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忆亲情,说家风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忆亲情,说家风

发布时间:2017-07-19  编辑:沈舒文 手机版

  家风、家训是什么,三言两语可能很难解释清楚,它不够直白,又有点抽象。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忆亲情,说家风,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忆亲情,说家风1】

  奶奶九十岁去世, 那年我十八岁.

  作为家里的老幺,打记事起,奶奶就是苍老而缓慢的,记忆里她总是拄着拐杖或扶着灶台,慢慢挪动幼时缠小了的双脚,颤巍巍的.反而是她意外摔伤后在最后不多日子时我正好高考结束赋闲在家,自动接过妈妈的任务,每天扶奶奶坐到前院的沙发上晒太阳,看她打盹儿,天气好时,还给奶奶洗过几次头发和那畸形的小脚.

  我曾在日记里细细描摹老人稀疏的白发漂浮在水里的姿态,以及变形的脚趾带给我的震撼.我知道那其实是对亲眼目睹亲人的生命无情流逝的无奈与难言的痛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孱弱垂暮的印记, 在我心中奶奶的形象却是无比高大而且光亮异常!

  奶奶身前仅有一儿一女,后收养一名义子即我的大伯.但真正传奇的是奶奶的一位干儿子一位干女儿.

  那位叔叔名叫祥,家住伊河北岸,十多岁时随父亲扁担挑对儿筐,到我们村收鸡蛋.“石罢村儿,烂泥坑儿…”沿着墙根儿慢慢挪的小孩摔倒在泥泞里,看着藤筐中惨不忍睹的鸡蛋,放声大哭!闻声而来的奶奶捡起扁担,拉起小孩回了家.洗手,吃饭,又倾其所有--收藏了很久的鸡蛋,据说筐子里还放进去两毛钱.

  第二天,祥叔被父亲拽着来到我家,磕头认了干亲,从此逢年过节,必来看望老干娘.

  不知道该是怎样的缘分,另一位干姑姑,却是家在遥远的江苏.应该是自然灾害那几年,她与丈夫失散,流落到我们村外,带着俩孩子,落脚在村口的井屋内,乞讨为生.那年月,要饭的常见,不过是有没吃完的饭,给人倒半碗.就这样,次数多了,天寒地冻时,他们住进了我家后院的旧屋.再到第二年开春,竟然与老家重新联系上了.要离去时,惊天动地的几场痛哭,很是吸引街坊四邻围观且陪同着抹眼泪.分别不过月余,她携夫重来,进门倒头就拜,头磕得咚咚响,眼泪并着感激的话奔涌.原来,奶奶偷偷在她的行李袋里装上一个新被面,里面还夹着张崭新平整的十元纸币!又是在四邻见证之下,她成了我的姑姑,奶奶认了干闺女!

  不,严格来说,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山高水长,从此,这位姑姑也只出现在每年一封的来信中. 两件事,我都无缘亲历,是妈妈经年累月反反复复的讲述让我时时想起,有身临其境之感.

  没有人刻意教什么,对于逢年节必到的祥叔,我们都满怀着对”知恩图报者”的敬仰,尽我们所能招待得倍加殷勤.更在每年一回看到哥哥从邮递员手中接过牛皮纸信封时闪光发亮的双眸中看出了骄傲和自豪.

  刚开始是父亲回信,接着是哥哥,后来是我.

  直至有一天晚上,接到来自遥远的江苏的电话,先是姑姑的儿子叽里呱啦的外地口音,然后话筒传来苍老微弱的声音,是我那从未谋面却"仰慕”已久的姑姑.一边是无力发声的姑姑,一边是听力减退的奶奶, 我执着听筒,真切地感受到两个垂暮之人跨越时间空间的无限真情.

  那是善播下的种子,接出了最美的果实!

  奶奶想当然是没有上过学的,她不会讲什么家风、家规,更不善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但是,言教不如身教,她的一言一行,为人做事,潜默移化地教育了后辈子孙。

  奶奶临老,都是子媳女陪在床前. 父亲家姑是家中唯一,恭顺孝亲,本无话可说,母亲的谦恭孝行也赢得亲友交口称赞.再到孙辈,虽说我们兄妹既没有大富大贵,也不是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我们从长辈那里学到了规规矩矩做人的真谛,这是儿女们一辈子也取之不尽的最贵重的财富。

  如今我们各自成家,邻里亲友提起,更是人人欣羡:我们娘家婆家,兄妹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从没闹过口角,每家人都和乐融融。

  一路走来,亲人的无言教诲我们心照不宣:与人为善,感恩思报。这也是长辈对我们成长的期望。如今,我们已经是为人父母,必将用心把这家风继续传承到永远。

  【清廉家风故事征文:忆亲情,说家风2】

  当我来到这个人世上,睁开眼所看到的是一片绿色,我父亲是军人。他没有用传统的诸如《朱子家训》、《范氏家训》等家训来教育我们,我们所接受到的是军人的严厉,军人的雷厉风行,军人的气质,军人的一丝不苟。父母常对我们讲道: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我们做好我们的工作,你们读好你们的书,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等工作了,在单位要听领导的,照章办事,不得违法乱纪,不得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要求我们能吃苦,有耐性,有包容之心,行感恩之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日后的岁月里,我们姊妹四人先后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平平常常,遵循着父母的教诲,让父母少了一些的牵挂,少了一些的操劳,多了几分的安逸。每周回到他们身边陪陪他们,在外地工作的每到假期或者春节一家人回到父母身边,此时的二老,比任何时候都要开心,精神比任何时候都要好。他们所期待的不是儿女们多么的成功,而是一家人的快快乐乐,幸幸福福,平平安安,这就是父母心目中的成龙成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入伍到了西北边陲,这里的环境气候是极度的恶劣,经济匮乏,文化生活单一,在一同来的一个部队大院里的战友,被父母调到了机关或者条件好的部队里去了。父亲心里明白我的心理活动,来信告诉我,年轻人要学会在艰苦条件下生活,况且,其他的战友也是父母生父母所养,人家为什么能坚持,你为什么就不能,每周一封父母的家书,内容就是鼓励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督促我利用大好时光多看书。因我们地处偏远,父亲就把新出版的读物成捆地给我寄过来,也就是在部队里,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当离开部队时,我是泣不成声,这里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难舍难分的战友情,大家拥作一团抱头痛哭,依依不舍的情景历历在目。军人的生活,是我一生的财富,要感谢父母的严厉,还有那一封封柔情温馨的家书,伴我在部队里快乐地成长。

  看了央视《新闻联播》谈家风家训,这是个温暖的话题,多数家庭没有可查可载的家风家训的样本,多数父母的心又都是一样的,期盼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其实,家风是一种情,是父母的寄托之情,是父母的舔犊之爱,使我们时时感受***,感受温暖,快乐中享受生活,享受阳光的恩泽。用一生来坚守,这是我对爷爷的承诺,给爸爸的答卷,更是寄予女儿的无限期盼。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