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唐诗》读后感

时间:2024-06-21 09:54:16 全唐诗 我要投稿

《唐诗》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读后感

《唐诗》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写给孩子们的唐诗之路》。里面有文字有图画,文字由吴山、胡之澍撰写,配图由陈石林、熊文颖绘画。这是一本写给小朋友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故事,讲述了浙江东部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有一条文人墨客频繁往来的诗歌文化山水之路。人们来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领略壮丽的景色而来;有的是到这里为官;有的是来小住片刻;还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诗,而这本这书就是告诉我们每一首唐诗背后的故事。

  这条唐诗之路,从西陵渡开始,一路过渐东古运河、经会嵇山,远望兰亭,经过曹娥寻父的江畔,来到剡溪,再游天姥山,到天台山寻访石桥……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元白之交”的故事。有一天,白居易在长安,游曲江、慈恩寺,但闷闷不乐,原因是思念他的好友元稹,而元稹出差梁州,并在梁州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白居易一起游曲江、慈恩寺。真是太神奇了,梁州、长安相隔千里,两个人真是心有灵犀啊!之后白居易和朋友元稹在西陵渡相遇了。离别后他们还继续书信往来,白居易写下了《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其中这句“烟波尽处一点白,因是西陵古驿台”体现了两位伟大的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思念之情。这首诗让我了解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美和以前人的诗与故事。我好向往他们这种以诗会友,以文会友的君子之交。

  《写给孩子们的唐诗之路》里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文人墨客在这条唐诗之路上留下诗与故事,让他们像种子一样开花结果,生生不息,枝叶繁茂;流传至今!

  我爱这美丽的诗画,我爱这美丽的浙江,我爱这美丽的诗画浙江!

《唐诗》读后感2

  严羽讲,“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我特别欣赏这句话。

  纵览唐诗三百首,我注意一个事实,在盛唐那个时代,诗人的笔下,诗情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细读唐诗后我才明白,只有当诗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后,它才有可能尽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诗有别趣,其趣令人动情。日前重读唐诗,感慨颇多,现归纳体会如下:

  其一、高明的诗人往往会驰骋其想象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读到一首好诗,而其技法、灵感及境界又为自己所不能时,我会由衷地感叹:泼墨简笔描之难。诗和禅一样,重在心悟而离言说。诗在技法上讲究“妙悟者不在多言”。当一首诗能达到一种禅境时,就更属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欢那些具有禅意的诗作,因为它所表达的意境能够直指人心。

  其二、一个博学有品位的诗人,总是一个能够纵览诸家的聪明人,总是一个能够改其习端,习禅心法的觉悟者。日久天长,他的诗作自然会达到一种无碍的境界,诗人也会活泼泼地创新出一道为世人所瞩目的风景。

  其三、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一定是一个经过了几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经到了一种“志于道、游于艺”境界的'人。因为只要读他们的诗作,读者总能够品味出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绝壁上的木桥,那是一种无心之心。

  其四、一个体悟了禅境的诗人,一定是一个“夺一切境,入诗歌三味;乘境深处,自由无碍”的人。

《唐诗》读后感3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是万里江山,雄伟壮阔;有的诗是绵绵细雨,诗情画意;还有的诗是异国他乡,孤苦伶仃。

  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知道怎么“讲”唐诗吗?如果知道,你能讲“好”它吗?有一个人能,他是戴建业老师,《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能讲好它。

  书中曾多次提到“盛唐气象”。什么是“盛唐气象”?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格调明朗、又情调欢快、境界阔大;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博大的胸怀,无穷无尽的追求,永远也不满足;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积极、昂扬、乐观、进取;是……这,就是“盛唐气象”!

  戴建业老师在书中曾问过,什么是王维的诗中有画?不急着回答,往下看,《田园乐七首·起舞》中“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两句话六个意向,“山”、“孤烟”、“村庄”、“天空”、“树木”、“高原”,这叫意象并列;第二点是将绘画融入诗中,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落日”,分别为面、线、点;最后就是移步换景,《终南山》中“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从“太乙”到“天都”,“连山”到“海隅”这就是移步换景。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将唐朝所有20xx多名牛人“聚”在一起,他们身份不同,有天子、有平民、有武士、有文人……;他们诗的'风格不一,有的雄壮、有的平淡,有的纤秀……但是却都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情怀。

  戴老师他用朴实和蔼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文字,带领着、引领着,我们走进唐诗,看唐朝的黄河长江,赏唐朝的风花雪月,游唐朝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在这四四方方的书里,回顾历史。

  这样一本好书,你可愿意与我一同去这大唐盛世,看天下、结才人呢?

