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册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时间:2022-07-25 17:54:55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2-2023学年下册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试题,试题是学校或各主办方考核某种知识才能的标准。一份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2-2023学年下册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1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B.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C.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 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 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告诫梁孝王要痛下杀手,去除毒瘤。

  C.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5分)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通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④。

  注: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③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④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

  8.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写景诗句相比,两诗中的描写景物的诗句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者怀之。”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乙 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盲 者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而已,她还没有成家。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它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

  11、(1)下列对这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智慧。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写出了姑娘犹豫、矛盾的复杂心理。

  D.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E.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来她一直寻找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2)、小说以“盲者”为题,“盲者”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盲老人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四次写坠胡声响起来,每次作用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日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B、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C、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D、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E、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这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 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 ,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 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B、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C、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D、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

  B.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此前发言说,公司今年利润大幅度下降,未来要营造一个愿用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打造民族品牌的创新氛围。

  C.随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中国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甚至会陷入停滞的声音甚嚣尘上,人口红利也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转变为一些人唱衰中国。

  D.支付宝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三(21日),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就超过了一亿多人。

  15.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别让愤怒主宰我们的心灵。正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申涵光所言:“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时保持理性的克制, 防“路怒”于未然。

  A.还需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B.还需三思而后行,多点换位思考,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C.还需多点换位思考,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更需三思而后行

  D.还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三思而后行,更需多点换位思考

  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 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17.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 “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低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宋代诗人的艰辛探索没有白费,后世的人们都看到了他们的成就,看出了他们区别于唐诗的独特风格。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但是,区分唐诗和宋诗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在于唐朝人写的诗就是唐诗,宋朝人写的诗就是宋诗吗?写作时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要在诗歌内部寻找。钱钟书就对“诗分唐宋”做出了独到而科学的理解。

  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前者像唐诗,后者像宋诗,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唐代有个擅长作诗的和尚皎然曾说,如果诗人没有找到作诗的天机,只是一味学习古人,就会神思阻塞,因此灵活变通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个人的感悟和创造力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与唐诗相比,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宋代诗人姜夔说过,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虽然不是刻意地模仿古人,但仍然在无意之中与古人相合,这是诗的最高境界。宋代人作诗不是从自然中而是从古人的作品里寻求作诗的灵感和榜样。再通过议论、说理、典故的形式把前人的成果化用进自己的诗歌。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费一番脑筋。从总体上看,唐诗宋诗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诗宋诗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唐朝的诗歌或宋朝的诗歌。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并不是每一个唐代的诗人都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也不是所有宋代的诗人都像黄庭坚一样掉书袋子。人的性情是不能以朝代划分的。

  像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属于写诗能写出宋调的唐代诗人,而宋代的九僧、永嘉四灵都属于能写出唐诗风格的诗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清新圆润的小诗,如果不说,谁又能想到它出自宋代诗人赵师秀之手呢?

  诗歌艺术的风格境界在唐代和宋代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宋以后的诗歌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钱钟书非常赞赏一个清代人的见解,诗歌好像成长的树木,到宋代开出花来,这棵树的生命历程也就完整了。在此之后的诗,只是一再重复着花开花谢。人的一生也像一株植物,在他成长的青年时期写出的诗是一种风格,成熟时写出的诗又是另外的样子。如果把漫长的历史也化为人的生命来理解,唐代正处于历史的青春期,大唐的国势强盛,上至君主,下至读书人,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放眼四望看到富庶辽阔的国家,一草一木都让人禁不住自豪地歌唱。宋代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但内忧外患不断,官方对读书人的言论行为又加强控制,国势已走向衰微了,宋代的诗人们也向他们的国家一样,做事学会了三思而行,增添了深沉谨慎的中年气质。钱钟书说,在人的一生中,少年才气发扬写出的是唐诗,中晚年思虑深沉,写出的就是宋诗。唐代和宋代的诗人把这两种类型的诗都推到了极致,后人再辟新境就不那么容易了。

