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15篇[热门]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反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1 16:14: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反比例》教学设计15篇[热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比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反比例》教学设计15篇[热门]

《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受新知

  情景游戏:对口令

  (1)同样的面包单价:2元∕个。老师说个数,学生对总价(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1买同样的面包

  买的数量(个) 1 2 3 4 5……

  总价(元) 2 4 6 8 10……

  教师:面包总价与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反馈:面包的总价与个数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面包个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总价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并且它们的比值(单价)一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正比例的量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变化有规律③一定的量

  (2)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对口令的同时用课件展示出下表)

  表2 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

  小朋友的人数(人) 1 3 5 10……

  每个小朋友分得个数(个)30 10 6 3……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对比探究,获取新知

  1.感知几种不同的变化规律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表3 60名游客在井冈山游览

  每组人数 3 5 6 15

  组数 20 12 10 4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师: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表4打一篇稿子

  每分打字(个) 120 100 75 50

  所需时间(分) 25 30 40 60

  教师: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第二天,导游将带领这批游客,行一段路程。

  表5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km) 1 2 3 4

  剩下的路程(km) 19 18 17 16

  填这个表时,你是怎样想的?集体订正。

  表6行一段路程

  路程(km) 12 20 24 36

  时间(时) 3 5 6 9

  集体订正。

  2.分类区别,概括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6张表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2)汇报交流

  反馈1:表1,6分一类,表2,3,4,5分一类。

  反馈2:表1,6分一类,表2,3,4分一类,表5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为什么这样分类?

  引导学生说出:表1,6成正比例分一类;不成正比例的表2,3,4它们的乘积一定,分成一类;表5是和一定,单独分成一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出表2,3,4的共同特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表2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表3中,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表4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表2,3,4中,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揭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

  5.区分

  表5中,一段路程20km一定时,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比例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虽然这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而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和一定,而不是商一定或积一定。所以,它们不成比例。

  三、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2、完成第60页课堂活动2题

  3、完成第61页课堂活动3题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练习十三1-3题,主要抓住正比例的本质属性“商一定”,反比例的本质属性“积一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2)难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教学关键 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教学方法 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 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 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 容 设计意图

  一:课前检测:

  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

  (1)k为常数,k0

  (2)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

  二: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 y = kx + b ( k 0 )的图象与性质,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y=kx+b y=kx

  K0 一、二、三 一、三

  b0 一、三、四

  K0 一、二、四 二、四

  b0 二、三、四

  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y=k/x ( k是常数,k 0 ),我们能否象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可以

  问题3:画图象的步骤有哪些呢?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教学片断: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反比例函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反比例函数,下面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对反比例函数的了解。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属于反比例函数问题,例如,在匀速运动中当路程一定时,且路程不等于零,则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且k不等于0

  生:我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关于反比例函数,相信大家还会知道一些,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现在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时研究完解析式后,研究的是函数图象,那么对于反比例函数我们接下来该研究什么呢?

  生: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了。

  师: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探讨一下反比例函数图象该怎么画?

  三:探求新知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提问:你能画出 的图象吗?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1) 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议一议

  (1)你认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2)如果在列表时所选取的数值不同,那么图象的形状是否相同?

  (3)连接时能否连成折线?为什么必须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

  (4)曲线的发展趋势如何?

  曲线无限接近坐标轴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学生先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而后小组汇报

  做一做

  作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想一想

  观察 和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弄清上述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相同点:(1)图象分别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2)都不与坐标轴相交(3)都是轴对称图形(y=x、y=-x)和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0,0)即坐标原点)

  不同点:第一个图象位于一、三象限;第二个图象位于二、四象限

  四:归纳与概括

  反比例函数 y = 有下列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___、___象限.

  五:课堂练习

  (1)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________,过点( ,____),其图象分布在_ __象限;

  六:形成性检测

  (1)已知函数 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ab0,则函数 与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可能是下图中的 ( )

  (A) (B) (C) (D)

  (3)画 和 的图象

  七:反馈拓展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2/x与函数y=x-1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它们的交点坐标.

