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时间:2024-06-18 18:31:05 六年级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必备[15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过年时,凛冽的寒风冻红了人们的小手,却冻不住大街小巷的锣鼓与鞭炮声,更冻不住人们那似火的热情。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是被街上的锣鼓阵阵和那开心的叫嚷声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来,变成听到村里大队中传来的锣鼓声,与那跳秧歌的口号声了。

  穿戴整齐,去到街上秧歌队便已开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跷的人,他们一个个虽然有四五十岁了,但是他们一穿上那靓丽的衣服,踩上高跷,走到人群中,就像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浑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紧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里的一些大妈,小老。全部加入到队伍里了,他们身着粉绿色的衣裳,脸上化着妆,迈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里的秧歌讲究的是跑扭结合,他们在奔跑中扭动,女的扭腰抖肩,手里的布缎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泼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队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阳刚之气,英俊又帅气。秧歌队是由村里的大爷大妈组成的,个个都五十多岁,可在这儿,没有人这样认为,反而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轻人一样。她们扭腰抖肩,看得我们也不禁想参与进去。

  这是我妈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队伍里,只见弟弟随着音乐摇头晃脑的,把旁边的人逗得笑个不停,我在队伍里也怪不好意思的,这是我姥姥在队伍后边说:“快扭啊!”我转头一看,哦,原来我姥也在这里边我带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后边,学着姥姥的动作,踏着音乐的节奏,在队伍后边儿扭起了秧歌来。扭着抖着,感觉自己的烦心事儿也抖没了,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秧歌队后面接着舞狮舞龙的,只见那龙绕着人们走了一圈又一圈,时不时还走到人群里跟我们一起嬉戏。那狮子可十分活跃,一会儿从那蹿过去,一会儿又从那蹦出来。在大年初一,人们卖力的表演着,只为了人们的欢笑和将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习俗传承下去。

  年过完了,也许今年与明年又不一样,但这家乡的习俗是不会更改的,它会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我们家乡最为隆重的节日便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了,春节又称“过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忙年,户户择吉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以示辞旧迎新,买新衣,办年货等等。我就喜欢和爸爸一起去超市选食材,但每次都买鸡和鱼,我就问爸爸为什么要买鸡和鱼呢?爸爸告诉我说,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有的人家在糊窗户,有的人家在贴窗花,有的人家在裱糊灯笼,还有的人在贴过门笺。春联用柿黄喷金纸俗称对子纸,联语多表达春意并讲究门第。打满一缸水,备足三日柴。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欢乐乐,午夜子时,辞旧迎新长辈带领子孙〝发纸马〞,祭天地,祭祖宗,保佑老少平安纸马发过之后,我们全家围坐炕头喝团圆酒,我们以果汁代酒。吃年夜饭,大人们都忙来忙去。爸爸给我们做了好多好多他的.拿手好菜,有红烧肉、西红柿牛腩、炒年糕、清汤面、麻辣鱼……馋得我直流口水。全家人都围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过了好长时间以后,爸爸擀起了饺子皮,奶奶正在搅和着馅料,妈妈则是把饺子里放入硬币包起来,大家各自分工,不一会就包完了许多饺子。妈妈还说,谁吃到这种饺子意味着谁的福气大,来年发财有钱花,能长寿,百事顺心,我一听,有钱花,两眼都冒金光,立马就清醒了。

  奶奶跟我说:煮饺子不拉风箱,保持年夜肃静,年夜要说吉利话,饺子煮破不说〝破〞,要说〝挣子〞,饽饽裂了,不要说裂了,要说笑了,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吃完饭以后,我和弟弟一起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磕头。爷爷奶奶给了我2张红色的毛爷爷,爸爸妈妈也给我了2张毛爷爷,我和弟弟可开心了,就像两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一样。

  虽然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但是快乐会永远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影子,让我们永远都记住它——春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家乡的风俗有趣而特别——打年糕。

