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篇二:春节
今天是大年三十,整个城市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小区也不例外,小区门口挂上了“欢度春节”的横幅,树上挂着一盏盏大红灯笼,花坛边小树旁彩旗飘扬,各色气球随风飘动。人们穿着整洁华丽的衣裳,个个脸上喜气洋洋,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晚上,我匆匆吃完年夜饭,便拉着爸爸来到楼下,准备放烟花。只见有一位大哥哥正在准备放烟花呢!他的烟花是个正方形的大盒子,外面包装着鲜红的纸,上面还画着美丽的烟花。哥哥拿着香,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导火索,盒子里冒出一股浓烟,只听见“嗖”地一声,一颗闪亮的火球飞上了天空,“啪”地一声,小火球在空中炸开,变幻出无数金黄色的小星星,在空中划了几道弧线,便洒落下来,犹如空中绽开了一朵巨大的菊花,那丝丝花瓣像流动的星光,分外耀眼。紧接着又一个小火球飞上天空,在空中变成盛开的牡丹,那花瓣层层叠叠,异常美丽。小火球接二连三飞上天空,在空中纷纷炸开,变成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千姿百态的花朵,好像是一块黑色的绒毯上绣上了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儿,把整个天空打扮得格外艳丽。这边的烟火刚结束,只见那边的天空中也盛开了朵朵花儿。把节日的宁波夜空打扮得格外美丽。
看到这里,我也迫不及待地叫上爸爸,拿来我们自己的烟花。我点燃导火索,烟花从纸筒中飞出来,像无数颗闪亮的星星,飞入空中,还伴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声,一下子就消散得无影无踪。接着,第二颗,第三颗……在空中形成漂亮的星星阵,一会儿便昙花一现了。虽然我的烟花不如别人的漂亮,但我还是兴奋不已。
烟花不仅美丽,让人大饱眼福,还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听爸爸说,烟花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而且品种繁多,连外国人都自叹不如,我为此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