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作文审题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

时间:2021-04-11 18:14:36 推荐作文 我要投稿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浅谈高考作文审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1

  安徽XX年高考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表面容易,其实审题有一定的难度。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2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和高考作文中,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关系到作文成败至关重要的一环。考生由于对题目中的语词的具体恰切含义、适用的语境了解不够,对文字材料、图形、图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赘余的信息没有加以辨析、筛选,无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导致了审题的失误,或者是选用的材料不能较好地表现、证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当,出现大盘失分的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

  高考对考生的作文审题的要求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呢?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作文题目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可以包含三个部分:(1)作文材料 (2)题干和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 (3)标题。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没有标题,是命题作文就没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给材料的命题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从写作构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两者的结合,作文题目和材料本身都对考生的思维起了规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除自由作文外,中学生的写作训练,特别是高考作文,从本质上说都是命题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题作文,都在构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语词构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正是由于命题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维方向才能正确,才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后形诸卷面的材料经由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多头绪到逐渐统一的过程,即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乱到观念明确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命题作文对考生的思维来说,也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了。

  “审题要准确、全面”应该说体现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环出了差错,审题就不可能做到准确、全面。

  一、各种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审范围,审清试题通过标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限定的写作范围,这就是命题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试题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遗漏,没要求的或是规定不要写的千万不要写进去,即使你在此处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文章的主旨,为了准确地表现中心,你都要忍痛割爱。

  在一则“某公司花巨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职工践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写一段话,描述草坪被众人践踏后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二百字左右),在这里,我们有的学生没有全面地把握题意,1、对时间词“后”的提示没把握住,详细地描写草坪被践踏时的情形 2、没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说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记叙姐姐、弟弟和父亲的话,赞美老树皮和新树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话或弟弟的话,漏掉了赞美老树皮或新树皮。这些都是出于审题马虎、不够认真的原因,是浅层次的失误,只要认真一点,这些失误都不难避免。不过,学生审题失误主要的还是出于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命题中语词构成的和材料构成较隐蔽(隐性)的限制没有领悟。下面我就来谈谈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学生作文存在的情况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语词构成的限制

  1、对语词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确切、不到位

  (1)在内涵上 较有代表性的失误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情况,有的题目中的某个词语本身包含有两个或两个层面以上的含义,有的学生在审题时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其中的一个。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和具有比喻义的词语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坚韧”在当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现片面的`理解,即“坚强”和“有韧性”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此点而言,这个题目比起供选的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难度要大,这一点恐怕是命题老师考虑不周的地方——照理说,供选择的两个题目在难度上应是相当的)。后者如“包袱”、“战斗的一年”、“年轮”、“根”、“蜡烛”、“灯”、“镜子”,在审题时要结合文体弄清它们的恰切含义,因为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有的语词较其种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有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写错了方向。如“牵挂”一题,有的学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义的思念,那不对,“牵挂”是对对方令人担忧、挂虑之处放心不下的一种思念,这令人挂虑、担忧之处可以是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收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等,很多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种情况,题目中有的词语属于非常用词或属于个别学科、领域的特定用语,学生对它的具体含义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别的意义,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词曲解成“(类似录音、录像、电子扫描的)灌输”。

  (2)、在外延上,每个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使用语境,它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语境并不一定与之相同,学生在这里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学生笼统地把“憧憬”理解成“向往”——向往得到一个好的职业、好的机会……,在作文中详写引起向往的缘由和为此向往而付出的努力,这就错了。这错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向往”的外延不尽一致,“向往”的对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种较具体的物、待遇、机会或精神体验,也可以指较抽象、较宽泛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写的是一个面),而“憧憬”要写的就是“未来的生活图景是如何的美好”,这一点,很多学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学生写成渴望回到过去,在没有污染、没有战争的环境中生活,或是梦想有一天能回到过去的灾难、贫穷的现实中,了解过去。

  2、短语中的重点词语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此时,能不能抓住重点的词语,也就决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题,学生没有抓住“感受”二字,结果把重点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么,比如,一同学是这样构思的:读书苦,遇上减负,高兴,玩个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后,玩腻了,百无聊赖,重又拿起书,终于明白幸福在于辛勤地劳动及从中得到快乐。(2)从父母亲人的角度写他们给了自己多少幸福快乐(并非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短语中重点的词语如果没有把握住,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