  打年糕是一门学问,要打得又快又好真的很不容易。但家人说,年糕年年打,生活年年好。所以,妈妈、爸爸、外婆和我一起到慈城打年糕。

  打年糕依旧是在那间小屋子,远远瞧见小屋子,要过一座绳索桥。下面是流淌着的小河,我不敢走,却也不得不走,因为年糕诱人的.糯米香深深地吸引着我。

  走过了小桥,杨师傅便来迎接我们,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却很有精神,仿佛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

  我一边和杨伯伯热情地打招呼,一边跑去拿那个榔头捶,它在那个我永远不会感到陌生的地方。我拿起榔头捶往石舀一放,仿佛碰到了解压玩具,软绵绵的,我酷起脚尖一样那一块白白嫩嫩的年糕。在石臼里面熟睡了。

  杨伯伯说:“这块年糕已经打好的,你另外再打一块吧,我用这块做年糕汤!”我看着他又往石臼里放了一块未经修理的“胖娃娃”,我努力挥着捶子向她锤去,她却像刘胡兰一般把身体挺得直,毫无畏惧。

  我仿佛觉得自己要被这块大大的年糕所折服。“娃呀,不要放弃,杨伯伯年轻时来这里打年糕,捶过几下子就不想干了,现在已经干了三十年,打年糕,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是很平常的呀。”我看着他,他一边和我拉话,一边把玩着手里的“工艺品”。这技术就像拉面师傅一样纯熟,他先把年糕团放在板上搓,随即用菜刀在年糕上挥舞。左边切大块,做大头菜烤年糕;右边切小块,做年糕场汤。

  我再看看石臼里的大团子,“它还是硬邦邦的,呜——腰酸背痛脚抽筋。爸爸冲上来,一把夺过榔头捶,往石臼里死命地锤,像立下了要把它剁烂的誓言;妈妈撸起袖子,双手并用,向着年糕发起进攻;外婆精神饱满打年糕,我们在一旁加油助威,这“年糕战士”的骨头终于软了,被打怕了。

  辛苦过后便是甜滋滋的收获,杨伯伯端出一盘香喷喷的大头菜烤年糕和一碗热腾腾的年糕汤。吃着这富有嚼劲的年糕,祝福着我们全家和杨伯伯一年更比一年“糕”!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那一天的端午节,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场,买来了粽叶、糯米、肉等。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就忙开了。奶奶忙着洗粽叶,妈妈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几句下来,妈妈不耐烦了,说:“别吵吵,你来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体会一下包粽子。”听到这里,我立马翘起了嘴,自以为事地说:“好啊,来就来。这么简单的事,难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家乡龙游,每当端午前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因为端午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糯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

  我很想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外婆求教怎么包制。首先把翠绿的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大红枣,流油的咸蛋黄,酱油腌制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半窝,铺上一层调制好的糯米,加上枣子,金烂烂的咸蛋黄,再铺一层五花肉,最后铺一层糯米包出棱角,扎上棉线完工……粽子在外婆手里翻滚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总是包不好,最后一道四角形状的工序,可把我难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说要放进锅时猛火煮大约1小时,接着文火煮30分钟。听这时间,可把我吓坏了。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外婆,还剩几分钟?”“外婆,好了吗?”“外婆,熟了吧!”……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时间到!”不等外婆走向厨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粽子煮熟以后,粽叶颜色变深了,剥开墨绿的粽叶,只见金黄的米团里镶嵌着深红的玛瑙枣,红,黄,绿三色互相映衬,十分艳丽诱人。咬一口真是软软糯糯,溜光爽滑,三口两口吃掉一个,再来一个……

  端午的这天不只吃粽子,我们还有别的话动。这里这一天家家门上挂上碧绿的艾草,菖蒲,洒黄酒,驱蚊虫,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会有卖香袋的,小巧玲珑还绣乎精致的图案,很是可爱,惹得过往的人驻足观看,非要买上一个才心满意足离开。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节的到来,因为一年里只有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们嘴里,才会有不同于往日的美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我想要介绍的是我家乡的风俗。

