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1 16:19: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设计【集合15篇】

物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正确推导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能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证和实验验证过程。

  3、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4、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从事例中感受和猜想物体的机械能转化遵循什么规律。

  2、在实验验证中如何处理纸带,数据如何处理。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分析推证法、探究与交流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视频

  回顾: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

  情景创设(视频):瀑布、跳高

  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情景,描述它们的动能、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和转化的?

  生:水从高处下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跳高:运动员向上跳高的过程中,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减小的动能转化为增加的重力势能。向下则反之。

  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你猜想减小的重力势能与增加的动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猜想:

  现在就通过探究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问:要探究一个物理问题可以从几方面来探究?

  二、理论分析

  下面以最简单的例子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研究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问题。

  先从理论分析来研究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①如图所示,忽略空气阻力,设重物的质量为m,当重锤离地面高度为h1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

  E1=EK1+EP1=

  结论:E1=EK1+EP1=

  ②当重物继续下落至离地面高度为h2处时,重锤具有的机械能是:

  E2=EK2+EP2=

  结论:E2=EK2+EP2=

  ③试着比较重锤从h1高处下落到h2高处时动能的增加量Ek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相等吗?(现在就从理论上去推导这两个位置的机械能是否相等)

  设问:如果相等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动能定理或运动学知识分析推导得出△Ek =△Ep

  既:

  结论:由于动能的增加量△Ek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相等,因此E1=E2

  上面是从分析重锤自由下落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吗?

  提问:物体在做斜抛运动时这个结论也正确吗?

  分析图中斜抛物体的`频闪照片,你也能得出“斜抛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但在任一位置的机械能都相同”的结论吗?(留给学生课后探究)

  总结:研究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不论物体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且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即:E=EK+EP=恒量 三、实验验证

  提问: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呢?

  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这节课推荐大家用自由下落的重物和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仪器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方座支架,直尺,重锤,纸带,复写纸,导线。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

  ⑴如何选择纸带

  提问:某个位置的机械能能不能测量?怎样测量?

  ⑵如何测量记数点的速度?即:V1,V2的速度。

  ⑶如何测量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和动能的增加量 ?并用这两个量来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

  由于数据比较多我给大家提供了一组参考的数据表格,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表格。

  数据处理参考表格(并借助计算机数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

  ⑴老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实验并与学生互动。

  ⑵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机数表辅助数据处理。这样使我们处理数据更加的简单,方便。 四、交流讨论(作业)

  一个学生骑自行车沿着斜坡自然下滑时,机械能是否守恒。

物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3、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难点

  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将课前刻印好的本课阅读提纲分发给每位学生(或板书在小黑板上)。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认识什么是噪声?

  (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

  2、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噪声的来源"后,按四人一组讨论提纲中的(1)、(2)、(3)、(4)问题(讨论时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然后全班发言,教师进行补充。(板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无章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演示:用充气的气球在干燥的玻璃板上摩擦,其声音听起来人们感到非常不舒服。讲述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喇叭鸣叫声,商店内招揽顾客收录机大声播放音乐声等,这些都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干扰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干扰学校正常教学。

  (3)讲述"分贝",分贝是计量噪声强弱的单位。讲述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图3—13和第三段课文。读后连续组织学生讨论提纲中的(5)和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教师归纳后板书: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4)阅读课文"怎样减弱噪声",请同学们说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引导学生根据城市建设情况,政府部门采取了在一些街道禁止汽车鸣喇叭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禁止燃放鞭炮、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计量仪表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弱城市噪声,使人们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有安静的休息环境。(教师板书: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三、小结本课内容

  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本章知识

  阅读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三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等级

  1.分贝(dB)

  三.噪声危害

  四.怎样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物理教学设计3

  【目标解读】

  1.记住: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意义。

  (2)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知识准备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有哪些?(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形成

  一、经典力学

  (一)问题:阅读本课第一目课文,思考: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的杰出成就有哪些?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内容、特征和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去创造、去发现,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宗教改革进一步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科学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3)地理大发现又以实践证明了地缘学说,未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2.伽利略最早倡导并以实践实验加数学的方法,他所谓的实验是理想化的实验。牛顿的方法是“归纳──演绎法”与从前的演绎法所不同的是,牛顿认为演绎的结果必须诉诸实验确证。在二位大师这里,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针对性练习:

  1.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发表

  B。《物种起源》发表

  C。《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2.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解释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课文,思考: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是什么?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相对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一个以这样的速度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就可能只是一条线。

  2.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要注意理解: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既否定又发展。

  (三)针对性练习:

  3.相对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B、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C、 物质的质量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课文,思考: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量子论是怎样得到发展的?

