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7 16:20:08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教案 1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五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

  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四、三读古诗,升华情感。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

  (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此时,于谦后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4两句。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3、这样的古诗就叫言志诗,诵读古诗,并试着默写。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小结古诗意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深化对古诗及诗人的认识。

  2、补充阅读于谦的《入京》以及郑燮的《竹石》。

  六、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击不怕磨练

  烈火焚烧清白留世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勇于献身

  附: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牢固;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

五年级语文教案 3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习重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学前准备】

  1、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学习时间】

  1课时

  方法指导: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来想象诗的意境意、体会诗的主旨。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明月之诗”,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会对关于明月进行美的想象和描写。

  4、你是课堂的小主人,请你大胆与老师对话,此堂课你表现棒吗?你学到了什么吗?你是怎样学到的?你学得快乐吗?

  5、诵读、默写故事是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1、我会读这首诗:

  2、我会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3、请你看下面《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请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我要补充的是:

  “ ”字用得好,好在:

  “”句写得好,表达了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六)诵读此诗,比赛默写:

五年级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二)读准生字,了解生词。

  (三)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通过对高俅等剥削者、压迫者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百丑图,揭示了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这一真理。“乱自上作”的事实在《水浒传》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梁山泊的好汉们大多存在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们要把“酷吏赃官都杀尽”,为的是“忠心报答赵官家”。他们不可能最终把封建社会的代表者皇帝作为反对的目标,终于接受了招安,使起义失败。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林冲、李逵、武松等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鲜明。例如武松,他性格刚烈,言出必行,果断坚强,有勇有谋。这些性格在十字坡孙二娘的黑店里,在替兄报仇的整个情节中,在痛打蒋门神、怒杀西门庆的故事中,在景阳冈打虎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封建统治者对充满反抗意识的《水浒传》深恶痛绝,但传世的优秀文学作品总是会在社会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水浒传》在流传过程当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主要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和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

  景阳冈一回主要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下面的词语。

  一饮而尽——一口气喝完。尽:完、光。

  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耽误了。勿:别,不要。

  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难道不是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岂:难道。

  使尽平生力气——用尽全身的力气。平生:一生,平生力气指所有的力气。

  (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

  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

  学生分段时,可让他们先把课后第1题做好,然后根据提示再给课文分成四个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六)作业。

  1.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五年级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五年级语文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四、课前准备:

  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①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②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④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⑤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四)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①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②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③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④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五)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①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③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的──张骞。

  ④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⑤你有什么体会?

  ⑥再读13自然段。

  ⑦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六、教学结束

  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五年级语文教案 7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敏捷、光滑、搭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13课,我们了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动物朋友──猫,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活泼淘气)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松鼠》。(板书课题)

  二、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嵌搽茸蹦藓蔽榛

  2、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敏捷光滑遮蔽榛子储藏缝隙橡树栗树扒开嵌着

  苔藓毛茸茸搽过油连蹦带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熟练的地方反复读几遍。)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这篇文章写了松鼠哪几方面的内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四、朗读课文,品读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新词,读准字音“鲍、仲”,理解“形影不离、真心待友、管鲍之交、鲍子遗风”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成语和名言。

  2.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复述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地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记得上学期我们感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友谊,他们真心对待彼此,无私地为对方付出,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认识一对朋友,感受另外一种友情。板书课题27鲍叔牙真心待友学习生字鲍

  2、齐读课题,真心待友什么意思?(真心诚意对待朋友)

  3、文中鲍叔牙的朋友是谁?简介鲍叔牙和管仲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两人都是齐国的贤臣良将。他们年轻时就结为好友,一向交情深厚。

  4、师:认识了这一对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来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5、还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的,谁能说一说?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生死相随休戚与共肝胆相照同舟共济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鲍叔牙真心待管仲几件事?快速读文,等会儿请你来介绍一下这几件事情,可以用什么情况下,鲍叔牙怎么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管仲家境贫困时,鲍叔牙出钱帮助做买卖。打仗时,鲍叔牙为保护管仲而受伤。做官后,鲍叔牙为成全管仲而辞官。