  阳光从稀疏的树叶照进房间,在房间里留下了斑斑点点的阳光,这就是除夕的开始。

  大人们最忙碌的时间,也正是早上。大人们有的贴对联,有的包饺子,有的为年夜饭做准备,每家都会派一名代表去拜年,我们几小孩都会像跟屁虫似的跟着大人,这家收个红包,那家拿点吃的,格外兴奋。

  到了下午,我们黏着大人拿钱买鞭炮,钱到手后,我们就浩浩荡荡的去买鞭炮了,鞭炮的种类数不胜数,在货架上奇峰罗列,姿态万千,令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什么刮炮啊,摔炮啊,冲天炮啊等等。等“大队部”到家时,已经接近年夜饭的时间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好热闹,大人们敬酒敬饮料,小孩子则狼吞虎咽的吃着饭,生怕比别人慢了半拍。年夜饭过后,辛苦了一天的大人们也该放松一下了。有的在麻将房里搓麻将,有的在厅里看春晚,而我们最兴奋的,无疑是收红包了,太爷爷,外公,二外公,四外公,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大姨,小姨的红包让人领到手软。领完红包后,我们就在外面放花炮,“砰砰砰”,“哈哈哈”,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流逝了。

  新年即将到来的最后几分钟,大人们拿出烟花。在最后十秒倒计时,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10,9,8,7……”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着,我们的心情也是一秒一秒的激动了起来,最后倒计时,所有人已经做好了放烟花的准备。“3,2,1,0”,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一年的到来令所有人兴奋不已。烟花在空中华丽的盛开,像绚丽的花儿一般在空中绽放。烟花完美谢幕,这也算是为去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门前堆放着昨夜的烟花爆竹,人们看见的,只有一堆废纸,却不知道昨天这里发生了多么令人兴奋的故事啊,也许除夕的美好时光只有一天,但那美好的回忆却是永不磨灭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在我们家乡,过年时总要抬大龙,这是我们的传统风俗。

  正月十五通常是抬大龙的日子。有一回,我和许多人在路旁等待,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抬大龙呢?”“因为传说龙可以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于是人们借此祈求每年可以风调雨顺、鱼虾满舱、平安丰收。”妈妈解释道。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大龙来了!”有人大喊了一声。!我拼命探头,却没能看见,不过隔着老远就听到了响彻云霄的龙吼声。待龙近了,那吼声更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哇!这也太惊艳了吧!”我不禁感叹出声来。龙头足足有两层楼高,宽度更是霸占了整条街。龙牙有半个人高,仿佛瞬间就能把一个人撕碎。张开的龙嘴里含着篮球般大小的龙珠,彩灯层层环绕。龙眼直直地目视前方,透出一种威严。

  路边人们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工艺复杂,制作精妙、夺人眼球的大龙上。

  龙头如此精致,那龙身一定也不差吧!还真说中了。几十余米长的龙身,见首不见尾,都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还有些许金色的小鳞片。庞大而长的龙身下,倒是有短小的龙爪,反差之大,却显得毫无违和感。由于机械的缘故,大龙全身都能动,龙爪在身下挥舞,再加上锣鼓声,就好似神龙欲飞。

  路边的人有的在感叹制作不易,有的在赞美做工精细,有的在目瞪口呆地欣赏,还有的'在紧闭双眼向龙祈祷。

  在大龙远去后,我回家查阅了有关平阳县春节风俗抬大龙的资料,才得知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早在20xx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资料更加深了我对这项风俗的喜爱与崇拜。另外据《平阳县志》记载·流传其历史已有400年,活动时吸引了十多万民众,壮观直气势非凡。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风俗,是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的,所以我们也要将它传承发扬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我还在睡梦中,一阵鼓声伴着人们“嘿嘿”的喊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一年一度的它终于如约而至。

