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精品(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唐诗》读后感

时间:2024-06-22 12:07:10 全唐诗 我要投稿

《唐诗》读后感精品(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读后感精品(15篇)

《唐诗》读后感1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风华靡,北方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化或单一的北方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唐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诗歌中看出,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从而透露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自己

  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来源于秘写作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读后感2

  要说喜欢的书嘛,那真的是数不胜数了,要说最喜欢的书,那真的就只有《蒋勋说唐诗》了。

  说到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那就说来话长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去年老师曾让我们背过每一节的主持人开场白。今年的诗词大会也刚刚落下帷幕,陈更姐姐获得了总冠军。说到陈更姐姐,我就感慨万千,毕竟是个“四朝元老”,我也是看着她从第一季的诗词大会一直到第四季。她说:“我的诗词启蒙读本是蒋勋的《蒋勋说唐诗》”。咦?这本书我不是也有吗?我便去书柜里将这本书找出来,第一次全情投入阅读起来。

  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去年暑假老师叫我们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可是分了几天才硬生生的把这首诗背出来的。可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每一句都讲解得十分细致,每一句都仿佛是一个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看了恍然大悟。比如说“月照花林皆似霰”这句。在背这句的时候,我总是很难理解“霰”这个字,这个字是指什么呢?通过阅读我知道,霰是说在夜晚时,水汽结成一种薄而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早看这本书就好了,想想之前背诗的时候折腾得死去活来,后悔啊。

  在诗词大会第十场时,有一个成语飞花令的环节。其中一位选手胡警官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是青梅竹马。随后陈更姐姐说“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成语是两小无猜。点评嘉宾夸陈更姐姐聪明,为什么聪明呢?读了《蒋勋说唐诗》后我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都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我们常在生活中用到这两个词,却不知道这是李白留下的伟大遗产。蒋勋老师对诗句内涵、诗歌的意境用细腻妥帖的语言,娓娓道来,似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在晨曦中缓缓讲述有关诗歌的故事,令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感谢《蒋勋说唐诗》这本书,让我不再为背古诗词而烦恼,也让我爱上古诗词。

《唐诗》读后感3

  它,能使人平心静气;它,能使人热血沸腾;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就是——唐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唐朝,李白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逍遥。每日,他高吟“君不见黄河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入夜,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唐诗尽显豪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在唐朝,王维独处于空山深林之中,看到一抹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洒在林中青苔上。此景令他深有感触,以简淡的'笔墨写出“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皓月当空之时,山上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面对如此清幽明净的美景,王维动情地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的唐诗如画江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唐朝,安史之乱的践踏,杜甫道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感受到了他的悲愤。河南河北的收复,杜甫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感受到了他的狂欢。在唐诗中,可以领略爱国人士——杜甫发出的肺腑之音,和唐朝有盛转衰的悲壮。这样的唐诗热血奔腾。

  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诗意,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热血洒落的战争在杜甫诗下尽显其诗意。唐朝,一个诗的时代。

《唐诗》读后感4

  慢慢琢磨唐代的《春江花雨夜》,竟然有如此大的哲学底蕴,诗不再是描写几处景物,或是农耕地头的家庭琐事,它被放大到更大的宇宙视角,从空,从探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哲学命题。甚至将空隐藏于诗的中间,待后人反复琢磨后,顿悟。

《唐诗》读后感5

  时常抚摸着《唐诗三百首》的扉页,恰似细语呢喃,仿佛一位知己——只需看见他、碰着他,便心满意足了。在我的心里,每一首诗,就像一幅充满诗情意趣的画,又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更像一片飘逸的云,将我带人快乐的世界。