《唐诗》读后感4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具的魅力一直传承下来。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闪射异彩的超级明星。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唐诗,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的《咏鹅》生动的描写鹅的情态,给人一种高洁傲岸的感受。还有李白写的.《静夜思》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携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让人感受那种孤独意象在诗人心中与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这些短小的唐诗给我的心灵一种独特的震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让我感觉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选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据一斑而窥全豹,此书当之无愧。

  对于怎样去学习唐诗,我的感触是只作欣赏,而不作具体评价,因为唐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它所扎根的历史时代,社会关系,人物心里都与现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体会到唐诗的韵味,而我们自身发展的条件也很难对唐诗做出很好的解释,只能从表层去揭露,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去学习唐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能够注意到意境的开拓,自己去寻找创作一种意境,倘若你没有见过鹅,别人让你去体会诗中鹅的神态,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作为小学老师,就更应该用事实说话,比如通过多媒体与图片等等,让同学们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立体感觉。

  有的人总会说:我们学习唐诗,又很少用,还不如不去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唐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学习唐诗的目的首先在于学习,然后就是学以致用,变成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精神。我们要提倡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唐诗,而不是单一的在学术方面,我们从唐诗中提炼有用的东西,例如你可以在笔记本封页上做一个有关于唐诗的图片,然后去销售,用唐诗文化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的思想要更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回忆一落地,变成生产力。

《唐诗》读后感5

  这本书我和老公一起读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个小时逐页逐字认真研读,把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再花了两小时做读书卡片。老公歪在沙发上,书页翻得哗哗响,两个小时从头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读书感受:“你觉得蒋勋写得咋样啊?”他傲娇地一扬头:“我只是用这本书复习了一下以前读过的唐诗,回味了一下诗句,至于蒋勋写的啥,我不关注。”

  看他那拽拽的样子,我心里很怒,很想照他鼻梁捶上几下,打掉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自负,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读书方法更有效率。因为几天过后,如果不回头翻书和卡片,我也不太记得蒋勋说了啥,只记得那些重温的诗句了。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高官,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唐诗》读后感6

  这本由建业老师写的书以上网课一样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且书中含有戴老师的说笑话,使本书更为有趣生动。

  在看这本书时最大的感触是有一种莫明在聊天的感觉,但意识还是读书,事后有一种潜意识,感觉书中的内容好像有人跟我说过,而且又有书中字面的生动有趣,方便记忆。

  书中最为详细的是诗人的诗的背景,一首诗会引着好几页的诗人的介绍,殖的能讲到和诗人有关的人,及其亲属,整本书写能胺照唐的历史逐步推进,还写出很些不为我们所知的诗人为我们科普了唐朝诗坛的重要大事,我原本只知道课本上的那几个诗人,我知道杜甫,却不知杜甫的祖父也是一位文豪,杜甫的祖父社审言是初唐后期的著名诗人兼狂人,我却不曾听说。

  同时,戴老师有时将自己的生活日常曝出来。

  不过,不仅有戴老师的日常,还有着诗人们不为人知的那些小事。将现在和唐朝时期放在一起来看,又仿佛能从古诗看到现在事情的现状,让人感触古今变化有时真看不出来,又不得不承认古今变化之大。

  虽说事件趣而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诗的理解,载老在这一方面写讲很细,通俗易懂,并且还写了一个学习案例,美国的庞德因王维而写了一首著名的《在地铁车站》,这首诗让庞德写了三年,却也被戴老师称“比起王维,说小巫见大巫还算客气”,虽说听着有些夸张,但也实属是事实,并没有去刻意贬低庞德本人。讲解不只古诗,还关系到古时历史的政治,以至于军事,对于此间的讲解更是将不群诗歌的人带入了这书中。其中讲解更是适合任年龄段的读者。

  整本书进行快速,又另人有所进取。

《唐诗》读后感7

  这个寒假由于疫情的关系,假期不断延长。老师经常让我们读读背背《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刚刚开始我觉得很枯燥,难背。但渐渐地,我学会了看诗意背诗,觉得故事读起来很有韵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来越喜欢读古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它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诗告诉我们看的书多,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读书的作用很大。以前读书时,我总是心安定不下来,眼睛盯着书,心早已飞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看书很认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还想看一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首诗是无名氏的《金缕衣》,是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华,花开适宜折时就要抓紧时间去折,不要等到花谢了去折空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是学生,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为了将来打好扎实的基础,时间不等人,时间是无价之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诗三百首》里还有许多像这样广为流传的诗,有颜真卿的《劝学诗》,有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相思》,李白的《赠汪伦》……这些都诗人们智慧的结晶。他们的聪明是我们难以达到的,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让我们以诗为伴,学习更多知识吧!