  八:作业布置

  (1) 作反比例函数y=2/x,y=4/x,y=6/x的图象

  (2) 习题5.2.1

  (3)预习下一节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II

  复习上节主要内容

  (3分钟)

  (5分钟)

  运用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

  由于初中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经过入学选拔,所以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上面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面向各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可答,从而激发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利用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学会寻找研究的方向,会提出研究的课题,提高学习的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所以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及研究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研究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知道如何研究新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12分钟)

  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能归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

  在画第一个图象时,教师要在黑板上用三角板一步一步的示范,在重要地方再重点强调,直到整个图象的完成。只有以身示范,同学学习才有样可依,有了正确标准的样板,学生学习也变得容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与严密的做题步骤以及做题的规范性。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 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在此学生若是回答图象是轴对称图象或者中心对称图象都要予以肯定,这些内容留给学生课下探讨,并鼓励提出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不要放弃。

  (3分钟)

  此时图象由学生仿照第一个在下边自己独立画出,并且监督学生,在有学生画的不对的地方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后鼓励。最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图象,使学生自己画的图象与黑板对比。

  (5分钟)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 学生初次作非线性函数的图象,在作图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连线必须是光滑的曲线

  (4分钟)

  培养学生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此中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2分钟)

  与新课较接近的简化检测可以再次回顾所学内容,以及内容重点。这类题多为口算或口答,题目简单不过所学内容可以全部体现。

  (5分钟)

  这类练习要求动笔计算或者画图,有一定难度,可以深化所学内容。

  (4分钟)

  此题既是对函数图象画法的复习又是对方程求解的深化。其中蕴含了数形结合思想。

  (1分钟)

  巩固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与检讨: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画图,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此节课是动手画图,限于器材以及教学设备,图象显示不能用几何画板和投影仪,不过一笔一笔的教学生一个范例,既可给学生思考也可有学习的空间。

  在由图象获取性质的时候有一些不足,以后教课时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较快获得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要得到的性质和结论。在这节课要多强调光滑曲线以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一:画出 的图象

  (1)列表(取值的特殊与有效性)

  x -8 -4 -2 -1 -1/2 1/2 1 2 4 8

  (2)描点(描点的准确)

  (3)连线(注意光滑曲线)

  注:(1)x取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数值

  (2)x取值要尽可能多,而且有代表性 三:练习

  (3)连线时用光滑曲线从小到大依次连接

  (4)图象不与坐标轴相交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 =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1)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2) 当 k0 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反比例》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2~4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二)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昌吗?你知道萍乡到南昌需要多长时间吗?(媒体显示:几年前,我乘坐由萍乡开往南昌的k8727次列车需要4小时到达,现在改乘d117次列车,只需2小时5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意见。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类型的问题。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新知

《反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记作5.3A)

  第二张:(记作5.3B)

  第三张:(记作5.3C)

  第四张:(记作5.3D)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反比例》教学设计5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设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

  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师:我们来看“加法表”格,同学们先来观察一下:

  ①图中蓝色部分表示的是哪个数字?

  ②哪两个量发生了变化?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师;这两种关系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请同学们看题目: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 40×3=120 80×1、5=120 …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填表: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

  (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

  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模仿应用,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p26、1、2、3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并收集相关信息,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材创设了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自然语言等方式来描述这一关系,使学生体会刻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多种形式,并促使学生在几种方式之间进行转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再举出一些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提供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多种方式表示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语言、板书等形式将几种方式进行对应。

  三、举出生活中数学中一量虽另一量变化的例子。将学生的视野由正比例、反比例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教材的特点,学生只要举出例子就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清楚谁随谁变化,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格、兔等大致的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反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反比例》教学设计9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本课是反比例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并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作为初中三个基本函数(还有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中最特殊的一个,明确其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另外本节课的学习可以给学生研究其它函数做好引领工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学生需要对从实际问题中得出的三个关系式进行观察、归纳,结合已学知识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且深入的理解其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引,具体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就是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做好问题的探究.学生是这个环节的主体,教师是辅助者,在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不应该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对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知道自变量和对应函数成反比例的特征.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问题中的变量关系,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分式等预备知识,对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特征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再加上小学已经学习过的反比例关系,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引入不会感到突然.在对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需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于自变量每一个确定的值,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不同在于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定值.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回顾类比反比例关系,分式的概念及其运算.

