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4 16:41: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5

  科学概念:

  1、 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我们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 物体可以根据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或者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和方法:

  1、 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描述和分类物体和材料。

  2、 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新情况中。

  3、通过回顾和反思,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我们原来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对材料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连接物体和材料可以使它们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问题。

  【教学准备】

  1、 学生在课前收集可重复使用的材料。

  2、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物品的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覆盖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一、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

  1、 展示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种物品的图片。分组作业,根据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并填写P61表格。

  2、 汇报、交流、总结:

  不同的物体由不同的材料制成。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用途。

  (2)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由于使用要求和材料特点。

  2、 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质对所学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1、 显示表单。这些是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过的材料。他们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做一个盘点总结。

  2、 组填充表单(它在水中下沉或漂浮由or表示),其他部分由or表示。

  3、汇报与沟通,注意横向比较不同材料。

  三世。材料和环境

  1、 我们使用的一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粘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直接制作相应的物品。其他的是人造材料,如塑料、砖、陶瓷和橡胶,这些都是由人们加工制成的.天然材料。它们具有我们需要使用的一些特性。告诉我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和哪些人造材料。

  2、 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而有些则不能。课前,学生收集可重复使用材料的信息,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学生介绍他们收集到的信息。

  摘要: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倡在生产商品时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

  4、 进一步了解材料,开阔视野。

  1、 阅读数据库:《材料发展史》和《复合材料》。

  2、 展示自制的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对复合纸与普通纸进行对比研究。

  3、这个单元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完成材料的学习。我们建议你课后对感兴趣的材料问题进行探究,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或柠檬汁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厚塑料袋、各种待检测物品、柠檬、梨、柚子各一块。

  教学活动建议

  1、变魔术探奥秘。

  教师问学生: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最近老师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你们愿意看吗?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然后教师说: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观察有什么现象?学生会说:紫包心菜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包心菜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学生解释后,教师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想想你们家里炒菜、做汤用的盐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请同学们将紫包心菜汁滴入盐水中五六滴,看看盐水是否变红或变绿。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包心菜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类似紫包心菜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指示剂。实验室里经常用指示剂检验酸和碱,工厂在检验产品质量时、医院在某些化验中也经常用到它,因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剂种类也很多,我们今天只认识了其中的一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制作出来的。

  2、自制指示剂。

  教师介绍用紫包心菜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包心菜(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烧杯中;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包心菜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建议教师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洗净的果冻盒里或白色的瓶盖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发水、自来水、小苏打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农村的学生可以检测井水、河水的酸碱性;海边的学生可以检测海水的酸碱性。离江河湖海远的学生可以检测雨水的酸碱性。并建议学生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指导学生用紫甘蓝或紫萝卜自制指示剂。根据学生带紫甘蓝的多少,分小组挤紫甘蓝汁或紫萝卜汁。

  提醒学生注意五点:

  ① 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② 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紫萝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宜;

  ⑤ 小组成员要团结合

  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提问: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

  第一组: 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组: 自来水、食盐、白糖、白醋水、口碱、小苏打水;

  第三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发液、洗洁精、消毒液;

  第四组: 牛奶、豆浆、椰奶、花生奶、藕粉、麦片;

  第五组: 茶水、雪碧、纯净水、蜂蜜、白酒;

  第六组: 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

  第七组: 舒肝健胃丸、丽珠得乐、达喜片、健胃胶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组中的食盐、白糖、口碱加水溶解;把第三组的洗涤用品用水稀释;把第四组的藕粉、麦片加水调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组的蜂蜜加水稀释;把第七组的药加水稀释;把第六组的面包、馒头、米饭、饼干、鸡蛋、蛋糕放在培养皿里。将以上被检测的物质分别准备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烧杯中,然后在每组被检测的物质中,分别滴上10滴紫甘蓝汁,观察记录物质颜色的变化。

  通过三轮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猕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洁精、雪碧、白酒,这些物质属于酸性物质。而像自来水、口碱、小苏打、香皂、洗衣粉、衣领净、白糖、饼干、鸡蛋、蛋糕、丽珠得乐、达喜片,这些物质属于碱性物质。,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

  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

  过程与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调查统计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大型垃圾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让我们不妨一起来研究一下。

  (揭示课题:一天的垃圾)

  二、尝试给垃圾分类

  师:同学带来的垃圾中如果要进行分类的话,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呢?

  1、讨论分类的标准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讨论如何统计

  师:我们在统计时如果无法测出垃圾的重量怎么办?

  给垃圾分类时该注意什么啊?