《唐诗》读后感8

  微风吹拂着泛黄的书页。书页的翻动,勾起我的回忆,每一页每一个故事。儿时,父亲给予我一本书,名曰《唐诗三百首》。这本书陪我度过几许春秋,由少年到青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能让我对古代生活产生向往,对诗人无比高尚品德的产生敬佩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冷,人冷,心更冷。李白对家乡的那种相思,化作一首诗,乘着月光,陪在游子身旁。我喜欢李白,喜欢他放荡不羁,喜欢他诗风飘逸,也喜欢他对黑暗社会的抨击。谁能读懂李白,谁将会拥有纯真的情感。被世人称作“诗仙”的李白,喜欢独自饮酒。看不惯世间官场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贪婪,独自登高台。月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心中那份悲伤,或许只有对湖水诉说。没佳人的陪伴,只有一壶清酒,故曰美酒胜佳人,两三碗不醉,两三壶不归。日初,犹似大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思国家的杜甫,目睹着国破家亡的惨状,无比忧伤,使头发变得花白。年老心未老的杜甫,一心想报国,希望国强民安。我喜欢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喜欢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的痛苦,心却未曾屈服。也喜欢他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当国都长安失陷时,一首《春望》诞生了。没家人的陪伴,只有敌兵的追杀。自己逃过敌兵的追击,心却还在奔跑。因为他希望能与家人友人相聚。为了逃避现实,只好过上隐居的生活,或许这样做,能使内心好受些。于是便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

  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没带来往昔的盛成年华。诗人白居易,也慢慢步入人们的视线。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我喜欢他,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对百姓的那份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诗不在意用华丽的诗词去点缀,而是用更真挚的语言去描写百姓的生活。他的品格一直在我心中独居上位。

  品一口小茶,看着书,身影被阳光越拉越长。我还沉浸在山水之间,沉浸在悲伤与喜悦之中,沉浸在悠悠的琴声中。坎坷的诗词,教会我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希望。我品着茶,躺在摇椅上,摇晃,摇晃,摇晃……

《唐诗》读后感9

  每当我看到比较小的孩子一遍遍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总会想起我的从前:只是一味的枯读古诗,没有一点汲取营养。到头来,味同嚼蜡,只是死记硬背过了。

  我曾为此后悔良久。我在刚入学堂的时候,看见文字就如同一个个会认的符号,粗粗的读完,粗粗的背过。上百的诵读量换来的只是寥寥无几的记忆。我试图改变这样糟糕的背诗方式,但古人那令人难以领会的语句,实在不好接受。烦恼一天接着一天,像一根根丝线把我一缕一缕的缠起来,正当我被绑的喘不过气时,一本宝书救了我。

  若问此宝为何物,《唐诗素描》为其是。

  “此时,只有那轮明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被数百文字展现,意境就慢慢的渲染开了。诗,像是香浓的茶叶;此书,如同尚好的热水。两者相融,就觉得茶味的馥郁在水中慢慢渲染开了,茶的苦涩转甘甜,水的无味变芳香,两者缺一不可。

  意境确实明了,从前只认为诗人想家了抬头看看月亮。而现在却不同了:诗人在窗前瞩目天空,晚风轻拂发丝,襟袖飘飘,双眼中仿佛有泪花绽放。桌上还有前夜在花间喝剩的美酒,昨晚是三人,今夜怎么看,却只是孤身一人了。悠悠的长笛鸣声荡入耳畔,折柳清脆的声响引发了无尽的故园情……

  读这本书,仿佛真的化作一只小书虫儿,钻到诗海里了。空山新雨的畅快,蓬头稚子的顽皮,慈母手中的针线……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华汉字,筑成大舟载你远行。

  文章之本在题,回过头来,我开始思考这本书的题目。此书甚美,为何命名为“唐诗素描”?将我将全文通读一遍后,才明白,素描是最真实的临摹,作者用雅致的辞藻,将诗中流露的景象真切的描绘出来。如果只是单单有文字,也许有些意境仍想象不出,而我的书中每一首诗都配有一幅山水画,读诗,从诗中想景从景中寻诗,一言一字错落有致,一笔一画恰到好处。

