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精品11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7 12:04:28 智聪 高二下册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精品11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精品,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精品11篇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阅读剧本,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并得到展现的。

  2.了解作者是如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的。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内涵,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可在课外组织学生排演戏剧。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美育渗透点

  1.体会剧本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

  2.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这对较好地理解内容、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等是必不可少的。作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周朴园就是当时由封建地主转化为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既有封建地主的专横、残忍的一面,又有新兴资本家的自私、贪婪和虚伪的一面。

  2.理清人物关系。《雷雨》的人物关系复杂,弄不清关系就无从了解剧本。

  3.熟悉情节,理清层次,从总体上把握人物。

  4.分析典型细节(语言、表情、动作等),深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当侍萍叙述30年前梅姑娘抱着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水自杀时,周朴园是(苦痛)“哦!”和(汗涔涔地)“哦”。从他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抛弃侍萍并非毫无内心痛苦,对自己的抛弃行为,他是有“不忍”和自责的。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作者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但是他强调,不能用要求剧本对某一重大社会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或价值判断的“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去硬套他的剧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根据周朴园和侍萍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表现,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前应该有过真挚的爱情,30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还是有诚挚成分的。其理由,一是30年后,侍萍见到周朴园时的情绪表现,相认之前,侍萍对周朴园是试探(对自己的感情)多于怨恨;相认后,对30年前的旧恩怨,也没有把责任全部推给周朴园,而是说“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被你们家赶出来”“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这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显然表现她也觉得自己被赶出来主要责任在“你们老太太”而不在周朴园。二是从周朴园30年后与侍萍重逢时的情形来看,30年来,周朴园一直保留关窗习惯,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等。就时间上来说,虚伪30年太难以理解。就情理上说,周朴园没有必要虚伪。那么,如何解释周朴园知晓侍萍没死且就在眼前时他又变得冷酷呢?曹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周朴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30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来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因此,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就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矛盾来概括。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阶级的对立和情感的矛盾冲突是鉴赏这部分戏剧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解决办法

  1.适当介绍作者写作《雷雨》时的思想基础。当时作者虽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认识他

  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

  2.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等。引导学生作分析比较,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纠葛。

  3.强化朗读,注意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鉴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在介绍完作者及剧本的写作和特点后,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朗读和讨论。大致遵循阅读一朗读一分析一讨论一归纳的顺序进行。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讨论,要言之成理。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成戏,在全班演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握戏剧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当代剧作家。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人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土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为其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大学毕业前,写出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后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等。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2.《雷雨》四幕悲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是曹禺的成名作、代表作,是我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3.故事梗概:参看课本118页注释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其一)

  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板书),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潜江,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语言大师;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曹禺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板书)。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前夕,创作完成的处女作,次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的发表和上演,把中国话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目之一,并享有国际声誉。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困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其二)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雷雨》是四幕话剧。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篇课文是第二幕的一部分。

  (其三)

  本课是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篇,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单元知识中有关戏剧欣赏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

  3.介绍《雷雨》的故事梗概。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5.学生可就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的实质展开讨论,要言之有据。

  6.归纳讨论要点。

  (四)扩展

  适当介绍后人对此段内容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评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四,把讨论意见写成文字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找出次要的矛盾冲突,分析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2.学习品味戏剧台词丰富的内涵,体会人物思想的微妙变化。

  3.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归纳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父子相见,却成仇人。周朴园镇压、分化罢工,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冲突紧张激烈,你愤我怒,互不相让。其冲突实质是资本家与广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

  2.剧作主题:“从性爱血缘关系角度写了一出悲剧,客观上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3.个性化的语言: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归纳、概括出第一场的矛盾冲突实质是阶级对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场,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3.总结出这两场矛盾冲突的社会意义,归纳主题。

  4.根据人物语言和戏剧化的动作,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四)扩展

  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演出、电影或录像资料。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舞台说明在剧本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表演朗读来品味戏剧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必要的舞台说明:(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出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为矛盾的展开作好铺垫。(2)暗示人物的身份,透露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3)交代人物的出场。

  2.在表演过程中要注意揣摩极富动作性的语言。周朴园的几次问话,从“你一—你贵姓?”和“你姓什么?”到“你是谁?”和“哦,你,你,你是——”,以及他那每一次的不同的声音、姿态和表情,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渐趋紧张的内心活动。人物的思想感情层次分明,回环起伏,由隐微至显露,终而达到波涛汹涌的高潮。

  (三)教学过程

  1.找出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并进行分类,分析其在剧本中的作用。

  2.进行表演指导。

  3.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及时加以评述、指导。

  (四)扩展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剧本,在校内演出。

  (五)布置作业

  1.学生就剧本中的一两个细节谈谈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课外阅读全本《雷雨》。

  3.预习《茶馆》。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二、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三、赏析第一场第一层

  1、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

  2、第一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2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半晌”,写鲁侍萍和周朴园追忆往事。第二层写鲁侍萍和周朴园现在的矛盾冲突。

  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词能不能换掉或删除?为什么?

