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优秀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写一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鱼、怎样画鱼以及作者与他之间的“谈话”,把一个热爱生活的残疾青年形象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四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地讲玉泉是观鱼的好地方,有许多爱鱼的人到这里观鱼。先讲作者喜欢玉泉;然后写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池水清澈,坐在池边的茶室,边品茶边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最后写茶室的后院有十几缸金鱼,这里有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青年。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一句是过渡句,指出“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围绕这一句首先描写了青年的外貌,特别强调了:“他那一双大眼就像玉泉的水。”接着具体描写了他的特别之处:“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举止的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5―9自然段)讲青年人画鱼画得非常逼真,把鱼画活了。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一个星期天……惊奇的叫起来)讲青年人画的鱼吸引了许多人。“挤满”和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声:“金鱼游到纸上来啦!”可以使人充分地感觉出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惟妙惟肖,多么逼真!这一层从侧面说明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二层讲青年在认真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勾出鱼的动态。”从正面写青年把鱼画“活”了。
第三层讲青年作画的专注。
第四段(“我仍旧喝茶”――完)讲“我”和青年的“交谈”。
天快黑了,青年仍在金鱼缸边画画。作者从他胸前的厂徽上发现了他是个聋哑人。于是他们用笔在纸上交谈。作者从中了解到:这个青年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当作者告诉他小女孩所说的话时,他笑得那么甜,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心里。”这说明他非常爱鱼。因为爱鱼,才如醉如痴地观察鱼。通过观察,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就活灵活现地刻在他脑子里。只要一想,鱼的造型、姿态、顽皮的样子就展现在他眼前,所以说:“先游到了我心里。”他虽然听不到美妙的音乐,表达不出真挚的情感,但他却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出生活的美,从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充分证明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热爱生活,聋哑人的生活,聋哑人的心灵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篇目安排的特点,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设计这一课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了解作者及聋哑青年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并把学到的积累材料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赏心悦目”、“一丝不苟”、“唯一”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生活。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和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三)教学难点:“鱼游到了我心里”句子意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
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鱼儿离不开水,鱼在水里游。
今天我们学习7课《鱼游到了纸上》(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呢?
1.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
2.“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下面,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布置自学: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检查自学:
1.生字:罢、苟、唯、骄
2.词意:赏心悦目、聚集、忘我、融为一体、一丝不苟
3.分段、概括段意。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划分了段落,下面我们就根据逻辑段提问题。
归纳: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的纸上”?你从哪看出来的?
4.从哪看出这是个聋哑青年?
5.“鱼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根据提出的这些问题自学,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根据逻辑段提出了问题,并自学,在小组进行了讨论,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
1.作者为什么喜欢“玉泉”?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2.“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忘我的境界”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表达出青年的特别之处。指名读三段,分层、层意。
3.为什么说“鱼游到了他纸上”?从哪里看出?朗读、体会青年作画的认真,鱼的逼真。
4.从哪看出是聋哑青年?“融为一体”什么意思?
5.“鱼先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生读全文,思考:聋哑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总结全文,归纳观察方法。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课前准备:
课件,导游用具(导游旗、太阳帽、喇叭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孩子们,请看大屏幕,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是人民大会堂。看,在大会堂的正门挂着一幅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中这棵松的姿态吗?说得太好了,这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中有名的迎客松,那里的松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今天,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奇松,去欣赏黄山奇松,去感受黄山奇松。(板书:黄山奇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生字读音要正确,读通每句话,尽量做到流利、有感情;
2、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多练习,并尝试着进行感受体会。
三、激情导读,感受三大奇松:
(一)读后交流
1、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课文对黄山作何评价?课文又是如何引出黄山松的?
3、选读自己爱读的语句。
过渡: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呢?
(二)导读第二段:
1、黄山的松树满山遍野,面对着这看不完、说不尽的松树们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呢?(相机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2、自由读第二段,要求:
选自己喜欢的松树,并认真练读描写它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中所描写的松树的形象。
3、交流迎客松的奇:
你从迎客松的身上能品味出什么?
(1)一奇在优美的姿态: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b能不能把迎客松姿态的优美,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出示“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这也是它叫迎客松的原因。
(2)二奇在顽强的精神:
a迎客松是那样的充满生机,而课文却说他“饱经风霜”(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在黄山之巅的千年迎客松,可能会经历哪些磨难?
b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树此时想对他说什么?