  今天便是端午节了。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我的家乡,人们在这天里都会划龙舟·包粽子·放孔明灯·带香包·放烟花等等。

  我刚把目光集中到那桌上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陷上,就被破门而入的小伙伴将我拉到楼下去。

  更多小伙伴在等我呢!我还一脸茫然,就被小伙伴拉着就跑,他们洋溢着笑脸,嘴里不停吐露着:“快跑”。在路上,我们还遇见了敲锣打鼓的游行部队在马路上整齐划一地走着。他们带我来到大桥上,当时人海如潮水般涌入,我们被围的水泄不通,不过我是奋力地挪移到了栏杆边。桥下有五条龙舟,旁边还有个大鼓,真是壮观。

  随着时间的挪移,一声鼓声震耳欲聋。龙舟比赛开始了!虽然每个龙舟的外形不同,但前面的龙头都显得霸气威武,气壮山河。五条龙舟差距不大,而队员们却不相上下卖力的划着。随着比赛越发激烈,人们的喊声也越来越高,有的`人惊天动地的喊着加油,有的人窃窃私语在讨论花落谁家……

  下午,千门万户都在包粽子,站在阳台上,都能闻到大街小巷的粽子味。我们家的馅料非常丰富,一眼望去,就深深扯着了我的眼球,不禁令我垂涎欲滴且眼花缭乱:有肉馅·红豆馅·板栗陷·咸鸭蛋陷,更甚至还有包含上面四种材料为一体的精华之棕。我的奶奶把一个大叶片叠成一个甜筒状,就往里面放酱汁糯米及各种馅料,转几圈,像变,魔术似的,打个结,粽子就完成了。

  晚上,我手挂着香包,吃着粽子去卓望山广场散步,粽子中酱汁·馅料·糯米的灵魂搭配在我口中四溢,唇齿留香。

  这时,上空传来一阵响声,许多五彩斑斓的烟花纷纷绽放开来,犹如一朵朵鲜艳美丽的花朵欣然怒放。烟花过后,天空又升起千万盏孔明灯,如天上的繁星般璀璨夺目,简直是美妙绝伦。

  端午节在龙舟比赛的高呼声中、在棕香中、在明灯中完美落下了帷幕……如上,便是我家乡的端午。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在家乡的大年初一时,便有舞狮子可观看,这便是家乡习俗。

  为什么有舞狮子呢?因为,相传古时候,广东佛山出现了奇怪的野兽,给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于是村民用竹霞和纸,扎成皇头,以各和形状的布织成兽身,再召集一些勇士,拿着锅、盆、碗器具,用敲打出的声音吓跑了野兽,后来为了庆祝,便举行了舞狮子活动。

  舞狮子,分为南狮和北狮。北狮表演的是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无固定主题,以训为师娱乐为主,互相娃戏戏,爬山等。南狮又称醒狮,较为威猛。比较灵活,眼帘与嘴巴都可以动。在小时候过年时,过了大年初一,便到处是温柔曼妙的锣鼓声。

  锣声鼓声随处可听。它好似一只无情的手,把在窗台边坐着的我的心挠得直叫痒。我坐在窗台边,听着远处传来的随阵阵锣鼓声,越发越好奇。好容易熬到了妈妈醒来,我立马跑过去,对她说:“那边的声音是什么啊,兵乒兵兵地?”妈妈回答我:“那是舞狮子。”我接着问她舞狮子是什么,她却笑而不答。这让我更加好奇了。我苦苦等了一天。既失落,又期待。

  在永汉老家过完年,便去了永和外公家。到了那儿,我又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

  一天,妈妈对我说,外公把舞狮队叫来了。

  过了一会儿,村口传来锣鼓声,俞来俞大,俞来俞响。听到了这声音,外公连忙点燃炮仗,丢出了门口,我很不解。原来,舞师队是要在有炮仗声的家舞狮的。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舞师队进了家,先拜门,再做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待到他们停了下来的时候,我才看清它们的真面目——一双大眼睛,浑身通绿,面目狰狞,好似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而前面的那大头人,一副娃娃脸,膨胀的脸颊像在诉说着冤苦。而那锣鼓声在我里耳中已不再曼妙,而是恐怖的了。

