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

时间:2024-04-24 19:01:34 佩莹 高一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注释: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诗人时年22岁。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现代诗简介

  《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描写了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依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依旧怀着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不仅如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和谐的音律美。

  作品鉴赏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希望逢着的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谁,结着什么样的愁怨不得而知。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还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也不得而知。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她愁的或许是那负心的夫君,或许是想望如意的郎君,她的愁就像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她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这里可以看出,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那姑娘或许是我的心上人,或许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从这种情境,可以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与姑娘的相遇,可能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也可能就是写的一场梦。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了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是姑娘的归宿,还是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还是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些都不得而知。

  第六节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彻底地毁灭了!诗人追寻着的希望也彻底地毁灭了。这毁灭的希望,是诗人圣洁的爱情,又或者诗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毁灭了,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追求。诗的末尾与首节回应,我依然独自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着”改为“飘过”,让诗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胧迷茫的梦幻中结尾。

  艺术手法

  抒情意境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象征主义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但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南唐李璟有“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句,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诗中巧用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既实又虚,朦胧恍惚的氛围。“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似乎有满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说出。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的。”(《诗论零札》十三)可以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音节优美

  《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心头。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复,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诗中丰富的意象来把握全诗的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分析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45min)

  一、导入

  以图导入,提问:面对这幅图,大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复旦的前身)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体会诗中沉挚的感情。

  生字词:彳亍:chìchù行走的意思

  (二)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了?(意象)诗中究竟出现了哪些意象?

  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其中主要意象有三个: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使全诗充满了一种朦胧美。

  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而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丁香:整首诗朦胧、深遂的意境主要来自“丁香”这一意象。诗中的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那作者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来比喻其笔下的姑娘呢?

  明确: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为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李商隐《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璟《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术语。“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和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或“象征性意象”,也有人称之为“公共意象”。例如,2002年高干中出现了对“折柳”寓意的考查,大家都知道,“折柳”与思乡、送别等有关。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古代的歌曲名称,一名折叠杨柳、杨柳枝,原来为两汉乐府横吹曲辞,六朝诗歌多为伤别怀人之作,在唐代,也有人翻唱新曲。例如,白居易《杨柳枝》“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就是这层含义。另外,汉代送客到霸桥折柳赠别,到唐代,旅人将行送至长亭,往往要折柳以赠别,取其“柳”与“留”同音,以表达“挽留”之意,例如赵嘏的《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浮云

  浮云一般指漂泊不定的云。在诗词中,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例如,李白《送游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把天空漂荡的白云看成是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游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也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浮云还有一层意思,往往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的“浮云”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上。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2、《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3、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的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

  4、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这位姑娘和我有着相似的心境,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也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最终却仍旧彷徨在这雨巷,象征着对美好希望的追求和理想的最终幻灭。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此诗中,诗人遵循语音原则,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以第一节为例

  2、音节特色及其用韵。(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再如首尾两节,使整首诗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②词的重叠运用。如二、三节间的“彷徨”。音节上灵动、变化而富生命力,形成舒缓悠扬的节奏;

  ③《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不但使用“ang”的韵尾,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的的融合起;

  ④排比手法的运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这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以排比的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空蒙的意境;

  ⑤诗歌的用词: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无不透露出朦胧感伤的诗情。

  附:课后练习:

  1、将《雨巷》这首诗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2、课外拓展:分析戴望舒的另外一首象征诗《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课文】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01-06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10-11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11-22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优秀01-20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附点评」05-06

雨巷07-13

雨巷07-06

雨巷06-25

独行雨巷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