他的`什么最打动你?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板书:精神
c(出示迎客松图片)你看这棵令人称奇的迎客松,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fēi)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假如你就是这棵迎客松,你的心情怎么样?)(自豪齐声朗读)
4、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通过读书体悟语言的优美;
5、感悟文章的写法
师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感受迎客松的优美,陪客松的挺秀、送客松的独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段,看看作者是对它们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看屏幕(出示三段描写三大名松的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松树有了人的情感;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多多运用。三大名松既姿态优美,又是那样情深意重,难怪人们会对他们“情有独钟”,来,把这份喜爱读出来)
(6)配乐读课文
过渡:黄山的松树就这几种姿态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黄山奇松不愧是黄山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远看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这儿有个什么标点?让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2、还会有怎样的奇松呢?看(出示课件)你能像书中迎客、送客、陪客松那样起个名字说说样子感受吗?
生1:我给第一幅图起名叫鸳鸯松,因为它们紧靠在一起。
生2:我给第三幅图起名叫送日松,因为它面对夕阳,好像在跟夕阳道别呢!
生3:我给第五幅图起名叫紫云松,因为它一团团的很像云,双是紫色的。
3、用一个词来总结,真是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还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4、现在你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了吗?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五、拓展迁移
孩子们,通过《黄山奇松》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你是否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
1、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学习,探索“黄山松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个问题,然后把研究的成果写出来。
2、请同学们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一篇小作文。
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投影呈现:
故都金陵的画面,配上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给学生讲述一个悲伤凄婉的历史故事。
(课件背景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里,有一个面容苍白泪眼朦胧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可还是无法逃脱亡国被俘的命运。在这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陷入敌国之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着,北上东京,被囚禁在汴京。大宋王朝封他为“违命侯”,但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了阶下囚,只能日夕以泪洗面。在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抑止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就在他的住所命歌伎作乐,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声闻于外,一个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恨,宋太宗听后龙颜大怒,于是派人送来毒酒,最后,度日如年的他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二、这是一段伤感凄婉的历史,故事中的他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
(投影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字: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身分:国主词人
李煜很特别,首先,他的生辰和祭日是同一天。……然后,他有双重身分,既是一代君主,也是一代词人。作为一代帝王,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词人,李煜却是唐五代时期最出色的。虽然他前期的词大多写的是宫廷享乐生活,但他后期词多是写亡国的哀伤和悲痛,都是他内心真实的感情抒发,它的内容深度已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一己之悲,扩大和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因此后人凭吊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投影呈现:江水图。《虞美人》全词内容。)
三、读
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仔细听读。稍作评析。从感情基调、语调、语速等方面。
听范读,生再读。
四、议
师:要好这首词,一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大家说说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投影呈现:放大“愁”字。
师:联系背景,结合全词,大家说说李煜的有哪些愁。
国家灭亡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家庭的支离破碎对往事的怀念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命运
投影呈现:
亡国之恨
思家之苦“愁”
往事之怀
命运之叹
你们看看,李煜的愁多不多?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恰似一江春水向春流”他用什么手法在写愁?比喻。用春水喻愁,一江春水是我们能见的具体事物,而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他这样一比,我们就感觉到这哪是一江春水,简直是一江愁水!
在古典诗词当中,有很多咏愁的句子,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1)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联系另外一首)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李煜另外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五、小结
我们说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对于他人的愁苦,我们一般寄予深深的同情和安慰,但是对于李煜的愁,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如何正确评价李煜的“愁”?)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
李煜因为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使得百姓遭殃,生灵涂炭。所以他的愁本身不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他这首词千百年来打动读者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美。
六、听
听邓丽君的《几多愁》,再次感受一下李煜的千古愁情。会唱的可以跟着哼哼。
优秀的教学设计4
师:初步学习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么体会?
生:它们之间的称赞是真心实意的,不是夸张。
生:它们之间不是说大话。
生: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恭维,不是为了图回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是啊它们的称赞都是真心实意的,那么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说一说好吗?
(生读书,用笔画一画)
生:我从小刺猬仔细地看了看,知道他确实认真观察了,发现了小獾的优点后才称赞的,他是真心实意。
生:我从小刺猬不要小獾的椅子看出来,他称赞小獾不是为了图回报,所以他是真心实意的。
生:我从一开始课文讲了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看出来,苹果好是真的不是故意夸奖的,他也是真心实意的。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找得那么准,谈得那么透,看来你们很欣赏他们之间的真心实意的称赞。学了这已课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我知道称赞有很大的好处,它能使人消除疲劳。
生:还能使人更有干劲。
生:称赞能使人心情愉快。
生:我们喜欢人与人之间的真心实意的称赞,我们以后也要互相称赞。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互相称赞,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家称赞他。请魏赫站起来,开始!(他其中考试倒数第一,习惯极差)
生:他上课爱发言,我们不如他。
生:同位打他,他也不还手,能忍让。
生:老师一说坐好,都是他第一个坐好。
生:上次他捡到5角钱交给了老师,他拾金不昧。
师:看来,同学们都学会了真心实意称赞别人。回家称赞你的家人,把你称赞的原因,怎样称赞的,你的家人是怎么说的写下来,好吗?
