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散文欣赏:妈妈的记事本
妈妈不识字,只认识她的名字,但不会写。偶尔遇到和她的名字像的字,她就会读错,我很奇怪她咋认识,她说这个字和她的名字中的字长的像,我的天呀。妈妈说她十岁才开始上学,只上了一年,那时正赶上姥爷去世,大姨出嫁了,妈妈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加上兄弟姐妹多,姥姥就不允许她上学了,只能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妈妈说那时她年纪小,个子又矮,干不了重的体力活,就在生产队负责喂猪,每天只能挣大人一半的工分。
妈妈不识字,但从上小学开始,她每天晚上要检查我和弟弟的作业,我俩当时还奇怪呢,她检查啥呀,看着妈妈每次都认真的样子,经常批评我俩谁写的字迹不工整、潦草,哪一页空格太多,没有写满。哦原来妈妈根本不知道写的对与错呀,我俩掌握了这个规律,就想糊弄一下她,头几回虽然在妈妈那得逞了,但等老师批改完后,妈妈会检查哪些老师打了叉号,哪些是我俩偷偷把叉号改成对号的。后来妈妈在检查完我俩写的工整之后,会拿上我俩的作业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走到1公里外的姑姑家,请姑父检查我俩作业的完成情况,从此我俩再不敢糊弄母亲了。
妈妈不识字,但她有自己独特的“记事本”——在一根高粱杆上面,用小树棍扎上眼。前面的代表月份,后面的代表日期。初见妈妈的记事本,还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只要邻里或者亲戚家有啥事,比如结婚、盖房等等,只要妈妈知道了,都会用她的方式记录下来。妈妈特别看重邻里之间的相互帮衬和亲戚之间的走动,尤其是对我家帮过忙的亲邻,无论自家的活有多忙多急,她都会放下,不等人家招呼就会主动上门。爸爸经常埋怨她,说她给别人家帮工比给自己家干的还带劲,妈妈就经常说人家帮过咱,滴水之恩呀。如今上了年纪,妈妈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她总说我和弟弟不在家,别人家有需要帮忙的,她和爸爸年纪大了,干不了重的体力活,但也还是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哪怕就是帮人家洗涮一下碗筷,也是一种心意。因此这个记事本就成了她的临时账本,记载的都是亲情、乡情,帮过人家的了,她也就自然把这个高粱杆废弃了,永远不会记得自己曾经的付出的多少。
妈妈还有一个永久性的记事本,用她结婚时候带过的一个红红的头巾包裹着,里面有记载爷爷奶奶的忌日的——白色的高粱杆,也有记载全家每个人的生日的——深红色的。妈妈说这是她一辈子收集的情感。每逢爷爷奶奶的忌日,她都会提醒爸爸一起到老人的坟头去祭拜一下,唠叨几句家常。遇到家里人的生日,即使自己都忘记了,妈妈是从来不会忘的。尤其是我和我爱人、孩子,在外地,她都会提前一天打电话提醒,并且她在老家也会做一顿面条,虽然我们吃不到,但她说那代表着一种祝福。妈妈尤其疼爱她的几个孙女,孙女的生日在她脑子里就是大事,如果我们谁提出不给孩子过的话,妈妈这一关是通不过的。
妈妈还有一个重要的记事本,就是每逢节假日,我给她说要回老家的时间之后,她都会找一根又粗又直的高粱杆,扎好我要回去的日期,用红绳子拴好挂在日历牌旁边,并且嘱咐爸爸要把我回去那天的日历纸折叠起来,以免她忘记。每天她都会唠叨一边我要哪天回去,遇到邻居来串门,她也会拿出她的记事本给人家数一数天数。每次回到家,看到那根红绳子拴好的高粱杆,看着她满头的白发,日渐衰老的身体,我更加体会到“儿行千母担忧”的涵义。
有人说母亲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是呀,尽管妈妈不认识多少字,但她用心感知着世界,用行动传递着爱。妈妈的记事本,原始、纯真、厚重。
【散文欣赏:妈妈的记事本】相关文章:
杀鸡散文欣赏10-14
记事本04-18
汪国真散文《生活》欣赏08-18
永远的故乡散文欣赏10-02
散文诗歌欣赏10-31
散文欣赏:微风往事07-07
《慕文》散文欣赏07-07
奶茶刘若英散文欣赏07-10
闽南游经典散文欣赏07-10
散文欣赏《西湖的绿》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