  唐诗宋诗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有风格差别。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才气纵横,喜欢写唐诗,老了以后就变得持重起来,下笔时就自然地倾向宋诗,这并不等于他的水平下降了。杜甫前期的诗歌也是豪放不羁的,充满浪漫的想象。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歌开始以沉稳的叙事和严谨的说理见长,出现大量像《登高》这样沉郁顿挫的作品,从此获得了“诗史”的美称。明代诗人王世贞年轻时作《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海阔天空的气势很像李白,再看他晚年的《太保歌》:“太保入朝门,缇骑若云屯。进见中贵人,人人若弟昆。太保从东来,一步一风雷,行者阑入室,居者颔其颏……”写奸臣严嵩耀武扬威的声势,风格朴实,很像杜甫晚期的风格。苏轼的诗是宋诗的典型代表,王世贞年轻时对苏诗极其排斥,晚年时却抱着苏诗爱不释手。历代的诗歌评论者总是想把唐诗和宋诗放在擂台上较量一番,钱钟书却坚持论诗的时候,只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就可以了,不必“以时代论英雄”。还是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吧,刚从地下挖出来的金子玉石肯定是宝贝,但作为历史遗迹的残砖断瓦同样也是宝贝,这时就要考察收藏者的眼光了。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主要看的是诗歌风格,而诗歌朝代上的不同是次要的。

  B. 创作圆润流利、浑然天成的诗歌需要诗人寻求作诗的天机,融入个人感悟和创造。

  C. 姜夔在创作上所说的“合”与“异”说明他认为诗歌创作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 宋代以后的诗歌始终无法摆脱唐诗和宋诗划出的标准,只在这一标准内发生变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只要讲究学问,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就能创作出融议论、说理和用典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宋调诗。

  B. 唐诗和宋诗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渗透滋养,唐代的人能写出宋调的诗歌是历史的偶然。

  C. 唐朝国力强盛,诗人们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创作出的诗歌豪放不羁,其水平远高于其他时代。

  D. 钱钟书主张不必“以时代论英雄”,意在强调评论诗歌时,无需以时代为标准,单从诗歌本身出发即可。

  3. 根据“诗分唐宋”的标准,下列宋诗中不符合钱钟书宋调诗标准的一项是(3分)

  A.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B. 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C.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D. 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4.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5. 著名文学家缪钺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 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请结合材料,分析钱钟书和缪钺观点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幅画

  宗璞

  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

  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四十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是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时光一晃过了四十年。八十年代初,《钟山》编辑部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我坐在船头上乘风破浪,十分得意,不断为眼前景色欢呼。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五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

  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为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忽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虚欷。谢谢你,汪曾祺!

  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五十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原由。我曾为她写了一《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那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开,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不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有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再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存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注】①蒲黄榆,北京地名,是当时汪曾祺居住的地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参加太湖笔会,坐在船头乘风破浪,得意欢呼,既是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又有经历苦难岁月后重新焕发艺术生命的激动。

  B. “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形象来调侃宗璞的单纯懵懂。

  C. 第二幅画作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可见汪曾祺对送作者画一事并不看重, 作者嘱咐裱工保留,是欣赏这种文人间交往的随意。

  D. 作者挚友陈澄莱不幸惨死,作者虽曾为她写《水仙辞》悼念,却也渐渐淡忘了她,汪曾祺赠画给作者既有对逝者的缅怀又有对生者的警醒。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回忆了友人汪曾祺的一些逸事及他对我的三次赠画始末,借写画而写人,随意处突显人物本色,文风秀雅古朴又轻松自然。

  B. 作者对时间的交代颇具匠心。开“戊辰龙年”有一种古朴庄重的意味,后面“四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1986年春”等有时光流逝而往事历历之感。

  C. 作者几次写自己的糊涂,一方面串起全文,一方面将自己的糊涂与汪曾祺作对比突出他的博学多才,丰满了人物形象。

  D. 本文中一些看似不经意提到的人物对表现汪曾祺的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如长兄与汪曾祺类比突出汪表演的感染力,杨周翰为“我”的无知惊异侧面烘托了汪的才华。

  8. 作者说“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你认为作者眼中的汪曾祺有怎样的真性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评价本文“结构为文,浑然天成”,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太史公传循吏,自春秋尽周末几数百年,然为之传者,四五人而已,何其难也?盖有其人而事不传者多欤?如麴令、如何易于,使无人焉见于诗歌文字,亦没没于后世矣。居高明者易彰,而卑困者寡述,势固然欤?或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任峻、邓艾、杜元凯之流,其兴利与召信臣等,而功名之意居多焉。君子亦探其心,而不欲与以是名,则副乎循吏之名者,盖其难哉!

