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元宵节散文:又是一年元宵节

2017元宵节散文:又是一年元宵节

发布时间:2017-02-06  编辑:舒文 手机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元宵节散文:又是一年元宵节,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元宵节散文:又是一年元宵节1】

  今天是元宵节。

  早晨七点,被一阵阵鞭炮声将我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感觉有些莫名的烦躁。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记忆中小时候的元宵节应该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然后一起放焰火的节日。但人越成长,对节日就越感到莫名的恐慌和忧伤。或许是因为年龄和环境的原因,现在再也找不到以前过节的感觉和兴奋感。站在阳台上通过窗户往下望,小区里嬉戏的孩童不时燃放的鞭炮声和嬉笑声不由得将我带入了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家乡,元宵节,除了全家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和吃汤圆以外,农村的小孩子们白天会到自己家地里去收集柴禾。收集起来的柴禾堆积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汤圆之后,大人们就会领着小孩们到地里一起点燃白天收集起来的禾堆,然后围着火堆,点燃火把,唱着童谣:“虫虫蚂蚁赶下河,赶到村前河……。”整个山坡和田地里,全是柴禾燃烧照亮的景象,孩童们放着鞭炮,燃着焰火,唱着童谣,流连在元宵夜晚的狂欢童稚之中……

  经过很多年,离开家乡在外闯荡,才知道外面的汤圆是圆形的,与我们家乡自己手工制作的汤圆不管从形状或是感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一群鹅,飞下河,漂的漂,落的落。”这首童谣里所唱的应该就是家乡汤圆的真实形状写照。小肚如鼓的“三角体”汤圆撒入滚水锅中,沉沉浮浮,的确像一群淘气的小鹅在河塘里自由嬉戏。家乡的汤圆是有菱角的,看上去下圆上尖,感觉有点端午节包的粽子的外形,但它没有粽子的方角,它要比粽子圆和看上去更加精致。家乡汤圆的做法很复杂且馅料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糯米在做成面的工序就很复杂和费力气,家乡人一旦到了腊月十五过后,每家每户都会在一种石头雕凿出来的“砚镦”里槌研糯米面。糯米面做的汤圆,馅是用猪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白糖、冰糖、陈皮或红糖酥麻等多种东西混合制成的。高粱面做的汤圆,馅是酥麻红糖舂細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童年的记忆里,后者当然没有前者香,没有前者爽口。由于那时生活条件和经济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招待来拜年的客人吃的,后者大多是主人自己吃。但不管是什么材质和馅料制作的汤圆,包制时候难度都很大,稍有不慎,将会导致包制出来的汤圆很难看和漏糖。小时候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何家乡人要这样做汤圆的外形和不厌其烦的教我们学会如何制作。老人们也没法说清楚为何要将汤圆包制成有菱角的外形,也没法解释究竟这种外形的汤圆传承了多少代。

  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但在我的家乡,吃汤圆,是从正月初一早上开始的。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包汤圆,吃汤圆。年初一这一天,男男女女,一家老小全都团聚在一起,包括已近出嫁了的女儿一大早领着丈夫和儿女们回来拜年,全家特别的高兴。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那些油腻的、酸的,辣的,麻的,咸的……都会暂时放到一边,最佳的选择,当属汤圆。因为汤圆的馅是甜的,暗喻着生活是甜美的,暗喻着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像汤圆一样甜甜美美。当然,在包汤圆的时候,如果哪家有调皮的小妹,包制汤圆时,就会偷偷故意包上几个咸辣味道(盐巴辣子馅)的汤圆,专门盛给她姐夫们,让他们出出不伤大雅的洋相,逗乐一家人。在笑声中,全家老少亲情融融,其乐融融。春节过年,有了这样的欢声笑语才算是喜庆多多。

