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粽香时-散文
端午已被纳入法定的节假日,足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为着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面。而端午在我的概念里,也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八十年代初,那时的物质还相当匮乏,没有漂亮的衣衫,没有丰盛的食物,在端午的这一天,粽子却是不可少的。早早的,家家门口就挂上了艾叶,蒲草,还洒上了雄黄酒。淡淡的药味,酒味弥漫开来,给节日蒙上了一丝神秘的气氛。奶奶告诉我有了这些东西,蛇啊虫啊的就再也不敢来了,艾草是辟邪的,鬼神之类的自然不敢来骚扰。我知道《白蛇传》里的法海和尚就是用雄黄来对付白素贞的。但是很多人都把法海当做反面人物,妖狐白蛇青蛇反倒让人心生怜惜。事实也如此,有的人打着维护正义的幌子,名正言顺的去欺压弱小甚至为非作歹。倒是需要象唐僧那样的紧箍咒,时不时的为那些假和尚念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题外话。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至于为什么要吃粽子,小脚的老人也说不出个子午寅来。潜意识里,承袭了每年的这一天就是要吃粽子的惯常,奶奶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早先就采集好了的芦苇叶,斑竹壳,甚至玉米叶,泡好洗干净待用。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好了的,有腊肉、红豆、红枣等原料。翠绿的叶子在奶奶手中上下翻转,眨眼间一只精巧的粽子在奶奶的手上象变戏法似的出来了,四个角,用蒲叶撕成的细绳绑紧,个个玲珑精致。小的有鸡蛋那么大,大的足有斗碗大,一大串挂在桌子腿上,散发出芦苇的清香,只等下锅了。
这期间,看龙舟赛也是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必然,这也和传说有关。据说诗人忧愤投江而死,楚国老百姓为了拯救诗人,纷纷划船追赶。也说是为了驱散河里的鱼群,不让吃掉屈原,就在河里争相投入糯米等食物。后来每一年的这一天就演变成了一个特定的日子。五月的乡村已然是笼盖四野的青纱帐,丘陵低处是碧绿的稻田,从半坡一层层铺展下来,像是绿色的海洋。间有几只鹧鸪飞过原野,没入了其中,只剩下“布谷”“布谷”的叫声在田野中回响。山丘上的高粱、玉米没过了头顶,密密实实,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大有万顷波涛翻卷之感。如果有人离开了视线,是断然找不见的,扯嗓门一喊,人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应答。李子、桃子在这个时候也熟了,青里透红,摘上几个揣兜里,三五小伙伴邀约成群,从密林里深一脚浅一脚的穿过,前面的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宽阔的水域呈现在眼前,江水环绕的小岛就是中心,一个川北小镇。
嘉陵江蜿蜿蜒蜒从群山沟壑穿过,在这里放缓了脚步。高大的烟囱、渡船、码头、轰鸣的机器,让这里有了工业的气息。传统的`桑蚕养殖促进了丝绸业的发展,使中心多了几分现代文明,少了几分拙扑。这时候两岸已经是人山人海,一排排龙舟装饰得焕然一新,选手们头扎红巾,着黄色大襟,意气风发,跃跃欲试。等一声令下,几十只鸭子同时抛入江中,几十支龙舟象离弦的箭,直奔向目的。两岸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等我们看完赛龙舟回来,远远的就闻到了粽子清新的香味,奶奶的粽子已经煮好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缭绕的粽香味中,弥漫着浓烈的节日气息。那种幸福的、纯真的感觉和时光一样恒久,以至多年以后,仍在我脑海留有深刻的印象。
多少年过去了,奶奶的粽子已经成了永久的回忆,赛龙舟时助威的呐喊也不再响起。青纱帐依然茂密,渐行渐远的脚步已经无法将它穿越。在这个五月,遥远的青纱帐,是否能遮住一双守望的眼?古老的汩罗江,是否还有人在吟唱着千古《离骚》?
【又到一年粽香时-散文】相关文章:
又到粽香时抒情散文03-11
又到粽叶飘香时随笔散文05-11
又到美粽飘香时抒情散文03-11
又到粽叶飘香时09-01
又是一年粽叶香散文05-23
又到一年插秧时散文05-13
又到一年防疫时散文01-11
又到一年评优时散文05-15
又到一年归乡时散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