  近今之世,吾得一人焉,曰石家绍,字瑶臣,翼城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江西知县,终铜鼓营同知。自大吏僚友、搢绅先生、士民卒隶,无不以君为循吏也。入都时,除夕饮余斋中,论《史记》不绝口,问君所行事,则笑谢不自言。及卒,见其友所为传,皆为民吏者所当为,人或怠焉伪焉,独力诚行之以尽其心。

  江西尝大饥,钱粟未办,而饥民集西山者已数万,齐声呼赈,巡抚署屋宇皆震,大吏不知所为。或曰:“急檄石令。”石令至,万众皆迎伏跪拜曰:“愿听处置。”是赈也得缓而无变。夫啼呼抢攘之时,见一人则帖然服者,惟婴儿于慈母则然,而君能得之数千万汹汹饥迫之众。且君之于民,非能解衣而遍衣之,推食而遍食之也。而若此何哉?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然而非父母其心者,则不能为,此君所以得此于民者欤!

  尝自记曰:“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故自号曰“民佣”。嗟夫!父母之保抱其子者,盖日为佣而不自知也,是则君所以自处者矣。

  (选自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B.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C.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D. 夫殊尤卓绝之行固/伦常所宜有也/至父母于子虽极其情/而不足为异故/虽以君之为吏/亦特尽子民者所当为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掌管天文历法等。文中指司马迁。

  B.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礼部会试的登科者,第一名叫状元。

  C. 搢绅,古代官员把朝会时的笏板插在腰间,也作“缙绅”,转为官宦的代称。

  D. 巡抚,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的军政大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石瑶臣虽然被官民认为是一个循吏,却拒绝谈论自己尽心为百姓所做的事情。

  B. 在江西遭遇严重的饥荒、官府缺少钱粮赈灾时,石瑶臣主动到来,平息民愤。

  C. 石瑶臣认为好官员就像百姓的父母一样,并进一步表明自己甘为民佣的想法。

  D. 本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刻画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循吏形象,表达赞美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循吏者,心乎民而已,智名勇功非其所屑计也。(4分)

  (2)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4分)

  14. 作者认为史书记载的循吏很少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西山望硖石湖

  白居易

  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

  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居民地僻常无事,太守官闲好独来。

  犹忆长安论诗句,至今惆怅独书台

  【注】①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因避党争自求外放,任杭州刺史。次年,至属地海宁寻访恩师顾况故居,作此诗。②太守,此处是诗人的自称。③书台,即顾况读书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句中“南湖似鉴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南湖平静清澈的特点。

  B. 三、四两句通过视角远近、高低的变换,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阔大清幽的景象。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与顾况在长安谈论诗歌的情形,表达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D. 全诗用语平易晓畅,音韵优美和谐,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点。

  16. 诗歌颈联中的“闲”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句名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神话传说介绍了蜀道的来历。

  (2) 在《离骚》中,诗人担心时光飞逝,用反问手法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示为此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周邦彦《苏幕遮》中借助梦境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请根据教材所学古文,完成18~19题。(本题共2小题,6分)

  1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B.退将复修吾初服余独好修以为常

  C.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9.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几项是(3分)

  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②帝高阳之苗裔兮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④奄奄黄昏后

  ⑤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⑥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A.③④⑥ B.②⑤⑦ C.①②⑤ D.①④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本题共3小题,9分)

  新疆棉区有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棉单产水平高,按目前的统计,( )。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吐鲁番所产尤佳,其纤维柔长,光泽洁白,弹性良好。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占了全球纺织品出口的40%,新疆棉花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国际纺织品市场具有的意义。