教后感: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在生活上,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即使别人存在问题较多,也能给予应有的肯定。这是我和同学们的感想,这一篇课文,细节处见真诚,从平淡中见深情,每个同学读后都会受到触动或启发。让学生认识到称赞别人,一定要真心实意,不能太夸张,否则将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效果适得其反。这一课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然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另外,我注重课内外的迁移,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学会称赞。学生写的日记非常感人,有的写道:“妈妈工作了一天,做好了饭,我和爸爸连声称赞,饭菜真好吃!妈妈激动的说:“真的?
””高兴得不得了!代逸舒写:“妈妈有时对自己很失望,认为自己当妈妈不够合格,这时候,女儿就说,妈妈你已经做得够好了!让自己的妈妈找到了自信。”等等。
优秀的教学设计5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板书:我的发现。
(学生读一读)
2、观察图画,引导发现:
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提示,学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
(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二、完成“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⑵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⑶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2、读读背背:
⑴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
(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⑵指导背诵。
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⑶展示。
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3、我会说:
⑴指导说说:
读读横红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上什么。
⑵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
三、展示台
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是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是展示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期才艺”奖。
四、教学效果测评
1、个别指导,进一步保证每个学生知识积累落实。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小组里抽背春联。
(点评、表扬)
五、拓展性学习
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
优秀的教学设计6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治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天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大雁归来。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
④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观赏雁群翔集”
1.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翱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2.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
3.齐读第4段。
(二)“聆听雁语心曲”
1.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2.和四周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
3.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联想)
(三)“走进大雁世界”
1.走进大雁世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
2.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1)大雁:内部的友爱、无私、民主
(2)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人:沙乡的人们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没有给沙乡和沙乡的人带来什么?(结合最后三段)
3.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快乐、回家、美好、幸福、和谐……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发现的?(介绍《沙乡年鉴》)
2.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3.“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我们(的头上)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4.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布满生气,布满诗意,布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课文《大雁归来》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优秀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根本状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育学生就把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沟通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奇与神秘,同时引导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今日我们连续学习22课(引读课题《月球之谜》),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月球的哪些学问?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一)感悟月球的奇异
1、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想到月亮上看一看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969年7月16日。
(出示课件演示师表达)
让我们跟随阿姆斯特朗的目光,向月球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2、请大家找一找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月球的风光?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风光?月球的风光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风光呢?板书:奇异。
4、月球上的风光奇异在哪儿呢?你为什么觉得奇异?
(出示课件)是啊!月球上空是黑沉沉的,外表怎么又洒满了绚烂的阳光呢?真奇异啊!你能把这奇异的风光读一读吗?
5、月球上的风光还奇异在哪儿呢?怎么就觉得奇异了呢?
(出示课件)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漂亮的嫦娥,雪白的玉兔,而今我们发觉这里没有漂亮的嫦娥,雪白的玉兔,只有尘土、岩石和环行山。这里是多么荒芜。你能把这荒芜的世界读出来吗?
6、师述:在月球上我们能感受到黑夜,又同时能感受阳光,还能感受到那里没有一点生气。月球上的一切,真是“非常奇异”!(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你能把这种感受送入朗读中,用声音表达出来吗?有感情的读一读,练一练吧。
7`就要和月球说再见了,让我们拍些照片带回地球,让他们也感受月球风光的奇异吧。
边出示课件边表达让学生再次感受月球的奇异。
8让我们把这奇异的`风光告知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二)、感悟月球的未解之谜。
宇航员们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试验和讨论。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3、4、5、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试验?(全班沟通)
1、教师把对尘土的讨论还设计了一张表格,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快又好?
(1)生边读边填。
(2)生上前介绍。
a、细菌“一下子”“都”死在了月球尘土里,你们有什么怀疑吗?
评价:为什么?……再问一次,这次要把你的怀疑大声地问出来?
很惊奇,是吗?是不是难以理解?
看,细菌在月球尘土里,一下子都死了,莫非……?(引读)
b、连续,下面谁来说说其次个试验怎么做呢?
指名——好,你能再大声地清晰地说一遍吗?
评价:真不错,说得比第一次好多了。
再请个小科学家来说说。
指名——口齿真清晰。
你们能依据这个试验中惊人的发觉,来说说自己的疑问吗?
2、看到这一连串试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这一连串的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指导朗读。
3、你还想把什么放进月球尘土里进展讨论?学生大胆想象。
4、科学家对岩石的讨论结果是什么?