  我的爸爸是一名中学教师,我七岁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本《唐诗三百首》作为生日礼物。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和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妈妈经常教我背诗。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觉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上学后,唐诗成了我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一有空,我就会翻开《唐诗三百首》读读背背,当别人忙着玩耍的时候,我徜徉在诗海之中,其乐无穷。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共读《唐诗三百首》。爸爸告诉我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或美丽,或动人,或悲壮的故事,这更引发了我读诗的兴趣,诵读过程中我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品悟到诗中有“史”,从诗中我似乎看到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历程;诗中有“情”,透过一首首诗,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深深的思友之情;诗中有“忧”,杜甫的《春望》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在诗歌的海洋里,我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我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畅游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领略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长江;欣赏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黄河……诵读《唐诗三百首》,深感唐诗是文学领域中的瑰宝,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英国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我不敢奢望自己会变得多聪慧,但是,我还会去品读,因为唐诗的深意是读不尽、品不完的。长大后,我要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和诗歌爱好者共同创造出中国诗歌的新高峰!这是我的梦想,我坚信,只要努力,定然能梦想成真!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随岁月淘洗而愈发光芒璀璨,但因其表现形式的时代特征,终究与现实有了一定的隔阂。小作者却痴迷地徜徉于诗海之中,流连忘返,因为她从诗中读到了故事、历史和爱恨情仇,以及喜忧笑泪,饱览了大江南北、壮丽河山。这份对唐诗的挚爱之情和传承之志,是新一代人难得的文化自觉。

《唐诗》读后感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翱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澄澈见底,一群漂亮的白鹅悠然地游着,仰起颈项,仿佛唱起最好听的歌。

  其次,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漂亮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丽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爱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倾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欢乐。诗歌是一块精致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其次,要找寻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白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似乎知道农夫的须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阻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特别简单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许多诗句,假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特别简单。春天,你会真实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最好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信任,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事实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后感7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一书的作者评价李白,没有大书他的豪放,也没有详写他的浪漫。作者在题目中点出两个字——寂寞。

  诗仙自然是寂寞的,他豪放,他恃才而傲。他学习纵横之术,他的思想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却充满机会的年代,所以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学习剑术,向往“十步杀一人”的侠客生活。

  诗仙自然是寂寞的,他浪漫,他天真,他不适合在朝中与弄臣相处。他满心欢喜地认为,只要见到圣上便万事大吉,怎料唐玄宗赠予他的那支笔不是用来治国理政的,而只用来写些新词讴歌升平之世。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受李璘之请入幕,又乐观地认为局势会因己而定。

  除了寥寥几个同他一样的诗人外,谁又会理解他?

  于是诗仙便如此寂寞着、痛苦着,独自一人在月夜饮酒。一开始他似乎还挺会自己找乐子的,邀来明月与影子凑足了三人。而当我读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时,脑海中便有一个人浑身带着酒气东倒西歪。读后感·他真的`想通了“行乐须及春”的道理吗?为什么眼前的诗仙大笑过后又趴在酒桌上笑得如此勉强而凄然呢?

  如果他真的是一位神仙,那么他不会寂寞,哪怕是在人间。所以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人性,不然他得以从朝廷这个“大染缸”出来被赐金放还之时,为什么没有喜出望外,没有因为自由而兴奋呢?我们管这个叫什么?政坛失意。

  而诗仙最大的梦想,与所有读书人都一样:“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要做官,做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像丞相那样的大官。他还要与皇帝谈政治,谈天下大事,他愿意做帝王之师。

  而当他全力反抗和蔑视那些压迫百姓的权贵们时,他比起俯瞰芸芸众生的神,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同时,他的一生饱经坎坷:离开长安后又去参军,进过监狱,还被流放,但他从未放弃过。还记得“千里江陵一日还”吗?这样一首意气风发的诗,是他六十几岁时被流放后巧遇大赦时写的;他的《临终歌》里则自以为“中天摧兮力不济”,也“馀风激兮万世”。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朝理想飞行的大鹏鸟。

  不过我们依旧不愿让李白因肝硬化去世,我们愿意相信那个传说:他又一次在月夜醉了,跳入水中痴痴地抱着月亮,做神仙去了。

《唐诗》读后感8

  当我三岁时,用稚嫩的双手捧起这本大大的《唐诗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拥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诗是我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有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正因为有了唐诗才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总之,唐诗在人们精神文明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接着,一个个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韵诗在我口中荡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移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的《小儿识月》带领我飞入梦幻之境,让我学会深思,让我在月明如水,皓月当空的夜景中漫游,领略诗人的无限魅力。

  “车粼粼,马箫箫……”这便是杜甫的名诗《兵车行》。这是我在十岁时认识的诗。在杜甫描写的大丈夫被捉去当负沉重的徭役和征战,只留下妻儿在家中悲伤地哭泣时,悲愤的心情从我心头涌起,我多么希望我当时能在诗中充当一名主要任务将那些兵卒赶走,让各家庭团聚起来啊!但我只知道我在现实社会中。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乃白居易的《长恨歌》。我在诗中读出了诗人的情致缠绵无限。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生死爱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现。那悲伤的爱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仰。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当今正确的说法。唐诗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汪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我读《唐诗三百首》,我看人生三千景,我悟世间人世情,我体世间人之挫……。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唐诗》读后感9

