禽类。禽类石燕,常为助阳药。许多人因此误以为石类石燕也是助阳药。这是错远了。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久年肠风(按:指常年泻血)。用石燕磨水常服,不要间断,有效。
多年赤白带下。每日磨石燕取汁取。一枚石燕可用三天。也可以把石燕研末,水飞过,每天取半钱至一钱,米汤送服。
牢牙止痛。用石燕六个,火煅醋淬七次,青盐、乳香各一两,细辛半两,共研细,擦牙。荆芥汤漱口。又方:依上方,但须去掉乳香、细辛,改用麝香。
注释
翻译
练习和答案
本草纲目文言文4
释名
亦名贯节、贯渠、百头、草 头、黑狗脊、凤尾草。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用贯从根研末,取一钱,水冲服。
各种下血(包括痔下血、漏下血以及肠风酒痢等)。用贯众去掉皮毛,焙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或加醋、糊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或将药烧存性,研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妇女血崩。用贯众半两,煎酒服。
产后流血过多,心腹彻痛。用状如刺猥的大贯众一个,全用不锉,只去毛,以好醋蘸湿,慢火灸令香熟,冷后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独对汤”。。
赤白带下。治法同上。对久病者亦有效。 长期咳嗽,痰带脓血。用贯众、苏方木等份。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生姜三片,煎服。日服二次。
白秃头疮。用贯众、白芷,共研为末,调油涂搽。
漆疮作痒。用贯众研末,调油涂搽。
鸡鱼骨鲠。用贯众、缩砂、甘草等分,研为精末。棉包少许含口中,嚼汁呖下。久则骨刺随痰吐出。
本草纲目文言文5
主治
小便频数。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乌药,等分为末;另用酒煮山药粉为糊,和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肝了,盐汤送下。此方名“缩泉丸”。
心虚尿滑及赤白二浊。用益智子仁、白茯苓、白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开水调下。
白浊腹满。用益智仁(盐水浸、炒)、厚朴(姜汁炒)等分,加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腹胀痛,泻不止。用益智子仁二两,浓煎饮下。
妇女崩中。用益智子(炒,碾细)一钱,米汤加一点盐冲服。
口臭。用益智子仁一两、甘草二钱,共碾成粉,常舐含口中。
漏胎下血。和益智仁半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一日服二次。
本草纲目文言文6
释名
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
气味
肉:酸、平、无毒。
主治
肉:治风劳、久疟、避瘴疫。屎:小儿脐风撮口及急惊风(用猴屎烧为末,和生蜜少许灌下)。
附方
李时珍在《本草纳目》中的猕猴项下人记载母猴“逐月天癸(按:即月经)”,并末作进一步的`阐述。越学敏在他著的《本草纳目拾遗》一书中则对此群猴聚居的地方,可在草间找到,颜色紫黑,成块状,混有细草屑,这是母猴月经的干血所形成,以产于广西最好。能治干血劳。
本草纲目文言文7
《本草纲目?火部?针火》
作者:李时珍
释名
亦名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主治
火针,用的是钢针,是烧过的钢针。方法是:在灯盏里,放二十七茎灯草,注满麻油,把灯草点燃。然后把针不断沾油,不断持向灯火里去烧。要烧到通红才能用,用时须按穴道针刺。或针末烧红或是冷针,那不但不能治病,而且于人有害。
火针,“乃为筋寒而急者设”。所谓筋寒而急,指肌肉受寒,猛缩不已。这是火针是古的用途。以后,又有人用以刺积块,又有人用以刺痈疽。以后,还有人用以治伤寒症。那就不免要出些副作用了。总结火针的用途,行之有效者,约有下列四项:
治风寒筋急挛引痹痛,即所谓急抽筋。
治瘫痪不仁。
治症块、结积(腹中结块)。
治痈疽发背,有脓无头。
前两项,按穴刺,拔针要快。拔针后,急用指头按穴孔,否则痛甚。第三项,针刺入,可转动,拔针要慢。第四项,要让脓流出来,所以不宜按穴孔。“凡用火针,太深则伤经络,太浅则不能去病。”应当进针适当。针后如有发热恶寒,这是对了症的表现,是好现象。据《灵枢经》讲:刺到病人内部如有知觉,就行了,刺到病人叫痛,就不算好。
病在脸部以夏天在湿热在两脚时,都不可用火针。
附方
平头针:是火针的一种。一般火针,针头是尖的,平头针呢,针头是平的,专门用来治眼病。凡是肝虚的'人,眼睛昏,眼泪多,甚至长一层顽厚的皮膜,障在瞳孔之前,这便是所谓这两种翳子,都可采用平头火针熨烙法来治疗。平头针的针头平而圆,这圆头的大小和翳子的大小差不多。把针头烧红,迎向眼珠面前,徐徐熨烙,接触要非常轻,只以翳膜渐渐烘干、渐渐裂破为度。翳破之后,可用除翳药敷点。
本草纲目文言文8
《本草纲目.草部.苏》
作者:李时珍
释名
紫苏、赤苏、桂荏。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伤寒气喘。用紫苏一把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慢慢饮用。
劳复食复。用紫苏叶煮汁二升饮下。亦可加生姜、豆豉同煮。
霍乱用满。用能吐,用生紫苏捣成汁服,或用干紫苏煮汁服亦可。
九伤出血不止。用嫩紫苏叶加桑叶一起,捣烂敷贴伤处。
跌伤出血。用紫苏捣烂敷伤处,伤口自合。又方:用陈紫苏圳蘸伤处流出的.血揉烂敷伤。血不成脓,愈后亦无瘢痕。
疯狗咬伤。用紫苏叶嚼烂敷伤口。
乳痈肿痛。和紫苏煎汤,随进服下,另取紫苏捣烂敷痛处。
咳嗽气短。用紫苏茎叶二钱、人参一钱,水一杯,煎服。
附方苏子:是紫苏的果实。气味辛、温、无毒。苏子与苏叶功用相, 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得止下,宜用子。苏子可治:
顺气利肠。用紫苏子、麻子仁,等分研烂,水滤取汁,同米一起煮稀饭吃。
风湿脚气。用紫苏子,高良姜、桔皮,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肿,不能下地)。用紫苏子二两,捣碎,加水三升,磨成汁,倒入粳米二合中煮成稀饭,和葱,椒、姜、豉一起吃下。
