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2 17:13: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经典(1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课堂教学检测要求

  1、能准确翻译内容;

  2、能解释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3、能复述四子的性格和志向;

  4、能理解孔子“礼仁治国”的思想。

  重点掌握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难点通过曾皙的理想来理解孔子的思想

  准备内容:

  1、预习字词,读通课文

  2、课文介绍

  《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

  的场景。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研讨指导:

一、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熟悉人物

  二、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用原文)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轻率、自信、

  自负哂之

  冉有(求)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谦虚,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从容不迫、

  洒脱放达与之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3)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民主平等、平易近人、诲人不倦

  3、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由此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1)曾皙的志向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在明媚的春天,同一些青少年朋友,到郊外去游泳吹风,快乐歌唱,是一幅完全溶于自然的春日郊游图。

  (2)看出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实际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的最好体现。

  孔子把以礼治国达到太平盛世当做最大的人生快乐,即“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皙的这一幅图画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词注释,并给划线词注音

  (1)侍坐()

  (2)率尔()

  (3)会同()

  (4)饥馑()()

  (5)俟()()

  (6)宗庙之事()

  (7)撰()()

  (8)夫子哂之()()

  (9)冠者()()

  (10)摄()()

  (11)舞雩()()

  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曾皙后:

  (4)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

  3、指明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可使有勇:

  ⑤异乎三子者之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作业巩固

  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毋吾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问君何能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权将如吴()

  不动如山()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战,勇气也()

  夫子何哂由也()

  则

  《论语》六则()

  居则曰“不吾知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而

  蟹六跪而二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余知而无罪也()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失其所与,不知()

  遂与外人隔绝()

  生三人,公与之母()

  2、课外摘抄孔子名言,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这首歌的出处,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讲解文言词语。

  明确:

  古今异义:

  浩浩呼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的意思。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一词多义:

  望:①七月既望:农历的十六日,名词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动词

  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声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三)深入研读

  1、同桌交流,说说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作者与友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

  明确: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写了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作者的畅游赤壁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巩固提高

  结合课文谈谈你有怎样的启示?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讲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现代小散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鉴赏,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文言词语的问题,接着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进而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最终要能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启发。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流畅说出《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的分析,识记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客观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等人物。

  学情分析

  通过《史记》名篇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叙事笔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淀,但此文篇幅较长,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因此,本次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圈划、朗读等手段,巩固、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味情节和人物,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鉴赏。

  课标要求

  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考点分析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记》基本常识的识记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整理《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音乐起,播放项羽的《垓下歌》,在音乐中体会其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课件展示《大风歌》,齐诵并简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引导学生思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借此引入《鸿门宴》的学习。

  二、分享搜集成果。

  (检测为主、明确知识点。)

  环节一:

  司马迁和《史记》;

  环节二:

  历史背景。

  (课件明确。)

  三、分享预习,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强调字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古:敬酒。今:长寿。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学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

  (1)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结果如何?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开?(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四、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前预习。

  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以鼓励激发兴趣。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目标。

  问题的设计着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加深对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获得具体感悟。

  在互动和分享中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分析阐述不全面,适当引导。

  基本文言常识通过学生交流补充,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并归纳总结。

  通过朗读,揣摩语气,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课小结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借鸿门宴上双方人物的一次汇集,生动地写出了项羽、刘邦双方明争暗斗的斗争场面,刻画了项、刘两人不同的性特点及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刻画了张良、樊哙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之余,需要更多关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写凸显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处。

  课后作业见作业包1+2(必修+选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5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鉴赏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赏析边城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探究的主题,把握学习边城对当今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我们先通过几张图片了解一下边城风光,这节课,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边城,领略边城之美。

  二、作者介绍检查同学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沈从文。师:首先,请一位同学通过大屏幕为我们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边城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师:沈先生曾这样为我们介绍《边城》的思想内容: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样的人生形式是通过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的呢?请同学结合预习以及我们观看的电影概述一下故事情节。

  三、细读文本

  1.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师:戏如人生,有美好有残缺,让我们先抛下这让人惋叹的结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结合已观电影用心品味小说中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

  2.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示例: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带给你的感受。生:美

  3.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边城之美

  1.找出文中体现边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体会其自然景物的特点。(风景美)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溪面的薄雾、大岩石与云等→纯净、自然、古朴“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联系现实: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2.哪些描写展现了边城独特的地域风俗,感受湘西的风俗特点和节日氛围。(民俗美)

  端午节:龙船赛会、全城出动、抢鸭游戏、军民同乐中秋节:男女对歌,倾诉爱慕新年十五:舞龙耍狮、锣鼓喧天、炮仗烟火→军民同乐、和谐安定举城欢庆、热闹非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师: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那么在这青山绿水的边城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师: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台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拨。