  现在猜想,家乡的老人之所以将汤圆包成有菱角的形状,估计跟祖辈的迁徙有关。家乡大多人都非本地土著居民,祖辈大多都是从江浙一带随军征迁而来,战争结束了或所处的王朝被推翻后,就地解甲归农,入住乡里。但家人和亲戚都还在征战前的家乡,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回去与家人团圆的遗憾,家乡人的祖祖辈辈才将汤圆包制出了有菱角的形状,以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将汤圆包制成有菱角的形状,是为了寄托对祖辈所曾经生活的地方的一种记挂,是一种思乡的情怀,是一种无法回归的遗憾……

  窗外的风很大,阳光很强烈,风声将我的思绪重新带回到了现实。楼下小区里年前被霜雪冻坏的景观树,在春风吹唤中慢慢正抽枝发芽,散发出勃勃的生机,一切都看上去是那么和谐和有希望。我想,人生和生活也应这样。

  【2017元宵节散文:又是一年元宵节2】

  又是一年元宵节,透过东方骏的:“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以及伯永的:“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等等这些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元宵佳节该是一个热闹非凡,万众同欢的盛大节日。

  我在一个闭塞、偏远的小山村生于斯、长于斯,在年少的记忆里,上初中时家里才装上电灯,且灯光昏暗,状如黄豆。初中毕业那年,我们村才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因此,至于传说中热热闹闹的元宵节,仅仅止于家家户户点上蜡烛,燃放一挂鞭炮,烧几页冥纸那么简单。农村玩龙舞狮都是在正月初五以前,到了元宵节,青壮年都象候鸟一样,又飞到远方的各个城市务工去了,留在家里稍微年长一点,留在家里的大叔、大妈们也大都开始忙于农事。因此,山村的元宵节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村人们平铺直叙的生活中激不起任何的波澜和涟漪。

  至于喧嚣的城市那如长龙般的张灯结彩、金碧辉煌、人头攒动、欢歌笑语;那五彩斑斓、轻盈灵动、制作得栩如生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般的元宵灯,那是在电视镜头中才得以一饱眼福,令我等活生生地滋生诸多的望而兴叹、艳羡不已。

  尽管如此,在我童年的记忆深处,元宵节同样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闲暇的时光里,细细想来,依然那么余味无穷。

  元宵节的点灯

  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而朱淑真在《元夜》诗里说:“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由此可见,元宵节与灯是一对孪生姐妹,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农村也不例外。

  家乡点元宵灯,亦叫装元宵灯。点元宵灯的材质一般是用蜡烛,记得有两年,在我很小的时候,或许是家里的蜡烛用完了,抑或是无钱购买蜡烛的缘故,妈妈便用小香插到平时炒菜剩下的油脚(过滤后不能用的油渣)里面,浸上几分钟,让小香沾染上油渣,然后点燃,同样起到代替蜡烛的功效。跳动的火苗和着油渣燃烧发出的滋滋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加上冥纸的燃烧渐渐上升的渺渺烟雾,真有一番仙雾缭绕之意象,似乎仙气和禅意倏忽间从天空中飘飘然忽上忽下,在我儿时的心灵里凭添了几分神秘和敬畏。点元宵灯是有很多讲究的,每间屋子都不能落下,包括厨房、关牲畜、堆杂物的房子,哪怕这些房子离居住的房屋有一段距离都要不厌其烦的逐一点上。

  点元宵灯时,爸妈总是先洗脸净手,然后毕恭毕敬,抬头挺胸,立正站立,双手成拳握住点燃的蜡烛,无比虔诚的三鞠躬,然后将燃关的蜡烛插在泥土地上,或是墙壁的小孔里。每到一间房都要点燃一挂大约二、三十厘米的鞭炮,烧点冥纸,口里念念有词。当然,每间不同的屋子,口里念叨的内容不尽相同,大体都是祈求家庭清洁平安、兴旺发达,祈保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的话语。

  元宵节的祈语

  元宵节点灯还有一个更特别的事情是,要把灯装到自家的责任田、责任土和栽有果树山的责任山中。每丘每块都一一点上,包括菜地、果园、鱼塘边,各个地方都不能落下。据爸妈说,在禾田、菜地、果园里点灯,可以让树木尽早地长出新技,开出嫩叶,并且花开满枝桠,果子挂枝头;可以让禾苗绿油油,稻穗修又长,谷粒饱而满。可以驱逐稻田、果园的虫蚁鼠害,让今年的果树和稻子有个好收成,落得个谷粒满仓禀,果儿满箩筐。