消渴。用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炒)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皮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体中的水从小便排出。
食蟹中毒。用紫苏子煮汁饮下。
本草纲目文言文9
释名
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手足浮肿。用桐叶煮汁浸泡,同时饮汁少许。汁中加小豆更好。
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用桐叶在醋中蒸过贴患处。退热止痛。逐渐生肉收口,极效
头发脱落。用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加淘米水煮开五、六次,去渣,每日洗头部,则发渐长。
跌打损伤。用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烂敷涂。
眼睛发花,眼前似有禽虫飞走。用桐花、酸枣仁、元肯粉、羌活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煎,连滓服下。一天服三次。
本草纲目文言文10
释名
亦名覆菹、 草、 苴、 苴、嘉草。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叶)苦、甘、寒、无毒。
主治
喉舌疮烂。用 荷根泡酒半日,取汁含漱。
吐血、痔血。用 荷根一把,捣汁三升内服。
月经不调。用 荷根,切细,加水煎取二升,再加一点酒,空心服。
受寒声哑。用 荷根二两,捣烂取汁,加酒一碗,和匀,细细饮服。
伤寒时症(温病初起,头痛,发热,脉盛)。用 荷根、叶一起捣烂,榨汁服三至四升。
杂物入目。用白 荷根取心捣出汁,取汁滴入目中,杂物自出。
本草纲目文言文11
作者:李时珍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下痢禁口。用沙糖半斤、乌梅一个,加水二碗,煎至一碗,随时饮之。
痘不落痂。用沙糖调水服,一天服二次。
腹中紧张。用酒煮沙糖饮食。
上气喘嗽。进食即吐。用沙糖、姜汁等分,一起慢火煎开数次,每服半匙。
食韭口臭。用沙糖可解。
附方
沙糖即现今所称沙糖,亦即红糖。唐本草说沙糖性寒,李时珍则认为蔗浆甘寒,沙糖性温。
本草纲目文言文12
作者:李时珍
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
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黍茎和根:辛、热、有小毒。
主治
黍米:烧灰和油涂跌打伤,能止痛,不作瘢;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丹黍米:止咳嗽,退热,亦治泄痢鳖瘕。
黍茎和根:利小便,止喘,去浮肿。
本草纲目文言文13
作者:李时珍
释名
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
苦、寒、无毒。李明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
头痛欲死。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眼。
喉痹。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此方名“透格散”。一般小便不通者。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 在患处。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一日服三次。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
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本草纲目文言文14
作者:李时珍
释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下痢。用薰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加水六升,煮成二升服下。一天服三次。
伤寒狐惑(按:狐惑症象是:虫蚀下部,痛痒不止,脉数而无热,汗出不止。病初起时,目尽赤,七、八日后,四角变黄黑)。用薰草、黄连各四两,咬细。在白酸浆一斗中浸一夜。煮成二升,分三次服。
头风旋晕(痰逆、恶心、懒食)。用真零陵香、藿者 叶、香附子(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小儿鼻塞头热。用薰草一两、羊髓三两,慢火熬成膏,去滓,以膏揉摩背上。每天三至四次。
头风白屑。用薰草、白芷等分,加水煎成汁,倒入鸡蛋白调匀,搽头几十次,以后永不生屑。
牙齿疼痛。用薰草叶煎水含漱。
梦遗失精。用薰草、人参、白术、白芍药、生地黄、茯神、桂心、炙甘草各二两,大枣十二枚,加水八升煮成三升,分二次服。此方名“薰草汤”。
节育断产。用薰草研细。每服二钱,酒送下。连续服五次,可保一年不孕。
赤白痢。用薰草去根,在盐酒中浸半月,取出炒干,每一两加广木香一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半,冷水送下。三、四次以后用热米汤送服一钱半,即可止痢。用药期间,忌食生梨。此方名“返魂丹”。
附方
薰草是古代著名的香草,以其在零陵多产,故又有零陵香之称。此药常用以治心腹恶 气、齿痛、鼻塞等症,但多服则引起气喘,应加以注意。
本草纲目文言文15
作者:李时珍
释名
狸豆、虎豆、狗爪豆、八升豆
气味
甘微苦,温,有小毒。
主治
治脾胃虚寒、胃脘痛、风寒咳嗽。
附方
狸豆野主,山人亦有种之者,三月下种生蔓,其叶如豇豆叶,但文理偏斜。六、七月开花成簇,紫色,状如扁豆花,一枝结荚十余,长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则黑而露
【本草纲目文言文】相关文章:
本草纲目文言文07-01
本草纲目文言文08-22
《本草纲目》文言文原文06-30
(精华)本草纲目文言文08-23
本草纲目文言文(合集)08-23
(通用)本草纲目文言文05-15
本草纲目文言文【优】08-23
《本草纲目兽部牛》文言文07-16
本草纲目文言文精华(15篇)08-23
(优)本草纲目文言文15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