  二、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构成的限制

  作文命题中,图形、图表或文字材料相对于标题和半标题,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赘余信息。这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加以认真辨析、筛选,因此这种命题审题的难度比命题作文来的大,其审题难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赘余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关。

  在图形材料中审题难度最大的当属漫画了,因为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或时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理解漫画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写说明漫画的内容,还是根据漫画内容立意作文,都是会失败的。例如:就因对漫画的特质不了解,加上提示文字没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画材料“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当作了“大坝”,以为那人正在搞破坏。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平时的系统的专项训练,让学生了解、掌握漫画构图的特点及创作的思维特质,增强他们对此类材料的审题能力。

  图表材料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也相当大。这难就难在学生首先要从图表中标明的各种情况和注明的各种数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及想要表达的意旨,然后再联系实际或立论或叙事,这对事物的数据、情况的分析同样需要系统的专项训练。

  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准确立意。任何一则材料,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虽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于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观点,但它可作为提炼论点的重要依据。

  对于记叙性材料,要准确地把握中心,就必须抓住材料所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倾向,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注意从材料的整体性和主要意图来分析,正确把握材料,读懂材料的真正含义,这样才不会随意割舍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准确地、鲜明地确立论点。

  寓意材料题型,指在表层意思下蕴含着本质意义的材料的作文题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童话、典故、喻体诗等,具备譬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寓意材料题型的立论难度较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寓言故事,审题的第一步在于要仔细地阅读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蕴含的意义,看它阐明了什么道理和观点,提供了一个什么启示,也就是要明确所供材料的主题。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个神话寓言故事,一定蕴含着现实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这也就是说要领会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须越过材料寻找(落实)道理反映的相类似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本体,那么,要从材料中的喻体联想到现实中的本体,则必须把握住两者的相似点,这相似点就存于在材料中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上,一旦理清喻体间的关系,就可以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水到渠成地确立论点了。

  二、材料的选择、表现

  上面谈的这些是审题的“准确、全面”要求的第一层面,第二层面是材料的选择、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了写作的范围、选准了入题的角度、确立了正确的中心后,还要进一步安排能说明和表现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题意的重点以及采用试题要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说简单点,那就是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表现中心的问题,相关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详略的问题。具体地说,这个过程是作文的构思过程。从体现在卷面上的写作结果来看,构思和审题存在着一致性,构思好,审题就一定是准确无误,构思不好,那审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错,所以说,审题的准确全面还直接体现在作文的构思上,直接体现在对材料的处理能力上。

  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学生作文在材料的选择、表现上存在的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材料的质量不高。材料的质量标准包括典型性、现实感、新颖度。典型性要求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现实感要求能够从现实中选取材料,能使读者感觉到作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新颖度要求材料给人以新鲜感。写“信任”一题时,许多学生不管是什么文体,大多选用“钱包丢了”、“父母对我学习的关注”等材料来表现信任,可有的学生则能写出象“为官要取信于民”、“我们在信任中成长(父母、老师、社会、祖国的信任)”、“在商业社会中不能利欲熏心,只有尊重别人的利益,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这样的材料。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质量不一样,作文的质量就不一样。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平时加强相关的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强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思维,具有较宽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

  二、详略、主次处理不当。“详略、主次要处理得当”看起来挺明白的,无须老师做深入细致的指导,其实不然。从学生的写作实践看,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这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内容。作文中,学生往往对文章该表现的重点(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该详写的当成了次要方面略写了。例如:“感受幸福”(记叙文)该写的有两点:1、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的?2、具体的感受过程。在这两点中,第二点是主要的,该详细刻划,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异常:花、天空等变美了,人的性情变慈祥和善了……),行动的反常(手忙脚乱、拘谨、拍了下谁的肩、亲了下谁的脸……),语言的反常(语无伦次、说不出话、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脸红、紧张、故作严肃……)等来反映(这里的反常是指和常态想比较而言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这一点没抓住,缺乏表现力,较多地去写幸福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从而导致详略处理失当。从把握重点的角度看,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和审题的第一层面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相关文章: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05-26

浅谈高考作文点题审题是关键05-26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立意审题05-26

浅谈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方法05-30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08-25

高考作文审题要领05-30

浅谈关于话题作文的审题04-14

高考作文素材审题技巧05-03

浅析安徽高考作文审题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