  明确:不能。这个词表示揣测语气,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因为她不是周朴园的下人。

  4、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

  明确:出于处境艰难,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面临很大困难的时代背景。

  5、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有些熟悉。

  6、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写表达上有何效果?

  明确: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而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

  7、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朴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何以又说出来了?

  明确:先前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来说出来是为了揭露周朴园虚伪的.本质。

  四、分析第一场第二层

  1、周朴园口口声声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现在眼前时,他又为何“忽然严厉”起来?

  明确:因为这已不是从前那个让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种虚伪的惺惺作态。

  2、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她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却缺乏觉悟,所以把一切都归结到命运上去。

  3、“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复?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反复能充分表现她的怨愤之情。

  4、周朴园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为的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个什么论断?

  明确:为的是娶有钱的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5、周朴园说他当时是“于心不忍”,真是这样吗?

  明确:不是。这只是他为自己的丑恶灵魂所找的一个安慰的借口,只是为自己的可耻行径做开脱。

  6、鲁侍萍听周朴园的辩解之后,思想情绪有何变化?她还怨恨周朴园吗?

  明确:她善良的本性使她丧失了抗争的斗志,内心也宽恕了周朴园的卑劣行径。

  7、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是怎样的心理?

  明确:担心鲁贵来寻他报仇。

  8、鲁侍萍说鲁大海跟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那么鲁大海是怎样的人?周朴园又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而周朴园是资本家,无责任心,靠欺压工人谋利。

  9、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为什么要冷笑?

  明确:周朴园以为一旦鲁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亲时,便会放弃与自己斗争的激。

  【教学总结】

  一、课件引路,激发兴趣

  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性,巧妙运用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 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达到融情入景,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冶情操,自主发展。在逼真的动画情景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轻松了解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边读边想,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

  (1)自读感知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头脑中初步勾画出雷雨的情景。

  (2)表演读深化感知。在对课文内容、情感了解后,相信学生,指导他们从语气、表情、动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紧扣重点,读中感悟。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悟出雷雨前特有的“静”与“动”,雷雨中的大而急,雷雨后的美丽与清新。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思想。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互动,静心读书和活泼参与的互动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把教材情感变成了孩子们的愉快情感。

  总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师生都激情满怀,我们感到语文的精彩,生活的灿烂。

  最后,谨以一学生的发言作为结语:“老师,读了这一课,我觉得真的要下雷雨了耶!”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能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内涵。

  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㈢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学习其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题,准确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题目“雷雨前”,想想看,它会涉及哪些内容,假如让你来写这样一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

  对于主题大家有了种种猜想,那么,作者究竟是怎样写的呢?就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学习吧!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二、作者介绍:

  三、背景资料

  茅盾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绘制了摸宏大的历史画卷《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刊登在《漫画生活》月刊第一期茅盾先生曾说过:“《雷雨前》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30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当时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的低潮转入到了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逐步深入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发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发动派的昂扬斗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四、跨越障碍

  认读下列字词

  帐幔()揩汗()踱步()水门汀()呕吐()咆哮()

  龟裂()模样()龌龊()()噤声()乘隙()剥落()

  五、自主阅读

  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

  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3.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

  六、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2.思考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巨人/大雷雨

  3.本文结尾的呼唤“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创新实践

  观察图片并发挥想象,任选一幅图片用下列句式描述该图片内容。

  我喜欢,因为它象征着。

  八、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九、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比较阅读茅盾的《雷雨前》和高尔基的《海燕》(重在比较象征意义的异同)。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4

  一、课件引入,初步感知

  1、课件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想办法识记。

  2、同桌互助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玩游戏“采蘑菇”,全班交流识字:你认识了什么字?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引导学习独立识记有困难的字,共同来采摘“蘑菇”。

  4、读读、想想、画画。全班交流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前,哪些自然段写雷雨中,哪些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5、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句的现象。

  三、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自读、指名读、仿读、小组读),让学生感悟雷雨前的天气变化:乌云很厚很低,一丝风也没有;接着刮起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接着又电闪雷鸣。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2、再次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或课件,引导观察,细读感悟雷雨中的天气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先按自然段读,体会句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读出雨中的变化。说说雷雨中的景象。