谁比她说得更清晰?月球的年龄讨论出来了吗?(强调:估量)
从“估量”我们知道月球的年龄有可能比地球年龄大,也有可能小,还有可能是一样的。难怪,我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莫非?……(引读)
5、面对这一个个月球之谜,你感觉怎么样?
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正好表达了这个意思,是哪个词语呢?(令人费解)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吗?你用皱起小眉头来表达“令人费解”;你用摇摇头来表达;你用加强语气,读得重来表达心中的不解;
你能带着这种令人费解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吗?
出示课件:这一连串的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5、通过对岩石和尘土的讨论我们就产生了这么多的疑问,真了不起。会提问题和布满丰富的想象力是你们最得意的地方。你还有什么怀疑?这么多怀疑文中用什么来表示?
出示课件:省略号
三、总结升华
1、通过刚刚的学习,信任大家对月球肯定有了新的熟悉,新的感受。
引出并板书神奇。
2月球的怀疑可真多,面对这些怀疑,我们该怎么办?板书:探究。
3、我们国家也从来没有停顿过对月球的探究。出示课件:嫦娥登月。
4、今日教师还为这篇课文编了首诗呢。出示课件
四、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亲近月球
1、欢乐阅读:阅读有关月球的书籍。如《漂亮月球》、《月球探险》等。
2、趣味搜集:搜集有关月球的学问,举办《月球之谜》新闻公布会。
3、尽情畅想:20年过去了,我当上了宇航员。这一次我最终登上月球了……
优秀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后,学生能基本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辅目标)。
2、学生默读讨论后,找出一两处精美的词句,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主目标)。
3、背诵最后几句(机动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确定目标(5分)
1、摸学情。同学们自学了吗?都学到些什么?这节课打算探究点什么内容?
2、定目标。(出示目标略)同学们说合适不合适?有什么改动?
●预设说明:
1、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以确定目标。指名一两个学生谈收获,并征询他们对本节课的打算,这就为调整目标打下了基础。
2、调查后以简明的语言展示目标,并征得学生的同意。
3、学生是陌生的,通过这种谈话接近学生,以拉近距离。
第二板块:换标题、说内容(15分)
1、读课文。请同学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文章内容。
2、换标题。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说明:
1、第1题,可以概括为“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或“写了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中,发生分歧与消解分歧的故事”。第2题,预设所换标题为:分歧、责任、整个世界、走得很仔细、我蹲下身来,背起母亲、走大路、走小路等。
2、换标题目的之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即落实目标“1”,不强加给学生什么,但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
第三板块:探究与欣赏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咀嚼其精美句子。
2、品味语言。家庭伦理的内涵在字里行间流淌,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作者写来却那样细腻、深刻、优美、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请找出你最欣赏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并作简要赏析。
●预设说明:
1、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内容预设如下:
(1)词语。如“熬(母亲痛苦、我心痛与庆幸)”“铺(多、密、矮,春意盎然)”“委屈(有歉意、孝为先)”“慢慢地(郑重小心情态)”等。
(2)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以初春的生机来渲染生命的可贵与散步的愉快氛围)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衬托母亲在选择小路后的愉快心情)。
(3)对称的句式,“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分歧”最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细节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伦理原则?孝字化解,孝优先原则。“尊老”更可贵。
(5)“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我”和妻子是主心骨,上面有风烛残年的母亲,下面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照顾和关心,中年人肩负着养老抚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到更广泛的境界。
2、这是本节课的主目标,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但不强迫学生都答出来。
第四板块:读背欣赏,归纳所得
1、读最后一段,背最后一句。集体读最后一段,反复朗读背诵最后一句。
2、检测回顾。提示学生,按照学习目标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
●预设说明:“1”一项机动内容,根据进度取舍。“2”这篇课言写了我们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中途产生了分歧,而后以孝化解,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故事。“我”委屈儿子而先满足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我做人孝当头”的伦理思想。我背着老,妻背着幼,像是整个世界,这是在“做人先尽孝”理念基础上的深化,言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小而言之关系到家庭的和美,大而言之是民族社会稳定的砥柱。在写法上,尺水兴波,一波三折,语言对称淡雅,余味袅袅。
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分 歧(大路-小路) 孝顺 爱幼更尊老对称
整个世界(家庭-社会) 养老抚幼承前启后象征
板书设计说明:
展示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是:
1、简明概括文章内容。
2、找出一两处精美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3、背诵最后一句。
优秀的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思路】
《故乡》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重点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比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说出小说的特点。
⑵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⑶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2、能力目标:
掌握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当时农村生活现状的失望和悲哀,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以及改变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学重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对比、讨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认真阅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背景探究
学生交流从各种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现实的材料,最后明确: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的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这以后作者把它编入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时,要在书上圈点勾画,听录音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明确: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闰土从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抄写课下注释的词语含义。
阴晦 萧索 心绪 无端 如许 潮讯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惘然 隔膜 恣睢
2、完成下列表格。
变化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优秀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6个生字:橙、嗬、偎、馋、揉、屁。理解并积累8个词语。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默读课文,复述第二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家乡的淳朴民风,初步懂得好东西要与人分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复述第二件事。
2、初步懂得与人分享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成熟的杏儿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揭示课题:19杏儿熟了(齐读)
课题中“熟”是什么意思?(“熟”指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了的意思)
2、看到这些杏儿熟了,你最想说些什么?