  但是反比例函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从形式上和正比例函数很类似,但是其自变量取值范围不再是全体实数,所以相比于学生熟悉的函数类型,反比例函数的研究方式会有所不同,而本节课的学习就是所有这些改变的起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抽象得到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京广高铁全程为2 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的温度下降到零下273℃,每分钟变化的温度(单位:℃)与冷冻时间(单位:分)有什么样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学生给出的答案,同时提醒学生关注零下273℃的表示方法.

  设计意图:用实际问题引出现实中的反比例关系,为后续的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做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体会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函数关系,激发探究兴趣.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针对学生的答案,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3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问题4这两个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问题4.1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问题4.2变量x、y在什么范围内变化?问题4.3 y是x的函数吗?

  师生活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推动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开始渗透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探究函数关系.学生需要调动原有知识储备,经过思考和讨论来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反比例关系式表示出来,初步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3.归纳概括,建立模型问题5这个函数应该如何表示?问题6你能给这个函数起个名字吗?归纳整理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一般地,形如(为常数,)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是自变量,是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议论后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上述不同的数学关系式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反比例函数的能力,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方法.

  4.分析例题,培养能力

  例1已知y是x的反比函数,并且当x=2时,y=6.(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当x=4时,求y的值.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y是x的反比函数”这句话的意义,总结得出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正确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熟悉函数值的求法.例2已知(1)写出(2)求当与成反比例,并且当

  时,和的函数解析式;

  时的值.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并请学生展示解答过程,给予适当评价.

  设计意图:已知条件中y与

  成反比例.设为

  (k≠0),看作整体,进一步

  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理解,明确反比例与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和联系,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今天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哪些知识?如何获得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反比例函数中的两个变量的关系是什么?(3)反比例函数对自变量取值有何要求?(4)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梳理知识体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26.1复习巩固第1,2题.五、目标检测设计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晰概念,用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判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从形式上看是写成一般式,实质上是两个变量的乘积为定值.

  2.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2时,y=-6.(1)写出y关于的函数解析式;(2)当=4时,求y的值;(3)当y=4时,求x的值.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概念理解,明确反比例与反比例函数的区别和联系,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9——7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正、反比例意义,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弄清正比例、反比例量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回顾整理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比较分析

  区分特征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相互补充与完善

  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断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2)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7、思考:如果X和Y成正比例,当X=16时,Y=0.8,,如果X=10时,Y是多少?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填一填,议一议

  判断、讨论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介绍给爸爸、妈妈吗?

《反比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 X 或 140:2=X:5

  2 5 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

  (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 X=70×5/4 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

  C)它们有什么关系?

  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和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 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 ?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 b.30:150=1200:x

  c.150x=30×1200 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 b.60:8=3:x

  c.60×8=(8-3)x 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 b.5:40=x:480

  c.40x=5×480 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 b.24:5=6:x

  c.(24+6)x=24×5 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 b.75%:3=2:x

  c.75%x=2×3 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通过检测讲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题组练习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了正、反比例应用题,今天我们上一节检测讲评课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检测题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b.日产量一定,天数和总产量。

  c.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d.圆的周长和半径。

  e.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f.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大家对概念掌握得较熟练,但在应用中可看出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是有差距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先明确是谁和谁,其次看它们是不是相互影响,若是,就看着两种量是不是属于积商关系,积商一定时,就下断论。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不一定发生变化,直接否定。再如,圆周率和圆周长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时圆周率并不发生变化,也是直接否定。a、b、c、d、f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且积或商一定所以成正反比例的量,e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但不实际上已定,故不成正反比例的量。大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实质,灵活运用。

  二、练一练

  1.计算下列各题:

  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3天生产360台,照这样计算,30天可生产多少台?(指名读题)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先讲一讲,做题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书列式:360/3=X/30。

  师:这道题,你们觉得他做得咋样?如果工作时间30天不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如果再生产27天,一共可生产多少台?

