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由来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幸福感的由来散文随笔

时间:2021-04-07 18:32:07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幸福感的由来散文随笔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将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并就此发出倡议指出,“世界共同幸福”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翌年3月20日即首个“国际幸福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辞,强调以“社会、经济和环境福祉界定全球的幸福总值”。大会倡议和潘基文致辞,讲的都是宏观上人类共同幸福观。值此第四个“国际幸福日”即将到来之际,本翁作为“地球村”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想聊聊此时此刻我对微观上个人幸福的认识。

幸福感的由来散文随笔

  现代汉语词典中,“幸福”,作为名词,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作为形容词,是形容(对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对这两种词性的解释中,都有个“心”字,所以,我以为,幸福主要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可简言之为“幸福感”。请看,我的幸福,是这样感受到的:

  ——在比与不比之间感受幸福。所谓比,是说自己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今昔对比。毋庸讳言,物质的东西,肯定是上述词典关于幸福的定义所含“境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以我之见,要从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言,其顺序应该是食衣住行。下面我就按此序,做一番对比。

  食:我生于抗战胜利那年的十二月,母亲用小米汤?勉强喂活了我,其后依次经历了粮油食品极其匮乏的“饥饿时期”;主副食品短缺、品种单调、且全部凭票限量供应的“半饥半饱时期”;改革开放后逐渐取消票证、实行市场化供应、可吃得“三餐饱饭时期”;再到如今想吃啥应有尽有、却不敢吃得太饱太好、稍不留神就得了脂肪肝、肥胖症的“营养过剩当期”!

  衣:小时候的衣着,全由父兄们的旧衣改做;到青年了,要做件新衣不但要攒钱,还得攒够布票,且只能买到黑蓝灰白等几色棉布,由母亲自裁自做;至壮年中年,各类各色化纤毛呢渐多,无需布票任选,送进裁缝店定制首都服、中山装,进而也西装革履起来;进入老年,儿女们调着样给买做工考究的休闲装、羊绒装及皮草,却每每招致我的“批评”——我一个退休老头子,还用得着穿这么好的衣服,哪有穿粗布便衣自在!

  住:五六十年代住的是低矮潮湿的泥草房,一下雨,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外头不下屋里还滴嗒,要下暴雨就往屋里倒灌,甚至淹了灶台没了炕;七十年代住的是砖瓦平房;八十年代后住上了楼房,由六十多平到九十多平;当我的住房标准达到百平以上、要为我调房时,我却说啥也不再搬家了——一家五口住得下就行了,何必讲究阔绰?童年时,听村里大人们说,城里人住的地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看看现在,不但住上了楼房,不但有电灯电话,连液晶大彩电、电脑、智能手机都用上了!住泥草房、平房时,做饭取暖烧柴草、木柈子和煤;住上楼房,先是烧钢瓶装液化气,个把月就得后往楼上扛一瓶,后来统一安装了燃气管道,只需打开阀门就做饭,冬天热力网统一供暖;用水呢,过去用扁担水桶去挑土井水、水站的水;上了楼,只需打开水龙头,便可用上清澈甘冽的自来水。

  行:上学时靠步量;上班了,先是装了一台杂牌旧自行车,后来买过孔雀牌、永久牌两台自行车,当做上下班的“坐骑”;办理紧急公务乘坐汽车、火车(由绿皮车、动车、发展到高铁),再急了还可坐飞机。交通路况越来越好,砂石路、水泥路、沥青路,一路升级;县乡道、省道、国道道道互连,普通路、高级路、高速路路路相通。无论是在职时公出,还是退休后旅行出游、探亲访友,出行都越来越便利。

  总之,食衣住行诸方面,绝对是今非昔比!这是自己与自己比。可是,也有人非得让我跟别人比:有以珍馐美酒、名牌服装、别墅洋楼、奔驰宝马在我面前炫富者,或瞧我不起,或讥我老土,或教我仿之;也有“评论家”说:你和某某般大般的,有的职级还没你高,你看人家那日子过得多富足多滋润,再看看你,穷嗖嗖的,像个苦行僧似的……岂不知,我可没有那“见富思齐”、攀比他人的习惯,休想叫我跟别人比阔,借以打压我的幸福感!咱这叫“味无味处求吾乐”,有乐便有幸福感!