  三、品读课文,学习鲍叔牙真心待友的三件事。细读第一件事

  1、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

  2、反馈;交流句子,说说理由。 ※鲍叔牙掰着手指算了算,说:“钱由我出,你就想想怎样做生意吧。” ※每次赚了钱,鲍叔牙总是把大部分给管仲,自己只留一小半。 (鲍叔牙出钱出力,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毫无私心) ※鲍叔牙诚恳地说:“我们是朋友,你家有困难,我理应帮助。你就收下吧!” (鲍叔牙把帮助管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真是情同手足啊)

  3、师引读:鲍叔牙提议要与管仲合伙做生意,管仲觉得很为难,可是鲍叔牙却这样说——在分金时,鲍叔牙总是——,管仲有些过意不去,可鲍叔牙却告诉他——

  4、你能不能用一组关联词说说鲍叔牙是如何真心对待管仲。

  5、鲍叔牙为了帮助管仲不仅出钱出力,而且还将赚了钱却将大部分给管仲。老师将这个小故事概括了小标题呢:出资助友(板)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第二件事情

  1、小组学习,找一找哪些语句能看出鲍叔牙真心待友?读一读这些句子,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尝试列小标题,注意要抓住要点,简明醒目,形式尽量保持一致。

  2、反馈※每次打仗,鲍叔牙都紧紧跟在管仲身边。冲锋时,他跑到管仲的前头;后退时,他又走在管仲的后边。遇到危险,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管仲。

  在一次战斗中,鲍叔牙受了伤,管仲急忙为他包扎伤口。管仲看到流血的伤口,难过地说:“你是为了我才受了伤的啊!”鲍叔牙笑了笑,说:“没关系!没关系!”(这真是危难之中见真情啊!)

  1、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鲍叔牙真心对待管仲?

  2、排比句的运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指导朗读排比句。

  3、你能不能也仿照刚才的小标题说说看呢?以身护友(板)

  四、研读第三件事情

  1、齐读:后来,他们在齐国做了官,都是很有才华的政治家。管仲在鲍叔牙支持下成功地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当时大的国家。不久,管仲的官职超过了鲍叔牙。这时,一些大臣议论纷纷,替鲍叔牙抱不平。

  2、大臣们为什么要为鲍叔牙打抱不平呢?大臣们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 )有的说( )

  3、鲍叔牙自身很有贤能,但是他却举荐管仲让他当丞相,并且管仲的官职超过了他。难怪有人要非议管仲,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做官,可能对管仲不利,于是就毅然决定向齐桓公辞官回乡。这可以概括出:辞官为友(板书)

  4、师:面对鲍叔牙的辞官,齐桓公挽留他,说:“你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呀!管仲就是您推荐给我的。现在为了他,你要辞官了。我要管仲,也需要你。你留下吧。”鲍叔牙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斗争,请你设身处地思考一下,他会如何想?鲍叔牙( )

  5、师:于是就在第二天,鲍叔牙还是悄悄地离去了。鲍叔牙为了朋友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放弃自己的官职。管仲果然没有辜负好友的一片真心。

  6、补充资料:为了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齐国由于管仲实行改革,很快强盛起来,他还辅助齐桓公做了诸侯霸主,为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鲍叔牙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历一个大贤大智之人。

  五、复述“真心待友”的事。

  1、鲍叔牙与管仲亲密无间,并如此真心对待管仲。鲍叔牙为了资助管仲,出钱帮助他做买卖,为了保全管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为成全管仲,辞官力荐。

  2、同学们一定被鲍叔牙真心待友而感动,正因为鲍叔牙真心诚意地对待管仲,所以——出示:管仲逢人就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鲍叔牙!”