  4.量子论诞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二)点拨: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的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针对性练习:

  5.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关于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B、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C、带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等学科的理论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知识应用

  1、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包括

  A.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B.自制天文望远镜

  C.发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体

  D.确定了匀速运动的新概念

  2、牛顿力学体系不包括

  A、二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学的相对论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3、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创立量子力学

  4.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5.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6.伽利略和牛顿都强调 ①实验 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③相对论④量子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9.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 ①爱因斯坦②牛顿③玻尔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相对论B.量子理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质量不变定律

  11.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2.“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知”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进化论的提出

  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量子论的提出

  13.右图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项少龙,他穿越时空从21世纪到了秦朝统一前。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盛行一时,能为这类作品和节目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间控制理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14.有个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这所“大厦”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法拉第

  15.“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俄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的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这是的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代表)是什么?

  (2)19世纪时,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什么?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对经典物理学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4)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2)到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对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4)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他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物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物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选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在学生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课本把该节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避免死记公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

  →科学的抽象、推测(真空中,如何?)→实验验证(牛顿管演示)→得出结论(自由落体定义)→问题提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何?)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开始的小实验很重要,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

  小钢球、牛顿管、纸片、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重物、纸带、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并不陌生。

  (演示实验:将小钢球由高处静止释放,指出小钢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除了小钢球的下落外,还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生:钢球落得快。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也是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为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球由静止同时下落,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球应该先落地,但实际上两球同时落地。师:请再看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落下,同学们再观察。

  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张纸,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生: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师:如果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现象如何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我这里有一个长约1米,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牛顿管),把形状和质量不同的小金属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

  1、打开开关,管里有空气,把玻璃管倒立过来,现象如何?

  生: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

  2、把管里的空气几乎全部抽出,会如何?生:下落的快慢相同。

  师: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有阻力。指出在真空条件下,小物体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请同学们据刚才的过程、结论,给“自由落体”下一个定义。生:真空中,只受重力,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小结Ⅰ:物体只有在重力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这种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的阻力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像牛顿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在空气中,比如小钢球、小粉笔头、小纸团等,它们所受空气阻力相对于它们的重力可忽略,所以他们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也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空气中的纸片从静止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演示)

  生:不是,因为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它的重力不可忽略。

  小结Ⅱ: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相同的,像刚才牛顿管里的金属片、小羽毛的运动是相同的;空气中小钢球、纸团的自由落体运动也是相同的。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从上面的实验及分析可知:自由落体运动是v0=0的加速运动,是什么样的加速运动呢?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分组实验:重物自由下落,用打点计时器打一纸带。)

  师:通过分析纸带能否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生:能。

  师:请分组完成测量工作,然后据测量结果,告诉我你们的结论。(投影)

  s1=?s2=?s3=?s4=?

  s2—s1=?s3—s2=?s4—s3=?

  误差允许的范围内s2—s1=s3—s2=s4—s3=Δs=?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师:能不能求出其加速度呢?

  生:能,由Δs=at2,得a=?

  (分组完成,分别说出结果。)

  师:这个实验便于操作,却很粗糙,人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手段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较先进的方法──频闪照相法。

  (看投影:这是自由落体运动(小球)的频闪照相的照片,照片上相邻的像是相隔同样的时间拍摄的,类似纸带的分析我们可以较准确地求出小球的加速度。)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

  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且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表格内容,得到什么知识?生: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常g值取9、8m/s2,有时粗略计算也取10m/s2,g的方向竖直向下。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师: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生:推出vt=gt s=(1/2)gt2 v2t=2gs

  小结:这节课主要是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希望同学们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物理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物理教学设计7

  一、设计理念

  1.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突出了探究与创新的精神,注重“生活”和“经验”。

  2.新课程理念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过程与方法。

  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总结、积累、反思、建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演变成抽象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磁感应强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xxxx年出版的《物理(选修3-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三章“磁场”中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围绕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定义过程展开,是学生在学完磁现象和磁场后对磁场的进一步研究,是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研究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也是全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定义概念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故属重点章节。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电场强度》一节中已经学习了比值定义电场强度的方法,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磁场的基本特性,而且学生也从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学习中也掌握了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但是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以及磁场对导线作用力难以定量测量,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结合本节课学情、学生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②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类比和分析,经历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的过程。

  ②进一步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物理概念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五、重点、难点

  依据上述三个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为本节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理解。

