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7-12-28  编辑:谢友念 手机版

  “静悄悄的革命”是对教师“心灵的革命”,虽然来势并不凶猛,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革命的力量。下面请看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一: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二:

  间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对此也深有感触。

  我们说,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是教学的四大要素,在当今社会之中,我国教育界反复强调,形成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如此吗?其实有些课上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其实在本人看来,那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虚假的主体性,不过是走过场的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其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我觉得学校应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我们说21世纪的学校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一个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祖国变得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一个学校要发展,一个学校要进步,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学校里,教师也应该边从事教育边相互学习,甚至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市民也要学习和提高。在学校中,必须要有相互的目标,教师间要形成一种合力或凝聚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师间在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中促进大家的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既是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是终身教育的要求。

  我想:《静悄悄的革命》是根据当今历史条件下的一场教学改革,这场改革是发挥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促进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一场革命,学校要宽容、平和、耐心地去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我们在静悄悄的课改大环境中共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和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世纪的课该将会走进一片更加灿烂的天地。

  教师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三:

  几年之年,就耳闻有这样一本神奇的书。对于教师,听说也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籍!正是这种好奇心的驱使,我硬是自己掏钱复印了一本。初见书名,并不明白所谓的“静悄悄的革命”指的是什么,更不知“革命”的结果是怎样的。尽量静下心来慢慢地读,才发现“静悄悄的革命”讲述的乃是教室里的一系列变革:即“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原来,在我们看来很司空见惯的教室里却可以暗涌着变革的潜流--看不见大刀阔斧,看不见硝烟弥漫,但这一切,的确正在发生着。从打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的懵懂,好奇……慢慢都得到了回应和解答。用“震撼”一词形容我阅读后的感受,并不是夸大其辞。

  思想很重要,但是能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应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想抛砖引玉,在这说说此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以便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细节一:“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我们如今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一些期末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 ”这些看似鼓励却有些漠视学习方法的话语。学习,本身,就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未知的东西开始的。在发言这件事上,也许并不是态度的问题和能力的问题。或许是一种我们可以接纳的学习方式。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倾听,打造高效的课堂,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刻思考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细节二: “主体性神话”是一种虚假性神话。

  佐藤学关于“主体性神话”的论述主要有三点:一是,所谓“主体性”神话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二是,“主体性”神话“认为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

  三是,“‘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学自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而产生出来的,即让‘自学学习’、‘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均体现独立自学之理想。

  但是,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佐藤学关于“主体性”神话的论述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在当前如皋区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课堂中,语文教师们普遍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按照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少讲甚至不讲,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灌输式”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学生热闹讨论的背后,是学生讨论探究的无序性,是教师教学管理的不作为。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因为教师缺少前期的深入思考,往往提不出指导性意见,当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性的问题时,我们有时会含糊其辞,不置可否。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了。最终会让孩子失去探究学习的热情。我想这种“放羊式“教学便是佐藤学批评的“主体性”神话。

  细节三:要打破这种“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教室中应建立一种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室要面对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求做到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让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这种教学方式被佐藤学称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固然重要,也是一种理想的课堂,试想:人人思考、人人乐于交流、人人乐于表达,谁不需要?但我认为“量体裁衣”也是十分重要或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给学生一一对应“做衣服”,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孩子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如果我们在与学生一一对应的过程中,在不断生成新的内容的同时,能引导其他同学去倾听、去思考,去交流,最终必将达到“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量体裁衣“的过程当属“交响乐教学”的前奏。

  在这本娓娓道来不失清雅的小书中,我看到了日本小学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健康成长所作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看到了为人师者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赤诚之心,更看到了像佐藤学先生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育者、教育家的真知灼见。更多的“革命”有待细细咀嚼。而我愿在教育的这条路上,看得更透,学得更多!谢谢大家的倾听,更希望倾听到大家的“对应”!!


更多相关文章:

1.2017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2.精选2017语文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3.2017年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心得

4.2017年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5.2017年寒假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6.2017小学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7.2016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8.

9.2017年寒假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10.2017年寒假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精彩抢先看New  Top

  • 12017参加湖南青马培训学习心得
  • 22017湖南青马培训学习心得
  • 3
  • 4学习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 52017观看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
  • 62017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观看心得体
  • 7关于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 82017苏荣造绿工程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

最热文章榜Hot  Top

  • 1学习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2两学一做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
  • 3讲看齐见行动讨论心得体会
  • 4大学思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 5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6发挥党员作用勇于担当作为心得体会
  • 7关于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心得体会
  • 8讲看齐见行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