  3、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4、后来人们把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称为“管鲍之交”,管鲍之交,也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用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板书设计:

  鲍叔牙真心待友

  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仲)

  出资助友

  以身护友

  辞官为友

  作业设计:

  1、听写27课9个词语,家长听写并签字。

  2、完成27课上海作业。

  3、积累关于友谊的名言。

  4、预习28课(听录音,熟读课文,解决不懂的字和词语)。

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 由外到内

  保鲜: (详)

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提高欣赏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⑵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

  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⑴ 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⑵ 文中有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⑶ 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⑷ 读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⑴ 批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⑵ 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逐题反馈:

  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作者把燕子比作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更具体地写出了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等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春天的赞歌”是指赞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过的歌曲。这句话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像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⑴ 点面结合。

  ⑵ 动静结合。

  ⑶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介绍去认识一种动物。请看录像,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鲸)

  3、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这个谜。

  二、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按要求自读、自学:

  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生字会读、会认、会写;理解字义、词义,不会的;想一想课文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2、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探讨?

  (教师巡视点拨,各小组归纳整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自学所得:

  ⑴ 生字的读音及书写:

  肺的右半部不要写成市。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

  (垂直 捕获 宽敞 倾斜 适应 比较 胎生哺乳动物 鳍 吞进)

  ⑶ 朗读课文:

  师生探讨某些句段的读法。

  ⑷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⑸ 各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教师小结,完成作业

  自主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鲸》这一课,并在课外搜集了有关鲸的资料。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你们猜猜其中的谜,好吗?

  师:海中之王鲨鱼的生日快到了,它邀请海洋中各种各样的`鱼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可是鲸却没有收到请贴,它跑去质问鲨鱼夫人:为什么不请我参加海中之王的生日宴会呢?鲨鱼夫人不慌不忙的告诉了它,鲸一听。确实有道理,就回家了。孩子们,鲨鱼夫人会说什么呢?

  生:你不属于鱼类,当然不给你发请贴啦!

  生:你太庞大了,如果你来了,我们坐哪儿呢?

  生:

  师:鲸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师板书课题:鲸)

  师:对于鲸,课文给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0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二、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探讨,突破重难点

  1、自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看大屏幕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讲鲸的特点的?

  师: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

  生说。

  师板书:

  形体

  进化过程

  种类

  生活习性

  师: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和同学交流,交流后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中交流,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张表格,请你们认真填写,会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生汇报。

  生:我们研究的是鲸的体形,他的体形特点是大,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它的体型大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我来评价一下,你读的很流利,但你读的鲸好像没达到这个重量,怎样才能读出来呢,谁再来读一遍?

  生读,生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吗?男生读十六万公斤,我读四万公斤,女生读后面的,我们都争取读到十八万公斤,有没有信心?

  师:在介绍鲸形体这一方面中,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有什么好处?

  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生接着汇报。

  (师做出评价,指导学生明确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师:鲸是怎样由陆地生活逐渐适应了在海洋生活的?

  师:从鲸的进化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鲸的进化过程与人类由猿进化而来一样需要了很长时间,找出描写时间的词。)

  师:请你联系上下文,从哪还可以看出鲸是哺乳动物?

  (用肺呼吸、胎生、用母乳喂养。)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师:你们选的是种类,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须鲸:没有牙齿 。)

  师:文章中介绍了鲸的哪些生活习性?

  (食物、呼吸、睡觉、生长。)

  师:请你们给大家介绍吧。

  (呼吸出的水柱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师: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打比方)

  2、师小结:

  同学们的介绍都令老师耳目一新,没想到你们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装了这么多的创意,真是棒极了,把掌声送给自己。老师在课下也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资料和图片,我们来一起看一下。看完了这么美的图片,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如果你是一头鲸,你最希望自己是什么鲸?听完你们很有特色的介绍,老师是更加喜欢鲸了,可现在地球上鲸的数量是越来越少,请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然后看老师搜集的这两张图片,想一想,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是绿色小使者,在你们的保护和呼吁下,地球上的环境会更好,各种生物也会得到更好的生长。

  三、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形体 大 做比较 列数字

  进化 哺乳动物 陆地 浅海 海洋

  鲸 种类 须鲸 齿鲸

  食物 列数字

  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列数字

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专题为“父母之爱”。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以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步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谁能读一读课题?(1——3名生读)

  3.你发现,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初读后的收获。

  (三)研读语言,个性感悟。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2.分组汇报

  (1)研读母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2)研读父亲做出的评价。(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不明白,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①指名读,交流体会。

  ②相机指导朗读。

  ③此时,巴迪可能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有了刚才的体会,让我们再来读父母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分角色读文中父母的对话,同桌读、师生读、男女生读。)

  (四)再读课文,指导学法。

  1.在这一课中,作者还运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人物的?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2.师:通过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亲对巴迪的爱。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就能悟出父母的情感,这就是悟情感的读书方法。

  (五)联系生活,拓展文本。

  1.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讨论,你觉得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呢?