  如果仅仅读一遍,是完全吸收不了的,要多读,多品,要让知识的香茶真正在水中浸泡开来,多读几遍,你会“温故知新”。

  诗很多,在这首诗里,是百花齐放。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奔腾,是从千米高空向下冲的骏马;偷采白莲回,是童稚,是在水中采白莲的娃娃;大漠沙如雪,是豪情,是塞外金戈铁马的战骑。就“桃花潭水深千尺”一句看,心悦时赏,有锦绣江南的美幻,有深厚的友情;伤心时品,却是桃花潭的深渊,却是告别朋友的凄清。

  自从翻开这一页书,我对古诗的理解就开始不断上涨,有的思考不在停浮于表面,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深度,我再也不是那个接诗就背,不知思考的人了。

  读过《唐诗素描》后我喜欢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望望那皎洁的白玉盘,卧听风吹雨打,畅想铁马冰河入梦……

《唐诗》读后感10

  让我们走进唐诗天地,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于中国人来讲,唐诗陪伴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从咿呀学语开始,直至步履蹒跚我们都可以与唐诗结缘,在唐诗的天地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从李白、杜甫,到王维、孟浩然,再到高适、岑参……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征服了我们后人,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传诵至今。

  《唐诗三百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本书,是由清代诗学名家蘅塘退士在其夫人徐兰英的协助下搜集整理编撰的。他们为什么要编这本书呢?因为他们想为小朋友们编一本好的唐诗启蒙读物。那个时候社会上流行的诗词启蒙读本是《千家诗》,收录了唐宋时期的223首律诗和绝句,没有收录同样佳作频出的古诗和乐府诗。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对唐诗有一个整体认识,他们夫妇编写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书中精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孟浩然等77位文学大师的310首经典代表诗作,所选唐诗作品特点鲜明,老少咸宜。

  《唐诗三百首》就是这样一部久经考验的.经典作品。它结合了唐代诗歌精华,所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包含了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唐王朝的兴衰交替。

  翻开《唐诗三百首》,无论我们是悲是喜,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下一个人,一杯酒,伴着明月举杯对饮,这就是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明明心中是郁郁不得志,却依然可以活的如此逍遥。杜甫则与李白不同,他作品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写实主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轻狂的杜甫,意气风发,在老来阅尽人世后,依然心系苍生,胸怀国家大事。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最高峰,所以一本高质量的唐诗选集,就很值得我们拥有。作家榜的这本《唐诗三百首》,全本全彩全注,精校精编精排,有利于我们高效阅读,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唐代至近现代80余位艺术大师共245幅珍品画作,可供我们欣赏。

  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清醒,杜甫的孤傲,王维的世故……在那里,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其中,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

《唐诗》读后感11

  我不知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稍微大一点的书,但我还是忍不住像往常一样深深地读下去。在淡黄色的灯光下,岑参、杜甫、苏轼、易安向我扑面而来。油墨香气中悠长而难以诉说的感觉就像草,悄然生长。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你昂首挺胸,尖锐的边塞风让你的裙子狩猎飞翔,你站着,深色的眼睛苍鹰盯着地平线,然而,“狐毛不暖锦薄,将军角弓不能承受,保护铁衣冷”寒冷不能冷却你的心,“古代青年历史谁看不见,今天看到古人的名胜。“骄傲充满了你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你在无数次的战斗中离开,你昂扬而自豪的.身影也铭刻在边疆的朝阳中。

  范仲淹:山映斜阳接天水,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你“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宽广胸怀不断受到当权者的阻碍,创新雄图突然迎来一盆冷水。怎么能不让人难过呢?向谁倾诉“暗乡魂,追旅思”的苦恼?看到“千千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你只能“人不眠,将军白发征夫泪”!爱国情怀在胸前汹涌却无法实现,祖国的沦陷让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泪眼,我仿佛看到了深深的无奈。这本书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诗值得大家阅读和欣赏。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特殊的含义,而且在标点符号上也有非凡的魅力。

  苏轼:人间如梦,一尊还洒江月。

  你独自坐在河的中心,叶舟随波逐流。河中的月亮映入你的酒中,两岸漆黑,但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波涛汹涌,无法与你直率的胸怀相比。即使你多次被贬,你仍然有“问青天酒”的骄傲。那杯中日月藏在你的肚子里,藏在你的笔尖上。你还在乎什么?所以,你永恒的热情似乎融化了所有的怨恨,让我想和你一起“左牵黄,右举苍”,欣赏“西北望,射天狼”。不眠之夜。

