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时间:2022-07-19 16:31:40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小学白居易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1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三)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四)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五)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创作背景

  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本诗。

  赏析

  《暮江吟》是诗人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整首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在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白居易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将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此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可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2

  《忆江南·江南忆》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观刈麦》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琵琶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暮江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3

  白居易《夜归》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

  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注]

  ①本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诗中的“湖”指杭州西湖。

  ②珑璁:金、玉撞击声。

  ③放:让,使。

  ④画戟:有彩画的戟,唐宋时做官署仪设之用。

  《夜归》当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首联中“闲”字体现了诗人夜归时从容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颔联写葱郁的青山万松与明月辉映下的十里沙堤,是静态之景;颈联写月下楼影移动与江风潮头涌动,是动态之景。静景与动景的结合,营造出清幽明净的意境。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4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其一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其二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赏析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就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就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就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5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注释

  ①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②砌(qì):台阶。

  ③独:独自。

  ④回廊:回旋的走廊。

  ⑤遥:遥远,远远。

  ⑥看花:赏花。

  赏析

  第一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创作背景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

  鉴赏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篇6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古诗小学01-30

小学唐白居易的古诗02-05

白居易的古诗02-04

白居易的古诗句11-10

白居易夏天的古诗01-31

白居易《鸟》的古诗01-30

翻译白居易古诗01-31

夜雨白居易古诗08-04

《草》白居易古诗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