  要说真正的唐诗启蒙,我敢说是在四年前,第一次接触《唐诗为镜照汗青》时。之前的岁月,拜应试教育所赐,唐诗的建筑美韵律美意境美之类通通没有体会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只是一个个可恨、难记的标签,他们只代表着遥远年代那冷冰冰的隐涩难懂的文字。

  首先,谈谈我的收获。

  第一,《唐诗为镜照汗青》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我走上了一条对唐诗和历史狂热爱恋的不归路。理解了历史背景下杜甫为何那么忧伤,王勃为何那么郁郁不得志,白居易为何那么平易浅显。

  第二,学会了对诗词的鉴赏。在作者的带领下,初次体验到了唐诗的艺术之美,那些华丽、忧伤、情深、无奈、悲愤,都一次一次刻入了我的心里。

  第三,丰富了我的价值观,让我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下,人类不止一种成功学。例如贺知章与李白,不一样的性格造就不一样的人生。李白的孤傲或许在官场吃了亏,导致仕途无望、生活清贫;而贺知章的豁达圆通造就了他官运亨通,能够少有的善始善终。但是,百千年后,人们记住更多的是诗仙李白而不是政治家贺知章。

  其次,说说作者的写作手法。

  可以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方式,开发散性历史传记的先河。作者通过一个诗人,对他的生平背景可以深挖好几代,对他名作的每一句诗可以深挖出所有典故以及该典故的背景故事,甚至发散到背景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的故事。

  例如,在描写李白为杨贵妃写《清平调》时,竟是从"贵妃羞花"这一典故的来源开始说,再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美人的其他三个也一炉烩了,再写被派去寻李白的李龟年与岐王、杜甫之间的音律故事,最后才转入正题《清平调》三首如何美妙,从而引得玄宗与贵妃大喜而有了后世梅兰芳"贵妃醉酒"的经典曲目,而后又叙述因《清平调其二》中将赵飞燕比贵妃被记恨他的太监高力士上眼药而仕途终结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种或事件或作品的关联,将全唐所有的诗人都捋了一遍。读完我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神奇的朝代,不仅文官大臣是诗人,皇帝女皇也是诗人,不仅造反的是诗人,平叛的也是诗人,不仅和尚是诗人,道姑也是诗人。

  最后,说说作者的写作态度。

  作者引用和描写的历史故事90%以上都有史书参考来源,仅有小部分为了增加可读性进行联想。我们读到的既是真材实料的史实资料,(不会像看现今那些粗制滥造的宫廷剧,"一骑(qi)红尘妃子笑"这样可笑的台词频出,剧情完全不管史实而随意发挥创作,臣子不是臣子,妃子不是妃子。)又不会隐涩难懂。在他幽默风趣的'再述之后,史书的枯燥乏味尽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有情有爱、有忠有奸的二货青年们。

  例如,作者的笔下,李白竟是这样争强好胜的二货青年形象,他与假想敌崔颢之间的隔空比拼因《黄鹤楼》起,至《长干行》收手,期间激发出那么多惊鸿诗篇。他与贺知章素不相识却能金龟换酒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例如,我最爱的诗人李商隐情路竟是如此的曲折,他那么多的千古情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竟是跟道姑宋华阳之间不可说的爱情所出。那首华美至死的《锦瑟》竟是一首悼亡诗,他跟妻子之间的无悔婚姻,读到《夜雨寄北》那忧而不怨的情意时,真是心酸疼痛。

  我想如果我在中学时代能拥有一本这样的书籍,那会是多么的幸运,可以想象语文和历史的兴趣会得到怎样的提高,可能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了。但是经历了世事沉浮之后的相遇,使我与作者更能够心灵相通,每每当他对历史与时事引发一些思考、感慨或评论时,我都能够会心一笑。这或许就是阅读一本书能走进作者心里所获得的那种交流的愉悦吧。