  我被吓坏了,我不相信我眼中的一切。我像一只免子样窜进了楼里,关上门,靠着门背喘气。然后裂开一点儿缝子,从里住外看,那狮子还再舞,那娃娃还再跳……

  等到锣鼓声渐远了,我才敢出来,回忆了一下刚才,还觉得蛮有趣的,或许,舞狮子这个习俗,会一直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我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可是每年都要回几趟南乡老家。

  我的老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南乡,有许多风俗习惯,比如叠罗汉,大年三十祭拜祖宗等,但我最趣味的是“祝寿”了。

  今年,外公六十岁了。到了大寿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准备热热闹闹地为外公祝寿。

  祝寿选在大年三十的.头天,我们大家都来到外公家里。这可是我们小孩最热闹的时候了,叫啊,跑啊闹翻了天。大人们忙里忙外,厨房里飘来丁丁当当的案板声和葱花香味儿。

  傍晚时分,我们开桌吃寿酒了。我看见外公这个“老寿星”没有上酒席,就纳闷地叫着“外公呢外公到哪里去了呀”妈妈听见我喊,就笑着说:“外公不在那里!在另外一桌!”我更疑惑了:“今日是外公祝寿,他怎样不到呢”我的话刚说完,堂前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红着脸,有些害羞了。舅舅说:“这是家乡的习俗,老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如席的。而是请几个和外公要好的长者作陪,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喝酒呢”

  听了舅舅的话,我们几个小孩吵着说:“舅舅,你就给我们说说家乡祝寿的习俗吧!”舅舅笑呵呵地说:“我明白多少说多少,也不是很清楚的!”“好呀!好呀!”我姐妹几个异口同声地叫着。舅舅一边倒酒,一边说:“祝寿是南乡的一个风俗,一般以女婿女儿为主,我们儿子就是作陪的。无论男女,到了三十就能够做寿了,一般四十不做的,一百岁也不做的。意思就是‘四’即‘死’,不吉利的。一百岁呢,太满了,‘满招损’呀,也不做的。”舅舅倒好了酒,坐下之后说:“祝寿还要拜寿的。拜寿要先设好寿堂,挂灯结彩,正中挂‘寿’字,两边挂寿幛。早上吃茶叶蛋和长寿面。午时拜寿,老寿星上座受拜。我们午时不是拜了吗”“拜了!拜了!”我们嘻嘻哈哈地说着……

  这次给外公祝寿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家乡的习俗让我难忘而充满好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节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节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对奶奶说:“我可以帮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盘里,然后一边加开水一边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点点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团,软硬适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把芝麻和白糖搅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小球状,然后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内,搓成圆形……

  奶奶把水烧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圆溜溜的汤圆儿放进锅里,汤圆立刻沉入锅底。奶奶用汤勺轻轻地搅动,防止汤圆粘在一起,然后盖上玻璃锅盖,很快玻璃就有一层水蒸气。过了几分钟,水又开了,“咕噜咕噜”冒着泡儿,从锅缝中冒出许多水汽,一个个汤圆接二连三地浮上来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说“别急,让它再煮熟一点儿。”大约过了5分钟,奶奶用汤勺把那些在水里打的滚的汤圆一个个的舀起来。看着大碗里白白糯糯的汤圆,我垂涎欲滴。这时奶奶才说“可以吃热乎乎的汤圆喽!”我一听马上一阵风似的冲过去拿碗,用汤勺舀了满满一小碗汤圆。

  我迫不及待地把汤圆舀入嘴中,哇!好烫!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层薄薄的'皮,比软绵绵的棉花糖还软,真是嫩滑柔软,香糯可口。轻轻一咬,你会感觉香喷喷,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咽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大碗滚烫de汤圆,我五分钟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欢汤圆儿,元宵节吃汤圆是愿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吃了汤圆,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奶奶忙碌的双手开始。