  六、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并配合演示法、实验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其中演示实验我巧妙设计,购买了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利用弹簧秤测量出了安培力的大小,并利用Excel处理数据,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磁感应强度的探究过程。

  学法上,要让他们通过观察现象、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最后思考等方式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七、教学过程

  导课:

  生活中很多的物体都具有磁性,门吸(防止门被风吹)、蹄形磁铁(实验室中常用到)、电磁铁(很多电气设备中常用到),这些物体能够吸引其他物体,演示:左手拿蹄形磁体,右手拿铁钉,当蹄形磁体靠近铁钉时,我们注意观察,吸上去了,在铁钉被吸上去的一瞬间,这两个物体有没有接触?(生:没有)。那他们之间的力是靠什么来传递的?(生:磁场)。磁性物质周围都存在磁场。

  师:磁场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生: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

  师:很好。我们在学习磁场之前还学习过哪种场?

  生:电场。

  师:电场和磁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场和磁场进行类比!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物理规律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磁场的特性,这个物理量本可以叫磁场强度,但历史上磁场强度已经描述其他物理量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磁感应强度。

  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物理量。

  §3.2磁感应强度(板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大的磁体,我们看一下投影中反映出了地球的磁场分布情况,磁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磁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不完全重合,有一个磁偏角。我们生活中有一个物品,古代航海中常用到的和这个有联系,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定向的工具。它为什么能定方向?根据地磁场定方向,那就说明磁场有方向。

  那第一个问题,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磁场的方向。

  一、探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大家桌上都放着一个条形磁铁和蹄形磁体,再加上一组小磁针,小组分工,首先摆一张纸,再把磁铁放在纸上,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摆上一个小磁针,观察N极的指向,并记录,看看指向是否相同。然后在相同的位置依次摆放4个不同的小磁针,观察N极的指向,并记录,看看指向是否相同。(小磁针红色为N极,不放心的话用条形磁铁检验一下)

  学生回答、展示。

  归纳总结:

  1.磁场中不同位置小磁针N极的指向不同,说明磁场有方向。

  2.不同小磁针在同一磁场中同一位置的指向相同,说明磁场中某一位置的方向是固定的。

  结论: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简称磁场方向。

  所以,以后我们要是想知道磁场中某一个点磁场的方向怎么办?在该点放一个小磁针,等它稳定以后找一下N极的指向就行了。

  磁场除了有方向,还有大小、强弱之分,磁场看不见,我们生活当中更直观的是对磁体磁性强弱的认识。我们刚才做实验的时候用到了条形磁铁,还用到了蹄形磁体,那么我再给一个磁铁,我带了一个小的圆柱形的磁铁,我们实验室或家里还有一些常用工具,我带了三个:……我提供这些东西,同学们能否想办法比较一下这三块磁铁磁性的强弱,大家独立思考一下,想想办法,想出来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我们通过这样的实验,只能大概的比较磁性的强弱。具体强多少不知道,所以我们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实验来讨论一下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二、探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板书)

  检验工具:

  我们不用小磁针,因为小磁针N极和S极放不开,我们不能通过测量小磁针N极的受力去确定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怎么办?磁场除了对磁体有作用力,还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我们就来用通电导线检验一下磁场的强弱。我们用的是检验电流元: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仍要使用相当长的通电导线。

  猜想:通电导线所受的磁场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磁场强弱通电电流导体长度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设计方案:如图,利用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将通电线圈放入磁场中,利用弹簧秤测量安培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键1个,钕铁硼强磁体2个,弹簧秤1个,安培表1个、滑动变阻器、铁架台1个(配两个铁夹)、线圈3个、细线若干。

  实验步骤:

  步骤1:保持磁场和通电导线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

  步骤2:保持磁场和导线中的电流不变,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

  实验结论:

  分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人们认识到,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它受力的大小F∝I,F∝L,F∝IL,故F=ILB

  B正是我们寻找的表征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即B=F/IL,单位:特斯拉

  类比总结,比值定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两大亮点,一是采取了类比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对电场强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磁感应强度。二是巧妙的设计了演示实验,购买了钕铁硼强磁体提供强磁场,利用弹簧秤测量出了安培力的大小,并利用Excel处理数据,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磁感应强度的探究过程。

物理教学设计8

  一、课题引入:

  请同学们将双手伸出来,手心朝下,摸桌子面(有什么感觉?);然后将手收回口袋(有什么感觉?)——冷(暧)热现象是常见的物理现象,然而人类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感觉是不准确、不可靠的.,为了准确地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需要——温度计。

