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酒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独异佳亲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 “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 “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感受课题,了解习俗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指导写“忆”)理解题目,并提出问题:王维为什么想念自己的兄弟?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三)品读感悟,体会诗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 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根据一个“独”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说,他一个人却孤零零的,多可怜呀。别的人都有朋友,而他却独自一人。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师小结:是呀,王维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到了过节的时候会更加的思念,以致于他写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2)从“倍”字中体会到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情感!【板书:倍思亲人】它不仅体现了王维思念亲人,也是在说思念家乡呀!【板书:家乡】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迎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板书:箭头】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说出王维此时的想法,并展开想象:在此时此刻他的兄弟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汇报:我仿佛看到王维的兄弟在插茱萸,可是却少了王维一人。他们好像在说:王维,你在他乡还好吗?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 “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诵读古诗,积累背诵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真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里面还包含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
生:(兴奋地猜测,抢着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了。(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比较熟悉了,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课题读一下,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
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英英学古诗》等)
评析:让学生猜学习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好表现的心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超前阅读,引导温故知新地围绕课文组合成板块,促进了教学。
师: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任务?
生: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
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读、悟、解、背)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找学习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识,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现在已经17岁了。
生:我知道课文讲的是王维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事。
师: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因为诗的题目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你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看,真不错!
生:我知道重阳节人们有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习俗。
师:“登高远眺”是为什么呢?
生:表达对身居异地的亲人的思念。
师:你不仅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了解了一些民俗,读书的好处真多啊!
评析:老师适时点拨,不露痕迹地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爱读、会读。
生: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联想到一句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虽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你的联想很有道理,你能把读过的诗与课文联系起来比较,感受是相同的。你真会学习。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话来说明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直接写。“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是间接写。写兄弟们登高远望长安,思念着我,其实是写诗人自己思念着他们。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出色!
师:作者看到了此时此刻,兄弟们登高聚会,西望长安吗?
生:没有,这是作者想象到的。
师:哪句诗写了这个意思呢?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一人”是谁呢?
生:作者王维.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好,通过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懂了文中的人、文中的情。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知道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度过了两年,在这重阳节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诗中用了一个“独”字。
师:你对“独”字理解的很深刻。
生:听了__同学说的,我知道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诗人孤独一人作客他乡,每次到了重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句的意思。
生:我也是运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相结合的方法读懂三、四两句诗的,此时此刻,兄弟们已经头插茱萸登高远眺了,可我却天各一方,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团聚。
生:我知道“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是王维的家乡。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课前查资料的。
师:(竖起大拇指)你能主动查资料真棒!我们预习课文不能只是读读生字,把课文读熟练就行,有时还要查查资料,特别是古诗,古今用法不一样,如果不查资料会闹出笑话的。
生:我知道“兄弟”不是弟弟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的合称。这里就是指家乡的亲人。我也是查资料的。
评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要靠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养成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
生:我读懂了诗题的意思: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回忆与家乡亲人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师:(出示诗)能把这首诗读好吗?
(生大声说“能”,接着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背了一遍,全班同学背得既熟练又有感情。)
评析: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一步步地把答案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感悟、纠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综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综合学生的能力。
师:思乡的诗有很多,同学们读过哪些?
生:我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背诗)
生:我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背诗)
生:我读过李益的《春夜闻笛》。(背诗)写的'是流浪异乡的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生:我读过王维的《相思》。(背诗)是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师:从古到今,思乡的诗有很多,他们思乡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可以不同,但他们思乡之情是相同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找些思乡的诗、歌,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近代的、当代的,大家一起交流。
评析:仅仅局限于一课书的学习,绝不是成功的学习。课堂中有意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了思乡诗的知识组块,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课虽尽,而“学无涯”。
师:本课的学习任务你们不要老师脚,自己读书完成了。你认为还该做点什么书面作业吗?