《唐诗》读后感12

  记得年少时,在云南边塞“支边”,思想苦闷,生活艰苦,但收工回来,清风徐徐的夜晚,不管有多累,也不管别人喝酒、聊天,我却就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把临走时从还关在“牛棚”的父亲的书箱里“偷”出的一本《唐诗三百首》细细翻阅,又四处搜集当时凡能找到的唐诗宋词,整整抄完了几个笔记本。对那些诗词歌赋当时虽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读起来都是那么专注。唐诗宋词伴我度过了多少寂寞长夜,度过了多少艰难困苦。至今,我还保存着那本融入我青春热血的《唐诗三百首》。

  回城之后,随着年岁的增加,读书的增多,尤其是读大学后,才知道自己以前所阅读的那些唐诗宋词,不过只是沧海一粟。于是,便疯狂地买起有关的书籍来,什么《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什么《古诗名句鉴赏辞典》,想方设法也要抢购到手。那时口袋里没有几个银子,却经常光顾沪渝书店,一家开在民生路小巷子里的小书店。直到今天,仍不改对唐诗对宋词的那一份痴迷和眷恋。每当夜深人静,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低声读将起来,感觉琅琅上口,满口清香。

  常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感谢唐诗宋词,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小令樽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之上酒兴正浓。箫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就在身边流淌着……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以前读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脑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世事之后,再来读它,便渐渐悟出一些意蕴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了,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了,这就是所谓的缘份了。

  我还觉得,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它教会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受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心灵愈来愈贫穷。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有时候,我们是多么向往那种生活啊:归隐于一片“层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在燕子对月亮的喃喃细语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或者置身于一间“深深深几许”的庭院,绿柳如烟,院门萦雾,枕一帘幽梦,带半身闲愁,想想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作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和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她也必定使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读唐诗宋词,应该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唐诗》读后感13

  “只要你认识常用汉字,懂得二十一世纪的汉语,你就是唐诗的有缘人,你和唐诗的距离,真是只隔一道矮矮的墙而已”

  ——六神磊磊

  提及唐诗总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除了学生时代要求背诵的数十首,似乎再也背不出更多了,倘若再让讲讲少有作品的诗人的二三事,也只能是拼凑些只言片语。作者说的矮墙并不好翻越,他借给了我们一架梯子——《六神磊磊读唐诗》。与专家学者的唐诗解读相较,夹杂着自媒体戏谑语言和武侠豪情的此书,更有利于普通大众亲近诗人品味诗情。

  作者开篇直接指出,我们现在读到的每一首唐诗都是前人历经万苦得以保留的。以李白为例,一生古诗总数估计五千到一万首,得以保留的却只有十分之一;“诗圣”杜甫五十八岁辞世,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每每痛心之余,想起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和康熙四位先人保留传承文化瑰宝的'努力,就生出许多敬意来。

  本书内容横跨了从南北朝末期到唐朝四百年历史,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辅以可考史料,加以丰富的细节,把诗人们当做一个个鲜活的人来讲述。

  初唐的诗人们,个个都是天才。初唐四杰年少成名渴望建功立业,最后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同时期的宋之问算是政治上的宫斗高手也难以保全自身……人生际遇如此,我更偏爱他们意气风发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盛唐时期诗人们在复古和创新两条不同大道上不断尝试,留下了唐代诗歌中最重要的几种题材:边塞诗、怀古诗、离别诗、留别诗、闺怨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他们的名字随便一说就是一长串:贺知章、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王维……他们的科考也是一个运气活儿,孟浩然面试紧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惨兮兮的自我定位,皇帝不喜欢最终陪跑;钱起考试超常发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举成名;杜甫最倒霉,遇到差劲考官耽误前程,白忙活;祖咏最幸运,作文字数不够破格录取;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在当时大概率没有准考证,不能考试故作潇洒;哎,人各有命。

  中唐时期的诗人们,元稹、李贺、裴度、张籍……群英荟萃,常常进行联句大战。韩愈孟郊至少比了13场;刘禹锡逼得柳宗元转战散文哲学,又和白居易大战138回合险胜,数年后白居易又以《琵琶行》扳回一局。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以李商隐最为情深,后人不再读得懂。

