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白居易古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翻译白居易古诗

时间:2021-03-31 14:54:45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翻译白居易古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那么怎么对白居易古诗进行翻译?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翻译白居易古诗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翻译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

  这首诗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这首诗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此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此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翻译白居易古诗】相关文章:

白居易古诗的翻译02-05

古诗春风白居易翻译02-05

白居易草古诗的翻译02-01

白居易《草》古诗翻译03-03

古诗草白居易翻译02-01

古诗鸟白居易翻译02-06

白居易观刈麦古诗翻译02-01

江南春白居易古诗翻译02-06

白居易的古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