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可见整个中国北宋时期的兴衰史,也可以领略林语堂先生行文功夫之大家风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1】
我对苏轼的记忆,是从开始接触他的诗词开始的,说起来人人会背诵的《水调歌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在这个美丽的四月在叙事者里和大家一起捧读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有了更多的敬佩。刘欣老师非常喜欢苏轼,和叙事者们在线上聚焦了苏东坡,给我很深的印象。
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今年的四月六日到十一日,我有幸去杭州学习在杭州西湖见到我仰慕许久的苏东坡,内心无比激动。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我仿佛看见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一有着现在精神的古人,一代大文豪!
苏东坡有如此成就除了他自身的聪明才智与他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母亲程氏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到苏家后,侍候公婆、照料家务,样样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东坡母亲认为,人性应以善为本。要善,须得有一份慈爱之心,孩子的爱心,从启蒙时就要培养。只有从小爱长辈、爱兄弟、爱家庭,爱伙伴,长大才会爱民族、爱国家。她订下严格的规矩,不许伤害有益的花草与虫鸟。违者,数日不许入园游玩。这一规定,使得苏家的庭园,成为这一带小鸟、蝴蝶们最安全、最热闹的栖息嬉戏场所。每天花园里彩蠂飞舞,莺啭燕唱,分外迷人。
美的心灵,从人之初始,程氏自孩子们稍识人事起,即把爱的种子播入孩子们的心田。这种爱,逐渐成为支撑事业与人生的精神支柱。
孩子们要成材,光有爱心还不够,高尚的气节与远大的志向,是推进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程氏深深懂得这一点,并把它贯注于每日时对孩子的养育之中。
一次,她给孩子们讲《后汉书·范滂传》。范滂自幼刚直,在汝南为官期间,除强抑霸,为民伸冤,深得百姓爱戴。为反对奸佞专权,他上书弹劾奸党却却反遭诬陷,被处死刑。临刑前,他劝母亲不要悲伤,范母说:“人以气节为本,气节在,寿命长短又何足惜?性命与气节不可兼得,二者取一,理应舍命取义。你今天为义而死,母亲为你高兴!”讲到这里,程氏热泪盈眶,概叹不止。小苏轼望着母亲,认真地说:“娘,我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程氏抱着儿子,亲一亲那因激动胀红的脸蛋,说:“好!真是好孩子!”
苏轼兄亲两人,处处以“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把节操作为处世立身之本,更加奋发学习,以求长大成为一个为大家所尊重、敬仰的人。
王弗是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颇有才华姿容,且知书达理,明晓事体。所以,在旷达豪放的东坡和生人晤谈时,总有王弗在“垂帘听政”,因为事后她能告诉东坡要不要和他见面的这个人深交。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王弗:“才华过人的诗人和一个平实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时,往往是显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个诗人丈夫,而是那个平实精明的妻子。”可惜红颜易老,王弗在26岁时归西,东坡写下了那首悱恻的《江城子》。
王弗死后三年,东坡和王润之结婚。王润之温柔贤惠,不比王弗善于识人,她事事迁就东坡,默默地支持苏轼度过了他一生中坎坷不已的二十多年。其间,东坡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槛:乌台诗案。王润之对东坡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她在杭州时为东坡纳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妾。
这个小妾就是东坡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她12岁时即被王弗收纳。在王弗死后,东坡将之扶正。朝云比东坡小了近三十岁,但还是比东坡早亡,在四十岁左右死于疫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王朝云对东坡的理解程度: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之后,东坡为纪念朝云在西湖边建“六云亭”,并写楹联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东坡晚年对佛法情有独钟,朝云亦是,且被东坡称为“天女维摩”。
但如果,我们假设王弗能伴东坡终老。或许,在这位精明的夫人的匡助下,东坡的人生路途就不会那么崎岖了。而路途一旦平坦,也许就没了那隐藏在诗文中的极致之美。
苏东坡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于是才有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一颗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