  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打粽叶、泡粽叶、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一切活儿都必须在五月初五完成。

  粽子好吃,但包起来却细致复杂。

  首先,得把煮好的粽叶洗刷干净;然后把粽叶的尾部卷起来,成一个漏斗状;再把泡好的糯米装进去,中间放上馅;最后把粽叶对折过来,用细线系好,打上结。拿捏裹包中,手不能紧了,否则粽子会过硬,或煮不透;也不能过松,煮出的粽子会漏米,有浸泡之感,口味差。奶奶的手感毫厘不差,包出的那粽子,如同害羞的姑娘,紧紧地把自己裹紧。

  我坐在椅子上看奶奶包着,似乎已闻到了粽子煮熟后的那份特有的醇厚清香,馋得口水直流了。“你衣服穿好,别着了凉。”奶奶笑呵呵地说着,开始将包好的粽子,下到锅里煮。灶下的火苗乐呵呵地跳跃着………我最喜欢红枣馅的,因为枣啊,是甜的,我啊,也是甜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在浓浓的粽香中进行。在端午节前后,街上摆满了摊子:有大人们争相购买的`驱虫的粽叶、艾草;有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香囊;还有长辈送给晚辈的五彩线。虽然这些东西都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但最香的还是那一个个粽子。剥开粽叶,糯米之香便扑鼻而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咬上一口,这香味是甜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于亲人的品尝欢乐中结束。家乡有习惯,无论是什么传统节日,都要团聚,端午节也不例外。傍晚,天刚泛红,端午节就大笑着走上了餐桌。虽没有春节的喜庆热闹,中秋的明月当空,但端午节却是甜蜜的,是从奶奶的双手里出来的;是从浓浓的香味里出来的;也是从亲人的欢笑中出来的。家人们笑饮美酒,乐尝粽香,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

  夜深了,人静了,但粽香还回荡在街道、乡间;这粽香,是甜的,是美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我的家乡吉林省汪清县,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风民俗。

  东北最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就要数房屋了,别的地区都睡软绵绵的大床,而东北则睡在那长6至7米,宽3至4米的大硬炕上,据说有利于腰背。炕下有一条空洞连接着灶台,烧火时,煮饭和热炕两不误,坐在热腾腾的坑上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别提多享受了。东北几乎每家每户的都有口地窖,规模也不大,就是用来存放些土豆、白菜类食品。我还经常下去探险呢!东北的房屋体现了东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厨房、卧室,中间只是一墙之隔而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的房屋其实没有客厅,客人来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绝对会让你倍感亲切。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最爱吃的就是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相信也是每个东北人的最爱。大概是因为东北气候偏冷,所以才爱吃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吧。,特别是酸菜,绝对口味独特,独一无二,每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要做酸菜炖排骨再加上味道独特的小菜来招待客人,保证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不仅东北的美食让人赞不绝口,东北的“二人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独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构成了小到十几岁儿童,大到七八十岁老人的群众舞台。每个东北人都“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影响尤为深刻。“二人转”不用舞台,不用服饰,随时随地都能来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欢。最让我骄傲的是连小品演员赵本山也来自东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的这片土地养育了豪爽、不拘小节的东北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体验独特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通俗有趣的习俗,其中我最喜欢观看舞龙和舞狮了。

  舞龙舞狮的人身穿金色衣服,上面绣着金龙的图案。通常领头人会穿着与其他人不同的衣服,比如红色的衣服,而这金色与红色的巧妙搭配则给这支队伍新增了一份过年的喜庆与欢快的氛围。在我们的家乡每到新年初一就会有龙队每家每户的串门“划彩”。听说在不同环境的人家有不同的“划彩”的方式呢。虽然我搞不懂这是为什么,但是听字面意思华彩应该就是讨彩头、喜庆的意思吧。当他们要来到哪一家时那家就要放鞭炮迎接它。然后,他们会在客厅里把龙盘成一个圆形。领头人会拿着龙珠划着彩,带龙身的人就跟着吆喝!而他们要离开时你家也要放鞭炮送它,而且还要给他们红包、香烟什么的。