《唐诗》读后感10

  看到书面上素气的山水画,我就被它吸引。

  一样的是唐诗,不一样的,是曾冬给予我们的阐释。

  读《早发白帝城》。因为难掩内心的欣喜。诗人在一大早就告别了在朝霞映衬下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湍急的流水,如诗人急归的心情,汹涌着,流淌着,向期待的目的地。两岸的高山上传来一声声猿啼,似要将诗人留下,但这是无用的,诗人乘的小舟,早已随水而逝,漂过了千千万万重山。这是我眼中的诗。但曾冬眼中的.画面却不止单单是这样。他听到“吱吱嘎嘎一阵脆响”,然后“城门张开了惺忪的眼”,他看到太阳“急急忙忙拿起阳光的锦线,在一朵白云上,为高山之巅的白帝城绣了一条斑斓的丝巾”。

  他说“所有的道路都只有一个归宿”。是否可以简单理解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人生就好似汇入海洋的江河溪流,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形态,不论是激烈还是平缓,最终都将归于”永恒的安宁“。正如他所说,诗人的仕途也不过经过一个个驿站,接纳那一段段或忧伤或幸福的时光。往事浮现,深究其,深陷于其,不过为难自己。不如让那前尘旧事随这白练逝出自己的生命。

  而那两岸的猿声也被曾冬看出了不一样的意味。他说那声音是”幸福的啼叫“,那也是隐隐约约的”自由的声音“,想必诗人此时正在畅想未来的美好,渴望一展宏图吧。

  而山川的缓缓逝去,江水的迢迢,转过身,目之所及是朦胧的,一切也似乎很远了。

  原来这首诗要表达的不只是喜悦畅快。

  读《绝句》。江水碧绿,衬得栖鸟羽毛弥足洁白,山色青葱与那娇艳的花儿形成对比,刺得人眼前显出一片片色斑,那红那绿真是绝到极致,仿佛要燃烧。真是一派美景。但我就算去认真欣赏也无法领略到心里,因为我的心里,盛了满满的故乡。要等到归乡那天才会溢出,但却不知,是哪一个春天或冬天。

  曾冬说,日子就像一本一张一张翻动的书,每一页,都有一声漂泊的叹息。它轻轻地来到,带着希望和忧伤。它沉默,随季节一起荏苒。时间总是太匆匆,将青果点成红了的樱桃,将绿了的芭蕉换上枯黄的杂草。它总是不打招呼,就将美好的万象带给你,就将一切在瞬间席卷。它似乎无所不能,却带不给你归家的日期。

  这个春天与上年、与去年相比,是否更好看?

  你只有把故乡每一个熟稔的名字,过滤了一遍,又一遍。你翻过手中诗卷上的又一个春天。

  曾冬先生将一首首古诗转写为一篇篇精致优雅的散文,让我们体会不一样的古诗,欣赏不一样的经典。

《唐诗》读后感11

  “盛世必然出现伟人,伟人必然创造盛世。诗国的盛世就是盛唐气象。”

  这句话出自《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作为盛唐诗坛璀璨群星中的杰出代表——李白,他的诗是连牙牙学语的小孩都能耳熟能详。李白的标签很多:浪漫主义、诗仙、谪诗人等等,他可以说是盛唐气象的橱窗。这样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力量?

  带着问题,我阅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戴老师对李白的代表诗作逐一分析解读,联系作诗背景,带我体会李白写诗的豪迈、奔放、飘逸的激情。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白诗歌中的矛盾与对立。《将进酒》前面几句,他快乐地放纵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接下来又写“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把功名利都看穿了,觉得它们“不足贵”,一下子很痛苦。但紧接着又说“惟有饮者留其名”,其实他还是很看重功名,喝酒也想永垂不朽。接着又是“五花马,千金裘”地换美酒,可见兴致又很高,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忽然冒出那么多愁绪。狂欢与痛苦来回交替,对功名的重视与轻蔑迅速切换,高度地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而且两者不同的情绪都非常强烈,矛盾对立的情绪相互撞击产生巨大能量,这种力量给了读者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大多数人对创作讲究的`是一致的情感,一脉相连。李白的诗却在完全对立的情绪中不断跳转,就好像是在两座悬崖之间来回跳跃。他的诗正反映了他那个蓬勃的灵魂,那个灵魂像一团火,燃烧、熄灭,都在骤然之间。燃的时候很猛烈,熄的时候很彻底。这个蓬勃的灵魂也反映了盛唐那个时代。这个时代国力不断走向强盛,国家就开始由盛转衰,出现了很多奢侈腐败,但仍然是蓬勃向向上的。这时李白的内心世界也开始有了变化,一方面很张扬,另一方面又隐隐不安,有朦胧的骚动。所以说李白的诗就像盛唐气象的橱窗,诗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气,正是盛唐时代的缩影。

