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个东坡,“峨冠”而“多髯”,这是多有特点的“装扮”!但,这句的第一个词既非“多髯”又非“峨冠”,而是“中”——这个位置,与其说,显示了他在这三人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倒不如说,它体现了这个形象在作者和雕刻者心里的位置。也许,王叔远为散文里的那个故事动了情,这才有了他想言说的这个主题:大苏泛赤壁。所以他的视角,也该是苏轼的视角。自然要先引出这个人物!
同样的,一只小船显著而重要的位置,你也很难说是船舱。
王叔远的奇巧之处,不在于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一只小船、一些人物,而是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之所以先写船舱,不为别的,只因为窗架上刻的那十六个字: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显示着出行的背景、活动的环境和心境,渲染着“泛赤壁”的主题,暗示着此行的浪漫——那或许是一个祥和宁静的秋天的夜晚、一个微风送爽的晴朗的日子……而如果,这一路还有好友相伴呢?
上次班会,黄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暑假游玩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照片、许多未曾见过的风景。可是,我倒更希望能看到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对于一次旅行而言,重要的不是去哪儿,而是去那儿的人是谁?以及,你是与谁同行。
那么,这种朋友间的亲密有没有体现呢?
——“抚”、“共阅”、“各微侧”、“两膝相比”……
翻译和讲解之前,安排两次学生活动。
一次模仿苏轼和鲁直,一次模仿佛印;分组进行,比较差异。
这其间,我(随机)设计了如下问题:
1、“各微侧”,“侧”向何方?因何而“侧”?可见什么?
(注意上述词语之间相互的照应;可见关系的亲密和志趣的相投)
2、既然是“各隐卷底”,怎可知道“两膝相比”?
(雕刻艺术的“言下之意”、“不言自明”,含蓄的美学;另可知“坐着”的姿态)
3、听老师讲解“袒胸露乳”为什么“暗笑”了?为什么有同学要帮模仿者的鞋子脱掉?
(暗怀着羞涩,不适合做而做了,不方便讲而讲了,可见文化与道德的约束;由鞋子问题想到佛印极可能赤脚在船)
4、据此猜测,“与苏黄不属”该是怎样的神情?为何只道“不属”而不明说?
(乐陶陶;显示了另类、暗示了差异;给人想象的空间——惹人联想和想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具体细致、惟妙惟肖地描绘;一种是在信息齐备的'条件下,留白)
5、从佛印的情态出发,看他所求的人格怎样?与苏轼们的差别。为何有别?
(温厚、慈悲、豪放、豁达、坦荡、看透名利、看破红尘、不拘小节)
6、作者却与这样的人做朋友,这怎不耐人寻味呢?
(可见灵魂上的共通和表现上的差异。有诗文为证……)
7、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去哪儿,而是和谁一起去。核舟的真主题是什么?
(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段“情”)
8、雕刻如此精妙绝伦的核舟,能随便送人吗?王叔远为何能制作出这样的工艺品,又为何要将他送给魏学洢,你明白了吗?
(这是情感的力量。世间任何精美的器物,都是心灵的创造,仅仅有时间的付出是远远不够的)
每读《核舟记》都有震撼。
每一个枝节、每一处脏器,都如此考究!连所用材料都是千挑万选的。
这是对天地自然的崇仰与膜拜。
为了它,这个常熟人一定耗去了不少时日,一定遗失了许多悠闲的时光,一定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说不定,他也谢绝了许多宴请,婉拒了许多作报告和巡回展览的邀约……把所有的精力与热情交付于这微小的物件。
没有任何功利之心。只为了完善它、丰富它、唤醒它。给它生命,让它不朽!
然后,轻轻地盛放在这个朋友的手里。让他用自己的温度去触摸核舟的温度。
你告诉我,天下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么?这是如此怒放的诗意!
所以我相信,在那样一个时代,诗歌正健硕地活在许许多多凡人的心里。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所谓《核舟记》,其实是一首友谊的赞歌!
因为那是一颗多么固执又多么简单的心!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核舟记》教学设计12-14
语文《核舟记》教学方案12-14
初中语文《核舟记》练习设计03-22
苏教版《核舟记》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08-23
八年级上册《核舟记》教学设计12-21
《核舟记》教学反思模板03-17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设计09-07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课件12-11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