  3、学生分组统计。

  4、反馈统计结果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说一说这些垃圾的来源。

  2、统计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总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组统计。

  5、算一算全校学生家庭一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组织讨论

  师:想一想,这么多垃圾被丢弃后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谈谈你家平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7、多媒体出示本溪市产生的垃圾统计数据及人们如何处理垃圾的

  四、课堂拓展

  1、谈谈今天所学的体会。

  2、对校园内同学们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写一封倡议书。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9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 (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 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 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 (x)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 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2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很多客人,两只青蛙也来凑热闹了,(点击幻灯片1 2只青蛙)一见这么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谁能帮帮它们找到既安全又舒适的家?(请同学回答并上来贴青蛙图)

  2、你为什么要这样选?

  3、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师:提及青蛙呀,我有个问题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不同地方青蛙的颜色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借助P84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找找原因,并把你的研究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们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诉我,行吗?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随机出示第2张幻灯片 青蛙变化图)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黄青蛙和绿青蛙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

  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了解这几种狐狸吗?(出示幻灯片3 狐狸)

  (2)观察图中这几种狐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这三只狐狸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猜测一下,它们各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三种狐狸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究竟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资料(依次出示五带图—红狐—五带图—灰狐—五带图—北极狐)期间请三个同学读三只狐狸的资料。

  (6)、刚才我们也看出来,北极狐的耳朵比其他两种狐狸小,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点击出示幻灯片生物学家 文字叙述部分)

  (7)、为什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体型特征呢?

  (再次出示五带图)

  (8)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并汇报。

  (9)、同学们都认为狐狸体形与它们所适应的生活环境的温度有关,北极狐的体型最有利于保温。那么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证明一下怎么样?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大一小两个瓶子,代表体形不同的两种狐狸。大的就代表(北极狐),小的就代表(红狐),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六课,与第五课《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第七课《考查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起组成本单元的第二部分“对生活用水的研究”。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

  本课包括三个主要活动:一是“制造污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洗抹布、洗拖把、倒课前收集的污水等活动,感受到清洁的水是很容易变成污水的,污水的产生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二是“认识污水的危害”,旨在通过看图片、小组讨论、阅读资料等活动,啥时候学生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很大。三是“污水的净化处理”,通过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污水处理实验和观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意识到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处理后的水能无害地回归环境,但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

  学生分析: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水安全”、“五水共治”之类的话题也常会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让学生有所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通过饮水进入人体会直接威胁身体健康;很多地方的地表水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合用于农业灌溉;许多地方因污染而导致有河有湖但仍无水可喝的尴尬处境。不过,学生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大多是零碎的,很多学生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大人们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观察与研究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本节课中将引领学生在亲自参与的产生污水、处理污水等活动中增强学习动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的危害很大,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治理水污染的常用方法是沉淀和过滤;污水处理的过程很复杂;处理后的水一般不适合做饮用水的水源。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污水、做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了解本地污水处理情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难点:感受污水处理的不易。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

  (1)导入环节用:清水1大箱、脏抹布1个、脏拖把2个;

  (2)分组活动用:放有少量干净水的水槽1个,500ml烧杯5只、250ml烧杯每组1只、50ml烧杯每组3只、抹布1块、过滤装置每组1套、记录单1张;明矾及使用说明书1份(后续发)

  (3)中途呈现用:软磁黑板贴12张、拓展阅读资料每人1份、污水处理厂水样2瓶。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表、一瓶生活污水。

  课前活动

  看动画片《水的故事》,说说看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产生污水

  1.今天的课与水有关。实验桌上和水箱里装的都是。(教师舀一杯出示)观察一下:这杯水是怎样的?板书:清洁的水

  2.用水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场景熟悉吧!(课件:学生在学校里搞卫生的照片)这里的哪个活动要用到水?像这样抹布脏了怎么办?(学生演示:洗抹布)你把什么留下水中了?

  3.拖把脏了怎么呢?(学生演示:洗拖把)水中又增加了什么杂质?卫生搞好了,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这桶水也变得怎样了?

  这个过程,对于水来说,是被污染的过程。

  4.平时,还有许多行为会造成污水。我们来开个小组交流会把!说说带来的污水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呢?里面有些什么杂质?(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学生陆续板书小卡片,如:洗衣服、洗碗、淘米、印染、施化肥等))

  5.一起来看这些造成污水的行为吧,有什么发现?(引导:水污染主要是由谁造成的?可以分哪几类?)(生:工业、农业、生活)

  二、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1.有没有关注过:这些污水,后来流向哪里了?

  2.如果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中,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河水变化后又会产生什么后果?每组的水槽中有一些干净的水,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河流,然后把每人带来的污水都倒入里面,边观察边讨论这个问题。(课件:河水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后果?)