  在盛唐时代,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其中自我感觉最好非李白莫属。他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自述才能,表明自已“怀经济之才”,很有治国才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到自己的志向:“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他在《赠丰秘书子春》中提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李白觉得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在他眼中,天下似乎没什么事是他搞不定的。虽然他确定不太懂政治,但高度自信(或者说自负),宏伟的抱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都是那个时代赋予盛唐人的。李白则更突出地表现在了诗歌里。

  盛唐是个兼容并包的盛世,这个时代自信与积极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灵魂。其中李白“受害”很严重,自负和积极进取在他心灵深处冲突碰撞,从他笔尖溢出。李白诗歌中的伟力,正反映了唐诗时代的激情。他通过个体生命的激扬,生动演绎了盛唐气象中那种伟大的活力。

  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我对李白和他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白如同盛唐气象的橱窗,让我看到了盛唐气象的自信和蓬勃。

《唐诗》读后感12

  唐诗的高产与盛传是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有关。唐朝的鼎盛给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济济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穷经皓首一个个把那些长长短短的格律诗打造得珠圆玉润灿烂辉煌。唐时的天空是诗的天空,诗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们仰望星空无不为灿烂星空感到惊异。当我们遥望唐时的星空我们还惊异的发现,星空不仅灿烂而且出现了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夺目。

  即使是今人我们还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样眼的双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老李老杜真好象是难兄难弟,在官场混得不如意,一个是彻底绝望,高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此退出江湖,一个是且战且走,一把濞涕一把泪却又常怀千岁忧,吟出了安得广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千古绝唱。作为诗坛比肩的兄弟,一个豪放旷达,藐视权贵,把诗的'激情点燃,写出了自屈子以来最浪漫最灿烂的。华章,一个执着内敛,朴实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诗属于长空明月高山流水,属于风的呼啸和心的召唤,杜甫的诗则属于大地属于庄稼属于人民。有人说李白出世,属道,骨子里透出道风仙骨,为人狂放不羁,心地坦荡无拘无束,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愁怨似个长。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为官,则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为民,则能布衣粗食,体恤民间疾苦,杜甫用诗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的民间历史,《三吏》《三别》以及悲壮的《兵车行》,莫不活画了一幅幅戚戚惨惨戚戚的民间画卷。杜甫的诗是可以入史的,是诗中的历史,是历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说李白把诗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杜甫则把诗的现实关怀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时的灿烂星空中李杜这两颗双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这样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总是为那耀眼的诗坛巨星惊叹不已,为灿烂的唐代诗文化惊叹不已。当然好花需要绿叶扶,如果没有初唐四杰没有边关诗人没有那些宫厅写手没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诗作,李白杜甫王维也就没有这么辉煌这么耀眼了。

《唐诗》读后感13

  从小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爱上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读散文,看小说,赏宋词。然而,我最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诗真挚的情感。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我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学了,同学们要分别了,我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期待与他们重逢。 阅读《唐诗三百首》,我发现领略诗人的诗句也是一种享受。我学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维,享受一会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难于上青天。每当下雨时,我便感受到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当听到美妙的乐曲,我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辉煌的帝国渐行渐远,在它背后却留下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巨匠大师使唐诗迸发出最壮美的荣耀,而盛唐气象,也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被他启发。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读唐诗吧!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

  唐诗,被誉为“中国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与李白是好有,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调张籍)。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唐王朝的人才可真多,好诗也不少哦!

