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留给后世瞻仰的不仅仅是他的诗、书与画本身,而是通过诗书画这些载体,透露出来的爱民,乐观,洒脱等心性与高贵的品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
孤灯相伴,手捧一本《苏东坡传》,忽听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世事变幻,我却始终喜欢这种夜深人静冷雨敲窗的意境。凝望窗外,我于春寒料峭之中,看到了苏东坡的一生。
他是一代文豪。从小受父亲熏陶,五岁开始苦读诗书,老父苏洵严厉地教导,让他在书画方面飞速进步。十九岁时苦读诗书,进京赶考,与弟弟子由一同考取进士,完成父亲毕生的梦想。他的文章震惊天下,受到了欧阳修等大儒不吝的赞赏。他的仕途本可以一帆风顺,可是“人生到处何相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太正直、太清廉,他的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对那些势利小人,他总是幽默的讽刺他们的恶行;他不满新法中的条令,便直陈其弊。于是诽谤、弹劾便应声而至。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暗的眼睛。于是,他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起泼来的污水,他虽深得皇帝、皇后的喜爱,但终究经不起众多小人的弹劾。
他一生多次被贬,曾到过密州、黄州、岭南等地。但即使被贬,他的胸中却依然溢满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当他手拄竹杖,脚踏芒鞋时,心中所想不只是秋风绿水泛青波,更多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雄姿。他多想自己也成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的周大将军,谈笑间,樯橹即可灰飞烟灭;他只恨自己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 的孤鸿,高洁、傲岸但却不得重用。他不想就此沉沦,于是,在痛苦与超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选择了做一个夜饮东坡,倚仗听江声的老人;他选择了做一个荷锄挑担、躬身于垄亩的居士;他选择了做一个夜游寺院,门海寄余生的智者。
在宦海浮尘半生之后,他渐渐看透了生命。于是他开始探究佛学,研习长生之道。他暴躁、固执的性格慢慢地开始改变。他经常游山玩水,在游览美丽的山水之时。它开始慢慢地理解、崇拜陶渊明。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位洒脱的居士。看门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于是,他带着朋友,驾一叶之扁舟,手捧倾江美酒,欣赏着千百年来盈虚交替的明月,聆听着自古以来奔流不息的江水。伴着清风,吹着洞箫,喝着歌调,谈论着千年前的那场著名的战役。时不时地还传来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是他,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但以前的乐天还略显“稚嫩” ,而被贬之后则完全成熟。这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须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倚仗不理会哄闹的微笑,倚仗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他已超然物外,看透世间的一切,将那份高迈化作了留在人们心中的永恒。
原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简单明了,时代也赋予他们简单明了的期望:“入将出将,封妻荫子。” 然而他,却抛开世俗的期许,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穿越千年的时空,他依旧站在江边,衣袂飘飘,独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