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

时间:2022-04-06 15:18:50 课文 我要投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教学建议:

  1、教学这篇课文,应当把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原作。

  2、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必过于纠缠其中,而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3、“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问题把握:

  1、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伐魏?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要弄清这一点,必须首先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

  ⑴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

  ⑵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⑶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内容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这一点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⑴表文中谈到前两点(即开张圣听和严明赏罚)时,都是从正反两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刘禅平日宠信宦官一类小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在诸葛亮远离国都的情况下,“忠谏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内外”也可能“异法”,结果必将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因此,能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就在刘禅是否能“亲贤远小”这一点上。

  ⑵表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与能”,在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个人,即郭攸之、费、董允和向宠,提官职而未指名的有三个人即陈震、张裔和蒋琬。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着重地称赞他们的优良品格,说他们“志虑忠纯”,是“贞良死节”之臣;又特别强调他们是先帝“简拔”出来的,值得信任。尤其发人深思的是,文中还插入一段往事的追忆,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个结论:亲近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⑶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从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己任,而把国内的责任完全交给了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关键又在刘禅身上。如果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这些人自然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表文中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劝勉刘禅,就是希望刘禅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能如此,则赏罚自然分明,国内政局也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了。

  总而言之,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出师表》词句精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刻。

  翻译: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解词:懈:懈怠;忘身:舍生忘死。

  翻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3、追先帝之殊遇。解词:追:追念。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解词: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解词: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翻译: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7、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词:付:交给;论:评判;刑:罚;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

  翻译: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翻译: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9、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解词:行阵:军队。

  翻译:军队上下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0、亲贤臣,远小人。解词:亲:亲近;远:疏远。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2、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翻译:那么汉室的兴旺就为期不远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解词: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解词: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感激:感奋、激动;驱驰:奔走效劳;值:遇到。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7、先帝知臣谨慎。解词:谨慎:小心慎重。

  1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深入不毛。解词:效:实现;伤:损害;毛:草木。

  19、庶竭驽钝,攘锄奸凶。解词:驽钝:平庸的才智;攘除:铲除。

  20、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2、以彰其咎解词:彰:表明、显扬。

  23、臣不胜受恩感激。翻译: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精选教案

  一、说教材

  《出师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该单元大部分课文皆选自历史著作。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古人的的智慧、勇气、情操,并受到感染和激励。《出师表》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文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贞,叙述诸葛亮的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表是一个新的文体,与之前学过的完全不同。诸葛亮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也存在文言文理解困难,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上课环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疏通理解文句,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体会不同时代背景的忠诚,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读通读懂课文。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以上这些方法结合传统的讲授法,相辅相成。

  (二)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学法: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小组交流讨论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故事或多或少学生都会知道一些,由此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表明报国之心,或呈攻城掠地之策。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初读感知

  读课文,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对于不懂的可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三)细读赏析

  师生共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难点、重点。

  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之后对于文中难懂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此外在读的过程中以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再读深化

  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

  (五)小结拓展

  总结归纳文章大意,以及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六)布置作业

  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课文】相关文章:

人教版课文《出师表》教学设计11-1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课文教案11-11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背诵课文08-0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0-0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12-04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学反思10-1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学设计10-15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09-0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的教学反思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