  ——在满与不满之间感受幸福。这里用这个“满”字,特指我对自己目下的物质生活业已颇为满足了。如上所述,如今的'生活条件,几十年间发生了如此可喜的巨大变化,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我不同意那种所谓“人之物欲无止境”的说法,倒是与这样一句古话颇有同感:广厦千间,夜眠不盈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我今一家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老翁我眼明身健,茶甘饭软,此足以令我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时代矣,我还有何不满足的呢!知足常乐,这一满足呢,便福由心生了。

  但是,在文化知识等方面,我却很不满足,对自己也很不满意。客观一点评价自己,我现在这点儿文化知识水平,就是有句比喻式俗语说的那样: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就拿读书来说,自认为还算有看书学习习惯的。少时起便爱学文史哲,父兄的书、老师的书,见一本读一本,读得多些了,也喜欢写点东西。得益于读写习惯,中考时,作文《夏天的早晨》得了全地区唯一的满分,考上了省级重点高中……上山下乡,日间“躬耕陇亩”,晚上神游书中……恢复高考,未名湖畔的图书馆乃我最爱去处。然而,后来夜以继日的“文字工作”却使我曾一度无暇去读卷帙中的文字。多年来买了不少书、攒了不少书,以致我那“顶天立地”一面墙的书架单层摆不下双层摆,双层摆不下纸箱装……有一次,学文的儿子来找书看,一看这“规模”感慨道:“爸你真厉害,读这么多书!”我答道:“说来惭愧,有些书买到手只是大致浏览了一番,还没来得及细细咀嚼。”那时,心里也有一句感慨的话:长恨此身非我有……

  近几年,电视台搞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我几乎每场都看,也跟着作答,又发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与那些参赛的学生们还有差距,知识面还有死角、还有盲点,越发对自己不满。好在退休后时间充裕些,可以静下心来,继续读书自学。学然后知不足,需博览群书,更爱含英嚼华。一千二百五十八年前,诗圣叹曰:“人生七十古来稀。”愚叟已逾古稀矣,即便今人比那时寿命长些,然也长不出一二十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典籍浩如烟海,纵然余生全花在读书上,亦未见得知之于万一!况且,世界那么大,还得抬眼看看异国他帮之文明呢;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那么快,还得与时俱进,接收点儿新东西呢……越想越觉得没有半点值得满足的理由,越学越觉得人生苦短而知之甚少。知不足而渴求,渴求而悦读,悦读而快慰,快慰便有幸福感。

  ——在老与不老之间感受幸福。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三个年龄:一曰生物年龄,一年长一岁,从幼至老,乃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例如汉武刘彻,雄才大略,曾将汉王朝推向极盛,在位长达五十五年。晚年为求长生不老,据说他听信方士之言,造了许多铜仙承露盘,天天早晨饮用鲜露,但七十而亡,亦未能永生。况我一介平民,虽眼下身体尚好,也必将日渐老去;然人人如此,何必忧老?不若达观面对,乐享天年!

  二曰社会年龄,通俗地说,就是在社群中,人们认为我有多大年龄。这个年龄么,可是有点可塑性,而且可以自己塑造自己,譬如坚持以科学方法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积极健康的状态示人。故旧新友一见面,往往会脱口赞道:还那么精神;哪像七十多岁的人啊......特别是当我融入一群朝气勃勃的年轻人中间,与他们合得来、谈得拢、互有启迪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也仿佛年轻了,同他们一起共享不只属于年轻人的幸福时光。

  三曰心理年龄,即我自己内心感觉自己多大年龄,这更可以由自己的心理状态来决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等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之和。在谈到财富时,他认为财富的增加与幸福只有低相关,而关于幸福公式中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自身能掌握的力量,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对这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我很赞同,因为我已经感受到心理力量的强大,强大到分明已年逾古稀却似乎“不知老之将至”!这心理力量,来自于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多年前“穿越时空”给我送来的鼓励:《论语?为政》中,他从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直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今恰七十余,宜遵至圣先师指教,以我之心,导我之行,做我想做的事情,既有益且不逾矩;做什么呢?还是谨遵他另一段教诲,即《论语?述而》所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老夫子笃学不倦、自强不息、终老不疲、明达乐观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此外,我也从诗圣杜甫的诗句中受到教益,他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有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我也自少习画,老来更视富贵名利神马都是浮云,独诗情画意以悦我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内心强大。见贤思齐,以学为乐,全无垂暮之怅,惟有幸福之感!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定当做一个心态阳光的老人。在阳光下,我憧憬未来五年:十三五计划实施的结果,第一个百年(建党一百周年)目标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将使我的中国、我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将给人民、给我们老年人带来更大的福祉!我个人的幸福就在其中。到那时,虽然“物质之我”已近耄耋,但“精神之我”必定会倍感幸福!

【幸福感的由来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幸福感觉09-09

幸福感觉09-09

我的幸福感悟08-05

我的幸福感悟05-12

沉沉的幸福感09-26

我的幸福感悟08-05

我的幸福感悟05-12

幸福感恩的句子08-21

幸福感悟的作文素材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