  (一)翠翠与爷爷:(亲情)(二)爷爷与乡邻:(友情)1、爷爷与“老熟人”;2、爷爷与过渡人;3、爷爷与顺顺。

  师:请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概括爷爷和乡邻的性格特征。

  生:爷爷——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乡邻——淳朴厚道、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至真至纯。

  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山美水甜,这里的乡邻至善至美。

  (三)翠翠与傩送:

  (爱情)

  师: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结合电影情节,分析傩送的性格特征。请用六个四字短语概括。

  生:古道热肠、心底宽厚、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师: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宽厚热情的帅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是怎样通过翠翠表现出来的呢?

  师:边城为我们展现了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边城人民之间的人性美。翠翠与摊送朦胧单纯的爱情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亲情爷爷与乡邻真诚互助的.友情师: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爷爷与乡邻间的同乡情;军民同乐;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师:这里有一组未写完整的对联,请大家动用手中的笔,补写在书本上。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乱痴心。

  五:探究主题合作再探究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通过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总结主题。联系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创作动机: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确: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延伸探究——边城启示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如何守住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

  任务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同学展示分享成果。师:《边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长起来的一粒瑰宝,值得人们永久回味。今天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缩小了,但心灵距离相对遥远。无疑,边城那种朴素的人情美,成了当今多少善良人们羡慕而又遥不可及的奢望。

  齐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力地表现了湘西边城的环境的美、亲情的美、人情的美、爱情的美,描写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现得是人性的光辉。这曲人性美的赞歌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读《边城》,以美好的人性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边城》全文

  2.完成本课课时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通过以上的,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七)布置作业:

  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xx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xx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图片:

  三、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0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许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动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设计的重点拟在作文的点——细节描写上,以期能以点带面,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用细节来出彩。

  教学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语言平淡冲远,故而本文在理解语句上并无难处,但那种生动的细节描写却是学生非学会不可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基于这个理念,本堂课由《金岳霖先生》作为引子,由老师作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摸索细节描写的奥妙,并付之于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自清先生父亲那臃肿的背影,曾经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怦然一动,那个站着喝酒却又始终不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带给我们笑声的同时,却让我们深深体悟到了世态炎凉;说到杨二嫂,我们会想起她那圆规般的伶仃细脚;至于变色龙奥楚蔑洛夫,他那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一会儿脱下一会儿又穿上的军大衣我们想必也不会忘。背影、长衫、细脚,大衣是他们各自的特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作家描写的是哪个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鲁迅)

  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对,是鲁迅,那你们是根据那些特征他是鲁迅的呢?或者说鲁迅的标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头发直竖,胡子。

  这是崇拜鲁迅的一位青年读者阿累眼中的鲁迅,而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唐韬也有一段关于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明确:有没有发现,唐韬先生与阿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和浓黑的胡子这一典型的外貌细节特征。所以,要写活一个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现出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逻辑学大师(板书:金岳霖先生)

  二、学生快速自读全文。

  1、请从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的细节——

  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遗风。

  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有一颗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点?

  小结: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的细节,漫画式地刻画了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让人发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又有一颗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态度,学识修养,性格特点,处世方法等等。

  4、这些细节有何作用?

  这些细节感染力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学生真切而直观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们要写活一个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择其特点,从细处着笔,用细节描写进行勾勒。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金先生一样与众不同的老师,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天真率直,或严肃端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动作,神态或口头禅。请大家在我们现在的任课老师中任选一位,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百来字的人物片段,写出他的特点来。注意:不能出现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择二三位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请在座的同学猜猜他写的到底是哪位老师?(简要评点,学生互评)

  6、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捧给我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回味空间。就象在鲁迅先生的竖直的头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斗士。从金先生戴的鸳鸯眼镜的白镜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点我们一目了然,但还应该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情感隐藏在他那黑镜片之下,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一)重情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二)热爱生活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跟着汪先生,我们也一点一点地认识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样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点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节,自由随意,真是有趣;最后我们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热爱生活。作者由外而内,由形入神,刻画了一位活生生的、立体的金岳霖先生。

  刚才的片段练习中,同学们用细节勾勒了老师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们深记老师的全部内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们的地方。下面,请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们老师的内在情感,为刚才的片段练习作一个补充。

  学生当堂补充。

  三、小结

  感谢汪曾祺先生,他不仅用平淡隽永的笔让我们了解了一位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会了我们运用细节描写由外而内、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学会之后,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