  目前,新疆建设兵团有2000多个种植棉团队、16万人从事棉花种植。以前,每到九月和十月间,在新疆赴疆采棉的百万“采棉大军”的壮观景况就产生了。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情况纯属_,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农民欢乐的笑容是那些污名化的文字难以掩盖的。

  20.依次填入文中空白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得天独厚 举足轻重 子虚乌有 不攻自破

  B.得天独厚 不可估量 道听途说 不攻自破

  C.天时地利 不可估量 道听途说 不堪一击

  D.天时地利 举足轻重 子虚乌有 不堪一击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界棉花籽棉平均单产为108公斤,新疆兵团则为246公斤,美国也才123公斤

  B.世界棉花籽棉平均单产为108公斤,美国达到123公斤,新疆兵团则为246公斤

  C.新疆兵团达到246公斤,美国则为123公斤,世界棉花籽棉平均单产才108公斤

  D.新疆兵团达到246公斤,世界棉花籽棉平均单产才108公斤,美国则为123公斤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每到九、十月间,在新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就产生了。

  B.每到九、十月间,新疆就会出现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

  C.每到九月和十月间,在新疆赴疆采棉的百万“采棉大军”的壮观景况就出现了。

  D.每到九月和十月间,新疆就出现了赴疆采棉的百万“采棉大军”的壮观景况。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黑洞一样的手机屏幕,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投喂信息“饵料”,我们热切地“阅读”所有这些风吹草动,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也不停地“进入——离开”。

  研究者指出,人类注意力系统中的“警觉网络”让我们注意到外部刺激,并转移注意力;①,让我们得以专注在眼前的任务上。这个时代,来自外部的“噪音”实在太多了,导致②。久而久之,“警觉网络”得到强化,而“执行网络”则被削弱。因此,③,它只是夺走了深度阅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1.A(“诗歌朝代上的不同是次要的”曲解文意,从材料第2段中“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可知,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由风格决定,而与朝代无关。)

  2.D(A项,说法绝对,根据材料第3段的内容可知,要想创作出融议论、说理和用典于一体的特征鲜明的宋调诗,需要诗人“讲究学问,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但不能说“只要……就能……”。B项,“唐代的人能写出宋调的诗只是历史的偶然”错误,从第3段材料可知,唐代的人写出宋调的诗,受性情、年龄阅历等的影响。C项,“其水平远高于其他时代”错误,材料最后一段说的是“唐宋诗歌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风格差别”。)

  3.C(诗出宋代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诗句意为想看银山般的排空巨浪,就打开窗子,让大江的全貌显露出来。诗句破空而来,设想新奇,读来气势浩大,颇具唐调诗歌韵味。)

  4.①首先提出问题,点明钱钟书对“诗分唐宋”有独到而科学的理解,即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②然后对比分析唐诗和宋诗风格的不同,并强调唐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③接着从历史角度分析诗歌艺术的风格境界在唐宋就已基本奠定了;④最后强调唐宋诗歌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风格差别。(每点1分)

  5.相同点:①都认为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空灵美,而宋诗长于议论,注重说理(1分);②都认为唐代诗人可以写出宋调诗,宋代诗人可以写出唐调诗。(1分)

  不同点:钱钟书只以诗歌风格区分唐诗和宋诗(1分)且风格无高下之分(1分),而缪钺还以内容、技巧区分唐诗宋诗(1分),且认为这两方面宋诗优于唐诗。(1分)

  6.A(B项汪曾祺是否有将小鸡与宗璞作比较的意思文章并未交待。C项“汪曾祺对送作者画一事并不看重”错误,画上的烟灰洞体现汪曾祺的随意,对朋友的不见外,作者嘱咐裱工保留也正是欣赏这份率真随意。D项“渐渐淡忘”不准确,作者不是淡忘,而是不愿想起朋友的惨死。“对生者的警醒”表述亦不准确,汪曾祺正是理解作者对于朋友的思念,才送画给她,缅怀他们共同的朋友。)