成熟的杏儿是多么诱人,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棵大杏树。
3、出示第1节,读句子。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我家大杏树上的杏儿怎么样?
2、根据交流,出示第2节,指名朗读。
3、夏天,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杏儿,读读这一小节,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杏儿长得好呢?
预设:橙黄橙黄,说明杏儿成熟了;总忍不住,说明杏儿长得好,非常诱人……
相机学习:橙、嗬;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4、齐读第2节分享杏儿成熟的喜悦。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默读课文,思考:杏儿熟了,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与杏儿熟了相关的哪两件事呢?
2、交流(数杏儿、分杏儿)
3、学习“数杏儿”这部分内容
(1)找找哪几节写了数杏儿这部分内容。
(2)读读“我”和“奶奶”的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相机学习“偎”,动作体会“依偎”的含义。
(3)讨论:奶奶到底是在笑什么?
预设:体会奶奶欢乐的心情,奶奶的笑既是对孙子爱的体现,又是对杏儿结得多的欢欣。
4、学习“分杏儿”这部分内容
(1)默读课文6~8节,找找主要讲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交流,板书:小淘气、“我”、奶奶
(2)深入讨论,交流体会
小淘气有什么举动?(小淘气想吃杏儿所以来偷杏儿)
你能理解小淘气的做法吗?说说你的见解。
发现小淘气想偷杏儿,“我”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子:“你们这些小馋猫,摔了活该!”
指导朗读: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说话练习:如果是你,还有可能会怎么说?
奶奶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并同桌讨论: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奶奶?
随机出示奶奶动作的句子,相机学习生字“揉”、“屁”。
果子成熟,奶奶开心,看孩子吃杏儿奶奶也开心。多好的奶奶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3)奶奶还说了一句让人回味的话。找出奶奶说的.这句话并出示:“傻孩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
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里的“香甜”是不是指酒和果子的香和甜呢?酒和果子会因为谁吃,多少人吃而有所变化吗?谁能听懂奶奶话里的意思?(“人与人分享快乐”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这既是一种农村的好风尚,又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4)角色体验,指导复述
奶奶亲手栽下了这棵杏树,又亲手摘下这杏儿,再亲手送到孩子们的手里,看着孩子们吃得那样香甜。奶奶心里觉得很高兴,所以她的嘴角——(生读)
是啊,与人分享是一种幸福,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们重温这个能带来快乐的故事,感受奶奶的美好心灵。
(让学生在板书的帮助下复述“分杏儿”的故事)
*复述提示:
首先:找到事情的起因:小淘气等人偷杏儿从树上摔下来。
接着:要注意我和奶奶的不同表现:“我”“没好气”认为他们“活该”,奶奶又是“扶”,又是“揉”,还进屋拿竹竿打杏儿给他们。
最后:当“我”怪奶奶偏向他们时,奶奶用“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教育了“我”。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引读课文最后一节,说说奶奶的“吩咐”是什么?
2、分享是一种喜悦,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与人分享的快乐经历吗?
3、总结:同学们,杏儿熟了,这是一个鲜甜的季节,一个喜悦的季节,更是一个分享快乐的季节。奶奶宽厚待人的品格,以及她所说的“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不仅影响了她的孙子,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好东西要与人分享。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更快乐。
优秀的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知识,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出发,探索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2、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能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并初步认识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会有一解、两解、无解三种情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
主体下给于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六、复习引入:
1.在任意三角形行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2.在ABC中,角A、B、C的正弦对边分别是a,b,c,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结论:
证明:(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由AC+CB=AB边同乘以单位向量。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正弦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是“正弦定理”定理的第一节,在备课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是问题的引入,一个是定理的证明.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进行设计,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思路就是从解决课本的实际问题入手展开,将问题一般化导出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也能让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生,发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问题也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性,从而得到解决,并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思想。
2.在教学中我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比值的值,由动到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由于设计的内容比较的多,教学时间的超时,这说明我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够准确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不够适当,教学语言不够精简,今后我一定避免此类问题,争取更大的进步。
优秀的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对于学习电路和深入理解电学知识至关重要。本次课程将重点介绍欧姆定律,内容逻辑性强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并理解欧姆定律,其中实验方法和欧姆定律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欧姆定律的含义将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逐渐领悟,其形式简单明了,因此并非难点而是重点。然而,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个实验的难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由于实验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犯错误,因此评估实验结果和进行交流沟通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些方面,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不可或缺,因此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
记录表格:
结论:(欧姆定律)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
师:我们到目前已经学了电学方面的几个物理量?