  从细节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读到有关金先生的文章时,总会惊叹名家的独特个性,为他们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终的目的。整个环节中,感觉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细节的详细解读,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有点仓促,只让学生读了两个段落,然后大致的讲解,并没有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感受。

  2、课堂没有深入地拓展开,在文章中闲笔处点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我只点到有学问的人都很有个性。没有点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况。

  3、文章的梳理很乱,写人肯定是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书上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做,效果会更好。

  4、学生没有完全地投入到课本中,怎么都感觉他们是敷衍的态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课堂是一个情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它是为学生课后的理解提供一个范例”,在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让学生说,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语文课堂的最终目的应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1、不能脱离文本,始终注意细节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进行表达。如“‘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可以抓住这其中用了句号,而为什么没有用叹号,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两处提到“有趣”,开始的“西南联大有许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结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从实写到虚写,体现了作者在写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现给人的性格特点。但我认为“怪”更能体现金岳霖的特点。“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无定法,只要本着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会有收获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

  课文简介:

  《游园》是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前半部。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皂罗袍】是《游园》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台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汤显祖及《牡丹亭》;从人物台词中深入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戏曲语言,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中国古典文化的抒情传统,追寻作品包蕴的文化基因。

  教学重点:读懂台词,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临川人(今江西临川)。代表作:《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 《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明代社会科举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笼络他们。但汤显祖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结果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

  2、文体知识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3、影响

  《牡丹亭》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

  二、细读《皂罗袍》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3、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4、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锦屏人”深闺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这句意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总评:杜丽娘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受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他的心扉。这段曲词细腻生动地描摹了一个少女青春萌动时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

  联系课外名著阅读: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就曾用这支曲子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三、拓展:《牡丹亭》主要情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四、《游园》六支曲子概览

  《游园》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写出游之前,后三支写游园及回归。作者描绘了一幅幅万花璀灿、莺歌燕舞、烟水画船、雨丝风片浓重不一的彩墨画面。既刻画了杜丽娘美丽娴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她晶莹纯碧的内心世界,更细致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心灵上的徬徨苦闷。

  【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乱煞年光遍:到处都是缭乱的春光。

  贴:贴旦,次要女角。沉烟:香料的一种。

  【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梅关:指大庚岭。

  宜春髻子:相传是立春那天妇女的一种发髻装饰,上贴“宜春”字样。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晴丝:晴日烟气。

  没揣:没想到。菱花:指镜子。

  彩云:指发卷。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zan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翠生生:言色彩鲜艳。出落:衬托出。茜:茜红色。

  艳晶晶花簪八宝填:镶着各种宝石光闪闪的簪子。八宝,泛指各种珍宝。填,镶嵌。

  爱好是天然:意为爱美是天性使然。

  三春好处:比喻自己青春貌美。

  “惜花”句:《开元天宝遗事》载,宁王惜花,以红丝串起金铃系在花梢上,有鸟鹊飞来,即拉铃驱之。这里设想因担心小金铃牵拉过多伤到花而心疼。

  【皂罗袍】(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闺中人)忒(tui太)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贴)成对儿燕莺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啼红了杜鹃:开满红色杜鹃花。

  荼蘼(mí):一种灌木,花白色,有香气。

  剪:剪刀声。呖呖li:象声词,鸟叫声。

  【隔尾】(旦)观之不足由他缱(留恋),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分析】

  《迢迢牵牛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必修一的第17课。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很能代表《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本诗借牛郎和织女相思而不得团聚的哀怨,表达对东汉末年社会观念和社会环境对百姓所造成伤害的委婉控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深入挖掘并体悟诗歌情感的成因,训练“旧瓶装新酒”“缘事而发”的写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挖掘并体悟情感的成因;训练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品读诗歌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运用多媒体、插图创设情境,请学生讲述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接着,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对诗歌情感的成因进行挖掘,训练“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思维。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时】

  2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学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流传非常久远的故事,历代文人都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

  有词还有电影。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来重温一下这个浪漫的'爱情

  故事……

  2.在同学们演说故事的基础上,老师补充牛郎织女的文学掌故,先有先人对星宿命名,后有神话,而后有传说。从《诗经小雅大东》到西汉《汉宫阙疏》无情节的记载,再到东汉的《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一)读诗歌,品故事

  1.齐读诗歌,然后自读,用诗句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本诗的主体?(皎皎河汉女)

  主体在做什么?(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做得怎么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为什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主题:夫妻咫尺天涯,无法团圆的悲苦。

  2.谁能将织女的这种悲苦泣涕朗诵出来?(学生个人朗诵,教师点评,再教师范诵)

  (二)深入探究

  设问:牛郎星和织女星到了《迢迢牵牛星》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可是东汉文人为什么要将故事编成这个样子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系吗?