生:抄写本课的生字。
师:有必要,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能马虎,相信你们有能力自学好生字词。
生:把这首诗的意思写下来,书后思考题中有要求。
师:你有学习方法,知道抓住书后思考题来把握课文,也懂得及时整理重要的学习内容。诗意不要被诗句简单“框住”,要发挥想象。
评析:让学生自己决定作业的内容及形式,作业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总评: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新构建,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案例中的师生对话表明,教师已走下了讲台,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励者和伴奏者。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应充分相信孩子的理解力,设计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必设计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在文本中尽情地朗读、感悟、交流、合作,充分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还本真的课堂,真正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对话既是平等的,也是互动的。教师应学会倾听、质疑、保留和批判。在平等对话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交流中点燃创新的火苗,产生新的思想。在老师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中体验成功,为每一位学生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铺设终身学习的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亲情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茱”“萸”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佳节、茱萸”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亲情?(兄弟情)你还读过描写兄弟情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游子吟》、《别母》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亲情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亲人——异乡、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想象情景——登高、插茱萸
写景:临行密密缝
游子吟
抒情: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爱无私)
别母
写景:雨夜不眠图
抒情:梦里思亲人 骨肉分别 依依不舍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习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引导谈话: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重阳佳节里,王维会回忆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导谈话: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们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他们在登高的时候会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 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 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 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 指导写字
1、 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 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 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2、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想象画面:再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配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诵读
学了这首诗,让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思乡情的诗吧。(出示这几首诗)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要求: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乡爱亲的情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六、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一段话、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习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1
(一)、思亲怀乡情
1、理解题目。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9个字,如果只保留一个字的话,应该保留哪个字?(“忆”,这个字和哪一句诗(第二句)中的哪个字意思差不多?“思”)(幻灯片出示:思念)
2、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家乡、亲人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3、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佳节指美好的节日,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自由发言(说到一个传统节日就先站着)。师做如下预设:假如你就是王维:
◆正月十五元宵节,你目睹着人们吃元宵、高高兴兴去街上放烟花,你快乐吗?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八月十五中秋节,你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高兴吗?
请你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同学们,王维只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才思念亲人吗?(不是),你从哪个字感觉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是啊,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就常常思念亲人,想念自己的家,如今面对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真是“佳节有限,思念无限”啊!)一起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余音式朗读:两组读这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倍思亲”。
(二)、孤独寂寞心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个字点明了“倍思亲”的原因,请你找出来。(指名说:独,遥,少。)。
齐读第一句。
讨论:怎么理解第一句中的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幻灯片出示:孤独)
“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师做如下预设:假如你是王维: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你( )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你( )
2、师: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3、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异乡”可以理解为“他乡”或者“外地”;“异客”可以理解为“陌生的客人”。两个“异”。王维觉得一个“异”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个“异”字。
带着孤独,带着思念之情,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遥远期盼回
1、谁来读读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从这个“遥”字,你感觉到了什么?(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幻灯片出示)。
3、“知”,是“知道、想到”的意思。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当时通讯极不发达,没有邮局,也不可能有电话、手机,王维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登高处、插茱萸呢?(一是因为重阳佳节,有这样的习俗;二是因为王维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次重阳节,都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亲情,是这份亲情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带着这样的自信,我们读这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维的“倍思亲”有关呢?(少了谁?谁发现的?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少了王维呢?)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等,兄弟们的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还剩下一根茱萸,你会怎么想呢会祝愿些什么?(联系重阳节习俗、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是啊,少了王维,也就多了一份遗憾!重阳佳节,不只是王维在思念亲人,亲人也在思念王维啊!从这个“少”字,我们读出了一份思念,也读出了一份期盼,(幻灯片出示:期盼)他们热切地期盼王维回家团聚啊!兄弟们的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维的思念之情!让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吧。
齐读这两句。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读全诗)
(四)、游子表心声(总结)
1、同学们,(出示幻灯片)现在你知道17岁的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了吗?
在王维的眼里,思念是兄弟们温了又凉的杯中酒,是父亲怎么望也望不圆的月亮,是母亲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线头。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第二句)这句诗最能打动哪些人的心?(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离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
3、你的家人有外出打工或求学的吗?你不能与亲人团聚、相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有一天你长大了,你外出求学或工作了,你会想念你的亲人和老师吗?(一起读第二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成为游子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万里的漂泊,心里始终向往着一个亲情的港湾;游子山重水复的奔劳,总是期盼着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
(根据创作背景:
(1)、路途遥远,回去不易。
(2)、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咱们全体起立,每逢佳节,在你和亲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远在“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当你和家人不能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在外辛苦奔波的亲人。齐读这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诗——(整首诗)
过渡:诗不光可以诵读,还可以吟唱,听有人把这首诗改编成歌曲了(课件播放歌曲)。欣赏完后问:好听吗?那我们的任务是——超市(作业)。
过渡到布置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师生共同介绍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习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 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内容:
2、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4、欢度节日的场面总是欢乐的、高兴的,让我们再次感受下那欢乐的节日气氛吧!
5、以前王维和兄弟们也是这样过重阳节的。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当诗人看到这欢乐的情景后,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如果谈不出:想想过节日,特别是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这些团圆的大节日期间,假如你是在外地上学的人,或者是自己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你们团圆,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遗憾,更加的思念亲人。)
(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家乡在山的那头,他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我们的诗人现在正是这样的心情,课文中哪一句可看得出诗人的这种心情?(课件出示: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插上了茱萸才发现少了我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画面呀!“少一人”是诗人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来共同表达诗人心中那无奈的呐喊吧。
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 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 配乐齐诵诗文。
九、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 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05-08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06-2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及赏析06-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其赏析08-2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作文(精选13篇)10-2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四年级作文09-20
遥远的思念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精选6篇)10-23
《忆读书》教学设计12-25
(优选)《忆读书》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