生:电流I、电压U、电阻R(教师板书1)
师: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当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较高时,通过它的电流将增加。换句话说,电压和电流是正相关的,电压越高,电流越大。相反地,当导体的电阻较大时,通过它的电流将减小。也就是说,电阻和电流是负相关的,电阻越大,电流越小。这种关系可以用欧姆定律来描述: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即I = V/R。这个公式表明,电压和电阻决定了电流的大小。
生:(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大家的回答都很积极和准确)
师:这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建议,它是一种定性关系。例如:当一个5Ω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从5V增加到10V时,通过它的电流会有何变化?进一步问大家,电流将变化多少呢?
生: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能够轻而易举地给出答案,但是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师:如果我们知道一段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具体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具体知道电流的值,那么就不仅仅能知道电压升高后电流会变大,还能精确地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定量关系。
探究课题
师:既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存在关系,让我们大胆猜想一下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形式?
生:(学生的各种猜想……)
(教师板书2.这里的猜想不是一段语言表述,而是一个具体的公式,因此学生可能会没有把握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鼓励,即使有的学生说出一个公式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猜想的理由,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替他向同学说出猜想的理由,理由的正确与否不重要。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
师:到底哪一种想法是对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用电源和一段已知阻值的导体组成一个电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看三个值满足哪一个关系式。
师:说出你所需的器材有哪些?
生: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
(教师板书3)
生: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
师:如果我得出了结论,你可能会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电阻。然而,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巧合,很可能当使用其他电阻时就没有这个规律了。
生:可以换几个电阻,测出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
师:换电阻很简单,这里老师可以给你们5Ω和10Ω两个不同的电阻;如何改变电压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电源的角度(用的电源是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怎么操作?)和从电路的组成结构角度(电路中增加一个什么元件?)进行思考]
①增减干电池的个数。
②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
③与定值电阻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师:由于滑动变阻器的.连续调节特性,使得它在使用过程中非常方便。为了改变电压,我们采用了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方法。[补充教师板书3(增加“滑动变阻器”)]。
师: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使用的器材,让我们一起绘制一个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吧。(引导: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定值电阻,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所测量的是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那么电流表和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到定值电阻上呢?另外,为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我们需要使用滑动变阻器。那么滑动变阻器应该如何与定值电阻连接呢?)。
生:(学生将自己画的电路图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画的电路图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住关键的要点就可以。
要点:
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串联;
②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见图-11)
师:记录数据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且在记录数据时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我们需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规律,所以数据的排布要合理,以便一目了然。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表格进行记录。表格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工具,我们每天上课都会用到课程表,考试结束后也会看到全班的成绩表。那么当我们改变电压和电阻并测量电流时,应该如何设计数据记录的表格呢?
生:一些学生喜欢查看自己的课程表,而另一些学生则会设想将课程表中的星期和节次转化为电压和电阻。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揭示答案。
师:为了能够与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在实验完成后,我们需要保持相同的实验条件。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个定值电阻,分别为5Ω和10Ω。我们将调节定值电阻的两端电压依次设置为1V、2V、3V,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这些实验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在实验结果分析中进行比较。
师: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协力下,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实验设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取得了实验的成功。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实验很可能会因此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想向大家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投影仪投影: 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 ②在开关闭合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节到合适的位置。 ③如果已经知道实验中遇到的最大电流是0.6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生:(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能需要给予提示。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学会从实验设计中找到数据,教师可以提供引导。最后,教师可以投影出答案。)
师:请同学按照上面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展示实验数据】在黑板上,我将学生们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展示(补充教师板书5)。每个小组都非常积极地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实验数据。【重点强调误差】同时,我提醒同学们,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因此他们的数据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数据有所差异,但差异并不大,这并不影响我们总结规律。【引导观察关系】接着,我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请同学们仔细思考,探索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共同寻找数据间可能存在的规律。
(投影:观察表格的纵行。当电阻是5Ω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1/2倍,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1/3倍。对于10Ω的电阻,电流和电压没有这种关系。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观察表格的横行。当电压是1V时,电阻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变为原来的1/2倍。对于2V和3V的情况,电流和电阻有这种关系吗?。
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③将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生:(数据的规律性很明显,学生基本能自己独立得出结论)
师: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因此称为欧姆定律。
师:实验完成了,大家分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①实验的结论具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研究采用了多次改变电压和电阻进行测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在条件改变后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这表明该规律具有普遍性。
②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会有多种因素导致这种结果的错误。比如: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压表是否正确地与定值电阻并联;选择了错误的电表量程而没有意识到;误将电流表当做电压表,或者将电压表当做电流表使用;在填写数据时是否将其正确地放入表格中等等。
③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这是一种正常的误差情况。例如,在读取数值时,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当电表指示在刻度的半格时,有些人可能会忽略半格,而其他人可能会多读半格;此外,使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表的准确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巩固练习
①(扩展教师板书5的虚线部分)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用测量,大家能不能把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阻和电压,学生补充电流)
除了应用规律求电流,我们能不能求电压或电阻?