  3、展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或课件,引导想象:这时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你有怎样的感觉?练习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充满生机的美。说说雷雨后的景象。

  四、趣味练习,引导积累运用

  1、“小猴学样”。黑沉沉绿油油红艳艳

  2、读读说说:

  闪电越来越亮。

  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越……越……

  五、课后延伸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

  2、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5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文本的理解,应该能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做好答疑工作,然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可通过表演的方式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概况及《雷雨》剧情。

  2、通过品味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把握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更多人性层面解读,培养人文情怀,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

  1、角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剧本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人物之间的冲突及人物性格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戏剧

  (1)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文学剧本。

  (2)戏剧三要素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戏剧语言:人物语言(台词)、舞台说明

  戏剧人物

  (3)戏剧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结构繁简分:独幕剧、多幕剧;

  按反映时代分:历史剧、现代剧;

  按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4)戏剧情节和结构

  戏剧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戏剧结构:幕(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

  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

  2、关于作者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

  3、剧情了解

  概述《雷雨》剧情。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方法指导

  介绍鉴赏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戏剧冲突(所谓戏剧冲突,简言之就是矛盾冲突)中通过欣赏戏剧人物语言和行动来鉴赏人物。

  (二)利用所介绍的方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

  1、讨论分析课文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提示:本文共几场戏?各自主要内容是什么?每场戏的矛盾冲突双方是谁?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板书有关内容。

  2、高尔基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雷雨》作为一部话剧,主要是从哪个角度来展示人物的特征呢?

  (1)通过几组表演并讨论:

  ①表演()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深切怀念留恋

  ②表演()周朴园如何对待“已知活着的”鲁侍萍?————惊恐万分,声色俱变

  ③表演()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冷漠绝情,哄骗威胁

  ④在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可知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伪君子

  (2)欣赏视频并讨论:

  ①周朴园和鲁大海是什么关系?

  ②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里,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实际上是父子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明知故问教训嘲笑讽刺恶狠狠宣布

  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③在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可知周朴园是个怎样的人?

  阴险狡诈凶残贪婪的资本家

  (3)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自私冷酷虚伪无情阴险狡诈凶残贪婪

  3、小结:第一场从爱情、生活角度揭露周朴园的丑恶灵魂,第二场从社会阶级斗争角度揭露其反动阶级本性。

  三、合作探究

  (1)用本节课所用方法分析侍萍和大海的形象。

  (2)体会戏剧人物语言丰富的动作性和潜台词。

  (3)体会题目“雷雨”的含义。

  (4)塑造周朴园作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5)在《雷雨》序中,曹禺写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如何理解曹禺这句话的深层内涵?

  (6)繁漪是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妇女形象。“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尖锐”,被作者称为“是一把犀利的刀”,具有“最雷雨的性格”(作者《雷雨》序)。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物?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 再现雷雨前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

  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用多媒体帮助理解)

  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 再现雷雨时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

  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 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雷雨前有什么不同?

  说说彩虹有哪几种颜色。

  ③“池塘里水满了”说明了什么?

  ④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

  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雨前、雨中、雨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作业:

  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的景象图,并在图下写几句话。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7

  活动目标:

  1、在熟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以轻巧地、有爆发力地声音唱出夏天雷雨时的情景。

  2、启发幼儿通过乐器和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达出歌曲中雷雨时的各种声音。

  3、通过歌曲来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录有闪电、雷、雨声的音带。

  2、歌曲音带。

  3、鼓、沙球、木鱼等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录有雷、闪电、雨声的音带,让幼儿说说都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在什么时候我们听过?)

  2、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要求以轻巧地、有爆发力的声音唱出夏天雷雨时的感觉。

  二、敲击乐器来模拟歌曲中的各种声音

  1、出示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个别幼儿来选择乐器,并敲击乐器模拟闪电声、雷声和雨声。

  2、让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并分成三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演示夏天雷雨中的闪电、雷、雨的声音。

  3、播放音带,让幼儿跟着音乐敲击乐器。

  三、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闪电、雷、雨的声音

  1、启发幼儿用肢体或其他的方法来发出类似闪

  1、电、雷、雨的声音。(如:用跺脚来模拟雷声,用拍腿拍肩来模拟雨声等)

  2、播放音带让幼儿用肢体发声的方法来模拟歌曲中的各种声音。

  3、幼儿边唱边表演,教师纠正个别重点处、

  4、教师弹琴,幼儿唱歌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9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尝试用问答的方式演唱歌曲。

