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的办报内容:传统节日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好资源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的丰厚资源,培育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进一步加大力度,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保护好传统节日习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把传统节日列入了世界遗产的保护目录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借鉴周边国家的经验。韩国和日本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便相继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和《文化遗产保护法》。1967年,韩国就把“江陵端午祭”正式列为本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2005年,“江陵端午祭”更是被韩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近几年,我国对非物质质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明确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通知把文化部申报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正式纳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开发和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就要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记录、收集、整理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建立完善的节日档案,积极探索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广传统节日文化,通过举办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咨询、讲座等,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民族传统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弘扬民族精神黑板报图片
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传统节日教育体系。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青少年是重点群体。要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优秀节日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在思想品德、历史、语文等课程中进一步充实传统节日的内容 ,加大其文化内涵的宣传普及活动。同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也要注重开发乡土教材,把本民族的节日传承一样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保护节日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节日文化中的突出作用,也要充分运用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把节日文化教育涵盖其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全方位地开发传统节日在物质、精神、文化、娱乐、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当前,随着公休假的调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大节日都列入全体公民放假日。但是过节放假决不仅是大吃大喝,而应移风易俗,摒弃落后的节日文化习俗,弘扬积极健康的节日内涵。要注重人们文化、精神和情感上的享用,充分发挥节日的精神文化效益,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同样能够享受到精神上的盛宴。同时,要把庆祝传统节日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展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要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更加健康高雅的节日文化氛围。
创新载体和形式,充实内涵,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洋节在中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其新奇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当前,要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增加传统节日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要着重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灯会、游园会、文化庙会,以及传统工艺、美术、音乐和民间习俗展示等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增添节日魅力。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游戏、电视卡通等,把传统节日创造成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节日文化产品,注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源,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增强对青少年的感染力。还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运用动人的节日故事和传说,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