(教师任意添加一个电流,学生补充电压或电阻)
②同学们家中使用的电冰箱阻值大约是500Ω,请你根据欧姆定律估算一下当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大约是多少?
探究过程小结
①应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部分元件两端的电压。
②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
③改变实验条件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实验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⑤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欧姆定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教法:引导、点拨、探究
学法: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平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习)
二、认识角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平平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围找一找这些角吗?看看它们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边?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优秀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2页、73页《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其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
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两种颜色的小棒(或圆片)各10根或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猜猜看是谁呢?(课件出示皱着眉头的笑笑图片)大家一起和她打个招呼吧。笑笑是个快乐的小女孩,今天怎么变得愁眉苦脸的呢?我们快来听她说一说。(课件播放画外音:小朋友们,我有一个表弟名字叫淘淘,他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他平时总是挑食,长得太瘦弱了,像个小豆芽,还经常生病,为这事家人都特别着急。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他变得健壮起来呢?)
指名说。生可能回答:吃有营养的食物、看医生、 做运动……
师:同学们的建议可真不少。说起吃东西学问可大了。哪个小朋友愿意将营养丰富的食品介绍给笑笑?(指名说)在众多的食品中牛奶的营养价值高可是大家公认的。笑笑知道了这个秘诀后就马上把自己的牛奶拿出来准备给表弟送去。(课件出示:两盒牛奶的画面)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其余的问题存到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好吗?(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二、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指导列式
(1)谁能把画面中的数学信息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指课题)连起来说一说。
(2)谁能根据这个同学复述的图意,来列出算式?
2、探索算法
师:其他的同学有什么办法来帮助笑笑算一算9+5= ?呢?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要注意用小棒或圆片的同学要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两箱牛奶。
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索算法。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如果能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那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相信会学习的你一定能做到这两点:(课件出示下面要求)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再提出。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学具,最好能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说。
(1)生:我是先数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接着数下去,10、11、12、13、14。
师:这位小朋友在9根小棒的基础上一根一根的去加。(板贴小棒图)列出的算式就是:9+1+1+1+1+1=14(板书算式)
师:这是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谁的想法和他不一样?
(2)生:我是用圆片摆的,我先摆9个圆片,又拿出5个圆片,9个加一个是10个,再加4个就是14个。
师:谁跟他的方法是一样的,请再来说一说。
师指一名用小棒计算的同学说。
师相机板贴小棒图,再板书计算过程。
师点明:这两个同学虽然用的学具不一样,但计算的道理是一样的。
(3)生:我是用扳手指的方法计算的。我把9记在心里,再伸出5个手指数下去就是14。
师:噢!你是用我们身体上的计算器——手指来帮忙的,那哪位同学听清楚了,她的这种方法跟黑板上的哪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生:他这也是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师:看这位同学是个会听课的孩子。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是用计数器来帮忙,愿意说说你的想法吗?
指名学生到前面用计数器演示(师相机渗透“满十进一”的思想,同时把用计数器计算的分解图片贴在黑板上)那么我们看看用这种方法与前面汇报的`那种方法是有联系的。
生观察后汇报:与第二种方法有联系。
(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更好,说不出来由老师点明)
师质疑:为什么要把5分拆成1和几,而不分拆成其他的数呢?
生:因为9+1=10
师:对,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把5分拆成1和4,然后再用9+1=10 最后算10+4=14。这种方法就是把一个加数分拆成1和几,1把9凑成10,十加几就等于十几了,这在数学上叫凑十法。
(4)师:谁还有和黑板上都不一样的算法吗?
生如果汇报:把9分成4和5 ,5+5=10 10+4=14
师就注意把这种方法与板书的凑十法联系起来。
生如果汇报:先算10+5=15 然后15-1=14 教师要追问:为什么最后要减1?