  2.你们各有各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呢?

  (六)感悟真情,升华情感。

  1.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的简介。

  2.自由读作者简介。

  3.结合课文第16自然段内容,谁能说一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什么力量?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我们都沐浴在父母爱的阳光中,父母的爱更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像小巴迪一样,——

  课件出示: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因为,我们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们努力地向前驶去。

  五、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祥 严厉

  爱

  走向成功

  第二课时

  (一)积累词句,体会情感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

  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短语,互相交流启发。

  (二)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诵。

  (三)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课外搜集阅读其他体现父母之爱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等。

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2、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3、明确陈毅先生的沉着应敌、大智大勇。

  4、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与陈毅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的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通过第七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的文章可以如何来概括人物的特点呢?(明确“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并板书)

  2、导入:这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8、“私塾先生”,领略陈毅先生的大将风范。(板书课题)

  二、读议文章二、三两段

  1、初知形象

  (1)自读课文二、两段

  引:文中同样的意思的话仲先生却说了两次,找出这两句。(幻灯出示)

  ①“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②“写字第一心要静,第二心要真,不把心思集中在字上,字就没有精神。”

  (2)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仲先生同样意思的话说了两次,有必要吗?(各抒己见,不作定论)

  (3)要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再一起去读读课文,找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仲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

  第一次:

  ①在练字时:“这天中午,天……认真地练写毛笔字”(针对性)

  ②在敌人包围时:“立刻调来了军队,把全镇包围起来。”(紧急中)

  ③学生认识且疑惑时:“他不是在李家作客的仲先生吗,怎么当起私塾先生来了?(表明身份)

  第二次:

  ①连续盘问时:一个小头目……问:“共产党的有?”

  “你的,什么的干活?”小头目又问。

  ……(证明身份)

  ②鬼子查看时:鬼子没吭声,不断查看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稳定情绪)

  ③暗示身份时:“他们都是学生的干活”(再明身份)

  (4)再议:有必要吗?(而且很重要)

  他真正的目的在于什么?

  可见仲先生的?(遇事冷静,沉着对敌)

  以上隶书部分教师相机板书。

  2、进一步感知

  过渡语:通过刚才我们共同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抓住人物言行能概括人物特点。那么文中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言行还有吗?找出来读读、说说。

  (1)找、读、练说。

  ①“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镇定)

  ②“我的,私塾先生……,”仲先生指指在座的学生,接着说,“……”

  (借机行事)

  ③“……”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大笑了。(智高胆大)

  …………

  (2)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交流评议。指导感情朗读。(抓住人物提示语)

  教师借机表扬: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把仲先生的大智大勇表现得很充分。

  (板书“大智大勇”)

  3、对比

  过渡语:应该说仲先生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但文章还用了不少的笔墨写了日本鬼子的言行,这是为什么呀?

  (1)找出写日本鬼子言行的语句,说说你觉得日本鬼子怎样?

  凶狠:杀气腾腾……

  狡猾:“鬼子没吭……,不断查看……”

  “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走,一边察看。”(板书隶书部分)

  (2)读表结果的内容,问:你对文章为何写这部分内容是否已经恍然大悟了呢?