  2、初步了解夏天的气候特征和一些避雷的方法,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雷雨、闪电的图片、声音。

  活动过程:

  一、听——感知夏天天气的多变,雷电交加的季节特征。

  1、播放有雷、闪电、雨声的声音,让幼儿说说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2、幼儿观察图片:夏天的`天气经常突然变化,看怎么啦?(乌云、要下了,闪电,打雷)

  3、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闪电和打雷时的情景。可丰富相关词汇,如倾盆大。

  雨、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等。

  二、唱——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尝试对唱

  1、教师用歌词与幼儿进行问答游戏,帮助幼儿熟悉、理解歌词:

  一闪闪一闪闪,什么光发亮?

  轰隆隆轰隆隆,什么声音响?

  2、幼儿欣赏歌曲

  尝试跟着音乐唱唱。

  3、练习对唱,积累感受对唱的乐趣。

  三、说——交流经验,积累避雷的相关生活经验

  打雷、闪电会有危险,打雷闪电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10

  教案示例

  雷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第一课时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情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雷雨前后的景象。(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2.比较两幅图: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一幅图中有的?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二幅图中有的?

  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特点?概括地说出来。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生字中“沉”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乱”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nuàn”。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四)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指导

  雷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朗读指导时,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指导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把雷雨前后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第七、八自然段讲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朗读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使别人能听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雨过天晴的美丽图画。

  (五)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两幅图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课文描写了夏天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交流:

  ①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引导:联系你看过的雷雨前的景象,想想“黑沉沉”、“压下来”说明了什么?(“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压下来”说明云层很低。)

  感情朗读,体会云层厚、低。

  ②读一读,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感情朗读,体会天气的闷热。

  (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感情朗读。体会电闪、雷鸣的景象。

  (4)感情朗读第l-3自然段。

  (5)小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雨前的景象。

  2.阅读雷雨中的景象(第4-6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下雨,接着写雨很大,最后写雨小了。)

  (2)看第一幅图,想象下雷雨时窗外情景。(指导接从上到下的顺序看,加上:自己的想象。)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①第4自然段“哗、哗、哗”你体会到什么?(雨下得大,下得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目由该、指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秋雨或冬雨是什么样子的。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 11

  目标:

  1、通过歌曲感受夏天雷雨的自然现象。

  2、知道切分音,学习并掌握切分音的节奏和唱法。

  3、能记忆歌词内容,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歌曲。

  准备:

  1、幼儿有雷雨自然现象的相关知识。

  2、歌曲ppt,闪电、打雷、雷雨的音效,歌曲内容图谱一份,问答标志两个。

  3、歌曲节奏型一张,切分音节奏型一张。

  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设置情境幼儿进入场地。

  2、复习歌曲《大雨和小雨》。

  3、播放闪电、打雷、雷雨音效,吸引注意力,提问引导幼儿说一说听到了什么。

  二、欣赏,熟悉歌曲,理解歌词。

  1、播放歌曲《夏天的雷雨》ppt,幼儿欣赏歌曲。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看看能不能从歌曲里找到答案。

  2、师示范唱,引导幼儿记忆歌词。

  师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歌曲,并提问:"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请幼儿自由回答)

  3、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内容。(用一个图谱代表一句歌词)

  (1)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歌词图谱,并解释图标代表含义。

  (2)幼儿再次听音乐,重组图谱顺序,帮助幼儿记忆歌词顺序。

  三、分析讨论,学习切分音,练习歌曲节奏型。

  1、出示节奏型图谱,练习熟悉节奏型。

  2、引导幼儿认识切分音,学习切分音的.节奏型。

  (1)知道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出示苹果图卡帮助幼儿理解并练习切分音节奏。

  (2)用拍手的形式练习切分音。

  (3)用歌词内容带入节奏练习切分音。

  3、根据图片节奏型练习歌词。(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特点:问答式,第一段提问,第二段是回答。)

  四、演唱歌曲。

  1、分段学唱歌曲,强调唱"一闪闪""哗啦啦"时用响亮的跳音。唱"轰隆隆"时声音大而有力。

  2、教师弹琴带幼儿整首学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教师与幼儿用一问一答形式演唱歌曲。

  4、幼儿分组用一问一答形式演唱歌曲。

  5、尝试自由结伴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

【高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雷雨》 教学设计(精选10篇)04-25

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4-30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3-17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4-14

小学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8-07

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5篇)04-30

语文《雷雨》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30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1-25

语文《雷雨》优秀教学设计通用05-31

语文《雷雨》教学设计15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