  最有趣的,如果两队(条)龙碰到了一起,那村民们就作兴要他们舞龙啦。当然舞龙就得找一块很宽大场地,村民们要准备许多的鞭炮了。这不,你瞧!舞龙已经开始啦。这两条龙足足有十米长,身上的鳞片金光闪闪,漆黑发亮的眼睛眨呀眨,那龙头硕大而散发着威严,长长的龙须随风飘动着,目光如炬。他们不停地表演着各种精彩的动作,蛟龙出海,穿插前行,龙游四海,腾飞云霄,真有种不是真龙胜似真龙的感觉,大有一种风流潇洒气概。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密集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表演也越来越精彩了。时而双龙戏珠,时而双龙盘金柱。场面越来越热闹啦!在他们表演盘龙时,人们会点上鞭炮往龙身上扔,“检测”那些舞龙的人技艺高不高超。如果鞭炮炸到了他们,那他们的表演就还欠佳;如果根本就炸不到他们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技艺十分的高超啦。我也不会闲着,从爸爸手上拿了一挂鞭炮用香烟火点着往龙身上扔去,有没有炸到他们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捂着耳朵躲一边去了。

  舞龙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那一天他们会找到一条清清的又流动水的小河,把龙衣和各种道具都取下来烧了。寓意为在青青的小河边,送龙上“青”天。这时全村的村民都会在那里跪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这样,年算过完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过了热热闹闹的春节,就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而我家乡的元宵习俗便是和兔子灯有关的了。

  餐桌上只剩下一个圆滚滚的汤圆,它静静地躺在碗里,等着别人来吃。旁边靠着妈妈斜立的弟弟,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桌上的筷子随意躺在一边。大家都坐在餐桌前,不知道后面的时间该干嘛。

  妈妈灵机一动:“大宝,小宝我们来做兔子灯吧”!我嘟囔着:兔子灯是啥来着,嗯……哦!是那个呀。弟弟就更不知道兔子灯是什么了,他挠挠头皮,皱眉思考,却还是问:“兔子灯是什么东西呀?”“唉,弟弟,你过来。让我来示范给你看。”我无奈地把弟弟拉到阳台上,做起了兔子灯。

  我先拿了几根竹篾,做出小兔子的框架,再用白色的纸糊在上面,接着白纸上用红笔画出它红红的眼睛,长长的耳朵和短短的尾巴。然后再找一块大小合适的薄木板,把兔子灯和中间的细竹筒牢牢固定好,接着把木板四边磨出一个半圆的样子,再把两边的半圆用木棍固定好,安上轮子,最后系上一根绳子,在兔子灯里放上一根蜡烛,就大功告成啦!其实,说得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仅仅是做个框架,我的手都被竹篾扎了好几下。

  太阳早已缓缓落下,弟弟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不停拍手:“哇!姐姐真厉害啊!”我被夸得有点飘飘然,那点儿痛早已忘却。妈妈说:“到晚上了,我们去逛庙会吧!”

  在去的路上,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兔子灯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每年正月十到十五的'晚上,村中每家派一个拉着兔子灯的人巡游,再去一家年前有喜事的人家里庆贺,而那人家就要备好酒席迎接乡亲们,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乡亲们给家里送去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

  说着,就到了庙会。大街上,家家都提着兔子灯,人山人海,热热闹闹。我看着过去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兔子灯都没我的好看。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做兔子灯让我们体验了手工的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热闹气氛。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六年级家乡风俗作文02-19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4-07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1-03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1-24

【精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1-27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02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3-30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1-03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精】06-03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优】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