  诗人们把唐诗认作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或许你也喜欢吟哦。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王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日晚江南望北江,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大唐带给民族自信和豪情,唐诗滋润和丰富了民族情怀和梦想。它是我们生命的印记、文化的基因。

《唐诗》读后感14

  初识蒙曼老师,还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荧幕上。她生动风趣的点评、学富五车的智慧及虚怀若谷的谦逊,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深受大家喜爱。《蒙曼:唐诗之美》便是她甄选五万余首唐诗之精华,围绕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人之常情,带领读者品味过往熟知的唐诗中不一样的韵律、意境、哲理、人情之美。书中配以素美的插图,向读者展现唐诗之美的视觉体验。折庭院的竹为舟,筑雨后的虹为桥,千古繁华,人间乐事,让我沉浸在“醉”美唐风中,流连忘返……

  欣赏唐诗,蒙曼老师说:“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便循着这份快乐,缓缓翻开前言,脑海中竟浮现出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卷,这便是被赞誉为“孤篇横绝”全唐的长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它用莫可名状的美和婉转流畅,细述着一场不期而遇的梦,穿山渡水的歌,魅力十足,无可复制。不禁让我感受到诗人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神韵和伟大。

  爱情,蒙曼老师形容是“红色”,是邂逅,是传情,是无奈,是相思。从中,我品尝了崔护才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赶考故事的小美好;欣赏了韩翃和柳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几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清晰了真正的“贵妃醉酒”竟是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后李杨二人大喜过望上演的一番爱意绵绵……那些隐藏在岁月背后的片段,尘封于光阴中的婉转词句,铺陈细腻,被安放在这册书籍里,写满了浪漫与绵长,久久回味。

  友情,蒙曼老师形容是“黄色”,是相知,是挥别,是思念,是重逢。此时,我仿佛已经置身于五彩斑斓的大唐,到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真实场景,看到了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及苦涩,他们用自己的“千古丽句”把人们不必时时刻刻在眼前,却又点点滴滴在心头的'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

  乡情,蒙曼老师形容是“蓝色”。她说蓝色让人宁静,宁静中带着点儿忧郁,那一点儿忧郁就是乡愁。我疑问李白看了崔颢《黄鹤楼》后“一拳锤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悻悻而去的惆怅,哀伤他在《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壮沉痛。

  宦情,蒙曼老师形容是“紫色”。她说紫色是华贵的颜色,诗圣杜甫“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的严肃态度,虽和紫色最般配,却一生从未有过朱紫加身的荣耀。一句“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将贾至父子两人都夸到家了。可见,无论职场还是官场对于上级的夸奖是必须的,不能清高自大,目空一切。

  最后书写江山情,蒙曼老师用了无疑是“绿色”。她说“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那是山水生就的一片翠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是田园种出的一树浓荫。的确,中国人好古,形容祖国山川地大物博,美景数不胜数的诗词众多,而我觉得怀有高尚的品德和乐观的心态更为重要。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展现了自己淡薄功名,荣辱不惊、坚守节操,不屈不饶的高尚气节与志向。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感谢蒙曼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一本这么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想说:“唐诗很美,蒙曼老师您也很美”!

《唐诗》读后感15

  在我刚会说话时,妈妈教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的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妈妈说一句我说一句。

  在我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的我,知道了这是李白的诗。

  在我上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师告诉我们:母亲知道了子女要出远门,很久很久也不会回来,就为子女缝制衣衫,母亲怕子女衣衫破了没有人给缝,就细细的、密密的结结实实地缝衣衫。母爱是伟大的,子女竭尽一生的心意,也难报答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正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唐诗,唐诗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我每每读着唐诗,都有一种让我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我读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深陷秦汉时期关塞的战争,我仿佛看见无数的将士战死在边疆不能回家。当我读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我又懂得了古人能在沉郁中振气,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可偏偏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我品尝到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滋味。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向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诗短而精,也正因为此,我倘佯在唐诗的殿堂里,我细细的品味着前人留下的精神盛宴。每次读着唐诗,我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冲动,也许这就是唐诗它给我的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

  我爱——唐诗!

【《唐诗》读后感】相关文章:

唐诗06-08

唐诗的由来05-19

李白的唐诗12-18

唐诗欣赏06-14

全唐诗12-30

(实用)唐诗06-08

古代的唐诗05-31

唐诗《登高》01-12

儿童唐诗06-20

[唐诗宋词总结] 唐诗宋词朗读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