  点元宵灯还有一个重要去处是祖先的坟前。小的时候,爸妈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早准备好的祭品,在路上有说有笑的来到先祖坟地。祖先的坟墓大都是按照辈份,从右至左依次排列。点灯也必须从右至左依次点着,以示尊重长辈,讲求人伦尊卑之理。同样是装好蜡烛,烧几页冥纸,燃一挂鞭炮,跪着叩三个头。爸妈在祈求保佑全家其他的事情时都是默默而语,我呆在一旁听得不甚清楚,但轮到祈求先祖保佑我读书时,那就一字一句,字正腔圆,让我听得清清楚楚。末了还要加一句,你的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先祖都会保佑你,你一定要努力读书。年幼的我听着爸妈的话,深信不疑,真个就好像祖先肯定会保佑我。在自己的学习中,我暗暗使劲,刻苦钻研,努力奋进,想着祖先们圆睁“仙眼”,在天上一刻不休的看着我,无时无刻不在保佑着我,那学习成绩肯定会前进一大步。果不然,待到期中和期末考试后,我的成绩真的进步很大,便也深信不疑真的是先祖的神灵在庇佑着我。

  我更深信不疑的是:装了元宵灯的稻田里,禾苗的长势,谷粒的饱满,肯定会比没装元宵灯的好得多,也一会稗子和杂草绝迹,虫蚁鼠害等百害不侵。殊不知,那全是爸爸一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结果,爸爸只要一有时间便呆在稻田里,不是施肥就是除草,所有的稗子、杂草都躲不过爸爸的法眼。爸爸还把所有的农家肥都下到田里,种一季稻谷几乎不用尿素等化学合成肥料,这样也就大大地减少了许多的病虫害,这些秘密是在我长大后,与爸妈一起在农田里劳作时才知晓的。现在回想起那时年少无知的自己,真觉得太幼稚,太可笑了。

  元宵节的汤圆

  记得有首《卖汤圆》的歌中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故元宵节决不能没有汤圆,只有一家人集在一起美咂咂地吃着汤圆,才感觉一家人的的确确是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儿时时代物资匮乏,经济较为落后,那时农村的经销店还没有汤圆买,故那香甜可口的美味汤圆均出自妈妈之手。恰逢家里有糯米最好,如没有,那就用普通的大米,首先将米磨碎成粉,加入少许水,像和面一样和成稀稠适当的大粉团,再小心翼翼的捏成一个个大小相当的汤圆。然后将做好的汤圆放入锅里沸水中煮上一阵,待汤圆浮上来时,便可以出锅,早就在一边馋得捶手顿足的我,便再也不管不顾,大块朵颐般享受这人间美味。当然,那时的汤圆是绝对没有馅的,不像现在,馅料有芝麻、豆沙、果仁、白塘、花生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曾记得那时白糖都不多,如果没有白糖,妈妈就用一种叫作“糖精钠”代替,虽然少了白糖甜爽可口的味道,但我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假若是用普通大米粉做,那种硬度,确实让现时代的人望而生畏,而那时一碗再硬的汤圆味道也都那么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心里,让我的唇齿间永远留着那终生难忘的味道,那终身无法忘却记忆永远烙在心灵深处。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功夫,我已人到中年,细细品味如歌岁月,过着不惊不喜的元宵节,细细怀想年少时对于元宵节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一股万般惆怅的伤感不知不觉涌上心头,且久久挥之不去。庆幸的是,过几天又是元宵佳节了,不管端上餐桌的是何种品牌、何种味道的汤圆,只要能与父母双亲,能与妻子、儿女团团围坐在一起,在刚刚出锅的汤圆那甜美、馨香的氤氲暖雾中,美美地一起吃上一碗汤圆,那该是一幕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无法忘怀的场景啊!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