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27 08:2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

  (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设计

  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的特征”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生活化”的生物学知识,不仅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更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共同解决某一科学问题,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简洁明朗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3、教学工具

  PowerPoint课件;自制教学用具

  4、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巧搭桥梁,引导学生明确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由于大家对此的记忆比较清晰,会立即想到当时所学的知识,其中有些学生会提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教师趁机提问:生命系统有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必修三教材的前三章是从个体这个层次来学习的,第四章及以后的学习将要从比个体更高一点的结构层次进行学习,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由于学生对种群的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果园里的5棵苹果树

  B、红花湖中所有的鱼

  C、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

  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

  由于学生对种群概念没有深人的了解,对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比较模糊的,大多会在A,C,D三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指出:等学习完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很清晰了。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种群的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再回到这个选择题时,学生会清晰地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教师继而追问学生,如果你是广东省深圳市人口统计局的分管领导,你会最先关注这个人口种群的哪些方面?引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一些学生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内容进行导人,激起学生求知欲以及对这堂课的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对该问题进一步深人探究的愿望。

  (2)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

  应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均匀分布少量五角形和圆形的图片,并假设这是一个2m2的草地,其中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让学生计算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学生对五角形进行逐个计数,并得出计算结果)。接着教师展示一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面有很多数不清的蒲公英,让学生对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由于草地上的蒲公英数目太多并且分布不均匀,学生无法通过直接计数的方法去进行估算,因此就会思考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大量五角形和圆形(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随机分布的图案纸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让学生思考对蒲公英的数量进行估算的方法。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学生的图案纸上有些画满了各种形状且不同数量的样方,有些还将图案纸进行多次对折,并取其中的几个小块进行计数。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在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样方的数量应当怎样决定?样方面积应当怎样设置?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样方法又有怎样的适用范围?趁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讲述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海洋中游动的鱼以及草原上奔跑的鹿,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每组6人,各组分发大、小2个烧杯,并提出问题:2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烧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30颗,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将两种颜色的黄豆混匀,然后随机从烧杯里抓出一小把黄豆,并分别对黄色和红色的黄豆进行分别计数,并据此模拟实验总结出计算黄豆总数目的公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池塘中的鲤鱼和草原上的鹿群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教师趁机对应用标志重捕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同时强调只有多次进行实验取其平均值方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

  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

  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会很自然地想起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这几种因素)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散情况适当地给予讲解与延伸,并让学生思考影响种群密度的另外两种因素: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此外,也可讲解关于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的状况,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我国实际,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6)梳理知识,建构脉络,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合上教材与笔记,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画出知识脉络图。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反馈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与记忆的难点,使新学知识得到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5、作业与小结

  6、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即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学设计中,课前分发学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通过这种课前安置性评价,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攻克之。

  在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如,在学生思考样方法的操作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跳跃性,或者逻辑性不强,教师该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呢?又如,在模拟实验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偏偏会“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应具有、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分制度对于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但是,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该加多少分合适呢?展示的同学呢?小组呢?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加分规则,具体到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上台展示、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等等,各加多少分,这对于建构更加完善的小组合作,激励每一位同学积极投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基础题检测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教学反思

  各色种群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却总是疏于了解,学生也是这样。如何让学生顺利、自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并进入“种群的特征”的学习,是我在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从身边的种群导入或许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事实证明这样做确实是可以的。本节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进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基于这种思考,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这一科学主题组织种群特征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按照上述原则和教学策略,成功的完成了该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思考的机会,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画样方,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寓教于乐。教师设计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并在教学过程中步步设疑,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新知识是由他们通过合作互助,积极主动的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的,较好的体现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意图,最终实现本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2、教师把新知识总能与学生身边的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身边暗藏着这么多的科学道理啊,进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探讨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促进自觉性之启发,创造力之培养。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生物,不仅符合生物学本来的学科内涵,更是一条合理、有效的生物学教学原则和方法。

  3、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并且用板书将重、难点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有完整性。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主画出本节的知识脉络图,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难点,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自主检测,不仅有能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能使学生内心具有成就感,从而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种群的特征。

  2、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形成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种群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重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的比例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都愿意参加小组学习活动,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一、课程导入

  多媒体展示笑话

  疯子和旁人的对话,教师提出种群等于物种吗?

  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1、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是不是任何同种个体都能称为一个种群?

  3、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是不是只有一个种群?

  总结: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活动2【讲授】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

  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1、种群密度

  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

  设问: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

  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

  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教师总结:

  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

  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

  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

  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2、生率和死亡率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

  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外界环境对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举例点评外界因素的影响。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展示图片或视频播放: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图片

  教师: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的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类型:投影见课本图4-3,组织学生观察。

  思考与讨论: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2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

  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昆虫);

  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

  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为什么?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尾,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老师总结: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

  活动3【讲授】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三、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活动4【讲授】小结

  四、小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当堂检测:

  1.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做出选择的原因。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计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A.害虫死亡率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生命系统的特征。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教材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2、教学难点: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结合学生的学情,对生态环境接触较少,对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又比较难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活动2【讲授】种群的定义

  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2.种群与个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概括总结:

  1.种群定义的三要素。

  2.种群相对于个体最大的区别:数量特征。

  活动3【讲授】种群密度

  过渡: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渔业资源什么时候捕捞,捕多少?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济效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

  设疑:怎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种群的数量?

  引出种群密度。

  给出实例: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野驴,数量有3.4万头但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头。

  展示图片:海洋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

  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活动4【活动】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

  展示图片

  对于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大、数量少,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对于个体小不明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

  设疑:如何进行估算?

  估算 “问题探讨”中的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引导分析:估算与直接计数相比的优缺点。

  介绍:

  (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估算存在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减少误差。

  建议:自学课本P60样方法,

  思考讨论:

  (1)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随机取样?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设疑: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例如,要调查一片草原上的绵羊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的绵羊的种群密度呢?

  做铺垫:现有绿豆一包,红豆100粒,大小烧杯各1个。如何估算绿豆的数量?

  类比:绿豆——草原上的绵羊个体。

  需要一些“红豆”即可估算绵羊的数量了。

  建议:自学课本P62 标志重捕法。

  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调查,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

  活动5【讲授】出生率和死亡率

  设疑:为什么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蚊子、苍蝇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建议:自学课本 找出答案。

  检查自学情况。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义。

  引导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联系。

  拓展:1.阐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2.给我们市民一些灭蚊方面的建议。

  活动6【讲授】迁入率和迁出率

  过渡:展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

  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活动7【讲授】年龄组成

  出种群的年龄结构三种类型:

  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

  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拓展:提供我国1970、1985、20xx三年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活动8【讲授】性别比例

  建议:自学课本P63。

  设疑:性别比例失调会对种群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供资料:2004年,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专家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拓展: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来杀灭某一性别的害虫的目的?

  活动9【讲授】总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06-04

【实用】3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15篇08-03

夏的特征06-07

经典教学设计06-22

教学设计07-13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9-18

尊严教学设计11-25

秋思教学设计11-25

泉水教学设计11-25

《做客》教学设计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