  明确: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分崩瓦解,豪杰并起,混战连年,百姓流离失所;传统的婚姻门第观念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联系《孔雀东南飞》)。

  三、比较鉴赏,启发思维

  1.幻灯投影秦观《鹊桥仙》,赏析并设问:《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相比,就立意上来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明确:这两首诗词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迢迢牵牛星》是悲苦哀怨的,而《鹊桥仙》是积极坚强乐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秦观的爱情观更有高度,更有指导意义。

  2.写作引导:由这两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题材,我们可以根据现实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以改编和利用。这种写法叫“旧瓶装新酒”或“故事新编”。

  3.投影欣赏我省20xx年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

  四、写法迁移,自主创作

  1.思考交流:如果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让你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会怎么构思?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发言交流)

  2.作业: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打开思路,结合社会现实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学生作文附后)

  五、总结

  《古诗十九首》里的古典诗歌,都比较通俗,比较容易上口,很好读。建议同学们把十九首诗歌找出来读读。但读文学作品,应着眼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将“品―悟―写”三者结合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将作品往深处挖掘,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素养;积极动笔创作,增强我们作文的生命力。

  第二学时:

  学生习作点评。

  附:学生优秀习作

  牛郎织女的今世缘

  高一(3)班陈施敏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唉”织女轻蹙眉,微摇头,移出琉璃榻,叹道:“现在天国大兴工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听说人间还好,何不下凡一游?”打好了如意算盘,擦了擦被废气熏出的涕泪,翩翩而去。

  可是由于劳累,飞了没多久,头一晕,便失去重心,从高空直坠下来,掉进了牛郎家的牛奶池里洗了个牛奶浴。都说女孩子出浴时是最迷人的,可织女的小样别提有多狼狈了,把农庄里一人数牛吓得够呛。

  那人就是牛郎。这小子经过无数的摔打跌爬,总算有了点成绩。可是命运老爷见不得他功成名就,硬是把他经营得火红的牛奶加工一条龙给搞砸了。咋搞的?很简单,就是往牛奶里加了点三聚氰胺,再把牛奶售给“三鹿”公司加工成奶粉,营销全国各地。可命运老爷下手狠了点,以致牛郎债台高筑,每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天天没事干就去挤牛奶,牛奶把牛奶池都装满了,他就去跟老奶牛聊天。老奶牛告诉他:“你别愁,你的Mr Right将要到来,一切会好的。”于是,牛郎天天拿着小板凳,坐在屋里等命中人,躲避债主。

  牛郎回过神,大喝一声:“你是谁?你以为这是卖广告啊?难道‘樱雪’公司找你拍牛奶浴广告吗?!”

  织女抹了抹脸上的牛奶,弹了弹头上的奶滴,没好气地说:“你说什么?拍什么广告?”说话间,已恢复当初亮丽而淑婉的模样,牛郎被惊艳了一番。好歹牛郎也是一代美貌胜潘安,两人在几秒之内沦陷,坠入了情网。

  牛郎向织女说清了现况,怕养不起她。织女摆摆手,说:“我会让你东山再起的!”

  织女说到做到,靠着标致的模样,参加了选美大赛,连晋数级,登上了冠军宝座。接着电影公司、电视剧导演、著名明星公司纷纷向她伸来橄榄枝,当粉丝问她的保养秘诀时,织女微笑:“因为我喝牛郎家的牛奶,所以我长这么美。”

  霎时,牛郎家的牛奶销量大增,牛郎不仅还了巨债,分公司还一开再开。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家刚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看见了织女俏丽的模样,于是,立即遣天兵天将织女抓了回去。

  牛郎那个悔呀!因为天天处理公司的业务把织女给忽略了,让王母有机可乘。牛郎决定暂停业务,把织女抢回来。

  王母娘娘看见牛郎追上来了,就取下银簪,在天际划出了一条银河。牛郎哈哈笑:“你土不土啊!多少年了,你还用这招?翟志刚同志,麻烦你加快点速度。看!那就是织女,漂亮吧?能否抱得美人归,就全靠你了。”翟志刚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在王母娘娘的惊叫声中,牛郎与织女搭着火箭回到地球。

  后来,王母娘娘不想后世人说她没有用,就遣人做了两个玻璃人像,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命名为牛郎织女星……

  此篇习作读来天马行空,诙谐搞笑,虽然有点无厘头,但又充分显示了小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力和作文的想象能力。将牛郎和当今的牛奶行业联系起来,将织女与当今的选美风拉上关系,可谓是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搞笑之余,那种隐隐的现实批判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反思】