  二、课题学习

  1、示标、明题

  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三个问题: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其中的“℃”或“C”表示什么含义?你能介绍一下它们的来历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使用前应注意什么?(温度计的使用)

  2、问题准备

  自读课本,查找或讨论以下概念:温度、热胀冷缩、量程、分度值。并指出它们在课本中的位置。

  抽查提问,

  3、问题解决

  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解决、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拓展。

  4、动动手

  让学生动手测量杯中水的温度

  5、拓一拓

  温度计外了这种实验室用温度计外,还有体温计和寒暑表。尤其是体温计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来探讨和学习。

  三、当堂训练

  完成“当堂作业纸”

  板书设计

  (一)温度计

  1、你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与“转化法”)

  2、你会读这些温度:1℃、0.1℃、-5℃吗?(摄氏温度的规定、读数和记忆常见温度值)

  3、你能测量一下桌上杯中水的温度吗?(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使用中)

物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xx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物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干电池、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按下图将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

  ①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②插入和拔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③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

  (二)进行新课

  1、楞次定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实验。(利用CAI课件,屏幕上打出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规律。

  [实验步骤]

  (1)按右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记录下G中流入电流方向与电流表G中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如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右偏还是向左偏?)

  (2)记下线圈绕向,将线圈和灵敏电流计构成通路。

  (3)把条形磁铁N极(或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拔出,每次记下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方向,然后根据步骤(1)结论,判定出感应电流方向,从而可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根据实验结果,填表:

  磁铁运动情况N极下插N极上拔S极下插S极上拔磁铁产生磁场方向线圈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教师:N极向下插入线圈中,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再把该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在线圈中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

  教师:S极向下插入线圈中,情况怎样呢?

  教师:再把S极从线圈中拔出时,情况如何?

  教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都正确。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提出了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这就是楞次定律。投影打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投影]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师生共同活动: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

  (1)“阻碍”并不是“阻止”,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要知道原磁场是主动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是被动的,原磁通仍要发生变化,感应电流的磁场只是起阻碍变化而已。

  (2)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具有普遍意义。

  教师:楞次定律符合能量守恒。从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要消耗能量,在磁体靠近(或远离)线圈过程中,都要克服电磁力做功,克服电磁力做功的过程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楞次定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电磁感应中,矛盾双方即条形磁铁的磁场(B原)和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两者都处于同一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形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的矛盾,在回路中对立统一,正是“阻碍”的形成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2、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师:[投影]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1)明确原磁场的方向。

  (2)明确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例题的分析,熟悉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同时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物理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上来看,虽然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习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习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平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物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XX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物理教学设计13

  摘要: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教学活动便有师生的互动、便有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长盛不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教师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提问是提高我们的课堂的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教学中尚有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提问的技巧和策略,将会极大改善这个局面。新二期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那么它就要求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使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一、有效性提问的含义和常见误区

  “有效”从传统意义上说是“有效果”,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有无。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反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走入这样的提问误区:有时是为提问而提问,与课堂教学重难点相距甚远,结果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时只是面向少数学生提问,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坐了“冷板凳”;有时更是没有把握恰当时机,超前的提问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而滞后的提问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显得乏味。

  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有效提问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结合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对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谈谈几点思考。

  二、有效性提问的设计

  1、课堂教学的问题要新颖别致,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我们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传统教材中常出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o,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这样的问题叙述让学生感觉乏味,只能机械的套用公式。但如果教师将此题做一些改变,把题目的形式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65。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更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有在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我们常利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理来测高度,但如果只是问学生,物体下落的时间是2s,求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那么效果就远不及以下这道从漫画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漫画——洞有多深?(如下插图)”问题讨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去测量洞的深度?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指出有何优点与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很新奇:漫画也跟物理原理有关吗?当带着刚学完知识去分析可以知道当物体近似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根据下落的大概时间来估测高度,而且题目还问到了其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就会进行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也可把一些实际测量过程要注意的细节搞清楚。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加以巩固。可见,学习的兴趣来源于问题的'设计与趣味。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精心设计、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内容偏多,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课本知识内容,我尝试运用以下的问题:1、当你预习课本内容后,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哪些主要应用? 2、卫星在不同的高度环绕地球运转时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如何变化?3、在应用定律求第一宇宙速度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地面上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能否让它不落回地面?它的抛出速度要达到多大时它才不落回地面?这样就为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理清了思路,就可以与学生在共同的情景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可见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从整体上理顺课本的知识内容,同时又和实际联系引发学生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就会渴望着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互动起来。

