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冬天

品味冬天

发布时间:2017-04-15  编辑:admin 手机版
  又到冬天。玻璃窗上洁白的霜花传递着冬的讯息,木窗前早已不见了秋日梧桐的倩影。东北风呼呼地肆虐着。行人抄着手,跺着脚,匆匆而过。
  呵,下雪了。片片雪花儿在空中打着旋,像一颗颗蒲公英跳动着欢快的舞蹈,又仿佛一只只小精灵顽皮地捉起了迷藏:落在大树上,飘到雨伞上,钻进草丛中。雪越下越大,大地成了一块块白色的奶酪。这奶酪越变越大,几袋烟的功夫,四周便连成茫茫一片。在“簌簌”的雪落声中,天地皆为之默然,心灵也由此变得纤尘不染,晶莹剔透起来。
  雪停了,我走在小路上,两边除了雪白还是雪白,四野显得异常单调。咦?似乎有点点红色映入眼帘。近前一看,只见一朵朵梅花在傲然开放。从树枝到树梢,开得密密麻麻,如一座喷花的飞泉,于静寂中绽放出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想到这里,我不禁肃然起敬。
  在似水的年华里,如果没有了冬的单调,就不会有春的绚烂;没有了冬的寒冷,就不会有夏的火热;没有了冬的孕育,又怎会有秋的硕果?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冬季将成为永恒的记忆!
【扩展阅读:小学生写作指导“点睛”与“添足”】
  有这么一个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龙画好了,他故意不给龙点上眼睛,说什么如果我给龙点上了眼睛,龙就会腾云驾雾地飞走的。听到此话的人都以为他在说大话,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此时有人执意要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当张僧繇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
  后人借这个传说来说明文章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二句重要的话,文章的内容则更为生动,表达的意义也更为深刻。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妈妈笑了》的作文。小作者不落俗套,另辟蹊径,记叙了令妈妈高兴的三件事情:
   1、我克服了胆怯的缺点,独个儿睡觉,妈妈回来见了,高兴地笑了;
   2、我把省下的零花钱捐献给"希望工程",妈妈知道了,满意地笑了;
   3、奶奶的腰病犯了,我为奶奶捶背,这情景正好让妈妈撞见了,她情不自禁地笑了。
  应该说,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的,反映了妈妈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走笔到此,也未尝不可,然而,小作者不满足于此,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加了下面一段话:"妈妈的三次笑,说明了她为我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妈妈的三次笑,表达了她对我深深的爱意;妈妈的三次笑,寄托着她对我殷切的期望。"
  显然,这些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要精练优美,要耐人寻味,要恰到好处。"准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点"歪了,会弄巧成拙。不但"龙"飞不起来,还会使这条"龙"更加难看。
  说了"点睛",再讲讲"添足"的事儿。
  楚国有个人,祭祀后赏给手下的人一大杯酒。大家商量,几个人喝这点酒不够,决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其中一个人画好了,他看到别人还在画,就一面拿酒一面再给蛇画上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把酒抢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能给它画上脚呢?"说完,把酒一饮而尽。
  后人借这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诫人们写文章切勿刻意求工,结果丧失了自然。我们同学在用词、写句、谋篇的时候,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
  比如,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大约四点钟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既然讲了"大约",再用"左右",大可不必。删去其中一个,意思反而清楚明白。
  用词重复,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如果语句罗嗦,也会使文章不简练。在写《记一个关心我的人》的作文时,有的同学喜欢绕着圈子说话: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关心着我。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还有家里的爸爸、妈妈。要问谁最关心我,那不用说了,当然是妈妈。那,妈妈是怎样关心我的呢?请你耐着性子听我说吧!"
  其实,这一节里边,只需留下这么一句话就可以了:"在家里,数妈妈最关心我。"既简洁又明了。省下笔墨,可以多举一些妈妈关心"我"的事例。
  又如,一个同学在写《我》这个作文题的文章时,写了这么一段令人费解的话:
   "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公路上,一个少年正在飞奔。他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那绿色的运动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有精神。噢,也许你会问,他是谁呢?猜一猜吧,对了,一点儿也没错,那就是我--一个五年纪的小男孩。"
  这一节话纯属多余,弃之毫不可惜。语言要简练明白,意想要表述清楚,多余的话一概删去。
  要"画龙点睛",不要"画蛇添足"。要做到这么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所叙述的事物的理解。
  二、不断积累语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不信,你不妨一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