  ①情节安排上的需要。

  ②衬托(更显大智大勇)。

  (3)分角色朗读体会。

  过渡语:那我们可要把仲先生的沉着、大智大勇与日本鬼子的凶狠、狡猾同时也愚蠢之间的对比给体现出来。

  三、小结

  1、人物形象。

  2、学法。

  3、延伸

  (1)学“写人”文章的方法——写“写人”文章的方法: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是一种好方法。

  (2)人物:课外可找有关介绍陈毅的文章去读读更深了解他。

  四、作业布置

  作业本5

  板书: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仲先生(陈毅)大智大勇日本鬼子

  一、成功之处

  1、针对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分析史料,培育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教学以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结合而成,把分散的人物主线,糅合成以人物简介、思想与反思为主线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时内容。并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培育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与史论结合的意识。

  3、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致盎然,能积极思考,积极作答,对问题的思考深入且有自己的看法,这一探究课的特点是符合的。

  二、不足之处

  1、选择的史料多为文字资料,为尊重史实,基本保持文言风格,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字句难以解读,教师在史料解读方面的引导时间过多。

  2、教学中学生提出部分颇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难道不对吗?为什么同样是面临侵略日本却如此欢迎《海国图志》一书?,限于时间与教师思考深度,只能将这些问题延后解决,总觉得有遗憾。

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用语言去沟通,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能默读短文,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真实、朴实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爱是需要表达的,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用语言、眼神、行动、用笔,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内容,体会爱的传递。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件)听歌曲《爱的奉献》。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那浓浓的爱意,思考这爱是怎样传递出来的呢?(出示课件)

  1、《灯祭》父女的对话:

  父亲:“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和谐、融洽的父女关系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温暖。

  2、《捐赠天堂》的捐赠物小毛毛熊、两张剪纸用儿童语言表达孩子对灾区孩子的牵挂。

  3、《小抄写员》中儿子深夜起来抄写的行动坚持四个月让父母震撼,感动和欣慰。

  (三)小结:(出示课件)爱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更需要用行动来诠释。

  二、走进故事,体味语言的魅力。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变化”,启发思考

  1、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木牌上的话发生了变化,行人的表现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下面默读课文,思考:你发现哪些情况没有变?那些情况变了?(出示课件)

  不变:一天中恰恰事情发生的地点还是那条大街、人物还是那位盲老人。

  变化:木牌上的字和人们心情与行为的变化。(出示课件)

  (三)引导思考,感受语言魅力

  1、启发思考:为什么“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一句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启发谈话:

  美丽里的春天,天空……

  美丽里的春天,田野……

  美丽里的春天,花草……

  ……

  美丽的春天和双目失明相成了残酷的对比,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进而使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出示课件)

  (四)联系生活,适当拓展

  1、结合实际,说出自己发现的生活中打动人的语言(如广告语、名言警句等)。

  2、根据提供的画面,尝试写一句打动人的语言。(出示课件)

  三、走进生活,表达自己的爱意。

  (一)启发谈话,我们曾经如此的和谐……

  1、介绍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情。

  2、说说融洽的父子(女)母子(女)关系

  (二)谈谈现在的和父母之间沟通时的变化。

  与父母的沟通有没有出现问题?怎样的情形?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你们和父母之间好像没有往日亲密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在拉大,和爸爸妈妈之间可能再也不是无话不谈了。

  (三)是什么使我们疏远?

  分组讨论:是什么使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从学生讲述的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出原因)

  (四)我们还能亲密如初吗?

  1、思考:《小抄书员》中,在叙利奥抄写的四个月中,为什么感觉父亲不在爱他?

  2、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理解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父母,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五)小结:一句知心的话语,可以使亲情迸发出灵性的火花,如果你爱你周围的人,就要勇于告诉他们,爱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也可以用含蓄的方法表达出来,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爱说出来、写出来,与我们的家长、老师多进行沟通,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爱心在行动。

  做一张亲情卡,送给自己身边的人,表达你的理解、尊重、宽容、谅解……以自己的火点燃旁边的人的火,以心发现心,让爱心传递。

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学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辅:辅卫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5、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命运相同,这次分别是别中之别,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比:靠近,挨着。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8、回顾全诗: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五年级语文教案 】相关文章:

习作六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语文五年级教案01-03

《语文乐园三》语文五年级教案10-05

《语文乐园》五年级语文教案02-25

语文乐园三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迟到》教案03-07

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四》教案04-22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6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7-27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