  3、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具有启发性

  由于物理学中有较多复杂的物理情景过程,所以我们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提问,起到搭桥引领探究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新教材中已经非常注重“探究”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设计《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的教学时,由于它整节内容都是探究性质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旧教材中所述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理顺,然后做实验,实际上就只是验证一些结论,学生只能是被动记忆,主动探究和能力培养就欠缺了。新教材中已有所改变,在实际操作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在课桌上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 V 100 W”和“220 V 15 W”,比较它们在正常工作时的亮暗情况,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两个灯丝的外部特点,问题: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你会如何设计?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

  4:想象一下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这样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分步讨论与分析,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并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有极高的兴致,在问题情境中在隐含的“问题”的不断引导下自我探究,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

  又如在学过楞次定律后,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 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以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验?

  2.你猜一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 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4.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如何测量?

  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能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单纯的老师理论分析讲解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兼顾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还要考虑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教学进行中时,学生可能会精神不振或走神。在这种情况应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注意力回升。我觉得适时地提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力学“摩擦力”一课中,当我们向学生介绍摩擦力概念、产生条件以及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后,可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设想一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呢?”适时的讨论会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回来,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无摩擦的世界。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手段进行提问。我觉得有效的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联系生活进行物理教学策略》 作者:曾志旺 来自 《物理教学探讨》

  3、《物理教师的提问技能》 作者:刘诚杰 来自《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物理课堂提问的探讨》 作者:王赵云《物理教师》期刊 20xx年第9期

物理教学设计14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③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进行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⑤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感。

  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发展的历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6—1)——(实验6—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对比、启发、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金属是一类很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金属?都见过哪些金属?把它们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出来。

  金属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我知道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我见过的

  金属

  名称

  元素

  符号

  〔讲解〕很好。同学们平时观察能力和识记能力都挺强的。你们生在三明、长在三明,三明有个大型钢铁企业――三钢,想必大家对“铁”这种金属了解的比较多,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大家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铁”的世界,让我们对“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当你想了解“铁”更多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学习。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多媒体展示]:

  1、 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钢铁的冶炼

  3、(小知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铁元素”

  [活动元一]探究活动方案--铁、铝、铜等金属物性的探究

  〔活动与探究〕:桌上有铁片、铝片、铜片,进行下列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并跟同学们交流。

  ①用细砂纸打磨上述金属片,再用滤纸擦试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光泽,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

  ②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加热它的另一端,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③用电池和小电珠试试它能不能导电。

  ④试试它能不能被磁铁吸引。

  探究铁及其它金属的'物性的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铁的实验现象

  铝的实验现象

  铜的实验现象

  1

  2

  3

  4

  归纳铁及其它金属的物理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机械强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导热性好。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应用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请同学们根据金属的上述五大特性,将你知道的体现金属性质的应用实例(最好以铁为主)列举一、二。

  [多媒体展示]一.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质软、具有金属光泽、有廷性、展性、具有导电、导热性。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是一根锈迹斑斑的铁线,仿佛这根铁线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辛酸与无耐……,原本具有金属光泽的“铁”(铮铮铁汉)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丑陋”的面孔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斑斑锈迹的由来吗?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它锈蚀的过程?你们能够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助它恢复“庐山真面目”,还它一个清白吗?你们有什么办法不再让它锈迹斑斑、光彩永驻?你们又能用什么知识解释铁生锈的这一现象呢?它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学生思考、讨论)

  [活动元二]:在修正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展示老师设计的“钢铁锈蚀”实验探究的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上述探究实验。

  在前面的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了铁的哪些化学性质呢?

  1.铁跟氧气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通过学生讲座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一周前做过三支试管实验,请一位同学上来小结。

  (小结)

  ①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②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③在常温下,干燥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由此得出:铁在潮湿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红色)

  2.铁跟酸反应

  (实验)同学们自己做[实验6-2]并补充Cu与稀HCl反应。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类型。

  (讨论)Fe、Cu跟酸反应情况,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进一步说明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讲解)铁不仅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还可以把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从它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实验)学生做[实验6-3]

  (请学生说出反应现象,并试着把化学方程式写出)

  最后得出Fe+CuSO4=Cu+FeSO4

  (讲解)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物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 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器材:

  水槽 激光笔 水 牛奶 烟饼 镊子 烧杯 滴管 纸杯 蜡烛 火柴 玻璃砖 投影仪 电脑

  教学过程:

  一、 新课教学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 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 物理 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4)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设计07-0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06

物理教学设计【实用】07-0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01-0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15篇06-24

物理信息型专题教学设计09-10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05-29

【通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9-21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