  《迢迢牵牛星》这一课,文本很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法,着重对诗歌本身进行赏析的话,课堂就很难有深度。因而我就自创了“品―悟―写”三位一体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么短小精悍的诗歌来说,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进一步挖掘了深度。既深入了文本,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多方面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事实证明,这一节课打开了学生新的写作思维,很多学生都创作了有现实针对性的新牛郎织女故事,激发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个人认为,这一课上得很高效,对自己的教学也很有指导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3

  一、教材简析: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 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 ---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顺势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3.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难点: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句法上骈散并以散为主的特。

  3、背诵全,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引起的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是美丽的地。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超过了兰草的清。下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作者介绍

  学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字和都任意,得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书第”,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貌呢──请看插图。古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以《兰亭集序》最出。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的序。集中的诗艺术性不,但是集的序却脍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种体,有两种。是赠序,是书序。后者般写在书或集的前,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成书经过,写书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有的近似记叙,有的则如说明,还有的写法上同散笔调,这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篇章。

  三、听课朗读录,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

  多媒体显:

  癸丑修禊流觞会稽游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感慨系之若合契曾不知学由朗读。

  (要求:注意章语、节奏、字。)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⑴实虚词:群贤毕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曾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故列叙时

  ⑵通假字:虽趣舍万殊

  ⑶活词: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⑴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尺有余内修政理茂林修修禊事也

  ⑵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有期年

  ⑶其致也齐以致节致市民聚万货颇有野致

  ⑷临嗟悼把酒临风曹公已临其境哀临三

  ⑸列坐其次引次江北破军次之贤能不待次举

  ⑹所以游骋怀所以兴怀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吾知所以拒矣

  ⑺觞咏,亦以畅叙幽情夫之相与俯仰世

  固知死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也

  3、成语及常语:

  ⑴游骋怀:开怀。

  ⑵放浪形骸: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

  ⑶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发变化。

  4、常识:

  ⑴纪年法:岁在癸丑(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年四(年号并)

  ⑵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修禊:在风俗,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三。

  五、再读课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死观。

  第课时

  检查复习,朗读课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组讨论,给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章的意思。

  三、赏析课

  1、第段:

  ⑴以课的第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的境时从哪个写的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

  地点:兰亭。

  风景:崇峻岭,茂林修。

  物:群贤,少长。

  盛况:流觞曲。

  感受:信可乐也。

  ⑵尝试背诵第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段,了解作者的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第三然段,背诵。

  4、学齐读课三遍,背诵。

  四、结

  五、全结

  【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⑴群贤毕,少长咸集( )

  A、全部B、毕竟C、完结D、毕备

  ⑵曾不知之将( )

  A、竟然B、曾经C、通“增” D、从前

  ⑶或取诸怀抱( )

  A、有的B、有的时候C、或者D、间或

  ⑷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A、陈列B、陈述C、陈旧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

  C、夫之相与,俯仰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聘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浏览,舒展胸怀,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世──很快地就度过。

  C、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转移,感慨就随之了。

  4、阅读全把握意,请找出不正确的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之中,让它随飘流。杯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就应取觞饮酒。

  B、全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个“悲”字为基调。

  C、中作者批判了庄死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是,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及于古,再及于后。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训练阅读李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若梦,为欢何古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块假我以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觞醉。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酒数。

  ⑴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旅:旅店。

  B、古秉烛夜游秉:持,拿。

  C、群季俊秀季:兄弟中排第四或最的,此指弟弟。

  D、浮若梦浮:轻。

  ⑵下列对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这篇同《兰亭集序》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桃李园)、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嫌太短)夜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块假我以章”,“块”指天地;“章”,绚烂的采。即“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名,很有才华,岁就能写诗作;“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作者此赞扬诸位堂弟才俊秀,谦称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的太阳,李看见对过来辆两匹马拉的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个拿渔杆,个挎着。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随抓起条鱼,站起,对着阳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的把肩上的使劲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汉看这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指前的两匹马。

  李下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李想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阅读,《兰亭集序》中的然之景和诗中的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滨。寂阔涯观,寓理陈。哉造化,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新。

  【资料补充】

  ⑴《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太元四年卒,年五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之志。会稽有佳,名多居那,谢安未仕时也住那。孙绰、李充、许询、遁等,皆以义冠世,并筑室东,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古观》评《兰亭集序》: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观》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字。只为当时夫务清谈,鲜实效,死齐彭殇,经济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故虽苍凉感叹之中,有穷逸趣。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03-0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2-18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5-17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1-25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设计03-04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12-29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荐】02-2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06-22

【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04-0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