  师:同原题比较,这道题复杂在哪呢?

  生:原题的条件是直接的,这题的条件是间接的。

  生:原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已知的,这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未知的。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呢?(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

  生:解:设一共可生产X台,360/3=X/(3+27)(板书:360/3=X/(3+27))。

  教师提问:3+27求的是什么?把3+27写成27可以吗?

  教师强调:列式时一定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生:解:设27天可生产X台,360/3=X/27X+360。(板书:360/3=X/27X+360)。

  教师小结:80%同学能做出地一题,第二问题就有点大了。其实象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这道题我们可以直接设问题为X,列出这样的.比例式(指360/3=X/(3+27))。也可以间接设27天的生产量为X,求出27天的生产量再加上前3天的生产量,就得到了一共的生产量。

  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a.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100台,需多少天完成?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教师订正时请同学讲述解题思路,并板书方程:100X=80*20。

  将原题变成:

  b.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多生产20台,需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c.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需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d.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生产100台,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e.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台,20天可完成任务。如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台,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以上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讲:通过刚才的变换我们发现,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对应值的复杂化。二是问题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的复杂化。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紧扣反比例的意义,对应用题中两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

  三、巩固练习

  1.学校买来塑料绳150米,先剪下12米做了4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可以做这样的跳绳多少根?(用算术和比例两种方法)

  2.利民加工厂生产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25个,30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5个,这样可提前几天完成?

  3.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出比例式。

  一个农具厂,计划一个月(30天)生产农具600台,结果4天生产了100台,照这样计算,?

  小结:刚才这道题同学们所提的问题有:

  (1)完成计划需要多少天?

  (2)余下的任务还需要几天?

  (3)可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

  (4)全月实际可生产多少台?

  (5)实际超过计划多少台?虽然不同,但因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

  4.用正、反比例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00米,60天修完。实际3天就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实际用几天修完?

  教师小结: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就不同。刚才这道题,从“照这样计算”可知每天修路的米数是不变的,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从“修一条公路”又可知这条路的长度是不变的。又可用反比例的方法来解答。

  四、全课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

  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反比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口答)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

  2、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自主学习(15分).

  1、自学课本p47例2。

  思考:

  a、表中的两种量是( )和( )。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越( )杯子的底面积就越( )。

  c、相对应的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 ),一定吗?

  d、这个积表示( )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是( )。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合作交流(6分)

  1、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数学书第4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质疑探究(4分)

  举出生活中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五、小结检测(4分)。

  1、说说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检测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3、第51页8题

  4、第51页9题

  六、堂清 (6分)

  p51练习九第10、11、12题。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课件展示)

  体育课上测试了百米赛跑成绩,那么时间t与平均速度v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v吗?

  问题2:(课件展示)

  我们知道,矩形的面积s与长a宽b之间的关系为S=ab,那么,当S=245时,长a宽b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问题3:(课件展示)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某市的`总面积为1.68×10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会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二、观察思考,明晰概念

  1、这些关系式都体现了函数关系,它们是我们曾学习过的正比例函数或一次函数吗?

  2、这些函数关系式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有何不同?

  3、这些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各关系式中两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5、你能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吗?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领悟概念

  1、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变量?

  2、变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反比例函数还有其他形式吗?若有请指出。

  4、反比例函数中,变量x、y和常数k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

  四、内化新知,拓展应用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请指出反比例函数中的k值。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3、当x为何值时函数y=x—2a—4是反比例函数?

  4、已知函数y= y1+y2,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当x=2时,y=5。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2时,求函数y的值。

  五、课堂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教课书第40页的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反比例函数有怎样的认识?

  2、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有哪些?

  七、作业布置

  教材中本节习题17.1第1、2、4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习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平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习

  见课件

  四、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五、作业:

  配套练习22页21、22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反比例》教学设计10-11

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04-18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3-20

装帧设计教学设计04-19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4-14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7-13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