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信亦馨香散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传统书信亦馨香散文

时间:2021-03-31 09:13:30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传统书信亦馨香散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首《秋思》,形象生动地道尽了传统书信的种种特点和诗人欲作家书前前后后复杂而又细微的心态。有人回乡,趁机让人带封家书,说明当时通信之不易。匆匆作书,说不尽万重心意,于是快写快封,企盼早日到达。可是行人临走时,忽又想起有些话还没有说尽,于是急忙又拆开信封,补写两句,急切而又匆忙的心情跃然纸上。

传统书信亦馨香散文

  书信要跟随旅人一同行止,有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往往会耗时月余甚至数月才能到达,所以读到一封家书便格外珍重。杜甫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独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年代也是这样的。

  现在不同了。电子传输,把时间几乎缩短为零,速度达到了极致。朝发夕至,这是古人对速度的理想追求。现在则是即发即至,拇指一动,短信发出,食指一点,邮件到达。一个“快”字,算是道尽了现代通讯的种种优越。

  追求高节奏生活的现代人理所当然地选择电子通讯手段,拇指一动,一切搞定,何乐而不为。不信你问问你身边的文化人,问问大学教授、新闻记者、医生、法官、工程师,看看有谁还在坚持把信写在纸上,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投邮寄发?这样做是不是太不时尚,也太落伍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电子传输快则快矣,快得不要时间,省却过程,只剩下结果。现代美学认为,美的追求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这里丢失的恰恰是过程的美。传统书信的突出特点是慢,要写,要封,要邮寄,伴随着这个复杂的过程,就是等待。而等待是美丽的,那种情致,那种思念,那种牵挂,那种焦虑,就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的诗句抒发的是路遥之苦;“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黄庭坚倾诉的'是找不到传书之使的苦衷,和李白的“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是同一种心情;“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同的相思催生了异想天开,和王维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简直是异曲同工;柳永的“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则是抒发了“见字如面”的喜悦。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鸿雁传书,明月送情,全是古人在漫长的等待中催生的思维奇葩,是等待给出了细微而丰富的思维活动于时间和空间。

  传统书信要用笔写,这就牵涉到汉字书法,现在还在坚守,还在发扬这门艺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有不少人甚至退化到只会认字不会写字的地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丢失。

  让我们在尽情享用现代通讯快捷便当的同时,也时不时地拿起笔来,写上几封传统书信,以留住那淡淡的墨香,你亲切的字迹,那浓浓的思念吧。当然,这也给邮政部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尽量保证邮路的通畅与安全。我曾经拿着一封信跑了三四公里,居然找不到一家寄信的地方,因为原来的邮政所都改做邮政储蓄了。所以当我撰写此文时,也寄语邮政部门,希望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成全传统书信的这份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