  7.C(作者几次写自己的糊涂并非全是为了与汪曾祺作对比。)

  8. 真性情指:

  ①对事情的投入认真:他仅仅扮演老更夫这一次要形象,却真情投入,声音喑哑苍凉,给作者留下极深的印象,他的认真可见一斑。

  ②真实单纯的赤子之心:他虽上了年纪画作中却还现着童趣,可见其单纯澄澈之心。

  ③安处环境的宁静淡泊:他居于一角而临风自得的画作与配诗,物我一体,体现了他淡泊自乐的心境。

  ④对朋友的真挚重情:作者的挚友陈澄来逝去多年,而汪曾祺不仅记得水仙的典故,还为其作画,可见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

  ⑤与人交往的随性洒脱,不拘小节:在撕破的烟盒纸上随兴赋诗,画有小洞也不介怀。(每点1分,共4分。只有概括没有分析则该点不得分。)

  9.(本文结构清晰,流转自然,结构的设计能够服务于主题,所以“结构为文,浑然天成”的评价非常恰切。)

  ①文章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三幅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清晰自然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②提到三幅画后宕开一笔写演戏和太湖作诗,看似闲笔,实则突出了汪曾祺博学多才的形象,自然地为后文写赠画做铺垫。

  ③整体上用了倒叙写法,以取回三幅画开又以此结尾,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使文章浑然一体。

  ④全文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又将过去与现在穿插交织,行文自然洒脱。

  (每点2分,答到3点得满分)

  10.C

  11.B(通过殿试为进士)

  12.B(不是“石瑶臣主动到来”,是有人给地方官出主意,上司发文征召来的。)

  13.(1)奉公守法的好官只是把百姓放在心上(心在百姓身上/关心百姓)罢了,凭借智勇获得功名不是他们顾惜考虑的事。

  (评分标准:“循吏”“心乎”“智名勇功”“屑计”各1分。)

  (2)做百姓的父母,我不能;做残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

  (评分标准:“父母”“贼”“其”“佣”各1分。)

  14.①循吏之事很多没有被记载、流传下来;②循吏不重功名;③真正与循吏标准相符的人很少。(一点1分)

  15.B(“立体式地呈现了西山明净阔大的景象。”解析错误。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立足点是站在“西山”之上,遥望“硖石湖”一带的情景,故呈现的应该是“硖石湖”一带的景象。)

  16.①诗人为官清闲、怡情山水的闲适生活;②暗含诗人有才能却又无法施展的无奈;③蕴含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自嘲的心灵超脱。(一点2分)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8.D(A项“见”字前句译为“我”,后句译为“被”;B项“修”字前句译为“整理”,后句译为“美好”;C项“相”前句偏指一方,译为“他”,后句指双方,译为“互相”;D项“尔”都译为“你”。)

  19.C(③句“流亡”指“随水流逝”,今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④句“黄昏”指19~21时的时辰,今指傍晚;⑥句“床”指一种古代坐具,今指供睡卧的常用家具;⑦句“来信”指“媒人”,今指寄来或送来的信。)

  20.A(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天时地利:指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很好。本处是说新疆棉区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选用“得天独厚”。

  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估量:难以估计,无法计算。本处是说新疆棉花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以及国际纺织品市场意义重大,所以选“举足轻重”。

  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道听途说: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本处指其中说法是不存在的,所以选“子虚乌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荒谬,经不起反驳、攻击。不堪一击: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本处的陈述对象为谎言,所以选“不攻自破”。)

  21.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处强调的是新疆棉花产量高,先说世界平均单产,然后说单产水平较高的美国,最后才说新疆的单产水平,通过三个数字的对比,强调新疆棉产量之高。)

  22.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三处错误:“九月和十月间”表意不明,应改为“九、十月间”;“赴疆采棉的百万‘采棉大军’的壮观景况”语序不当,应改为“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产生”与“景况”搭配不当,应改为“形成”或“出现”。只有B项全部修改正确。)

  23.①“执行网络”抑制(排斥/摒除)外部刺激(信息“饵料”/信息干扰)