  3.(学生回答后)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黑水河”由生活污水、养猪场、洗煤厂排放污水造成;“血流成河”由印染造成;

  “牛奶河”由天然乳胶泄漏造成;“泡沫河”由畜禽粪便多年排放造成。“垃圾河”因菜场和饭店垃圾造成。(课件:被污染的河水)

  4.严重的污染会危及水中的生物,连鱼儿也“死不瞑目”;也会危及人类,人们的身体更是深受其害;农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质让人难以察觉,长期积累的毒素终究会在某一天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水成了“生病之源”!(课件:水污染致病的图片与资料)

  5.怎么样?我们造成的污水,能随意排放到河流中吗?(生:不能)

  6.那么,我们桌上的污水还是快点来倒入这边的收集箱中吧,千万不能直接排入河流啊!(每组把收集的污水汇集到大的污水箱中)

  三、污水处理

  1.课堂上的净化处理

  师:感谢大家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更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过,所有的污水,都只是这样装箱存放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谈想法)

  师:的确不行啊!据了解,我们镇上的居民和工厂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就有3万吨之多,如果装在这样的箱子里的话,大概要200万箱!(课件)

  这么多的污水,有什么办法处理吗?(预设学生回答:建造污水处理厂)

  师: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地方。你认为,污水处理厂可能会用什么办法使水变干净?(预设学生回答:过滤、沉淀)

  (教师适时指导)什么是过滤?(出示实验器材)做的时候,污水倒哪里?过滤后的水会在哪里?(课件)什么是沉淀?沉淀最主要的是要能静静地等待,观察有无杂质沉降下来。(课件)

  这些方法是否有用呢?下面,我们自己来开个“污水处理厂”吧!

  活动:

  比一比:哪个污水处理厂能净化成功。请负责材料的“工人”来领取一盒材料,用大杯子到污水箱中取污水,倒出一部分到过滤装置中、一部分到做沉淀实验的杯子中,剩下一部分倒在写有“污水”的杯子中留作对比用。这个写有“过滤后的水”杯子是等会儿收集过滤后的水用的,别忘了记录。(课件)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工人”们!现在,你们的哪个方法已经成功了?(过滤,擦去问号。)沉淀实验需要很长时间,老师这里有一种能加快沉淀的物质,要不要?(课件:明矾)(给发一小包明矾,同时提供使用说明纸条,继续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先请一个小组展示记录单和净化了的水,让其中的两名学生用大杯去收集净化后的水,评价其他的组)

  师:看来,我们的9个污水处理厂都很成功,不过,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生:速度太慢、时间太长、没有彻底净化)经过我们大家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生:没有)你认为,我们设计的方法还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回答:净化不彻底、太慢了)

  2.工厂里的污水处理

  师:看来,开个工厂没这么简单,净化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改进。想不想看看真正的污水处理厂是怎么处理呢?那就跟着我校科技兴趣班同学一起出发吧!

  (播放录像)

  思考:他们方法和我们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当然,处理的时候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再来看看流程图:厂内操作需要二十多项,厂外还需要铺设输送污水的管道。怎么样?对这些有什么感受吗?

  说一说: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的水,回到了原来的清洁的水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四、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污水和污水处理》,我们先用一两分钟时间把清洁的水把污染了,后来又用十几分钟时间把其中的一小部分处理干净了些,无害地回归到了水环境中。整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与想法吗?

  对于我们,应该为保护水环境做点儿什么呢?(引导:我们可以在这里的哪个环节发挥作用?)

  这些是我们家里每天要用到水并产生污水的事情,想一想:怎样做可以减少污水的产生。把你们家的计划写下来,试试能否坚持一周,活动中有什么新的想法或困难就写在上面,请我们的家长来当这项活动的评委。记录表的背面有其他班同学讨论出来的“节水小窍门”,可以参考。为了水环境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板书设计】

  【作业辅导】

  填空:

  1.本地的自来水水源取自

  2.我家常用的节水措施有

  3.连线

  沉淀

  物理方法

  过滤

  化学方法

  消毒

  生物方法

  细菌分解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舟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 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观看"宇宙之旅"片断的形式,回顾了人类了解宇宙的过程。能不能谈谈你们的感受。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1、内容

  《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

  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

  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播放智利柴腾火山喷发视频,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想象、推测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关火山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课下欣赏科幻书,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确定本节课将研究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后用归纳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然后阅读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与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识。(重点交流关于火山喷发预报的知识记录拓展内容)课下撰写科幻小短文、绘制科幻绘画。

  设计意图:视频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十分集中,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聚焦,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通过亲自体验学生更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下一步推测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内部的情况奠定基础。对小学生来说,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正是“动脑”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的思维来进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推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形成结论是对所收集整理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结论,对在其头脑中形成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探究。特别是对于学生很少亲身经历的火山、地震等,这种学习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喷发的前兆是科学家正在攻关的难题,学生可能知道的并不多,提出这个问题,重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从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学生文字表达水平欠缺,可以用绘画形式表现,无疑是一种补充。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04-1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8-2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精选]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6-05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8篇)05-24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设计06-0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通用)09-10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