  离别本是一个旧话题,但王维的一首《送别》却写得很是婉转动人、余韵不尽:“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表达了把友人送走后,自己一个人在家的孤单与寂寞;后两句写出了明年的希望,正反衬出今日的依依不舍。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株。却下水精帘,玲珑忘秋月。”李白的一首《玉阶怨》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动作的描写中,流露出了一个孤独的形象……

  唐诗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阅读《唐诗三百首》都是不一样的收获,同样的东西,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经历得到的感触也不一样。这让我再次想起苏轼写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让我想起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一样,导致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不一样,这也导致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唐诗《咏鹅》,美妙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耳旁,就像发生在昨日一样,唯美恬静的风光让我至今难忘。当我每一次拿起这本书来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绪飘过万水千山,穿过唐宋明清,穿过天南地北,穿过沧海桑田,来到诗的世界。那简单的一花一草在诗人的眼里被赋予了新的`人格情绪,我们在一草一木中欣赏着诗人描写的美丽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梦想着那时美丽的深情画卷,那传颂千年的古诗,有雨恨云愁,有草木有情,有缠绵悱恻,有思绪万千,有风花雪月…… 诗人赋予诗格外的情怀,无论什么,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丝的东西,我们能看到处处美丽的风光,也能看到格外有趣的灵魂。读唐诗三百首,文字短小精悍,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梦想,常读,常思,我们看到的得到的也不一样。我们知道有时我们阅读很多时候都记不清有多少的文字在我们脑海中显现,但这短小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记忆深刻。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顶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拟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拟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缺乏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并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到达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此刻,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礼貌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这个假期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的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覆盖大地。虽然古道成慌,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青春,行路人看见齐齐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我家下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嗷嗷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小草轻轻的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一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的跑到楼下,我很惊讶,小草活了,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

《唐诗》读后感14

  唐朝,一个庄重且金碧辉煌的名字,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着独特、别具一格的“盛唐气象”,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涌现出了许多的文人雅士,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篇,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非同凡响,熠熠生辉……

  当这个暑假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被这个题目所吸引了:“高能”究竟是什么样的唐诗课才能被称为“高能”呢?怀着这样一颗充满着疑问的好奇心,我便打开了书想一探究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奇妙的唐诗课……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原是戴建业老师在哔哩哔哩授课教程的上卷,后来被编著成书。大家可能对戴建业不太了解: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他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亲切率真的人格魅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还被广大网友称为“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在书中,他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唐朝风光”,让我们不禁惊叹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感叹李白的豪放飘逸、领悟孟浩然的“佛性”、

  体会王绩的孤独……对我们的唐诗学习很有帮助。

  唐诗属于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说到传统文化,就不得不说一下蕴含多种传统文化,即将召开的19届杭州亚运会了。本次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包括了“琮琮”“莲莲”“宸宸”三个机器人造型。“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他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头部装饰的纹样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饕餮纹”,寓意“不畏艰险,超越自我”。“琮琮”坚强刚毅、敦厚善良、体魄强健、热情奔放,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莲莲”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西湖,名字源于西湖中无穷碧色的接天莲叶。她全身覆盖清新自然的绿色,莲叶头饰以三潭映月为顶,以互联网为径,特色鲜明。“莲莲”纯洁善良、活泼可爱、热情好客、美丽动人。展现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传递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许。“宸宸”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名字源于京杭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拱宸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他全身以科技蓝为主色调,头顶举世罕见的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的图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宸宸”机智勇敢、聪慧灵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架起了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心灵之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已流传了上下五千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好好地将这些珍贵的文化所传承下去。同时也希望本届的亚运会能够顺利举行,使杭州焕发出新的色彩,向五湖四海传播中国文化,让他们领略到东道主的热情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唐诗》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

  唐朝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流传下来的有几万首,我读的版本是清朝一个叫衡塘退士的人编的。唐朝的重要诗人和主要作品基本上都包括在内。这里面既有古诗也有乐府诗,既有绝句也有律诗,既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诗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写景的、也有写人的、还有写山水田园、边塞风情、思念之情的。

  我比较喜欢的诗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描写一个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令人心旷神怡。我还喜欢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受到很高的评价。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诗,大为叹服,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都不敢比,可见崔颢这首诗写得多么好。还有一首诗也很有意思。有个叫朱庆馀的人,他快要考试了,心里没底,不知道自己的文章水平高不高,能不能通过,就写了一首《近试上张水部》的诗,呈送给大诗人张籍,想听听他的意见。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的文章比作刚结婚的新媳妇,生动形象。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要坚持读唐诗背古诗,也想将来自己会写诗。

【《唐诗》读后感】相关文章:

唐诗06-08

唐诗的由来05-19

李白的唐诗12-18

唐诗欣赏06-14

全唐诗12-30

(实用)唐诗06-08

古代的唐诗05-31

唐诗《登高》01-12

儿童唐诗06-20

[唐诗宋词总结] 唐诗宋词朗读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