  ②注意力不断被外部刺激所转移/注意力无法专注

  ③手机没有夺走阅读(浅度阅读)

  (答对一句给1分,两句给3分,三句给5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与“警觉网络”对应的名词是“执行网络”,其“让我们得以专注在眼前的任务上”,故它能“抑制外部刺激”。得分点:写到“执行网络”;写到“外部刺激”/“信息饵料”/外部干扰/信息干扰。阅卷中注意搭配连贯。

  第二处,根据前文,“警觉网络”转移人的注意力,而外部“噪音”(外部刺激)正是强化了“警觉网络”,故填“注意力不断被外部刺激所转移/注意力无法专注”。得分点:只要体现“无法专注”“注意力被分散”皆可。注意搭配连贯。

  第三处,根据后文“只是”的转折,结合对第一段“阅读”的理解,故填“手机没有夺走阅读(浅度阅读)”。得分点:写到主体“手机”;语义表达准确。)

  古文参考译文:

  过去太史公为循吏(奉公守法的好官)作传,从春秋一直到周代末年有接近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太史公为之作传的,不过四五人罢了,怎么那么困难啊?大概是确有这样的人但事迹没有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吧?例如麴令、何易于,假使没有人将他们的事迹显现到诗歌或文章中,他们也会被埋没,不再被后世的人所知。处于尊贵地位的人容易被人看到,而卑贱困顿的人则很少被记述。情况本来就是这样的吗?有人说:循吏只是把百姓放在心上罢了,凭借智勇获得功名不是他们顾惜和考虑的事。任峻、邓艾、杜元凯这类人,他们所兴办的对国家人民有益的工程,与召信臣(西汉官员,为官清廉,有“召父”之名,与后来被称为“杜母”的南阳太守杜诗,成为“父母官”的由来)的功业是等同的,不过他们的建功功名之心占大部分。君子也探求那些人的内心,而不想把“循吏”这样的美名给予他们,那么符合循吏之名的人,大概是很难得的吧!

  当今之世,我找到了一个人,叫石家绍,字瑶臣,是翼城人,道光二年的进士。在江西做知县,死在铜鼓营同知的任上。从高官(上司)、同僚、其他官员、父兄长辈、百姓和差役,没有不认为石家绍是循吏的。他入京时,除夕节在我的斋中喝酒,谈论《史记》,话不绝口。询问他所做之事,则笑着推辞,不谈论自己。等他去世,看见他的朋友为他所写的传记,都是作为百姓父母官所应当做的,他人有的怠惰了、虚伪了,只有他极力真诚地行动来竭尽自己的爱民之心。

  江西曾经发生大灾荒,钱财和粮食都没有备办,但已经有数万饥民聚集在西山,齐声高呼要求救济。巡抚署房屋都在震动,高官都不知该做什么。有人说:“赶紧用檄文征召石令。”石家绍赶到,众人都迎接他并伏身跪拜道:“愿意听从您的安排。”这次赈济才得以缓解危情没有变故。那样哭叫纷乱之时,看见一个人就服帖顺从的情况,只有婴儿面对慈母才会这样,而石家绍面对数千万骚乱不宁被饥饿逼迫的民众也能如此。况且他对待百姓,并没有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发生这样的情况是为什么呢?那些特别优异无法超越的行为,本来是有伦常关系的人应该有的,至于父母对于子女,即使是极尽爱护之情也不值得奇怪,所以虽然凭着你做地方官的身份,百姓也只是做到治下百姓所应当做的事情而已。然而除了地方官有父母一样的爱民之心,就不能做到,这就是您得民心的原因吧!

  曾经自己写到:“好的官员,就是百姓的父母;不好的官员,就是残害百姓的官吏。做百姓的父母我不能,残害百姓我不敢,我还是做百姓的仆人吧!”因此自号称“民佣”。唉!怀抱孩子的父母,大概是每天做仆人而不自知吧,这就是石家绍用来定位自我的话吧。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试题10-1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10-18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05-16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考试题09-18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考试题08-21

高二上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作文(精选26篇)10-17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10-21

高二语文开学第一课的教案10-11

第一次月考作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