(5)师:9+5=14 ,那5+9=?呢 ?
3、优化算法
(1)师: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笑笑看到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她一定很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最喜欢你们的哪一种方法吧。(电脑演示凑十法。)
师:这种方法你觉得好吗?你能试着再说一说吗?(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2)妈妈知道笑笑要给表弟送牛奶,就拿来了一些水果让她一同带去。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 一盘9个 另一盘6个的苹果图 让学生列出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 : 9+6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我们分两组,刚才想用凑十法的为一组,其他方法的同学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快好吗?
(3)出示7+9 先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再进行试算。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知
1、圈一圈,算一算(73页1题)
小淘淘接受了笑笑的礼物,听取了同学们的健康小秘诀,没过多久真的变得强壮起来。他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寄来了一些铅笔想送给每个小组,但是老师不知道寄来了多少枝,想请你们帮忙圈一圈、算一算。下面老师发题卡,请四人小组合作,每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①学生看图,明确怎么圈,然后圈一圈,独立完成每一个小题。
②小组内交流,任选一小题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③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订正。
2、做妈妈的小帮手
师:同学们,其实每位妈妈都关心孩子的健康,总是注意营养搭配合理。今天妈妈带了20元去上街购买一些青菜和鱼、肉等,下面有商品的标签和每袋的价钱。她只想好了猪肉必须买,其它的却不知怎么选,你能做妈妈的小帮手吗?
西红柿图片 猪肉图片 鲤鱼图片 蘑菇图片 茄子图片 白菜图片
3元 9元 5元 4元 6元 2元
请听清要求,除了猪肉外,你还想选哪些,就在练习本上把图片下的号码记下来,再列出算式。要注意一共花的钱数不能超过20元。我们看谁设计的方案多,同时会注意合理搭配?
学生计算后让同桌互相检查算式的正误,集体交流时注意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副食的荤素搭配是比较合理的。
3、数学游戏——比比谁算得多
笑笑和他的表弟想请同学们做数学游戏,你们喜欢吗?
老师发给每个小组分别写上1、2、3、4、5、6、7、8、9、10这十个数的小纸片,然后折起来,用轮流抓的方式,抓到几就把它与9相加,组长记录算对的题数,看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多。
四、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笑笑的陪伴下度过了充实的四十分钟,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愿意说给她听一听吗?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老师也真诚希望你们在平日里能珍爱自己,做到营养合理搭配、多运动,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
课下我们自己留心自己的身边还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请记下来。我们下节课交流好吗?
优秀的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和掌握电学计算的一般方法,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答电学问题时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欧姆的人生经历,激发对科学家敬业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热爱,激发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并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进行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验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实验结论。
生答:当导体电阻R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电压U成正比;当导体两端电压U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电阻R成反比。
这两个结论是通用的规律。当我们综合考虑这两个结论时,可以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关系,与电阻成反比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I=U/R。这个公式是19世纪时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我们称之为欧姆定律。接下来将引入该课题。
(二)、探究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导体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时,其大小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简而言之,当我们施加电压到一个导体上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流,而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压的大小和导体的'电阻。这个定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电路中的电流流动规律,也为设计和分析电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U=IR。下面分别介绍三个字母的含义:U代表电压,其国际单位是伏特,用符号V表示;R代表电阻,其国际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I代表电流,其国际单位是安培,用符号A表示。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核心定律,有两条需要重点注意,分别是:
1.欧姆定律有两个变形公式:U=IR, R=U/I(不是决定式)。
2.在I=U/R表达式中的三个量必需表示“同一段导体”的“同一状态”;分别用实际电路图来感受理解。
(三)、巩固提升
科学家介绍:请同学小组轮流上台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欧姆的事迹资料。
欧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他致力于研究电流与电源以及导线长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电流测量中的难题,欧姆亲自设计了电流扭秤。他的重要著作是1827年出版的《伽伐尼电路:数学研究》。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非常重要,我们用一个题目来加深理解并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问题。
例:一段导体的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他的电流是5mA;如果在它两端加3V电压,通过他的电流是多大?
分析:已知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段导体,但是给出了这个导体的两个状态。在计算题的计算中,要有规范的步骤:我们先要画出等效电路图,要有计算表达式,接着带入数据(单位),算得结果(单位)。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说一说欧姆定律的概念和注意事项。
作业: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好好理解体会欧姆定律,并整合好搜集到的欧姆资料,编入班级的科学家手册中。
【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4-13
优秀的教学设计07-06
jqx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4-28
养花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1-20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22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优秀05-08
《假如》教学设计优秀09-25
美术教学设计优秀10-09
《村居》教学设计优秀10-09
(优秀)bpmf教学设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