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单元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中国的地形图说说我国主要有哪些地表,说明了全球地表形态具有什么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 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
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 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
背斜是良好的 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 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 资源丰富。 (2)在工程建设方面:
,在断层处由于地
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
(教师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展示说说各种地貌形成地区和形成的原因。
1.主要表面的形式: 、 、 、 、 、 、
(教师)小结、归纳:地貌的形成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
2本节课小结:
从以上可以学到地表中的各种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平地填平,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教学重、难点】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比较内、外力作用
2、 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研究地质的意义 3、外力作用的表现
(1)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2)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练习】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
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起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 D.地壳运动
3.下列地貌中,属于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泰山、山麓冲积扇 B、汾河谷地、庐山、华山 C、渭河平原、大别山、华山
D、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下列属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瀑布 B.峡谷 C.沙丘 D.梯田
5.下列各组地理现象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火山和地震 B.断层和滑坡C.山崩和泥石流 D.褶皱和断层
读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据图判断6-7题。
6.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搬运 B.海浪沉积 C.流水沉积 D.冰川作用
7.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东非大裂谷 C.渭河平原 D.沙丘 8.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①断层
B、东非大裂谷 ②流水沉积作用 C、长江三角洲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④褶皱隆起 E、风力沉积作用 ⑤风力沉积作用 9.读右图,回答: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 乙 丙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呢?
甲 乙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处开采最合适;其中 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相同。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课件]相关文章:
4.
5.高一地理说课课件
10.高一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